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书屋如如吧 关注:4,165贴子:286,288
  • 1回复贴,共1

成長的最後階段 : 詮釋生命哲學的<生生學>的真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成長的最後階段 ****
................................** 詮釋生命哲學的<生生學>的真諦 **
...............................................*** 陸達誠教授 * 文 ***
1999.05.09我在紐約上州給一個華人團體講:「從復活看天主教的生死智慧」。
講完道理後,一位女士前來看我,告訴我她在北美發表過一篇名為「生與死」的文章,很想給我分享。
她有了我在耶魯的地址,她的文章傳來了。作者曾在台大修心理學,二十多年前常來在耕莘文教院參加活動,
我記得她。
該文開始有一則非常生動的故事,茲錄如下:
一對雙胞胎在母胎中對話。甲說:
「這裡好舒服,又溫暖,又柔軟,不費什麼力,就得到滋養,慢慢長大。太愉快了!」
乙悲觀地說:「可不是嘛!但是,好日子不多,等時候到了,我們就得離開這裡,到外面的世界裡去。據說出去以後,完全不同,你得靠自己呼吸,自己吮奶,甚至得靠自己走動呢!」
甲聽了大驚失色,惶恐不已:「那怎麼得了!太可惜了!不!不!我不要走,我要永遠留在這裡……」
時辰終於來到,乙領先出去了。外面傳來乙哇哇大哭的聲音,甲心中的害怕被肯定了:
「完了!完了!顯然比我想像的更可怕,我逃不掉了。」
有一位生死學的作家說:
人誕生時,嬰兒一人啼哭,周圍的人大喜大樂;人去世時,周圍的人號淘痛哭,亡者(善人)大喜大樂。
真是很有趣的對比。以信仰的角度來看,善人的「死亡」應是他生命的頂峰,可惜周圍的人一般來說無法分享他的幸福。
筆者結束半年在耶魯的研究生涯,回台後,在輔大宗教學系開了一門新的課:生死學。
在第一堂課中就開宗明義地說明:
我教的不是生「死」學,而是「生」「生」學。
第二個「生」是指生入永恆之「生」。
善人的臨終, 是他們進入與神最深刻、最密切結合的時間。
他們體會的快樂! 遠超過以往有過的任何一次宗教經驗,因為這次是面對面的被天主擁抱,被天主疼愛。
經歷了這類的經驗,沒有人會想再退回來「活」的。
啊,所有真誠的信徒在他們一生末的時刻體會到的愛, 一定遠超過他們一生此類經驗的總和。
這樣,我們怎能稱其死為「死」呢?
死是兇、是惡,應從該人之生是善、是惡來看。
人一生為善而怕死,不敢面對死,是很遺憾的事。
但大部份人,包括善人,都怕死,何也?正因為我們對它無知,無知就像黑暗,人在看不到什麼地方行走就會害怕,這是正常的。
但有信仰的人,按信仰的倫理活, 敬天、愛人、不自私、無不正常之慾念的弟兄姊妹,即使在黑暗中行走,也不應該怕。基督徒更不應該怕,因為有神在扶持,有神在陪伴,有神在開路,走過「死亡之幽谷」。
有的人不怕死,但怕死前能有的心理和生理的殘害,如孤單、失智、疼痛、被人歧視、行動不便…,好像一切精彩的都變成往事,走向的未來是別人無法分享和支援的終點站,每天都是在等死。為這樣的老人或病人,現在雖未死,但已在死中了。如果他有信仰,他知道死是愛的通道,是一切意義和理想的高峰,他不單不怕死,還樂意地等待那一刻的來臨。
人生50-100年都好如在母胎中被懷孕的時期,只是這階段的孕育不是靠母體,而是靠自己、靠自己的所作所為、靠自己的修德行善,而到那個大生時刻,是健是弱、是美是醜…都由自己一生行為來定其因果。
所以基本上與胎兒是不同的。要哭的話,不必像胎兒那樣等「生」後再哭,應在死前好好地哭,徹底懺悔自己的惡業,使自已改頭換面,變成一個真正可以參加天庭諸聖的理想「寶寶」。
他的生是自己做助產師,自己接生,再呈獻給造物主。
死亡不苦,死後更不苦,他高興至極,歡樂無比,聽上主說:
「歡迎你,我等你好久了,你是我的愛子/愛女。」
父子、父女的相聚怎會是痛苦呢?你這樣相信,死前的一個階段變成了「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充滿溫馨和幸福的期待。
請注意上面一句話「真誠的基督徒」。
這篇文章是基督徒對自己未來的告白。局外人不一定能體會。
但如果他們按自己的良知活好一生的話,不難懂其內涵,甚至也可在離世之刻被神緊緊擁抱。
他們也可走過這扇門進入另一生,所以也能理解生生學之真諦。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8-05-14 02:32回复
    一篇對生命詮釋的美文! 大家看看! 必有啟發!


    IP属地:加拿大2楼2019-11-11 04: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