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公同人卦的爻辞记载了远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阪泉对峙”的过程,还夹杂着黄帝蚩尤“涿鹿之战”的一部分场景,以此描述同人之时的艰难,来引喻普遍的同人策略和哲理。
周易第13同人卦的爻辞中,描述了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大概经过,我们顺着爻辞作者周公的思路,或许能够还原这两场战争的大致情形。
同人卦六二爻辞曰“同人于宗,吝”,九三爻辞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四爻辞说“乘其墉(yong),弗克攻,吉”,九五爻辞说“同人,先号咷(tao)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明显是以战争做背景的。
炎帝与黄帝是神农氏末期的两大部落首领,二人同宗,故同人卦六二言“同人于宗”。到神农氏时期黄帝和炎帝已经发展为两个大的诸侯联盟,神农氏晚期诸侯相侵伐,其中影响历史的最著名战争是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还有涿鹿之战,《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pi)、狼、豹、貙(chu)、虎为前驱,雕、鶡(jie)、鹰、鸢(yuan)为旗帜”。
“二帝用师以相济”,相济即相克,犹如九五爻辞所言“大师相克”,二帝的军队动用武力将要决战。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三当是暗指作乱的蚩(chi)尤,九四“乘其墉,弗克攻”,这可能是描述炎帝撤退到阪泉山驻营以防御黄帝的情景,《大戴礼·五帝德》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阪泉之战一共三次,战争历经三年,最后炎帝归服黄帝,此后炎黄二帝又灭掉蚩尤,实现了天下大同。
所以周公借用这些史实中的内容,比如“伏戎于莽”,“三岁不兴”,“乘其墉,不克攻”,“大师克,相遇”等,只不过赋予了新的含义,与原来的情形有所不同。“先号咷而后笑”,先“相克”而后“遇”,言炎黄由战争走向和平,同人卦唯言“大师、相克”,省去了具体的人名和事件,黄帝炎帝阪泉“用师以相济”,周易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遍的哲理,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细节,正是这种抽象使得周易成为象数哲学。
炎帝黄帝处在公元前26世纪,文王周公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他们相隔1400年,比我们近得多,周人的祖先据说是黄帝的农业部长“后稷”,就是“后稷稼穑”的后稷,周人与黄帝的关系很亲近,如果周公爻辞中描写的真是炎黄阪泉之战的事情,那还是比后世的记载更可信。就像孔圣人比文王周公他们才年轻500岁,所以孔圣人理解周易比后世之人更容易更贴切。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以炎帝黄帝而自豪,而不只说黄帝子孙,况且炎帝还排在黄帝之前,这说明炎帝和黄帝同样有才有德,所以两人当初绝不会为了争夺同盟军,而大打出手残害百姓,都会自我克制,化干戈为玉帛。
九三爻辞中的“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有可能指的是“蚩尤”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