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935贴子:73,686,348

回复:尽信书不如无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正正史记记载都是错的,你历史发明家发明的历史就是对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2楼2018-06-15 13:48
收起回复
    戴梓最著名的发明,除了连珠铳,还有子母炮(御封“威远将军炮”),这在当时都是很了不起的,你说连珠铳是不是机关枪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一种连射火枪,类似赵士祯的迅雷铳


    来自手机贴吧53楼2018-06-19 17:04
    回复
      古代并没有“机关枪”的说词,但是连珠铳在当时必然是了不起的发明,流放戴梓显然带有排斥戒备的心理,楼主你洗不了的


      来自手机贴吧54楼2018-06-19 17:13
      回复
        逻辑严谨,在此推论下令人信服。


        IP属地:广东56楼2018-06-19 17:16
        回复
          但前提是读大量书后作为考证前提这才是必要的,如果你要求刚开始读书的人不信书那就是流氓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其他信息作为依据推理;反之读了大量书后还不会独立思考,跳脱书本外寻找答案,那才可称为书呆子。


          IP属地:广东57楼2018-06-19 17:18
          回复
            古代并没有“机关枪”的说词,但是连珠铳在当时必然是了不起的发明,流放戴梓显然带有排斥戒备的心理,楼主你洗不了的


            来自手机贴吧58楼2018-06-19 17:22
            回复
              因为除了戴梓,逐步削藩削汉八是当时清廷既定策略,“鸟铳无用论”是当时满州贵族维护骑射传统的一种说词,其实就是戒备心理,他们是知道火器威力的,但是如果让民众推广普及,或者汉匠不停的研发,少民专制王朝是恐惧的


              来自手机贴吧59楼2018-06-19 17:31
              回复
                “十全老人”一号就牵连了不少人,可见专制程度,再加上少民封建王朝,有很大局限


                来自手机贴吧60楼2018-06-19 17:35
                回复
                  之前有人用戏耍的态度评价诸葛亮,带有贬低的意味,也是加精了,最后怎么样呢?诸葛亮依然名留青史、英烈敬仰,那个戏耍他的谁知道呢?


                  来自手机贴吧61楼2018-06-19 17:45
                  回复
                    蒙古人也许不是煮而是烤呢,和烤全羊的程序一样,拿尖刀捅心脏致死,剖腹挖出内脏,用火把石头烧红放入腹内,在用火和利刃烤炙体表,把毛发体表挂的干干净净,石头慢慢把肉熏熟,在用大铁架子,架在案子上,用刀分食,不比烤羊肉差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8-06-19 22:0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8-06-20 06:48
                      回复
                        大转折实为大挫折(1)
                        --评刘邓挺进大别山


                        65楼2018-06-20 10:06
                        回复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大军三军会战中原,被称为“大转折”,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几乎每本有关书籍评价其意义时都引用毛当年的赞语——毛在1948年3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言人起草的《评西北大捷兼评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对中原三军的作战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从去年夏秋起渡河南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毛军事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卷421页)。


                          66楼2018-06-20 10:07
                          回复
                             然而只要我们细心研究有关文件史料,就会发现事实完全相反。这次三军会战中原,不是大转折而是大挫折。表现在中原野战军(当时称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被拖垮、打残,损失过半,从一支初期九战九捷的劲旅变成无力打大歼灭战的弱旅,直到淮海战役后才恢复元气;华东野战军在接连取得震惊全国的莱芜、孟良崮战役的大胜之后,仓促“七月分兵”,连续在南麻、临朐受挫,直到粟裕“谏龙颜”才在豫东战役时走上正轨;西北野战军在瓦子街取得空前胜利后,仓促跃进,受挫于西府战役;华北野战军因战争初期没有打好,一直打不开局面;只有东北野战军没有这种“跃进”,故一直保持了元气,率先走向战略决战。
                              但是这一点是不易看出的,因为“大转折”后一年多,就迎来了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一般人们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大转折”才有了“大决战”。我们深入分析才会发现,战争第一年我军连战皆捷,歼灭战越打越大;而“大转折”一年中照理应该越打越强,但反而打成胶着,陷入兵家最忌讳的“消耗战”,南线各部(指黄河以南的中原、华东解放军)普遍大伤元气,这说明这一重挫不是具体的战役战术问题,而直接牵涉到整个战略的失误。但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全盘形势陷于崩溃的边缘,才使我们这一挫折不那么显眼,我们熬过了难关,在“三大战役”中真正迎来了“大转折”。


                            67楼2018-06-20 10:07
                            回复
                              “大转折”时的时机是不成熟的。
                                研究解放战争史就会发现,外线跃进作战的指导思想,毛共提出过三次,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军会战中原是第二次,是唯一执行了的一次;第一次是战争初期毛的中原、华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的计划,以及华北野战军外线夺取“三路四城”;第三次是“大转折”期间毛要粟裕率3个纵队千里跃进江南。这两次跃进,都因粟裕上书中央提出不同意见、最后被接受而没有执行。没有执行第一次跃进,粟裕迎来了苏中七战七捷,刘邓取得定陶战役的大胜,从而证明内线歼敌方针的正确,我军依托根据地“大踏步进退”的歼灭战也越打越大,战绩越来越显著;第三次跃进没有执行,最终保证了中原我军集中兵力取得豫东战役的胜利,进而夺占济南,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而执行了外线夺取“三路四城”的华北野战军却一再受挫,此后局面一直被动。东北野战军的连续大胜和急剧壮大,分析起来也正是内线作战的胜利。
                                第二次跃进即千里挺进大别山执行了,原因是毛的强行推行,尽管刘邓、陈粟有不同意见。毛的意图是通过三军经略中原,吸引走陕北、山东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回援,利于我军运动中歼灭。对中原、华东各位诸侯的疑虑,毛则着重强调“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可见,毛采用的是“围魏救赵”的办法,扭转陕北危局。但中原、华东我军依托内线大量歼敌不是比跃进外线吸引敌军更为有效(如鲁西南、孟良崮大捷)?“借刀杀人”(中原我军打大歼灭战迫调陕北敌军)岂不更好?可见,毛的跃进战略,是“扬汤止沸”,远不如中原、华东各诸侯力主内线大量歼敌来调动敌军的“釜底抽薪”。当然,毛还考虑根据地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消耗问题,意图到国统区“吃饭”,但事与愿违。


                              69楼2018-06-20 1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