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3,303贴子:1,664,063

商鞅变法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后世须儒法并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吞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8-01 14:00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8-01 14:01
    回复
      商鞅变法,或者整个法家是去宗族化的。然而这在整个家天下的历史里只是昙花一现。事实上,在家天下为主要政体的制度里,宗法制度更能维护君主统治基础。
      可以说,这是从侧面了解法家在秦后走向瓶颈的一大原因。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8-01 14:02
      回复
        禹传子,家天下以来,到周朝的时候,宗法制度已经趋向于成熟。从2楼可以看出,在血缘传承中,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相对而言最好的制度。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8-01 14:03
        回复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是最好的呢?
          首先,在政治权力或者家族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中,父亲或者君主传给儿子的时候,集中传给众多儿子中的一个比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儿子,不仅更容易保存实力,以抵御外来侵袭的风险;更能够避免没有绝对的领袖而导致的内讧。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8-01 14:04
          回复
            其次,这个幸运的儿子怎么确定?即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度就被确定下来。很多人有个疑惑,为了江山的稳固,不是应该选择有能力的儿子吗?道理是对的,然而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这些儿子会手足相残。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可以减少斗争,有利于权力的延续和稳定,虽然历史上有例外的情形没有立嫡长子,但法则与概率总是偏向大多数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8-01 14:05
            回复
              在秦制之后,国家政权从分封走向集权。
              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统治的臣民并不一定是周天子的臣民,而在集权制度之下,普天之下的臣民都是天子一人的了,这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与统治效率。法家促使这种统治方式的变革是时代之进步。因为随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分封已然不适合,不然,每新建一个王朝实行分封,诸侯没多久就会陷入混战,而且这个频率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远远高于周代,最终战乱频社会动荡,受苦的永远是底层民众。——对于民众来说,分封还是集权?姓资还是姓社?都不重要,因为无论那种社会形态,都是劳动者,是纳税者,是被奴役者,既然顶层设计这些都不重要,如果非要选择一种的话,那就选能够太平一点儿,战乱少一点儿的社会形态吧。所以历史在秦汉之际,选择了集权。这个集权不仅是统治者满足权力的需要,也能让民众摆脱在分封战乱之中的苟延残喘。
              从这个角度看,秦汉以来的集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着进步意义的。(注:集权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进步意义,不是所有的历史时期。当生产力继续发展,手工业兴起,商业发展,人口数量激增的时候,统治者感受到思想的活跃、社会的不平静之后,加大力度维护集权,钳制思想,这个时候集权与独断就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了。)
              而这个集权,得追溯到法家的变革。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8-01 14:09
              回复
                显然,法家在建立集权体制的过程中,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去宗法。
                二楼的图中,从表面上看,宗法制度是贵族强势生存的支撑,而正是贵族赖于依靠宗法制,才出现了【诸侯统治的臣民并不一定是周天子的臣民】这样的情况,所以天子的权力集中不起来。 那么,为了集权的法家,就选择了从宗法制度入手,来让分封瓦解。
                法家为了集权的目的,拿掉天子与臣民之间的贵族的思路是对的,瓦解分封的做法也是对的。
                但我觉得用去宗法化的手段有些激进,甚至不合时宜。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8-01 14:10
                回复
                  前面我说了,晋法家(齐法家没有)为了集权打击贵族,拿掉天子与臣民之间的贵族的思路是对的,瓦解分封的做法也是对的。然而,在具体践行中去宗法,就激进了,这么做,是没有看到宗法之根本。
                  因为宗法制度,不是周礼之下的烙印,而是整个父系社会的烙印。
                  商鞅再怎么变法,再怎么去宗法,但无法改变父系社会之根本。无论是国家政权还是诸侯易位,还是平民百姓之家,在整个权力和利益的接替中,必须是具有父系血缘的儿子来继承。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08-01 14:11
                  回复
                    要去宗法,必须去父系社会制度,要去父系社会制度,必须去与父系社会相适应的婚姻制度。
                    当母系社会结束被父系社会取代的时候,与母系社会适应的群婚制度也被父系的对偶婚姻制度取代了。
                    在对偶婚姻的开始,男子为了自己族群的利益通过暴力的形式约束女性的自由,告诫女性不能像母系社会那样群婚了,通过对女性资源的占有来保证自己宗族利益的延续与发展。然而人的精力有限,女子不服的时候,总不能时时看守和殴打,所以最终形成了一种制度,即通过对偶婚姻制度来约束,然后形成了父系的婚姻文化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8-01 14:14
                    收起回复
                      人类发展至今,直到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后,父系婚姻制度才开始瓦解,而在这以前,从来没有从根本上挑战这种婚姻制度的可能,更何况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8-01 14:15
                      回复
                        由于父权血缘继承的因素,由于对偶婚姻制度的保障,宗法制度不可能通过一场变法被连根拔起。
                        所以汉以降的社会里,虽然采用了法家制下的集权统治,但宗法制度却得到了复苏。只是,因为历史的玩笑,宗法的复苏不再是借着分封贵族的形式(2楼图片)还魂,而是在权臣、外戚、宦官上找到了寄主儿。
                        权臣与宦官也有自己的宗族,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为着自己的家族谋利,而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党羽,也来自一个一个的家族,承载着为自己家族谋利的使命。外戚得势,更是父系社会之下婚姻的受益者。
                        商鞅变法去宗族化,不仅有些不切实际,而且秦亡的时候,因为实行了100多年的去宗族化,导致反秦起义军席卷全国的时候,秦皇室的宗族之间向心力凝聚力几乎没有。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8-01 14:16
                        回复
                          商鞅变法去宗族化,核心上不利于统治的稳定的,所以秦的统治也是昙花一现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8-01 14:17
                          回复
                            去宗法制本质上阉割了政权的核心凝聚力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8-01 14:26
                            收起回复
                              做个记号,忙完再顶。。。


                              IP属地:上海15楼2018-08-02 02: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