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同学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
临帖有效方法:
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
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贴再临摹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读懂一点,做一点。不断地懂,不断地做。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写字的侧重面并产生一些利弊。因此,要全面领会字帖的精髓,学写一手好字,必须注意提高学生观察的广度。
读帖时,按顺序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帖中字最主要的共同特点;
2、观察并说出字形特点、结构的主要规律;
3、对帖中字的不同横画(或其他笔画)找出不同写法;
4、对每一笔的起笔、转折、收笔处细加观察;
5、对某一笔的行笔轻重、快慢等进行分析概括。
以上是有广度的观察,多次巩固,有利于自己养成由整体到部分、由轮廓到细节、由现象到本质的全面有序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