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 升恩斗怨的解药”?
明贤法师:“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的一个词。
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
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
你若一粒不给,他反而一点怨恨都没有。
用经济学概念或可称为“感恩的边际效应”,如佛经所言则是“鲁扈抵突,不识恩义”。
其中大意是说,人在一连串得到恩惠的活动中,心中的感恩递减,而减到一定程度时,受恩者 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并认为理所应当。
最后,受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在心理上 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升恩斗怨”源于无惭无愧心,要从这种用心的烦恼与障碍里解脱出来,大乘佛法 施者、受者和施物“三轮体空”的教法,乃是最为无上的解药!
大恩即大辱: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大恩即大辱”,则是此种心态的极致。
这并非危言耸听、天方夜谭,比如有这样一则历史故事: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
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
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人之日常,“平常心”最为金贵,“平等心”最是缺乏。
因为人心有不平,而人之往来 又事事希望自己得到形式上的“平等”相待(实是希望“我”得到优待),故只能靠人情、财货、名声、权力、地位等 种种物化的关系 来维持心里脆弱的平衡感。
故人情如同“一报还一报”,处处有着“礼尚往来”的特质。
小恩小惠、你来我往,如同家常便饭、一团和气。
可一旦有大恩相施、施之者未必居高临下,而受之者恐心有戚戚,以恩情之重不能承受,反成负担,反而处处提示自己“矮人三分”。
此时,感恩之心荡然无存,怨恨他人施恩太少之心 也早已没有,唯有低人一等的耻辱感,这便是“大恩即大辱”。
辱而生怨,辱而生嗔,大辱甚至转成大仇——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升恩斗怨,大恩即大辱,或是抱怨他人的施恩太少 或不再持续,自己得不到想当然的“应得的恩惠”;
或是怨恨他人的大恩大德 让自己抬不起头,把自卑感、挫败感转嫁到恩人身上。
无论是计较“恩”的多寡 还是人际关系的不对等,都是内心生起了不平。
但觉不平,便以为辱。
而人但凡有“我”,但凡有物化执着,必生不平,故得亦惊,失亦惊;得亦辱,失亦辱。
明贤法师:“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的一个词。
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
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
你若一粒不给,他反而一点怨恨都没有。
用经济学概念或可称为“感恩的边际效应”,如佛经所言则是“鲁扈抵突,不识恩义”。
其中大意是说,人在一连串得到恩惠的活动中,心中的感恩递减,而减到一定程度时,受恩者 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并认为理所应当。
最后,受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在心理上 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升恩斗怨”源于无惭无愧心,要从这种用心的烦恼与障碍里解脱出来,大乘佛法 施者、受者和施物“三轮体空”的教法,乃是最为无上的解药!
大恩即大辱: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大恩即大辱”,则是此种心态的极致。
这并非危言耸听、天方夜谭,比如有这样一则历史故事: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
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
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
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人之日常,“平常心”最为金贵,“平等心”最是缺乏。
因为人心有不平,而人之往来 又事事希望自己得到形式上的“平等”相待(实是希望“我”得到优待),故只能靠人情、财货、名声、权力、地位等 种种物化的关系 来维持心里脆弱的平衡感。
故人情如同“一报还一报”,处处有着“礼尚往来”的特质。
小恩小惠、你来我往,如同家常便饭、一团和气。
可一旦有大恩相施、施之者未必居高临下,而受之者恐心有戚戚,以恩情之重不能承受,反成负担,反而处处提示自己“矮人三分”。
此时,感恩之心荡然无存,怨恨他人施恩太少之心 也早已没有,唯有低人一等的耻辱感,这便是“大恩即大辱”。
辱而生怨,辱而生嗔,大辱甚至转成大仇——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升恩斗怨,大恩即大辱,或是抱怨他人的施恩太少 或不再持续,自己得不到想当然的“应得的恩惠”;
或是怨恨他人的大恩大德 让自己抬不起头,把自卑感、挫败感转嫁到恩人身上。
无论是计较“恩”的多寡 还是人际关系的不对等,都是内心生起了不平。
但觉不平,便以为辱。
而人但凡有“我”,但凡有物化执着,必生不平,故得亦惊,失亦惊;得亦辱,失亦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