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亦褒亦贬派
两汉时期,能够对商鞅作冷静而理性分析的学者真可谓雪泥鸿爪,微乎其微。相比而言,刘歆是这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刘歆对商鞅倍加推崇、赞颂有加,“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师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夫商君终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战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阿贵宠,外不偏疏远,足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裴骃.集解》刘歆认为商鞅投身于革命大潮,“终身无二虑”,内重耕织,外重强兵,行法公正,使得秦国“国富兵强、长雄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策马东向,一统天下,其首功归商鞅。另一方面,刘歆对商鞅新法中的一些弊端也进行了客观的剖析与批评:“今商君倍公子卬之旧恩,弃父魏之明信,诈取三军之众,故诸侯畏其强而不亲信也。籍使孝公遇齐桓、晋文,得诸侯之统将,合诸侯之君,驱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则亡矣。天下无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诸侯。。。。。。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鉄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沦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身死车裂,灭族无姓,其去霸王之佐亦远矣”《裴骃.集解》
刘歆对商鞅的批评可概括为两点:其一,诈而无信。通过背叛朋友之信以取得对魏胜利,可谓胜之不武。霸道虽与王道相左,但霸道并非建立在赤裸裸的武力功伐基础之上,霸道并不排斥仁义诚信。秦王之所以能虎视中原,所向披靡,是因为东方六国君王皆庸碌之辈。假定齐桓、晋文再世,秦国能否一统天下难于断定。刘歆此论大有“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嘲意。其二,商鞅专任刑罚,刻薄寡恩,滥杀无辜,致使人与人结仇,家与家结怨。不懂德刑并举,乃治国之治道。在这一点上,刘歆与司马迁等人的观点是趋同的。
两汉时期,能够对商鞅作冷静而理性分析的学者真可谓雪泥鸿爪,微乎其微。相比而言,刘歆是这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刘歆对商鞅倍加推崇、赞颂有加,“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师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夫商君终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战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阿贵宠,外不偏疏远,足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裴骃.集解》刘歆认为商鞅投身于革命大潮,“终身无二虑”,内重耕织,外重强兵,行法公正,使得秦国“国富兵强、长雄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策马东向,一统天下,其首功归商鞅。另一方面,刘歆对商鞅新法中的一些弊端也进行了客观的剖析与批评:“今商君倍公子卬之旧恩,弃父魏之明信,诈取三军之众,故诸侯畏其强而不亲信也。籍使孝公遇齐桓、晋文,得诸侯之统将,合诸侯之君,驱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则亡矣。天下无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诸侯。。。。。。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鉄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沦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身死车裂,灭族无姓,其去霸王之佐亦远矣”《裴骃.集解》
刘歆对商鞅的批评可概括为两点:其一,诈而无信。通过背叛朋友之信以取得对魏胜利,可谓胜之不武。霸道虽与王道相左,但霸道并非建立在赤裸裸的武力功伐基础之上,霸道并不排斥仁义诚信。秦王之所以能虎视中原,所向披靡,是因为东方六国君王皆庸碌之辈。假定齐桓、晋文再世,秦国能否一统天下难于断定。刘歆此论大有“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嘲意。其二,商鞅专任刑罚,刻薄寡恩,滥杀无辜,致使人与人结仇,家与家结怨。不懂德刑并举,乃治国之治道。在这一点上,刘歆与司马迁等人的观点是趋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