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吧 关注:843,262贴子:4,397,671

回复:巴赫平均律上卷的难度排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名的难度与前几首难度相差较大一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8-11-19 21:28
回复
    第九名∶第七首 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2
    前奏曲:独特的曲子,可谓带有小序曲的赋格,其长度是普通前奏曲的两倍。此曲是第一卷前面十二首前奏曲之中,在《符里曼小曲集》里所没有的唯一的作品。巴赫可能是转用了其他的旧作吧。
    赋格:三声部。轻快、诙谐的乐曲。由于赋格曲的规模与前奏曲不对称,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1866-1924)建议把此曲与第二卷同调的赋格对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8-11-19 21:29
    回复
      这首不得不考虑前奏曲,前奏曲比赋格都要难很多,前奏曲是小前奏曲加赋格再加双重赋格,不易演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8-11-19 21:29
      回复
        一口气更了这么多,累死了,歇会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8-11-19 21:30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8-11-19 23:05
          回复(1)
            加精努力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8-11-19 23:05
            回复
              一口气更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8-11-19 23:07
              回复
                第七名∶第十五首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0
                前奏曲:轻松、明朗。根据弗格尔抄本,第十三小节以后似是后来之补笔。
                赋格:三声部。6/8拍子。舞曲风格的轻快作品。活泼的回音风格的音型和富于跳跃的音型所组成的特殊主题,有力地规范了此曲的性格。多次使用主题逆行和密接和应技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8-11-19 23:07
                收起回复
                  第六名∶第十二首 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7
                  前奏曲:乍见只不过是一种分解和弦,但可以听到从背景里传来溢满悲愁的哀歌。是《符里曼小曲集》里的最后一首。
                  赋格:四声部。沉痛的主题更适合于前奏曲。此曲在各方面看来都是特殊的。其一:半音阶型,弯曲回转的主题。其二:两个对题旋律成了完全的对照(第一对题在第三-第五小节的高音部,第二对题在第十二、十三小节的低音部)。其三:发展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间插段却大为活动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8-11-19 23:07
                  收起回复
                    第五名∶第二十二首 降b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7
                    前奏曲:极庄严,似是教堂里虔诚的祈祷。频繁地出现于全曲的持续低音,更加提高了乐曲的严肃性。终止前,推进至停留记号(Fermata)的减七和弦高扬的音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赋格:五声部。恍如十六世纪的管风琴音乐,富于宗教气氛没,因此屡屡被后人提到此曲与巴赫的受难乐有关联。频繁用密接和应技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8-11-19 23:09
                    回复
                      第四名∶第八首 降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3
                      前奏曲:极严肃,充满灵感。乐曲徐徐地进行,“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黎曼评语)。旋律型。
                      赋格:三声部。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风格的主题由各声部引接而极平静徐缓地进行,使人恍如听到了遥远的十六世纪风琴音乐。但如果从作曲技法而言,此曲包含了密接和应、主题逆行、主题的增值(成倍扩大主题音的时值)、主题增值的逆行等等,使用了一般人“费尽心思”也未必能实现的一切赋格技法。此前奏曲与赋格均为巴赫的最高作品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8-11-19 23:09
                      收起回复
                        第二名∶第二十四首(最后一首)第二十四首 b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9
                        前奏曲:此前奏曲与赋格,堪称为这套伟大曲集压轴的杰作。在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的数字低音型的低音部之上,两个上声部形成自由模仿缓慢地发展进行。仅此一端即令人联想到柯莱里的三声部奏鸣曲(Trio sonata,二声部和低音弦乐器以及数字低音(大键琴或管风琴)四种乐器合奏的器乐曲,产生于十七世纪初。),除此还有延留音的使用,以及曲集唯一的反复记号等,明显地表示巴赫受柯莱里的小提琴音乐的影响。此曲的速度术语行板(Andante)是巴赫自己所加的,不可与出版者任意附加的术语混同。
                        赋格:四声部,巴赫自己或许意识到此曲是压轴整卷的重要乐曲,亲自加上了广板(Largo,缓慢宽广之义)的术语。此曲极为缓慢的速度,其规模之最长大,其结构之崇高等,给人以丰富无限的想象空间。又,乐谱上的圆滑线是巴赫自己指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8-11-19 23:11
                        回复
                          !!!!!第一名∶第二十首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5
                          前奏曲:粗野的炫技风格,常被指责为缺乏旋律美与和声的深度。
                          赋格:四声部。与降E大调前奏曲一样显得特别,其长大而极为复杂的对位技法,在此曲集中是不寻常的。结尾的持续低音是无法使用钢琴演奏的。这样的持续低音,除非管风琴难于为力。此曲可能是较其他各曲更早期的作品,大概是威玛时代巴赫为某种目的而作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8-11-19 23:12
                          收起回复
                            从第八名开始赋格部分就比较长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8-11-19 23: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