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吧 关注:57,693贴子:509,430

回复:【熊猫 专辑】被大熊猫圈粉?你最该感谢这群定时消失在深山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雪山下、密林中,他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走了很远的路……
2024-06-23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公众号
层峦,微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梁春平穿着胶鞋,比着树干高度,在距地面1.3米的位置,用红色油漆刷上一层印记。帽檐下的一张脸,黝黑,泛红;镜框下的一双眼,明亮,专注。
“最近我们在做大样地监测,每隔5年一次,观察指定区域内6万多棵树的生长情况。”梁春平手不停,话匣子打开。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以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穿梭丛林之间、攀登雪山之上、行走溪涧两畔……46岁的梁春平已坚守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26年,足迹踏遍保护区内九成以上的区域。

梁春平(左一)和同事查看红外相机。受访者供图
平均每年步行2000多公里山路
在山水间成长,梁春平从小就跟着父亲护山。东瞅瞅、西看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他最为珍惜。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梁春平选择回到平武,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绿水青山。
兜里塞满干粮,壶中装上热水,一大早,梁春平就和队友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巡护路线长短不一,长的能有30多公里。我们都是自带干粮,就着榨菜吃点馒头和鸡蛋。”梁春平说。
“巡护一趟,基本要在10个小时以上。”梁春平说,自己平均每年得走2000多公里山路,对于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每年至少要巡4回。“如果无法做到当天往返,还会带着睡袋和气垫上山,搭个简易帐篷,就在山里过夜。”一旁,队友李芯锐忍不住插话。
山中巡护,并不轻松。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与天气突变,还得随时提防野生动物出没。“有一回,我们距离一只野生大熊猫就几米远,它鼻子上冒的热气都清晰可见,当时大家都慌了神,现在回想,这么近距离观察野生大熊猫倒也难得。”梁春平说。到了冬天,大伙背着沉重的行囊巡山,走上一段路便是一身汗。越是流汗,越不敢停,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稍作停歇,汗水就会结冰。
对于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梁春平已然如数家珍。从采集动物活动痕迹,到阻止偷猎、盗采药材等行为,再到更换红外触发相机电池,他承担起许多动态监测、保护生态的责任。“就拿监测记录来说,以前巡山,纸笔记下时间和动物痕迹就行,现在不光海拔、经纬度要记录精准,还会拍下影像资料留存。”而随着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投入应用,巡护工作越发得心应手。
连续17年监测
保护区内的两栖爬行类动物
大学读的专业与野生动植物毫无关联。等到做上巡护工作,短板逐渐显现,梁春平进入了新的学习状态。
“从掌握野外生存技巧,到辨认羚牛、雪豹等的痕迹特征,我一边巡山,一边积累知识。”梁春平说,那段日子,他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并且利用休息时间埋头苦读,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2006年,保护区将两栖爬行类动物纳入监测范围,但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巡护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梁春平赶紧报名,前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他又翻阅大量资料,结合标本记忆动物物种特征,并应用到工作场景。
“这是华西蟾蜍,耳后腺很明显,身上有小的不规则疣粒……”对着电脑上的两栖动物图片,梁春平熟练地介绍着动物的特征。梁春平先后参与了几十个王朗片区科研监测与合作项目,并连续17年监测保护区内的两栖爬行类动物。
梁春平回忆,有一次,一只野生大熊猫不慎闯入村民家中,随后被送至王朗片区救助中心体检、喂养。那段日子,巡山之余,他就帮着砍竹子、做米糊、扫圈舍。半个月后,确认大熊猫身体无碍,这才放归山林。
在李芯锐眼中,梁春平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最近,我计划系统学习苔藓类植物相关知识。”梁春平说,“王朗片区有30多种苔藓类植物,有一些我光听过,却不认识,需要尽快补齐知识短板。”
在孩子心里埋下热爱自然的种子
“对面山坡上跑的是什么动物?”“杜鹃的叶子为什么会卷起来?”……穿行丛林间,小朋友们不时抛出问题,梁春平则一边带领他们徒步,一边耐心解疑释惑。
带着小朋友徒步,已经成为梁春平工作的一部分。2020年开始,他就主动为来王朗自然保护区研学的小朋友们提供自然教育。去年,梁春平多了一个新身份——平武县首批自然教育讲师。“最近来我们这里研学的人比较多,一来就是几十个人。”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带队老师不仅要提前踩点、规划路线,还要配齐医药箱、氧气瓶等保障物资。梁春平说,小朋友们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自己不仅带着他们徒步、观察自然,还会指导他们安装红外相机。
在梁春平看来,红外相机的摆放位置和安装角度都有讲究,既要找准动物活动痕迹,又要确保能够拍到完整画面。在这过程中,他会把野生动植物的知识细致地讲给孩子们听。
近年来,保护区组织开展了动植物识别、观鸟、探秘大熊猫生存环境、红外相机安装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此研学。“自然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搭建亲近自然的桥梁,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热爱自然的种子。”梁春平说,希望能够通过自然教育,让更多小朋友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


IP属地:广东101楼2024-06-27 09:08
收起回复
    熊貓愛情海,發現大熊貓!
    2024年06月24日11:0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6月23日,“穿越大熊貓愛情走廊”十年再出發——大熊貓國家公園聯合巡護直播活動開展的第三天,隊伍行進的目的地是雞心包,這裡還有一個浪漫的名字——熊貓愛情海。

    野外紅外線監測設備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崇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上午8點,隊伍出發,沿著河谷、泥濘山路,艱難前行。河水流淌,青山如畫,美麗的河谷風光,讓人短暫忘卻了一路的艱辛 。
    沿著獸徑,發現水鹿、斑羚的糞便。獸徑,通俗地講就是野生動物經常走的路,通常是在山脊,因為山脊植被稀疏,方便動物行動。進入冷箭竹林,冷箭竹是大熊貓的主食竹之一,冷箭竹分布特別廣,海拔2000多米到3000多米的地方都有,是邛崍山系分布最廣的大熊貓主食竹之一。沿著山脊繼續往雞心包進發,一個多小時后,穿過一片華西箭竹林就到了傳說中的熊貓愛情海,華西箭竹也是大熊貓的主食竹之一,在熊貓愛情海旁生長著大面積的華西箭竹。

    河谷發現的林麝腳印。崇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工作人員取紅外線監測設備。崇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熊貓愛情海是一個高山海子,這裡地勢平坦,竹子資源豐富,水源充足,因此大熊貓經常在這片區域活動。這裡安放了2台微波實時傳播紅外相機,經常拍到大熊貓、中華扭角羚、水鹿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蹤跡,能夠實現實時傳輸動物圖像。據了解,今年3月,該處紅外相機曾拍到大熊貓在熊貓愛情海活動的畫面。
    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博士何可介紹了大熊貓的繁殖習性:一般情況下,雌性大熊貓在發情季節(每年2到5月),會先用肛周腺蹭樹干,留下特殊的氣味,然后氣味隨風飄散,吸引附近的雄性大熊貓前來爭奪交配權。

    大熊貓的糞便。崇州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全國大熊貓第四次普調結果顯示,大熊貓國家公園崇州片區有26隻大熊貓。崇州片區的大熊貓種群屬於邛崍山系B種群,是邛崍山系分布最密集的大熊貓局域種群,也是全國第四大的局域種群。
    今年5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崇州管護總站巴栗坪保護站站長周紅林在紅外相機監測巡護中,於熊貓愛情海附近拍到大熊貓的新鮮糞便。新鮮糞便主要用於測定大熊貓的遺傳信息,確定大熊貓個體,從而了解整個區域內大熊貓的數量。


    IP属地:广东102楼2024-06-27 09:17
    收起回复
      在3200米灯杆坪拍到大熊猫悠闲漫步影像
      2024年06月25日16:5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王凡

      红外线监控设备拍到黑熊。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6月24日,“穿越大熊猫爱情走廊”十年再出发——大熊猫国家公园联合巡护队抵达海拔近3200米的灯杆坪,沿途寻找到大熊猫粪便,还在红外相机中发现拍到的大熊猫悠闲漫步的影像,以及黑熊家族、羚牛家族等动物。
      早上8点,巡护队员从海拔2200米的宽河坝营地出发,目标是海拔近3200米的灯杆坪。队伍穿过柳杉林、灌木丛、箭竹林、冷杉林......海拔上升1000米,路程难度非常大。
      在桃子坪,疲惫的队伍突然发现了熊猫粪便,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据四川省大熊猫研究院博士何可介绍,大熊猫每天要进食30公斤左右的竹子,遵循多吃多排的能量策略。这处粪便大约是大熊猫8个多月前拉的。从粪便中没消化掉的竹节长度分析,是一只青壮年熊猫留下的粪便。
      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巴栗坪保护站站长周红林发现路边的自组网和实时传输技术的红外相机线路被啮齿类动物咬断,立刻上前接上线路。一个已经干涸的小水池斜对面是另外一处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曾拍到熊猫喝水等大熊猫画面11次。水池边的冷箭竹林因为熊猫经常出入,已经形成一条熊猫“密道”。
      周红林此行的任务之一是检测一处安放在海拔2800多米的红外相机。该相机在今年3月安放。更换电池后,周红林翻看相机记录的影像。“看,大熊猫!”一段拍摄于3月的影像中,一只大熊猫泰然自若地从相机前走过。这只熊猫颜值在线,十分干净。
      据分析,这只熊猫很可能是先前看到在路边遗留粪便的熊猫。因为大熊猫的家域范围是3到6平方公里,而且红外相机拍到的大熊猫是青壮年且距离较近,由此推断。这片区域,共安装了20台超高清红外相机。此外,特定区域还安装了实时监控,随时监测区域内人为干扰和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在当天收集的红外相机影像中,周红林还发现了羚牛家族、黑熊家族和水鹿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队伍继续前往清水池垭口,这里的红外相机曾拍到母子大熊猫,一只母熊猫叼着一只幼崽从这里经过。风景优美的清水池是一处两边都是悬崖,只有几十公分宽的垭口,这里是一条兽径,也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迁徙活动的必经之路,被称为“熊猫走廊”。如今,这里的红外相机已经更换为更先进的实时传输球形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与10年前相比,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的硬件设施实现了提档升级。
      巡护队员从清水池垭口折返回灯杆坪,一路风景洗去满身的疲惫,大家在清澈的河水中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山溪鲵。
      6月25日,他们前往月亮湾,带回壮美的高山草甸风光,并尝试挑战登顶崇州最高山峰——海拔3868米的火烧营。

      红外线监控设备拍到熊猫。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水池垭口。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巡护队发现熊猫粪便。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巡护队过河。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巡护队行走在山谷里。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巡护队捡到熊猫粪便。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IP属地:广东103楼2024-06-27 09: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