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秀:是的。之前一直住在青华宫是因为我对中国不熟悉,中文也不好,这个国家太大,我哪里都不敢去。来到一个新的国家,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总要有个过程。感觉舒服了、习惯了,就开始对外面有好奇。那时我在青华宫已经住了三年,中文也OK,明白了道教这些人和庙里的规矩,我就开始好奇了,反正想到外面去看看,然后有这个机会就开始到外面去学习。
腾讯道学:除了好奇之外,有修行上的考虑吗?你觉得出去云游更有利于修行?
景秀:如果你想修行,不管做什么都可以。你在你房间一辈子,你也可以修行嘛,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当然在外面也可以修行。所以说出去就是因为好奇,想看看中国。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阶段,你要好好玩,你自己才知道你这个阶段是结束了没有,所以那个时候我感觉到了,哦,我在一个地方这个阶段是结束了,要到外面去跑,这是心里面的一种感觉。
腾讯道学:你都去过哪里?
景秀:我先是在陕西境内,去了一趟终南山,然后到紫阳、安康,去跟我师爷修行,后来我拜了我师爷的兄弟为师。
景秀掏出一部小小的诺基亚手机,她说自己的汉字写得不好看,坚持用手机把师父的名字打字给记者看。“他叫冯兴钊,70多岁,爱打坐,也在紫阳,现在这种老修行很少有的。”景秀觉得智能手机特别分散精力,闲着没事就看,用普通手机就比较清静,有助于修行。
在陕西地方云游两年之后,2008年,景秀来到武汉的大道观,参加任宗权道长主持的高功培训班。
“高功我做不来,只能念经,我汉语还是有问题,而且我很多年没有练过,要复习才可以。”景秀笑言。
腾讯道学:那您是怎么选择云游的地点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景秀:对,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有缘就去嘛,看什么地方有缘。那么简单。后来我还云游到了云南的巍宝山,拜刘圆通道长为师,学养生。后来我还去过华山,拜见过曹祥贞道长,跟她学女丹,但是我跟着她的时间太短了,很可惜,但我还是觉得她是我师父。
腾讯道学:你现在已经拜了多少个师父了?道教徒可以拜很多人为师是吗?
景秀:对,道教徒可以拜多人为师。第一个师父是度你的师父,我的度师就是黄世真;后来还有传法的师父,任宗权,他教我做法事,然后是曹祥贞,应该是2008年吧,然后是刘圆通,到底是哪一年,我忘记了。
腾讯道学:为什么会对这些事情记得不是很清楚?
景秀:因为对我来说,这些事情都是“世间”的概念,不会有意去记,真是记不住。(笑)
道士读博士:科学与信仰的冲突
2009年,景秀在大陆的签证到期,在道观里修行的景秀自然拿不到工作签证,这时,有人介绍景秀去读香港中文大学的宗教学博士,景秀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的导师是著名道教学者——黎志添教授。
当信仰的虔诚遭遇科学的批判,当有神论者学习无神论的研究方法,景秀会如何抉择?
腾讯道学:你02年起便是一个全真道士了,现在又是港中文的博士,你的出家师父和学术导师,会不会对于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身份的不同会不会在你的思维里造成某种冲突或者困惑呢?
景秀:不一样是肯定的。比如道教的建立时间,导师会跟你讲,道教的历史是从张道陵成立道教的时候开始,到现在是接近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你看经文里说,太上老君很早很早就开始化身了,化身八十一回,是四千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你说谁对?刚开始思想里是有一点冲突,有一点不舒服。后来我发现是因为他们用不同的工具来学习道文化:修道者无条件地相信经书上祖师爷说的话,学者则更多地是用历史资料来看道教。
腾讯道学:这个可能就是对道教史的一个认识。但是毕竟像道教的经典它有一些信仰层面上的,就比方说您是信仰这个的。但是像学者,他有的时候会持一种那种批判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会有感到不舒服或者是有的时候难以理解?
景秀:我会尊重他们,两者都不会全信,对不同的问题,我会根据我自己的感觉来选择。比如说《度人经》,经文当中写了,它是元始天尊传播的,但有的学者会研究《度人经》的来源,花很多篇幅来讲,其实这个经文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写成的,没有按照道教的观念来介绍。所以那个时候我有一点难以接受。
腾讯道学:那怎么办?
景秀:后来我不去考虑这些历史方面的问题,我考虑它的内容对我的生活是不是有用。对我来说,这个经文的来源是什么,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我不相信它是从元始天尊传下来的,元始天尊讲《度人经》讲的时候我没在,那个学者也没在,他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很久。最重要的是读《度人经》对我自己的修行有没有帮助,它告诉我怎样解除痛苦,怎样做好人。
我们每天有12个小时在活动,其实这个时间是很短的,你可以用12个小时考虑《度人经》是从哪里来的,对我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用?也没有。我是很现实的一个人,我不要浪费时间,所以我也要考虑的问题是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所以我觉得更深地理解《度人经》的内涵是最重要的。
腾讯道学:除了好奇之外,有修行上的考虑吗?你觉得出去云游更有利于修行?
景秀:如果你想修行,不管做什么都可以。你在你房间一辈子,你也可以修行嘛,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当然在外面也可以修行。所以说出去就是因为好奇,想看看中国。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阶段,你要好好玩,你自己才知道你这个阶段是结束了没有,所以那个时候我感觉到了,哦,我在一个地方这个阶段是结束了,要到外面去跑,这是心里面的一种感觉。
腾讯道学:你都去过哪里?
景秀:我先是在陕西境内,去了一趟终南山,然后到紫阳、安康,去跟我师爷修行,后来我拜了我师爷的兄弟为师。
景秀掏出一部小小的诺基亚手机,她说自己的汉字写得不好看,坚持用手机把师父的名字打字给记者看。“他叫冯兴钊,70多岁,爱打坐,也在紫阳,现在这种老修行很少有的。”景秀觉得智能手机特别分散精力,闲着没事就看,用普通手机就比较清静,有助于修行。
在陕西地方云游两年之后,2008年,景秀来到武汉的大道观,参加任宗权道长主持的高功培训班。
“高功我做不来,只能念经,我汉语还是有问题,而且我很多年没有练过,要复习才可以。”景秀笑言。
腾讯道学:那您是怎么选择云游的地点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景秀:对,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有缘就去嘛,看什么地方有缘。那么简单。后来我还云游到了云南的巍宝山,拜刘圆通道长为师,学养生。后来我还去过华山,拜见过曹祥贞道长,跟她学女丹,但是我跟着她的时间太短了,很可惜,但我还是觉得她是我师父。
腾讯道学:你现在已经拜了多少个师父了?道教徒可以拜很多人为师是吗?
景秀:对,道教徒可以拜多人为师。第一个师父是度你的师父,我的度师就是黄世真;后来还有传法的师父,任宗权,他教我做法事,然后是曹祥贞,应该是2008年吧,然后是刘圆通,到底是哪一年,我忘记了。
腾讯道学:为什么会对这些事情记得不是很清楚?
景秀:因为对我来说,这些事情都是“世间”的概念,不会有意去记,真是记不住。(笑)
道士读博士:科学与信仰的冲突
2009年,景秀在大陆的签证到期,在道观里修行的景秀自然拿不到工作签证,这时,有人介绍景秀去读香港中文大学的宗教学博士,景秀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的导师是著名道教学者——黎志添教授。
当信仰的虔诚遭遇科学的批判,当有神论者学习无神论的研究方法,景秀会如何抉择?
腾讯道学:你02年起便是一个全真道士了,现在又是港中文的博士,你的出家师父和学术导师,会不会对于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身份的不同会不会在你的思维里造成某种冲突或者困惑呢?
景秀:不一样是肯定的。比如道教的建立时间,导师会跟你讲,道教的历史是从张道陵成立道教的时候开始,到现在是接近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你看经文里说,太上老君很早很早就开始化身了,化身八十一回,是四千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你说谁对?刚开始思想里是有一点冲突,有一点不舒服。后来我发现是因为他们用不同的工具来学习道文化:修道者无条件地相信经书上祖师爷说的话,学者则更多地是用历史资料来看道教。
腾讯道学:这个可能就是对道教史的一个认识。但是毕竟像道教的经典它有一些信仰层面上的,就比方说您是信仰这个的。但是像学者,他有的时候会持一种那种批判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会有感到不舒服或者是有的时候难以理解?
景秀:我会尊重他们,两者都不会全信,对不同的问题,我会根据我自己的感觉来选择。比如说《度人经》,经文当中写了,它是元始天尊传播的,但有的学者会研究《度人经》的来源,花很多篇幅来讲,其实这个经文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写成的,没有按照道教的观念来介绍。所以那个时候我有一点难以接受。
腾讯道学:那怎么办?
景秀:后来我不去考虑这些历史方面的问题,我考虑它的内容对我的生活是不是有用。对我来说,这个经文的来源是什么,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我不相信它是从元始天尊传下来的,元始天尊讲《度人经》讲的时候我没在,那个学者也没在,他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很久。最重要的是读《度人经》对我自己的修行有没有帮助,它告诉我怎样解除痛苦,怎样做好人。
我们每天有12个小时在活动,其实这个时间是很短的,你可以用12个小时考虑《度人经》是从哪里来的,对我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用?也没有。我是很现实的一个人,我不要浪费时间,所以我也要考虑的问题是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所以我觉得更深地理解《度人经》的内涵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