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7,924贴子:73,866,833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时富弼河北任期已满,正准备回京,右正言钱明逸迎合章得象的意思,上奏范仲淹、富弼变更朝廷纲纪,扰乱国家常法,凡是他们所推荐的人,多数都是依仗党朋的。
陈执中也上言说杜衍庇护范仲淹、富弼两人,宋仁宗就废除新法,将杜衍、范仲淹、富弼一并罢官,杜衍出任兖(yǎn)州知州,范仲淹出任邠(bīn)州知州,富弼出任郓(yùn)州知州。范仲淹称病引退,请求到边疆任职,改派邓州知州。


IP属地:广东689楼2018-07-11 15:40
回复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也被罢相,当时范仲淹富弼被罢相贬官离京韩琦曾上疏说情,因此也被攻击派视为与范仲淹等人是朋党,故意与韩琦对着干,韩琦因此而请求外调,出任扬州知州。
    欧阳修也上疏求情,言辞激烈,令攻击派反感,就捏造一些罪状安在欧阳修头上弹劾他,欧阳修也因此被贬官为滁州(安徽省滁县)知州。
    六月时,石介去世。宣徽南院夏竦深怨石介讽刺自己,常想对他报复,石介死了都不想放过他,于是便说石介是诈死,是富弼派遣石介约定契丹发兵,到时用一路兵马作为契丹的内应,向宋仁宗请求开石介棺验证他是否真的已经死亡。


    IP属地:广东690楼2018-07-11 15:40
    回复
      诏书下达兖州,杜衍身为知州向官属寻求解决办法。掌书记龚鼎臣以全族人担保石介已死。
      提刑吕居俭也说:“无故开棺,何以昭示后人!”才得以免开石介棺,但富弼仍然被牵连,被罢除安抚使的职务。石介的子孙也被交付池州拘管。
      虽然宋仁宗在危机当头的时候曾有心进行政治改革,起用了一批改革派官员,推行了一些政治改革措施,但因为遭到了许多反对派官员的阻扰,宋仁宗见许多人反对便下令取消了那可怜的只推行了一年多的新令,庆历新政就此落下帷幕。


      IP属地:广东691楼2018-07-11 15:42
      回复
        五十七章——明星文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方面都颇有建树。范仲淹是个典型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利他主义者。虽遭迫害,仍然心系国事,不放弃理想。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好的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IP属地:广东692楼2018-07-11 15:43
        回复
          岳阳楼开放之日,《岳阳楼记》轰动岳阳,万人抄传,其情状空前。《岳阳楼记》之所以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本来可以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


          IP属地:广东694楼2018-07-11 15:44
          回复
            范仲淹心系百姓苍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还可以在他所作的《江上渔者》中看出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IP属地:广东695楼2018-07-11 15:44
            回复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母亲带着年幼的他改嫁,范仲淹从小生活就十分艰苦,后来显贵之后生活也仍然十分简朴俭朴,若无宾客造访,每日不过粗茶淡饭,妻子儿女的穿着,也仅以能保暖而已。
              他在杭州任上时,他的学生们知道他有退下来的意思,便向他建议,要他在洛阳购一处庄园,种些树木花草,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以供养老之用。
              范仲淹谢绝了学生们的建议,说:“人只有道义上的快乐,这身肉体尚可不顾,何况是住的房子呢。我已经六十岁了,来日无多,还购什么庄园,种什么花草。”


              IP属地:广东696楼2018-07-11 15:45
              回复
                范仲淹在杭州为官时,部下都经他举荐当了官。只有一位叫苏麟的人,因外出办事不在跟前,未被范仲淹举荐。于是,苏麟作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
                范仲淹何等聪明,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写了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此诗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用以讥讽借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IP属地:广东697楼2018-07-11 15:46
                回复
                  范仲淹曾得一房地基,有风水先生看后对他说:“这是块好地方,住在这里的人家,后世必出卿相。”范仲淹听了,说:“既如此,那我不能私自占有。”便将这块房地基捐出来修了一座学校,这就是后来的苏州府学。
                  范仲淹本能的喜欢帮助别人,他还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想。作为文士,达可以辅佐皇帝,利泽生民,恩及天下,实现政治抱负;穷若要实现人生价值,济人利物。良医与良相,二者殊途同归。
                  可惜的是,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难以实现胸中报负。到了花甲之年,由于反对派的迫害,使得他的晚年生活处于频繁迁徙的状态。


                  IP属地:广东698楼2018-07-11 15:47
                  回复
                    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诏命范仲淹徙知荆南府(湖北省),时年六十岁。
                    皇裕元年(1049年)正月,诏命徙知杭州,时年六十一岁。
                    皇裕二年(1050年)十一月,诏命徙知青州,时年六十二岁。
                    皇裕四年(1052年)五月,诏命徙知颍州(安徽阜阳)。当时范仲淹已经患病,接到诏命带病上任,走到徐州时,已经走不动了。
                    五月二十日,范仲淹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四岁。


                    IP属地:广东699楼2018-07-11 15:48
                    回复
                      范仲淹死后,朝廷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成为宋北做官的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
                      可是,这对范仲淹来说却并不是他最想要追求的东西,范仲淹所想要追求的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IP属地:广东701楼2018-07-11 15:48
                      回复
                        明朝洪武年间,御史范文从惹到了朱元璋,当时已经判下死罪。有一天朱元璋看狱案,见范从文姓名籍贯有些像是范仲淹后人,于是问范文从:“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范文从答:“臣是仲淹十二世孙。”
                        朱元璋听了有些沉默,过了一会儿命身边的侍从取来五匹帛,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给了范文从,并说:“免汝五死!”看在你是范仲淹后人的份上,免你五次死罪的机会。
                        足见范仲淹人格魅力之大。


                        IP属地:广东702楼2018-07-11 15:49
                        回复
                          五十八章—— 一门三苏惊天下
                          苏洵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在二十七到三十七岁这十年里又去参加过科考,都落榜了。后来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澈都进士及第,苏洵写了首打油诗:
                          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芥。


                          IP属地:广东715楼2018-07-11 17:16
                          回复
                            自三十七岁落榜之后,苏洵就下定决心,以后都不考了,虽然说二十七始发愤,但苏洵三十七岁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三十七岁以后就彻底的放弃了科举考试,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思想读书了,苏洵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思想家。
                            苏洵是八大家中另类的一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唐宋八大家中,只有苏洵没有考上过进士。在当时,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想要文章传天下,名满天下是非常难的。
                            三十七岁的苏洵在后来的五六年里也不再提笔。在这五六年里他读遍经史子集,一直读到心中有感而发,是因为思想、情感积淀得溢满,“情蕴于中而发乎外“当各种思想已经沉淀得非常成熟,才开始写文章。


                            IP属地:广东716楼2018-07-11 17:18
                            回复
                              张方平当时是益州(四川成都)知州,是苏洵的伯乐,他称赞苏洵的文章是:“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张方平敬佩苏洵到十分夸张的地步,他在家里特意为苏洵设了一个专座,这个座位只有苏洵才能坐,其他人谁都不许坐。可见在张方平心中,苏洵的地位高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张方平后来就推荐苏洵做益州学官,相当于成都教育局局长。
                              但苏洵的第二个伯乐对张方平的推荐很不满意,是当时的雅州(四川雅安)知州雷简夫,雷简夫一读苏洵的文章,称其为“王佐之才”,是可以做帝王的老师的人才。
                              雷简夫就觉得张方平你太不像话了,你居然让“王佐之才”做学官,分明是对人才不负责。


                              IP属地:广东717楼2018-07-11 1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