道德经吧 关注:92,535贴子:1,148,982

回复:道者归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八十章 人类终极社会的展望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展望下未来的社会:中央之国居中,周围是无数小国,小国的人民很少。有各种各样先进工具,但是不去滥用;人民珍视生命,且生活无忧故而不会像当今社会人民被迫颠簸流离;虽然有舟船车辆,可是能派上用处的地方很少;虽然有武器装备,但是没有打仗的地方;人民回复古老的生活方式,(真诚、纯朴、自然、相爱、智慧……)那么,这将是人类统治的极致,人类社会的终点。人们吃美食,穿着漂亮的衣服,居住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在自己的风俗习惯中得到快乐。邻国可以互相看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互相听见,但是人民的军队,就算老死,也不会互相侵犯彼此领地。


IP属地:新疆85楼2018-09-19 14:32
回复
    第八十一章 追求卓越的统治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的语言,都是最诚信智慧的语言,有的语言未必好听,但是好听的话语不要完全去相信。善于倾听的会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再去争论什么,没有搞明白的还是没有明白大道,于是争论不休。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去卖弄,不断地卖弄的人并非完全有知。统治者不会把世界看成自己的,而是在帮助他人成功的时候自己也会成功获利,能够给予他人帮助自己于是收益越多。上天的大道是让人们,互相有利而不互相妨害,(大胆的去争取利益,大胆的与人合作,大胆的分配利益,大胆的将利益均匀给有所帮助的人,贡献越大,获利越多;知识越广,创造越大)。而统治者呢?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不去和人民争夺什么,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全译文完)


    IP属地:新疆86楼2018-09-19 14:33
    收起回复
      世界的本质就是存在,我们存在于实体之中,周围的一切,其本质都是有。
        只不过绝大多数事物无法觉察。
        万物之有:
        1.实实在在的有,绝对存在的事物
        2.数理、规律的有,绝对存在的抽象的事物
        3..爱恨情仇,意念中的存在,和道平行的精神,是实在的该有的精神
        4.虚无的存在,这是逻辑产生谬误之后的幻觉。如庄、儒、佛、耶、伊的一些虚幻的观念。
        人类的一切精神必须和宇宙一致,必须皈依第一种有和第二种有。于是第三种有才有意义。一切第四种有,其本质是无意义的。
        我们周围都是事物,故而我们好比躯体内蠕动的虫子。我们感觉到无,不是无事物,而是这些东西物质能够克服它。
        我们周边挤挤挨挨,甚至地球月球好比大小不同的珠子,也是挤挤挨挨。宇宙间没有一丝罅隙,每一丝空间都有特定的事物的组成。
        我们移动,一定会排挤其他事物,把其他事物移动了,搬走了,我们才能挤占它们的位置。
        但是这一切行为,完全在无意识中完成,我们无法观测到我们体内的原子在挥手之间完成了多么伟大的壮举。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无。宇宙是有的。
        有无是人类意识的概念。有无这组矛盾是心生的。
        人类把观察不到的视为无,把观察到的视为有。
        人类能观察到的事物,非常之少。故而浩渺宇宙,我们认为是无。
        每观察到一个事物,我们就多了一个概念,于是有又多了一个。
        这一切心生的有,似乎来自于无的。
        一切之有,是从无中来的。
        这个脉络不好清理。
        按照两条线,唯物和唯心两条线:
        纯粹唯物看,宇宙为有。宇宙挤挤挨挨,万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有了生物之后,周围黑乎乎的一无所有。
        生物会饿啊,只要会吃东西,就说明除了生物自身之外,世界上还有事物。
        这个能吃的事物,就是生物判断世界的第一有。
        又能感觉到其它事物,于是有了第二有。
        生物通过感官,能发现越来越多的事物,
        这一切之有,都来自于虚空的宇宙。
        有之渺小,无之博大。
        万物哪怕一个泥人,
        都是可以触摸的,可以感觉得事物组成的,
        故而万物生于有。
        而这一切之有,来自于无。
        无之微末,却又量变到质变一切事物。
        故而有生于无。


      IP属地:新疆93楼2018-10-04 13:21
      回复
        第一章解读,首先要有道这个概念,道是什么并未做深刻研究,带着问题往下看,然后引出了名,无名和有名都是名,那么名就是可以描述的意思。这里和现代哲学衔接有个缺项:意识。我们仔细研究道德经,会得出名就是描述事物之意。
        人类描述事物,有两个基因,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意识。
        2500年前,没有物质和意识这种说法,于是无名就是物质之意;有名则是意识之意。
        没有意识的物质造就了天地;而生物的意识能区别万物,能生诸种矛盾。
        所以无名是天地之始,任何事物均有物质组成;
        有名则是万物之母,是意识能生万物之名,能生诸种矛盾,是意识把混沌的宇宙切割成无数小块,然后逐个逐区域的命名。
        一切事物,由物质生成;一切事物能独立分开,由意识决定。
        这两个基因交织缠绕,成为构筑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
        生物世界里的一切信息,无论任何信息,都有这两个基因。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无不在其囊括之内。


        IP属地:新疆101楼2018-12-05 10:29
        回复
          宇宙是个实体。无论固液气还是真空,都是实体的一部分。通俗的说宇宙是存在。我们在实体之中。无所谓不存在。
            把你装在一个袋子里,扔到一个旷野里。你能听到虫子叫声,于是判断周围有虫子,听到风声,于是判断有风。再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此时,周围为无。
            听到了车声,于是判断周围有车。
            觉得热了,于是判断有太阳。
            把你从袋子里放出来,你的眼睛被蒙上的。。。。你摸索着走。。。
            摸到一棵树,于是你判断有树;摸到一块石,于是判断有石。。。。
            再其他,还是一无所有。
            把你的眼睛放开,你看到一棵草,于是你知道一棵草;
            看到一个人,你知道多了一个人。看到山,你知道多了一个山。
            再其他,还是无的。
            你拿了望远镜,又看到了一些事物。有的事物越来越多。
            这些一切之有,从蒙着你的无里出来的。
            老子说,有生于无,是这个思路。别弄错了。
            纯粹看宇宙,宇宙是个实体,我们周围没有无,只有存在。
            从意识的角度看,有从无中来。
            不要理解为无中生有,那是变戏法,不是哲学思路。
            宇宙的一切为存在。万物、大气、空间都是存在。所以宇宙是个实体。
            非实在物为虚无。比如设想、逻辑、数理,它是不存在实在物的,但是它是有的。这种东西是虚无的。
            虚无,包括设想、包括逻辑,也包括幻觉。只要是非实在物,都是虚无的。
            宇宙里有两种东西,存在和虚无。这是纯粹物质角度得来的。
            人类通常认为,周围是无的,为何,人类能击败大气,能随意在大气中行走,所以周围为无。
            其实人类周围有许多东西,鸟能借助这些东西飞翔,说明,周围是有东西的。
            鱼在水里,其实鱼很难感受到水的,水在鱼的眼里就是无。
            鱼说,周围是无的,人类就发笑了,明明有水啊。
            人说,周围是无的,鸟就发笑了,他们借助这一切在飞翔。
            金属是有的,电子人会在金属里随意游荡。金属在电子人眼里就是无。大气却成了不可克服的有。
            这一切说明,有和无在依情况而变。有和无不等同于存在和虚无。
            有和无依主体而变。
            有和无,和生命息息相关,只要有生命,就会生出有和无。
            生命生的有和无。没有生命就没有有和无。
            有无得生成逻辑是什么呢?
            把眼睛蒙上,一切为无,感觉一点就是有,如我前面举的例子。
            有两种真理,一种真理是纯粹物质的,就是存在和虚无。
            另一种真理是意识生成的,比如有和无。
            这两种真理是比较矛盾的。不可混为一谈。
            人类在使用这两种真理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分出彼此。
            这两种真理交织缠绕,共同发展。人类的一切奥秘由此而出。


          IP属地:新疆111楼2019-04-15 17:05
          回复
            意识怎么生了万物
            意识在哲学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唯心论把意识视为世界本源。
            世界本源,非同小可。可是我们从小受唯物的熏陶,对唯心展开过无数“批判”。批疼了没有?估计没几个人知道。政治正确的角度看,批了就是对的。
            管它唯心有多远,太阳远不远?拿个石头砸它。就这样,无数人声势浩大的打倒唯心。
            显然,即使百年过去了,意识依旧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即使没有哲学含义,单纯一个名词,意识就足够魔力了。
            管它有多么魔性,意识还是要展开的谈的。今天重点讲述意识生东西。
            意识和感官关系深切。我们感官这个世界,且形成了心理反射机制,这些心理活动形成了语言、文字等等一切信息化的东西。
            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意识几乎在左右我们的世界,没了意识,一切生命就没有活的必要了。
            意识可以深谈,可以简谈。作为灌水文章,更可以大概的说一说了。
            我们做个假设,假设人类没有一个人有眼睛。什么花花绿绿,什么白天黑夜,什么美丑胖瘦,什么壮美渺小,就几乎和人类无关了。
            就是有了视觉刺激,人间才有了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视觉是意识的一种,人生价值,世界观等等诸多事物和眼睛有关。故一个人无论追求多牛,那是意识生的。
            眼睛的意识生:五色,美丑,黑白,大小,远近。。。。总之,你看到了一个事物,无论你的心理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感想,那都是意识所生。
            耳朵的意识生:五音。一首歌无论让人多么心旷神怡,那是意识的结果,和耳朵有关,歌者每一个音节,听者每一次感动,就是不惜生命代价写一首歌,不惜生命代价听一首歌,一切努力为了意识而去。
            五味,和鼻子有关,
            五香,和嘴巴味蕾有关,所谓餐饮都是嘴巴所生
            手摸,无论软硬冷热,无论人的反馈是什么,和触觉息息相关。
            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了逻辑本体,逻辑是什么?逻辑最基本的该是因果。因为好吃所以我要去。一切因果,只要是心理基因的逻辑,都是意识的结果。
            啥叫爱恨情仇?萝卜嘎嘣脆,这么让人喜欢这就是爱。小狗围着你转,对你那么好,你一高兴,给他肉吃,这就是情。
            水在敌人那里,只有喝了水才能活。你该怎么办?能忍?不能忍?这些心里斗争全是意识。自己判断去。
            其实哦,无论心理感受如何,还是不能被意识迷惑的;如果单纯为了感官而活,该是多么没有追求啊。人不该只为意识去条件反射。人啊,要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
            佛秃子是最有追求的一类人。他们把人类受感官(意识)迷惑的人,视为着相了。
            他们能看出,无色无味等等意识所生的事物是虚的,非实质的东西,是欲的问题。
            和欲作斗争,自然就有追求了。
            打心眼说,佛棍万法唯心造,的确了解了点世界的本质。
            又打心眼说,人不能着相,的确算是有点追求的。
            人总不能完全的声色犬马对吧
            就这种思路,发展了佛教。佛教挺复杂的,看懂了这个贴,佛教就理解了。简单的和一年级学生一样。
            佛教无论多么高深的大师,再装模作样,我看来就是双手合十的一年级小盆友。
            心动幡动理论,大师说,还是心在动。
            这层逻辑里,如果万法唯心造是对的,大师此论的确很高。
            问题在于,虽然意识造了万物,但是还有一种东西意识造不了。那种东西和物质的运动有关。
            如果运动是虚的,是意识生的,一个石头打过来,就不该躲避。
            事实会让血窟窿说话的。
            显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意识造不了。大地生人类万物,这些都是真实的,实在的的东西。每一个事物的本体,质量、体积、质地、速度、能量等等,和数学公式息息相关,这些属性统统是物质的。
            物质是啥呀?客观存在的规律不以主体为转移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
            意识是啥呀?意识是知觉、感觉,由知觉感觉派生出的一切事物。
            谁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会自嚎一会儿了。教科书也是这么嚎的。
            我不是老好人,虽然唯心论我看不上;唯物论的叫嚎似乎也就那么回事。气势汹汹的,好像很正气一般。我劝一句,算了算了,都滚回家去,各找各妈,吃饱饭睡一觉,不影响明天是个大晴天。


            IP属地:新疆130楼2019-11-29 13:29
            回复
              第一章详细解读
                回看几年前的解读,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
                什么是描述呢?比如一个人,生下来并没有名字;但是父母都知道这是宝宝。
                所谓宝宝,是孩子,有眼睛鼻子,有四肢,大概三五公斤这么个小人。
                在2500年前,是没有物质和意识的说法的。但是呢,意识和物质在哲学里是存在的。这两个东西,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想完全把它说清楚都是很难得,在2500年前,这两个概念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现在假设,如果诸位不用物质和意识这组词,回到古代,该用哪个词来代替它呢?
                意识,我们今天解释它,最直白大约是感觉的意思,我感觉到了就是我意识到了。生命会感觉到很多状态的:冷暖、安全危险、舒适不爽、黑白明暗、轻重大小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感觉、意识的作用。
                你若问,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只要是生物,不要以为动物不会说话,就没有冷暖概念,一切动物会回答,这就是冷,这就是热。
                每个生物都和明镜一般了解冷和热,一个人对于冷暖的知识,可能不会比一只跳蚤了解的更多。生物们不会说话,但是生物们对于冷暖是懂得的。他懂得一个事物,能说出个因为所以,这种能力,就是“描述”。描述就是“可名”。
                没有生物,就没有知觉,就是不可名的,就是“无名”的。
                有了生命,有了感觉,就可名了,于是就“有名”了。
                这里仅仅说“有名”和“无名”显得没有说服力,怎么一下子就到了“有名无名”(物质和意识)阶段,是不是跳跃了?
                于是老子面对好学的学生,要把“有无”这两个东西详细解读。
                于是老子说,通常有呢,就是能五感感觉到,有边界的东西叫做“有”。
                有各种感觉,却不知道事物的边界,这种状态就是无。
                总体脉络:
                老子提到道;然后提到名(描述,生命相关)
                接着说有名和无名(物质和意识),我补充了物质和意识为何和描述密切相关
                老子认为有名和无名跳跃太大,要进一步讲述“有无”是怎么来的
                最后说,物质和意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基本这个思路。
                老子提到无名天地之始。
                今天我们看宇宙,假设没有生命,没有冷暖大小黑白上下等等概念;宇宙里万物混沌,这种纯粹物质状态,也是日月星辰之始。
                只有把无名理解为物质状态,就会认为老子说的太直白了,说的很简单。
                有名万物之母,有了意识概念,这句话就很简单。但是不懂得意识,此处有知识需要恶补。
                意识对于生命太重要了。佛兔子万法唯心造,是说意识很重要。
                意识来源于听 视 嗅 味 触 等五种感觉,这五种之外,还有一些感觉的,可以先不研究了。
                有了五感,就有了黑白冷暖大小上下等等一切矛盾的概念;有了五感,就能判断有事物,则“有”诞生了。有之外,无更大。故而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
                人们有了“有”这个概念,就能分辨事物,甲乙丙,然后可以描述他们,如果他们很重要,就单独的起名字。无关紧要,人们就懒得搭理它们了。故而,有的事物有名,有的就没有。比如某片树叶,都起名字多累啊。
                在人类知识体系里,是先有“有无”呢,还是先有“意识物质”呢?这事好比鸡和蛋的问题,我无法做出回答的,老子也无明示。但是老子把有名和无名放在了前面,迫不得已才去解释“有无”的问题。
                老子只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漏了一句话,有无生于有名。
                这句话不说也罢,通过逻辑,我们可以补遗这句话的。
                老子没有告诉人们说,有无是矛盾的,而是有无相生;他也没有魔法师的情怀,说句变,就无中生有变了一个东西。
                无这个东西,老子并没有说的很清楚,但是他说了: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句话就是说,有一种存在,是夷希微,在五感之外的,混合唯一起。是不可名的(无法描述),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用词严谨,几千年过去了,形容无得语言,无人能超越他。
                他举了三个例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前面我说过存在这个东西,存在和有无是有区别的。存在是说宇宙是实体的。
                有无却是意识的,老子所谓的无,并不是空无,一无所有,而是一种五感觉察不到的无。
                这种无实际就是今天经常猜谜一般提到的暗物质。暗物质学说虽未证实,也不能算伪学说。
                刚才老吴嘀咕吹老子吹的狠了;其实很简单,这有啥想不明白的。物质之外,还有事物岂非暗物质。
                有无互相作用,因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很好懂了。不展开解释了。
                主贴讲了内涵,跟帖单独又为第一章逻辑结构展开讨论。一般的谜团都破解了吧。


              IP属地:新疆151楼2020-11-07 20:15
              收起回复
                水温度低为固体,温度适中为液体,温度再高点为气体。固液气对宇宙来说,是无所谓的,无非遵循了某种规律。只有生物才能根据自身意识,来判断它们:几乎不会运动,硬度较高为固体;几乎没有硬度,运动较快为液体;几乎没有硬度,其运动不易观察,则为气体了。
                  ============
                  固液气之所以有区别,是意识导致的。固液气三相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但是把这个问题放在道德经第一章讨论,在一些基础理论没有普及前,跳跃蛮大的。
                  研究有无,要研究尤其固、气的关系。气在固体的我们看来,是无得;老子三个有无的例子,实质是固态和气态的结合。
                  因此第一章如果不讨论固液气,后面再谈有无利用的关系,不是很好衔接。因此固液气基本形态的讨论,放在第一章也是可以的。
                  如此,就对读者比较挑剔了。思维跟不上就会觉得突兀,会觉得好好的谈固液气干什么。


                IP属地:新疆152楼2020-11-11 14:45
                回复
                  看懂阴阳,需要明白如下因素
                    1.要有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如果不太懂,无妨,明白阴阳是虚的,自然界里没有的,它是大脑生成物
                    2.要把你知道的阴阳概念甩开,比如太极生两仪,比如物极必反,比如太极图。这些东西不是没用,暂时用不着。我的俗话就是大脑清空。
                    3.要求有可以比较的甲乙两个事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阴阳特指矛盾的事物,而不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比如,我谈大小的规律,你把男女的问题交给我,让我分析。
                    自然界里有的概念,看起来矛盾,实际上不是矛盾体。比如男女、天地、冬夏等概念。它们都是实在的,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
                    我开篇就说,矛盾是虚的,是意识里的。
                    4、有个第三者,就是“我”的参与。“我”会在比较的过程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5.我用大小做例子,大小内涵简单。在大小没说清楚之前其余事物先不说。
                    6.四个事物:甲、乙、我、“大小”。
                    此时大小是一体的,是虚的,你需要在虚空里建立一个块,这个块就是大小。
                    7和描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动物一样,你要想想,有一个块,这个块就是大小。
                    它什么样呢?它有上下两头,上头为大,下头为小;上头和下头有一定距离。
                    8甲和乙对比,甲大,那么甲这个实在物和大小这个虚物就结合了。同时,大小这个虚物神奇的把大头显露出来。
                    9.要同时有几个概念:
                    a.大小是一个虚物
                    b.大小有一定距离
                    c.大小这个物很智慧,它会自动判断它该用大还是小
                    d大还是小,实质是一个虚物的两种描述方法。
                    10.这事啊,我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看不懂,要多琢磨。也没啥难得,这玩意儿要机缘。
                    等懂了,就会明白我为何指责所有的人,都把大和小当成两个有生命体的单元这句话了;我看来大和小都是半个概念,他们只能共存,不能独活。
                    大是半个概念,小是半个概念。大小才是完整的概念。
                    于是问,你有多大,你有多小?我是啥意思,是问你大小的意思。
                    在这里,大小完美的合而为一成为一个词汇。
                    更多时候使用它,是把它分开的。
                    大小、长短、有无、黑白、前后、难易、远近
                    等等矛盾的词汇,都是这个原理。
                    这些词汇的使用率或许达到30%,因此懂了我的贴,会对你的世界的三分之一产生影响。
                    男女、冰火不是矛盾,而是不同的两个物,我已经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了,如若这点细微的东西都辨识不了,我下面的内容直接略了吧,你真的看不懂。
                    阴阳这概念,几千年来,解读汗牛塞屋,我没时间去判断谁说的正确。在目前看来,没有一处能让我满意的。全部是在阴阳鱼里打转转。
                    说明,阴阳本就不是容易理解的事物。这东西的本质,是很神奇的。
                    我只能尽心的把心得讲一番,不指望人人懂,但是一个都不懂,也是遗憾。
                    阴阳的秘密是中国哲学的明珠,能窥探本质的人屈指可数。
                    错误阴阳以儒易为代表,发展出君子小人和尊卑贵贱一整套封建学说,可谓枝繁叶茂。
                    然而,我却暗笑,一个错误的根,长出一颗奇葩的树而已,非道社会而已。
                    阴阳在近代,老人家的矛盾论、辩证法等等著作,也是在试图解决阴阳的问题 。
                    把阴阳问题说清楚的,却独此一家。


                  IP属地:新疆155楼2020-12-13 13: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