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3,399贴子:1,664,109

回复:历史的商鞅与符号化的商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亦褒亦贬派
两汉时期,能够对商鞅作冷静而理性分析的学者真可谓雪泥鸿爪,微乎其微。相比而言,刘歆是这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刘歆对商鞅倍加推崇、赞颂有加,“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师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夫商君终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战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阿贵宠,外不偏疏远,足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裴骃.集解》刘歆认为商鞅投身于革命大潮,“终身无二虑”,内重耕织,外重强兵,行法公正,使得秦国“国富兵强、长雄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策马东向,一统天下,其首功归商鞅。另一方面,刘歆对商鞅新法中的一些弊端也进行了客观的剖析与批评:“今商君倍公子卬之旧恩,弃父魏之明信,诈取三军之众,故诸侯畏其强而不亲信也。籍使孝公遇齐桓、晋文,得诸侯之统将,合诸侯之君,驱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则亡矣。天下无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诸侯。。。。。。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鉄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沦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身死车裂,灭族无姓,其去霸王之佐亦远矣”《裴骃.集解》
刘歆对商鞅的批评可概括为两点:其一,诈而无信。通过背叛朋友之信以取得对魏胜利,可谓胜之不武。霸道虽与王道相左,但霸道并非建立在赤裸裸的武力功伐基础之上,霸道并不排斥仁义诚信。秦王之所以能虎视中原,所向披靡,是因为东方六国君王皆庸碌之辈。假定齐桓、晋文再世,秦国能否一统天下难于断定。刘歆此论大有“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嘲意。其二,商鞅专任刑罚,刻薄寡恩,滥杀无辜,致使人与人结仇,家与家结怨。不懂德刑并举,乃治国之治道。在这一点上,刘歆与司马迁等人的观点是趋同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9-09 22:11
回复
    (三)讴歌派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围绕盐铁是否应由国家专营一事,召集“贤良文学”就前朝成败得失以及西汉各项政策问题,与桑弘羊等臣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西汉政策即将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商鞅的亡灵又一次被人请出,借评论商鞅以古讽今。
    在御前会议上,桑弘羊等人首先立论,对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积蓄有余。是以征战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盐铁论.非鞅》。
    文学者流也突发惊人之论。他们认为商鞅变法的各项新政,恰恰正是秦王朝国祚短蹇的内在原因。“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盐铁论.非鞅》
    桑弘羊针锋相对,对问学者流将秦亡之罪归于商鞅的诬妄不实之词进行驳斥:“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盐铁论.非鞅》
    商鞅生平年月距秦王朝长达一个多世纪,将亡秦之罪名强加在商鞅头上是毫无根据的诬妄之词。秦亡的原因应是秦始皇父子君临天下,“邪臣擅断,公道不行”。将亡秦之因归结为商鞅变法,就等于把商亡之因归结为伊尹之过一样,无论在史实上,抑或在逻辑上,都是荒谬的。
    问学者并不退缩,紧紧抓住两派都承认的商鞅变法为秦奠定国基这一共识立论。他们认为商鞅为秦国奠定的是“重刑峭法”之国基,因此,将秦亡之罪加在商鞅头上并非空穴来风,“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改高而不蹙。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而世而夺。”《盐铁论.非鞅》
    文学者流别有用心地将商鞅倡导的“法治”与秦王朝的暴政混为一谈,但桑弘羊并没有洞察其“偷换概念”的逻辑伎俩,而是转移话题,对商鞅为秦奠定的国基究竟起了什么性质的作用进行辩护:“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四面而向风。其后,蒙括征胡,斥地千里,踰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盐铁论.非鞅》
    文学者流继续狡辩道:商鞅变法,蒙括征胡,诸侯敛衽,并非一点功绩也没有,但这一切恰恰又正是秦王朝短祚之因。因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没有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无为政治,而是永无止境地劳民役民、残害百姓,最后终于导致国基倾圮。“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非不强也;诸侯随风四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知利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盐铁论.非鞅》
    桑弘羊没有对文学者的错误论断进行有力的反驳,而是一再转换论题,将商鞅与屈原、伍员、乐毅等人相论,对历史上那些功如丘山却惨遭陷害的英雄人物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并且含蓄地点出文学者流是与馋害屈原的上官大夫一样,皆属宵小之辈。“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孝公大悦,封之於、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文学者流毫不示弱,面对桑弘羊的影射之词,反而公开声明对商鞅不是妒嫉,而是仇恨:“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盐铁论.非鞅》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朝廷大辩论,气氛热烈,观点明显,针尖麦芒,既没有胜方,也不存在负方。这场社会大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在商鞅评论上过与不及两种倾向。桑弘羊等人对商鞅推崇备至,称颂有加;文学者流则极力诋毁、全盘否认。尽管其间并不缺乏一些正确的论断,但这两派人物在商鞅评价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政治功利。
    这诚如鲁迅先生所论:“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大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通而论之,商鞅在两汉时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对商鞅的评价聚讼纷纷,无法调和。总的倾向是:误解多于理解,否定多于肯定。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9-10 10:53
    回复
      (三)、“商鞅之中于馋诽也二千年”
      中国历史有一个颇具规律的现象:后一朝代总是极力诋毁前一个朝代,以此来为当今朝代的存在寻找合理的依据。两汉人物对商鞅的评价就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问题。两汉距秦朝太近,历史的尘埃尚未完全沉淀下来,评价前朝得失,感性因素多,理性因素少;政治功利性成分多,历史主义成分少。魏晋以降,虽然暂时没有发生西汉“盐铁会议”那样轰轰烈烈的大辩论,但历代对商鞅的评价仍不绝如缕。譬如,诸葛亮、王安石、苏东坡、黄震、李贽、康有为等人皆先后从不同角度阐述过自己的观点。总的倾向是贬多于褒,否定多于肯定。
      自从近代章太炎先生写了关于商鞅评价的专论后,历代非难商鞅的局面才有所改观。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9-10 18:22
      回复
        我认为符号化的商鞅,也是被后世人高估了的商鞅。


        IP属地:四川20楼2018-09-10 22:16
        收起回复
          这些人都是有自己目的性的评论,但商鞅的确是一个功利性利己心很强的人。。而且很明确的确不施仁道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9-11 18:11
          收起回复
            商鞅不错,大秦强大在于他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8-09-11 20:18
            回复
              “商鞅之中于馋诽也二千年,而今世为尤甚。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恣者,皆商鞅法家学说为之倡。呜呼!是惑于淫说也甚也。”《商鞅》一文是章太炎为商鞅翻案的巨篇宏文,前面引述的这段文字,可以说是他评论商鞅的总纲。章氏之论,发前人之未发,有许多中肯綮之处,对于还商鞅以历史本来面目大有裨益。概而论之,章太炎从四个方面表述了对商鞅的看法。
              其一,商鞅不是“抑夺民权”封建专制主义的倡导者,更不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名词,“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而后世之有律,自萧何作《九章》始。远不本鞅,而近不本李斯。张汤、赵禹之徒起,踵武何说而文饰之,以媚人生,以震百词,以束下民,于是乎废小雅。此其罪,则公孙弘为魁,而汤为之辅,于商鞅乎何与?”“今辍学者不能持其故,而以抑民恣君弊罪于商鞅。呜呼!其远于事情哉,且亦未论鞅之世矣。”《商鞅》 章太炎认为,把秦汉以降“抑夺民权”的罪名加在商鞅头上是荒诞不经的。秦朝以前的封建专制主义与秦朝以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大相庭径,其地位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秦以前的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生产方式,它的作用是进步的、积极的;秦以后的封建专制主义逐渐与董仲舒的“神权主义”和张汤、来臣俊等酷吏的刑罚威慑主义相汇流。后世学人多不加甄别,遂将秦以降封建专制主义的罪名强加于商鞅一身。章太炎为之骨鲠在喉,感慨万千:“商鞅以刑公子虔故蒙恶名于秦,而今又恶名于后世,此骨鲠之臣所以不可为,而公孙弘、张汤之徒宁以妄媚其禄位者也。”《商鞅》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9-12 09:27
              回复
                其二,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故太史公称之曰:行法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今夫家给人足,而出于桥虔,吏之治乎?功坚其心,纠其民于农政,使日曏之游惰无所业者,转而傅井亩。是故盖藏有余,而赋税亦不至于缺乏,其始也觳,其终也交足,异乎其厉民以鞭箠而务充君之左藏者也。”《商鞅》
                章氏之论,绍承两千余年来公允评价商鞅之正流,不虚美、不掩恶、不影射、不媚俗,从而一洗数千年来对商鞅评价之诸种诋毁与不公。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9-12 21:00
                收起回复
                  其四,偏重“法治”,废灭伦理。不倡行儒家伦理价值观念,过于倚重以法治国,乃商鞅为政之缺失。章太炎说:“吾所谳鞅者,则在于毁孝弟,败天性而已。”《商鞅》这一批评同于流俗,与汉儒之论十分相似。章太炎以为商鞅重法,就等同于完全排斥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信妇贞等伦理观念。
                  其实不然!商鞅也提倡和宣扬“孝悌”等伦理价值规范的。不然也不会发布“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法令了。
                  商鞅治秦21年,实际上一直在按照中原各先进国家的文明礼俗来改造秦国原始、落后的伦理风俗。经过二十多年的宣传与教育,秦国民众道德水平大为改观,与中原各国略无差异。关于这方面的巨变,商鞅自己也是颇为得意的,他曾说:“秦始于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营如鲁卫矣”一句,蕴藏着多少艰辛,多少感叹,多少自慰!这一段上,章氏之误解,令人难以苟同。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9-12 21:47
                  回复
                    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商鞅热”
                    岁月不淹,匆匆如白驹过隙。
                    历史的时针定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神州大地狂飙突起,“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随着这场运动的深入与普及,商鞅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韩非当年说“藏商、管之法者有家之”,那只是说明商鞅之法的普及性,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商鞅热”相比仍稍显逊色。在那场“批林批孔”运动中,无论学者、干部、车间工人,抑或田间干活的农民,都能慷慨陈词、口诛笔伐。批孔子、赞商鞅。其颂词之多,美化程度之高,影响面之广,就是九泉之下的商鞅本人也难免惶恐不安。在难于胜数的文章中,发表在《红旗》杂志署名“梁效”的《论商鞅》一文,影响最广,其中表述的观点集中反映着那个时代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梁效将商鞅定位为“我国历史上法家的杰出代表”、“大有作为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一位最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物”。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09-12 22:19
                    回复
                      综上所述,商鞅是一个哈雷彗星式的人物,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每隔一个周期,他的亡灵总要出现一次,促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他进行参商是隔的评价。“辩护古人,也就是辩护自己。”《忽然想到》鲁迅一语,道破禅机。后现代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反资本主义”,认为作品本身根本没有一个客观的本质意义,以往的学者力图从作品本身来探究作品的“真实意义”的做法是错误的、徒劳无益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作品意义”和“作者本意”的客观对应关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个作品一经面世,他的作者就丧失了对他的阐释权,这种阐释权完全在受众者——读者、研究者手中。换言之,作品一经面世,作者实际上已经“死亡”。他们认为,对同一件作品的观点截然相反、阐释的意义完全不同非常正常。关键在于谁能想方设法花样翻新,从而取得“话语霸权”。缘此,九泉之下的商鞅,大可不必在意尘世间的喧嚷与嘈杂。因为人们谈论与臧否的商鞅,或许商鞅自己也不认识。透过历代人们讨论的衍变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商鞅和孔子、庄子、朱熹等人一样,也是一个能长久影响中国历史与文化进程的历史人物。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09-13 18:52
                      回复
                        不知道吧里的大神有几个了解过七十年代“批林批孔”,那段黑暗的政治活动。。。


                        IP属地:云南32楼2018-09-17 15:35
                        回复
                          商鞅变法是一剂猛药,以当时秦国那种又穷又乱,民间私斗成风,国际上有没有什么地位,的确是需要这么一剂猛药。
                          商鞅个人是冷酷无情的,这一点司马迁老公公也说了。但是雷厉风行的作风还是很值得欣赏。
                          但是秦到后面强大了,嬴政在统一后还一直沿用这么猛的要就不合适了,不会变通。。。如果嬴政统一时能好好的安抚一下六国,修生养息,不急功近利就好了。
                          可惜啊!商鞅也为之背了大锅。。。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8-09-27 16:49
                          收起回复
                            符号化的符号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8-10-15 01:00
                            收起回复
                              人们可曾知觉?研古不是为了去崇拜效仿 而是要反思革新。。。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8-11-10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