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吧 关注:843,263贴子:4,397,720

回复:巴赫平均律上卷的难度排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7-17 23:08
回复
    人工置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11-01 22:09
    回复
      BACH♬ 楼主:好一坟贴,潜水多月,终于重见天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11-01 22:09
      回复
        盗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11-19 21:19
        回复
          第十七名∶第五首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0
          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的进行,但仔细分析可听到四声部的和声进行。第十八小节是后来的补笔。
          赋格:四声部。令人想起亨德尔风格堂堂的主题,但此曲类似法国序曲风格的附点音符节奏和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的组合,并不适合做赋格主题。因此乐曲的发展是自由的,主调音乐的风格很明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11-19 21:19
          回复
            第十六名∶第十七首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2
            前奏曲:有沉思气氛。此曲有些乐谱版本是起因于霍夫迈斯特版(Hofmeister)的错误被忽略而继续错下去的,因此选择版本要特别注意。
            赋格:四声部。乐思、主题形态均与前奏曲相似。对题旋律虽不是固定的,但与主题成为对照的十六分音符动机奔驰于全曲,支持乐曲的发展。主题间插少,缺乏复调音乐的紧张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11-19 21:20
            收起回复
              第十五名∶第十四首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9
              前奏曲:有寂寞感,黎曼的比喻是“秋日阴天的原野”。形式是二声部创意曲。
              赋格:四声部。前奏曲的寂寞气氛更加浓郁而产生了紧迫感。主音至属音的进行,经过三次进退之后才勉强地达到了属音,但不久又沉入主音的主题。对题旋律是由所谓“叹息的动机”所形成的。主题之长大造成了“主题间插”的减少,又缺少密接和应部。全曲四十小节,以第二十小节为界,可分为两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11-19 21:21
              回复
                第十四名∶第一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6
                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黎曼(Hugo Riemann,1849-1919)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我们在前面的概说中提到,此曲是“音型装饰型”的曲例。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体,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
                赋格:四声部。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浓缩型”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第一小节-第十四-第十九-第二十四小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8-11-19 21:21
                收起回复
                  第十三名∶第十六首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1
                  前奏曲:令人联想到巴赫初期的圣咏组曲(Choral Partita),似乎有些不自然的虚荣感,一般的评价并不高。旋律型。
                  赋格:四声部。非杰出的乐曲,不过赋格曲的结构是非常明确的。主题的两个动机在节奏上、旋律上成为对照,其对题旋律是由两个动机的逆行所组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11-19 21:22
                  收起回复
                    十三十四换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8-11-19 21:22
                    收起回复
                      第十二首∶第十八首 降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3
                      前奏曲:严格地发展的三声部创意曲。精致的主题运作,在终止之前激烈高扬的减七和弦悲壮的表情,调性之美等,都是此曲的魅力。
                      赋格:四声部。全卷中情绪最丰富的一首,充溢着真挚的表情,发展得极为自然而美妙,几乎使人忘却了赋格曲的严格结构,尤其是用主题动机构成的间插段非常有魅力。主题有两个对题旋律,主题是属调的转调主题,故答题当然是主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8-11-19 21:22
                      收起回复
                        第十一首∶第二十三首 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8
                        前奏曲:精致的三声部创意曲,由于其介于降b小调与b小调两首大作品中间,故被称为“深渊中的一朵小花”。
                        赋格:四声部。主题是典型的变格主题。在一般的情形,主题开始于主音或属音,在最高或最低处有其主音。可是此曲难以主音为起音,后继的各音却只在主音上下弯曲回转而已。故依照教堂调式的变格调式,称为变格主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8-11-19 21:23
                        回复
                          第十一名∶第二十三首 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8
                          前奏曲:精致的三声部创意曲,由于其介于降b小调与b小调两首大作品中间,故被称为“深渊中的一朵小花”。
                          赋格:四声部。主题是典型的变格主题。在一般的情形,主题开始于主音或属音,在最高或最低处有其主音。可是此曲难以主音为起音,后继的各音却只在主音上下弯曲回转而已。故依照教堂调式的变格调式,称为变格主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8-11-19 21:26
                          回复
                            十六到第十一名难度都差不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8-11-19 21:26
                            回复
                              第十名∶第十九首 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4
                              前奏曲:与f小调前奏曲一样,三个主题的种种组合构成的三声部创意曲。
                              赋格:三声部。拍子是少用的9/8拍子,主题起音是孤单的单音。曲首即出现密接和应部分、在中间突然出现十六分音符音群等,都是此曲明显的特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8-11-19 2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