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周末好。今天我要介绍的书是《模仿的技术:企业如何从山寨到创新》,作者井上达彦。
模仿决不同于山寨,真正的模仿是理性行为,而且是创造之母。人们赞赏独创,但所谓的独创性,不是不模仿别人,而是无法被别人模仿。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模仿,还不如说是一种看穿事物本质的联想和创新。比如书中所举的日本DVD租赁店TSUTAYA创始人增田宗明,发现出租DVD与贷款的实质都是高利贷,因为借DVD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按时归还,需支付10%的利息,这在金融则是违法的高利贷,但自己的经营则是合法的。再如丰田生产系统之父大野耐一,在五十年代参观美国的超市时,得到了灵感,形成了“必要的商品、必要的时刻、必要量”的想法,在创造性地运用到丰田汽车零配件生产中,从而彻底革新了丰田的生产方式。 模仿有两种方式,一是简单的产品模仿,如果够快够好,也能带来一些短期的利润增长。二是结构性模仿,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利润。前者许多国内的企业最为擅长,一种新产品出来,不需多久,就到处都是。本书作者推崇的是结构性模仿,并从企业资源、活动、价值、定位四个要素提出模仿的要点,给出了分析现状、选择参照样本、描绘应有蓝图、逆运算出企业现状与理想状态差距、实行变革五个阶段及具体说明。
书中穿插了许多知名企业的例子,如舒尔茨专门去意大利体验了几百家咖啡馆,最终找到了星巴克的经营之道。再比如在谈到逆向思维的模仿时(即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出任天堂在早期虽然完全模仿美国雅达利,但却吸取了后者盲目开放游戏软件开发授权的教训,最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破坏性的革新,曾让欧美企业饱受其苦,然而本书的作者在书后结语中,却哀叹日本企业已是“少子高龄化”,缺少新的企业,原有的大企业也缺乏新事业,反而被亚洲其他新兴国家的革新攻其不备。
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够牢牢地把握机遇,用不断的模仿创新来打造一个商业强国。
我们今天要写的是: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毕加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