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性症状
蚧壳虫为害叶片、枝条。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上,造成叶片发黄、长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发生规律
1、蚧壳虫每年发生3~4代。
2、越冬:初龄若虫在3~4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枝条基部主干皮缝、树孔、果柄基部处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出蛰为害幼嫩枝叶,5~9月为各代若虫为害盛期,以第三代若虫为害最严重。
形态特征
1、同翅目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
2、形态特征: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无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
矢尖蚧
成虫雌介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成虫狭长,长1.2-1.6mm,粉白色棉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
吹绵蚧
雌成虫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桔红色或暗红色。体表面生有黑色短毛,背面被有白色蜡粉并向上隆起,而以背中央向上隆起较高,腹面则平坦。眼发达,具硬化的眼座,黑褐色。
草履蚧
雌成虫体长达10毫米左右,背面棕褐色,腹面黄褐色,被一层霜状蜡粉。触角8节,节上多粗刚毛;足黑色,粗大。体扁,沿身体边缘分节较明显,呈草鞋底状;雄成虫体紫色,长5~6毫米,翅展10毫米左右。翅淡紫黑色,半透明,翅脉2条,后翅小,仅有三角形翅茎;触角10节,因有缢缩并环生细长毛,似有26节,呈念珠状。腹部末端有4根体肢。分别是上腿,下腿。
防治方法
在栽培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蚧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加强检疫,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用药参考
24% 螺虫·吡丙醚 悬浮剂(微毒) 使用60-80毫克/千克 喷雾
4.5% 高效氯氰菊酯 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25-40毫升/亩 喷雾
0.5% 苦参碱 水剂(低毒) 使用104-138倍液 喷雾
22% 氟啶虫胺腈 悬浮剂(微毒) 使用4500-6000倍液 喷雾
40% 毒死蜱 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1500-2000倍液 喷雾
25% 噻嗪酮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30% 硝虫硫磷 乳油(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
40% 杀扑·矿物油 乳油(中等毒) 使用800-1000倍液 喷雾
40% 杀扑·毒死蜱 乳油(中等毒) 使用1600-2000倍液 喷雾 除
20% 噻嗪·哒螨灵 乳油(中等毒) 使用800~1000倍液 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