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7,925贴子:73,866,862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雷简夫就给当时的宰相韩琦和文坛领袖欧阳修写推荐信,张方平也向欧阳修推荐苏洵。要知道张方平和欧阳修之间因为政见不同还有矛盾,但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可见两人的胸襟。欧阳修也欣然接纳,非常期待苏洵能够到京城开封来。
张方平对苏洵说“远方不足成君名,何不游京师。“
苏洵斟酌再三,同意去汴京。进京前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去拜访张方平和雷简夫,张方平见了苏轼、苏辙之后更是大惊。
张方平当时对苏东坡的判断是:聪明可爱,必将闻名天下。弟弟苏辙谨慎内敛,“成就或可过之”,说苏辙比较谨慎持重,在政坛上的成就可能比哥哥要高。当时俩兄弟才十八九岁,后来苏东坡果然成了大文豪,弟弟苏辙也位至副宰相,果然应了张方平的判断。


IP属地:广东718楼2018-07-11 17:20
回复
    到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陪同两个儿子进京赶考。虽说苏洵已经放弃了科考,但是在京城,他的文章受到了文学大家和当朝重臣的极高称赞,一时间世人争相传阅,甚至刻意效仿苏氏文风.
    欧阳修当时是主考官,看到苏东坡的卷子喜欢得不得了。本来是该名列第一的,但是觉得像自己的文风,有点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于是就给苏东坡的卷子降到第二名,怕别人说自己有师门袒护之嫌。
    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IP属地:广东719楼2018-07-11 17:20
    回复
      有张方平和雷简夫的推荐,苏洵前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一读苏洵的文章,不得了,欧阳修说苏洵的文章是;目为孙卿子。
      张方平只是说左丘明、司马迁、贾谊的文章特点苏洵兼具,欧阳修认为苏洵其文风,其深刻像孙卿子,孙卿子就是荀子,荀况。为什么叫孙卿子呢,因为汉代避汉宣帝的名讳,荀字古音和孙同音,就改成了孙卿子。
      欧阳修这个评价可谓极高赞誉,荀子是儒家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之后就是孟子,孟子之后就是荀子。于是欧阳修就向朝廷推荐,写下了他的又一名作《荐布衣苏洵状》。


      IP属地:广东720楼2018-07-11 17:22
      回复
        欧阳修建议朝廷直接重用这样的人才,不必再让苏洵考试。但当时欧阳修只是翰林学士,当时的人事任命权在宰相韩琦、富弼手里。
        苏洵的擅长四类文章政论、史论、六经论和兵论。对当时北宋周边的敌人西夏、契丹的军事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韩琦当时是枢密使,所以苏洵上了几篇兵论给韩琦看,韩琦看了也很喜欢,韩琦对苏洵也是礼待有加,每次苏洵来访都会安排家宴把苏洵列为座上宾,但是喜欢归喜欢,韩琦一直礼待苏洵,就是一直不用他。


        IP属地:广东721楼2018-07-11 17:23
        回复
          尤其是另一个宰相富弼,富弼是庆历新政时范仲淹发现的人才,当时范仲淹领导庆历新政的时候,富弼是他的左右手,苏洵作为一个思想家,总是喜欢指出问题所在,给韩琦写的信是如此,给富弼写的信就更直接了,苏洵说当年你跟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时候意气风发,现在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当年的进取精神了。
          这就是在批评富弼了,富弼当然就不高兴了,所以对于起用苏洵富弼的态度一直是“姑少待之”就是且等等看。最后这一等,等到了苏轼、苏辙都名满天下,苏洵也经过欧阳修都推荐名满天下,朝廷还是没有用苏洵。


          IP属地:广东722楼2018-07-11 17:24
          回复
            苏洵虽然说是陪两个孩子进京考试,但自己那种学而优则仕之心还是有的,他只是说不参加科举没有说不愿意为官。苏洵初来京城时是他去结交达官贵人,当他成名后,达官贵人纷纷抢着来结交他,大家都觉得苏洵必入仕途,
            然而,朝廷的态度一直是“姑少待之”,一直不用苏洵。这也让苏洵觉得非常困惑。


            IP属地:广东723楼2018-07-11 17:25
            回复
              五十九章——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
              在这个时候,四川老家传来消息,他那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发妻程氏突然病逝了。噩耗传来,父子三人都觉得犹如晴天霹雳,父子三人都来不及给友人告别。
              到了老家之后,安葬自己的妻子,苏洵和程氏的感情很深。苏洵之所以被后人称“苏老泉”,是因为在四川眉山有一个老翁泉,传说是这个老翁泉远望的时候总有一个老翁坐在泉边,但靠近的时候就发现这个老翁站起身来走进泉水中没而不见。
              这个泉水非常甘甜,当地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泉,苏洵也很喜欢,后来就把自己的妻子葬在老翁泉边,还每天都到老翁泉边的亭子里陪着妻子,所以世人叫他苏老泉。


              IP属地:广东724楼2018-07-11 17:26
              回复
                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十一月,朝廷来了诏书让苏洵去参加舍人院的考试,就是试策,苏洵一看,还是要他去考试,就不由得苦笑。在十二月份的时候上书朝廷说我病了,拒绝参加考试。很明显,这是一个托辞。
                苏洵在给欧阳修的信里道出了实情,第一个是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他从十八岁开始,考到三十七岁,一直不中,觉得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理想都被科考消磨殆尽;其二是对朝廷的拖拉作风不满,不管是张方平还是雷简夫,欧阳修,都把苏洵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说自己是王佐之才,帝王之师,朝廷也知道,可就是拖着不用;其三是对朝廷不信任的不满,主要是因为考试给自己带来的创伤太大,现在朝廷特意下旨让他去考试,他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


                IP属地:广东725楼2018-07-11 17:27
                回复
                  苏洵虽然不应试,但苏洵还是写了一篇《上皇帝书》给宋仁宗提出了自己十大政治革新主张,在里面详细说了自己对社会、对时局、对天下的看法。苏洵照样对朝廷贡献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来,他那颗“学而优则仕“的心依然滚烫,
                  到了嘉祐五年(1060年),朝廷看苏洵实在不愿意参加考试,最后还是给了苏洵一个官职,秘书省试校书郎,“试校书郎”就是一个见习校书郎,备用,还不是正式的,
                  这下更让苏洵苦笑,这秘书省的校书郎不过官阶九品。


                  IP属地:广东726楼2018-07-11 17:28
                  回复
                    第二年,朝廷因为要修《礼书》,朝廷知道苏洵学问好,然后改任他为霸州文安县主薄,是一个从八品的官,这个“从八品”的从古音读重,但大家现在都读从音,所以也可以称为从八品了,从八品就是还不到八品。
                    有的人为苏洵鸣不平,觉得这次也应该拒官,但是苏洵接受了。


                    IP属地:广东727楼2018-07-11 17:28
                    回复
                      韩琦礼之,待之,唯不用之,富弼是姑少待之,一拖就是好多年。后来富弼去世,他儿子富绍庭想求苏轼为他爹富弼写神道碑,就是因为富弼“姑少待之”这段往事,多次在苏轼门前徘徊不敢进,不好意思向苏轼求。
                      最后富绍庭还是硬着头皮向苏轼开了口,就怕苏轼不答应,因为他爹富弼当年为难了苏轼他爹苏洵。没想到苏轼竟然“一请而诺”,富绍庭一说就答应了下来,所以天下人都“以此多子瞻”,子瞻是苏轼的字,说苏轼是心胸开阔的人。


                      IP属地:广东728楼2018-07-11 17:29
                      回复
                        苏轼一生为人旷达,不但与富家不计前嫌,而且对政见不同的王安石后来也是江湖一笑泯恩仇,两人成为人生挚友。然而,苏轼的父亲与王安石却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历史公案。
                        据史料记载,苏洵与王安石素来不和,也有一些史料记载,王安石虽与苏洵是同时代人,可两人生平交集很少。
                        王安石在北宋有两个外号非常有名,一个是拗相公,说王安石不听人劝,另一个是邋遢相公,宋代的野史还夸张的说王安石一两个月才洗一次澡。


                        IP属地:广东729楼2018-07-11 17:31
                        回复
                          到嘉祐初年到时候,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好多人以结交王安石为荣。欧阳修也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华,欧阳修后来就劝苏洵结交王安石,苏洵说:“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说王安石这个人不近人情,这种人将来都是天下患。
                          苏洵第一次见王安石就是在欧阳修家中,欧阳修开了个盛大的家宴,请了好多名士,其中当然有王安石。家宴罢,宾客散去,因为欧阳修和苏洵是知己,欧阳修独留苏洵交谈,这个时候苏洵就问,席间“囚首丧面者何人?”
                          囚首丧面,像个囚犯一样,不洗头,邋里邋遢的那个人是谁?


                          IP属地:广东730楼2018-07-11 17:31
                          回复
                            欧阳修就说,这就是名满天下的王安石,苏洵就说:“此人异时必乱天下,使其得志立朝,虽聪明之主,亦将为其惑,内翰何为与之游乎?”意思是说我观此人,将来必乱天下,因为此人太特立独行,这样的人就会不近人情,再聪明的主上都会被他所迷惑。内翰,欧阳修是翰林学士,就是说你为何跟他这样的人来往呢?
                            但实际上也有学者指出,苏洵所作的《辨奸论》实际上是他人的作品,别人为了抹黑王安石,故意借苏洵的名头来骂王安石。但这个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IP属地:广东731楼2018-07-11 17:32
                            回复
                              六十章——苏轼、苏辙兄弟
                              苏轼从小就被称为天才儿童,八岁的时候是跟一个叫张易简的道士读书,张易简教了不少学生,始终认为苏轼无论聪明才智都是最杰出的一个,等到苏轼十岁时,又有了一个名儒叫刘巨的做他们的新老师。
                              有一次刘巨写了首诗,自我感觉非常好,就在课堂上念给孩子们听,诗中有这么两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其他的孩子要么听不懂,要么觉得老师写得还挺好,唯独十岁的苏轼说:“老师,这两句虽美,但我觉得还可以更好,因为‘雪片逐风斜’显得没有归处。“


                              IP属地:广东732楼2018-07-11 17: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