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的雨吧 关注:105贴子:41,598

回复:『不一样的雨』西游记未解之谜·吴闲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孙悟空叫他假结婚,这叫“假亲脱网之计,一举两全之美也。”唐僧道:“贤徒高见。”遂答应了这门亲事。
  7.三个徒弟当时就吃了一桌唐僧的喜酒,同时文武女官,各依品从,分坐两边,女王一一传杯,向各位敬酒,唐僧也擎玉杯回礼,与女王安席。
  8.酒席一吃完,女王叫唐僧登王位,唐僧说:“不可,明天才是登王位的黄道吉日,今日先印关文,打发他们去也。”
  女王依言。
  9.唐僧说:“陛下同贫僧送他三人出城,待我嘱付他们几句,我却回来,与陛下永受荣华,会鸾交凤也。”(唐僧说出的下流话还非常文雅)
  女王不知是计,不多时,大驾出城,已到西关之外。
  10.长老慢下龙车,拱手道:“陛下请回,让贫僧取经去也。”
  女王大惊失色,扯住唐僧道:“明日高登宝位,即位称君,喜筵都吃了,如何却又要跑?”
  11.就在这时,蝎子精弄阵旋风,把唐僧摄去了。
  12.三个徒弟寻来,孙悟空与蝎子精打到天黑。
  这就是唐僧在女儿国的全部过程。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时间很短暂
  唐僧到女儿国的时间是上午的10点钟左右,离开的时间最迟是在当天的下午4点,离天黑尚早,并没有过夜。
  前后最多只有6个小时左右,这么短的时间,一直都是在大白天,一直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唐僧不可能和女王发生性关系,并不是有些人瞎想的那么回事。
  第二、唐僧已经结婚
  唐僧的徒弟和女王的下属都百分之百地吃过她们的喜酒,这究竟应该算做什么?
  过去结婚是不拿证的,以酒席为证,只要请客吃过酒席,夫妻关系就开始生效了,就是放到今天,有许多地方还是这样的。
  何况人家女王是有媒人的!是有选定结婚的良辰吉日的!是有婚宴酒席的!又何况你唐僧是已经答应了人家的!喜酒也吃了,赖都赖不脱的!
  所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唐僧和女王的婚姻关系已经成立!尽管没有圆房,女王也是他的合法妻子。
  可能还有人会说,这是假装的,不算。请你先不要看他的动机,要看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事实!事实就是他已经结婚了!
  如果你认为他没结婚,请你告诉我,他的这种行为是什么?!
  第三、欺骗的手段
  不管唐僧愿不愿意,他已经结婚的事实是不能否认的,你说是假结婚,他这就很高尚了?!
  就算他想做一名合格的僧人,不想破色戒,难道这不是破了诳戒吗?!出家人不打诳语,欺骗这个女人该不该?
  但是,这不叫欺骗,这叫“假亲脱网之计,一举两全之美也。”这个计本来是孙悟空出的,但唐僧连呼“高见!高见!”
  第四、突然抛弃
  唐僧和女王之间并不存在电视上放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
  他们之间没什么感情可言,唐僧采用欺骗的手段离开时,还显得颇为得意。作为一个僧人,他应该双掌合十,可他却是行的拱手礼,他这个和尚的“拱手”显然含有轻蔑之意。
  你回去吧,我走的。
  一结婚就抛弃妻子,这真的算得上是一难!
  第五、女王怎么想
  这个女人从一开始得到的信息就是:唐僧愿意和她结婚,并且安排好了让自己的徒弟去取经,而且也实打实地和她一起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弄得举国皆知。
  从头到尾,她没有听到唐僧说半个不字。
  可刚刚一结婚,老公就跑了,你说气不气人!又有几个人碰到过这种事?
  还有更气人的!
  一直以来,对唐僧的这种欺诈行为都是赞赏的!好个唐和尚!好个有道高僧!那个伤心的女人呢?却被称为痴心妄想的粉骷髅!(甚至西游记把所有的女人都称做粉骷髅)
  第六、告别时的深意
  告别时,唐僧不是行的和尚礼,而是以“拱手”行的俗家礼,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唐僧不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向她告别,而是以还俗的身份向她告别。你别看他和孙悟空商量时说的是假结婚,他和这个女人可没有说刚才是假的,更没有说要解除婚姻关系!
  他说的是:你回去,让我去取经。(我现在忙工作去的)
  那么,他们的婚姻关系依然存在!
  对于唐僧来说,他是活的,他可以说这是真的,也可以说这是假的,反正你是估不透的。而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她已经结婚了,一结婚老公就出远差去了,她还得在家里等他回来,你说要是这个女人再遇到一个男人时,她究竟还能不能和别人再结婚?
  再不要吹嘘他有什么定力,他已经破了诳戒,并且情节极其恶劣。


163楼2009-04-17 13:52
回复
    (62)沙僧为何不卖力
      沙僧给人的印象就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好人,取经走了十四年,基本上就没他的什么戏。这不免令人生疑,他究竟真的是个老好人还是假装出来的?
      如果他是假装出来的一个老好人,那么,他的动机、目的就是想通过伪装手段混进取经队伍,在里面搞破坏!可是,西游记看到结束,也没发现他使坏,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就只能把他定位成:真的是个老好人。
      在取经队伍中,沙僧的工作任务和孙悟空、猪八戒是一样的,负责消灭妖怪,保护唐僧,使取经队伍得以前进。
      可奇怪的是,沙僧居然没立功,一个大妖怪也没打死,功果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的工作业绩,猪八戒就经常向孙悟空要功果,或是干脆直接抢功果,沙僧他却没有。
      是不是沙僧的本事不济,打不过妖怪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本事:
      1.第二十二回:沙僧和猪八戒先斗了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又斗了两个时辰(四小时,即半天),不分胜败。这说明沙僧和猪八戒的本事是差不多的。而猪八戒比孙悟空也差不了多远,(两个可以从二更斗到天亮)。
      2.在花果山,沙僧见到假取经队伍时,只一招就把假沙僧打死了!可见身手是相当利落的。那行者恼了,轮金箍棒,帅众猴,把沙僧围了。沙僧在只身一人的情况下,对付一个行者和一群小妖,还能轻易逃脱!
      3.沙僧以前是玉皇大帝的保镖,功夫肯定不会差!
      这就说明沙僧还是有本事的,可他为什么就不打妖怪呢?
      从头看到尾,沙僧总是说,我看着师父,当师父被捉走后,他又说我看着行李,总之不肯卖力上前,再就是干脆让妖怪抓去,一上场打不了几下就束手被擒了。沙僧的实力不可能这么小。
      沙僧不卖力,在取经队伍中有什么用呢?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怎么会被观音菩萨选中呢?
      我们从双向选择的角度分析:
      1)观音菩萨为什么会选择沙僧
      第八回,观音菩萨与惠岸走到流沙河时,沙僧跳出来就捉菩萨,并和惠岸交过手,观音菩萨这个时候就选定了他。
      这是菩萨选择的第一个人,菩萨此时是否决定了要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是不确定的,就算菩萨决定了要用悟空八戒,那悟空八戒是否一定就会答应?所以这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观音菩萨在此时选择沙僧,绝对是对他寄于厚望的,因为菩萨在此时只知道沙僧曾经是玉皇大帝的保镖,保一个唐僧应该没有问题。所以,观音菩萨选择沙僧,是有充足理由的。
      2)沙僧为什么会选择保唐僧
      沙僧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他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
      沙僧很痛苦,这个时候,菩萨说:“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观音菩萨开出了两个条件:教飞剑不来穿你,复你本职,这对沙僧来说,是相当优厚的,所以沙僧满口答应,成交了。
      三个徒弟中,观音菩萨最先看中的是沙僧,并且给沙僧开的价也是三人中最高的!这就说明菩萨本来是指望他来大展身手,降妖捉怪的。
      可是,沙僧加入到取经队伍后,一点也不卖力,基本上没发挥什么作用。这样一个混日子的人,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从孙悟空的角度看:经常帮忙打妖怪,又不争功,沙僧是个好人。
      2)从猪八戒的角度看:经常帮忙打妖怪,又不争功,沙僧是个好人。
      3)从唐僧的角度看:沙僧是个好人,唐僧从来就没批评过他。
      4)从观音菩萨的角度看:沙僧偷懒,很不卖力。
      沙僧一直跟着在走,尽管他不打妖怪,但依然是在履行合同,观音菩萨也不能单方面毁约,所以没把他这个只出勤不出力的人清理出去。
      沙僧他只出勤不出力,所以就没什么功果,最后封他做了金身罗汉,是三个徒弟中级别最低的,但是,他显然要比悟空八戒划算,因为他也是得了正果,而且他的投入最少。
      三个徒弟的投入与回报模拟值如下:
      悟空:投入95%以上的精力,付出了95%以上的行动。
      八戒:投入60%以上的精力,因为经常在困难时期想散伙,不是全心全意。不过他也有许多苦劳,又挑担子又降妖,在关键时候还是比较卖力的,付出了60%以上的行动。
      沙僧:反正他只是跟着走,不过在关键时候起到了稳定作用,投入了20%以上的精力。最不卖力,挑担子的时候较少,多数时候是八戒在挑担子。付出了20%以上的行动。
      这三个人都得了正果,按60分及格算,模拟值:佛=90菩萨=75罗汉=60
      悟空:投入95%以上。回报90
      八戒:投入60%以上。回报70
      沙僧:投入20%以上。回报60
      从中可以看到:在西游记中佛组织里混,
      1.从成绩看,付出越多,回报越高,付出越少,回报越低。
      2.从投入与回报的比例看,投入越少,回报率反而更高。
      什么是团队精神?这就是团队精神。一个健康的团队不仅仅要提供精英人才发挥能力的空间,更要提供闲杂人等混日子的空间。
      从外部环境看,取经团队允许有人混日子。但是,我们本着“理性人的第一选择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条最本质的原则来看,沙僧他不应该无所作为,他应该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地去打妖怪,以便获得更多的功果。
      但是,沙僧他放弃了,所以,有人说沙僧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不为功名所动,不受外界诱惑。我说这些都是屁话!这叫“非理性”!
      理性人的第一选择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既然沙僧选择了放弃进取,那就一定是因为放弃对他最有利,进取对他没多大利!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呢?从这一路上的表现中看不出来,那么,我们往前推,看沙僧是怎样被贬到流沙河的。


    166楼2009-04-17 13:54
    回复
        菩萨的两个条件: 1.教飞剑不来穿你。 2.复你本职。
        既然沙僧不看重第2个条件, 那么, 他必然看重的是第1个条件! 既然他这么看重第1个条件, 就说明“七日一次,飞剑穿胸百余下”的痛苦, 他已经无法忍受!
        玉皇大帝为什么要如此折磨他呢? 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打破了一个杯子么? 不太可能! 猪八戒调戏嫦娥也只是贬下界来, 没有别的附加刑罚, (错投猪胎的责任是他自己, 不是玉帝), 难道沙僧犯的罪比八戒还大?
        如果沙僧真的犯了什么罪, 他贬下来就应该去投胎! 沙僧并没有投胎, 这就说明玉帝没有用明文规定的天条来处分他。那么, 沙僧在流沙河受罪, 就只能说明是玉帝用的私刑!
        玉帝和沙僧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呢? 有一首诗讲沙僧: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
        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豪杰人家做模样”, 沙僧是在地上修仙得道的, 曾经是许多人的偶像。长得帅, 功夫高, 被玉帝相中, 一步蹬天, 做了万神主宰玉皇大帝的保镖兼秘书, 并且允许他带兵器上朝。可见玉帝对他是最够意思的。
        孙悟空猪八戒的兵器都是老君炉子里炼出来的杀人凶器, 正规军用品, 而沙僧的兵器却不是的, 是一根赶面杖, 是哪的? 是月宫里的, 是月宫嫦娥家里的!
        “这般兵器人间少,故此难知宝杖名。出自月宫无影处,梭罗仙木琢磨成。”
         沙僧怎么会有嫦娥家里的赶面杖? 莫非他在嫦娥家里吃过面? 这个东西不要说人间少,就是天上也少啊, 怎么就到他手里去了?! 莫非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如果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他又怎么敢把这个证据天天拿在玉帝眼前晃? 所以他与嫦娥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这就只有可能是玉皇大帝赐给他的, 即使他与嫦娥有什么关系, 最多也和猪八戒一样, 依天条贬下界来。很显然, 沙僧犯的罪比这要严重的多!
        并且, 还不能公开宣判, 那就只会是这样一种可能: 他这个卷帘大将与王母娘娘卷到一起了!
        沙僧最有条件受到王母娘娘的引诱, 而玉皇大帝出入月宫与嫦娥幽会时, 就提供了他们幽会的时机。
        但有一次, 玉皇大帝该去月宫时没去, 是叫天蓬代替的, 而沙僧与王母娘娘不知道, 结果jian情败露了, 沙僧在慌乱中打破了一个杯子。
        猪八戒和沙僧这两个人都是那个时候贬下来, 八戒干玉帝的小老婆, 沙僧干玉帝的大老婆。八戒没干成, 处分轻些, 沙僧干成了, 玉帝要把他的心捣烂才解恨!
        沙僧在流沙河变得丑陋无比, 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已经是心死了, 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所以在取经中, 他就没有什么追求, 他最需要的是平静。


      168楼2009-04-17 13:57
      回复
        (64) 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唐僧是一个忠实的佛教徒, 从小受的是佛教育, 学的是佛理论, 西游记第十一回说他: 自幼为僧, 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这至少可以说明唐僧的本职工作、业务能力都是不错的。但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 干一行精一行(外在行为), 干一行厌一行(内在心理)。
          任何一个人, 从事任何一个行业, 只要你熬的时间够长, 那么, 在外人看来, 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你就是这方面的内行! 同时, 也正因为你熬的时间长了, 你的怀疑心、厌烦心就会越来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时间长了, 称他为圣僧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可他究竟有没有对自己的信仰怀疑过? 动摇过?
          在乌鸡国的时候, 一天晚上, 三藏道:“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这也从侧面说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扎实, 自上路以来, 修行其实很少。谈到修行, 唐僧并没有什么修行, 我们所能看到的, 他只是在要赶路, 要取经, 要成佛。
          大家看西游记, 总是赞扬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这一点不假, 尤其对他这个先天胆小, 到最后还在惊呼“大王饶命”的人来说, 更是难能可贵! 然而, 殊不知这种抗争精神, 正是佛家所反对的! 
          佛家讲放下, 无执, 无欲, 无求, 唐僧做到了吗? 若真的做到了, 他就该静心清修, 而不该去取经!
          第六十四回, 拂云叟与唐僧谈禅机时, 讥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忘本参禅,妄求佛果,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什么?
          唐僧没有表示异议。他还是继续朝着他的方向奔, 并且, 他最终成功了, 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认可赞同, 因此, 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这种精神是世俗的, 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 如来封受给他的那个佛果位, 仅仅只是一个职位, 也是世俗的。并不是佛学意义上通过修行悟证成佛的。
          如果说唐僧有什么修行的话, 在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就是他的修行, 这种世俗的修行其实和我们大家一样, 朝着目标前进, 克服其中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因此, 看起来作者是在写宗教里的修行, 其实写的是世俗里的修行, 是看唐僧怎样努力克服困难, 获得一个职位。


        170楼2009-04-17 14:08
        回复
           效果究竟如何呢? 唐僧一路上逢各种大难小灾, 做过了无数次的试验, 经验证: 一切OK! 无一例失败, 成功率100% 。
            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se不异空,空不异se;se即是空,空即是se。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se,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se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开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和结尾的zou语, 都是不翻译的, 因为怎样翻译都不足以表达原意, 所以干脆就不译了, 他只表音, 读音当然不是今天的普通话, 而是古长安发音。
            如果确实不会读的话, 我来注个音, 以方便大家, 我既不翻译, 也不讲解, 以免误导, 我只是注个音。
            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 萨婆 诃!
            注音: 给他, 给他! 把那给他, 把那些给他! 不提舍不得呀!
            此乃解灾渡厄之妙决也。    


          173楼2009-04-17 14:45
          回复
            (67) 取经为何遭勒索
              唐僧师徒四人千辛万苦, 走到了西天, 四众对如来倒身下拜后, 如来才叫阿傩、伽叶二尊者传经。阿傩、伽叶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公然进行勒索。
              告到如来处后, 如来却说, 这个事我知道, 我******下山,为别人念一遍经,才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收少了!
              怎么办呢? 没招! 面对阿傩、伽叶的再次强行勒索, 唐僧只有乖乖地就范, 将唐太宗所赐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他们。
              阿傩、伽叶真的只是要勒索钱财吗? 那个紫金钵盂究竟是铜的还是金的? 这个还不太好说, 就算是金的, 和“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的差距还是很大, 何况人家还只是念一遍, 并不传经。
              按我们现在的标准, 租一本书看, 一天才一角钱, 买一本最起码也得十块二十块, 唐僧他一个用旧了的钵盂就能换回那一大堆经书?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 阿傩、伽叶究竟是不是向他们要钱?
              分析如下:


            174楼2009-04-17 14:46
            回复
              1. 阿傩、伽叶作为如来的心腹, 应该是不缺钱的, 不至于做出这样的勾当。他们想搞点外快, 机会多的是, 也不需要搞, 自然有人供奉。
                2. 唐僧是个真正的贫僧, 大家都知道的, 即使敲诈, 也不该敲诈他, 敲不出多少钱不说, 还反背个恶名, 有损尊者的形象, 不划算。
                从双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后, 认为阿傩、伽叶完全没有找唐僧要钱的必要。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向唐僧索要人事呢?
                因此, 我们只能说, 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的东西并不是钱! 那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东西可能比较重要, 否则他们不会连要两次。
                前面讲过, 有三个犀牛精专门为如来佛暗地里收刮香油, 被孙悟空与天庭星官合伙处决了, 这三个犀牛精的六个角被锯下来后, 当时他们合伙人是这样分成的: 四只犀角拿去进贡玉帝, 留一只在地方政府,还一只带去灵山献佛祖。
                可是, 他们到了灵山后, 根本就不提犀牛精的事, 那只犀角也没有献给佛祖。佛祖也不好意思要, 阿傩、伽叶问他们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应该指的就是这! 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值钱的东西, 只有这个犀牛角, 这个犀牛角本来就是准备献出来给佛祖的!
                他们却就是不拿出来! 阿傩拿着个钵盂不放, 只有发呆!
                明明说好了这个犀牛角是献给佛祖的, 他们为什么不拿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
                当时, 三个犀牛精来收油的时候, 他们看到的的确是三位佛身,可既然是佛, 为什么要公然收刮民脂民膏呢? 所以孙悟空说:“不是好人,必定是妖邪也。”他们年年来收, 每年合银将有五万余两, 这个数额是巨大的, 如果不是在帮如来佛收, 如来又岂能容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
                所以, 孙悟空这一次没有请佛派的人, 而是到天庭找的帮手, 否则的话, 又很难捉住妖怪。天庭来了四个星官, 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 四个猛兽, 俱是捕犀的行家。
                结果, 这三个犀牛精被天庭方干死一个, 被取经方干死两个。双方合伙把如来佛的人打死了, 面子上不是很好看, 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当时, 还有两个活的, 八戒道:“这两个索性推下此城,与官员人等看看,也认得我们是圣是神,左右累四位星官收云下地,同到府堂,将这怪的决。已此情真罪当,再有甚讲!”四星道:“天蓬帅近来知理明律,却好呀!”八戒道:“因做了这几年和尚,也略学得些儿。”
                以往杀妖怪, 二话不说直接就打死了, 这次可能还不敢, 因为那是如来佛的人, 猪八戒出的这个主意很好, 是通过法律手段判决的,“将这怪的决。已此情真罪当,再有甚讲!”
                所以大家称赞:“天蓬帅近来知理明律,却好呀!”
                知理明律, 就说明他们是以天条来处决这两个犀牛精的。他们没有错。
                八戒说“因做了这几年和尚,也略学得些儿。”当了和尚, 反学了些法律? 不是的, 是学了些办事的道道。
                犀牛精被当众处决后, 锯下四只角来。孙大圣更有主张,教四位星官将此四只犀角拿上界去,进贡玉帝。把自己带来的二只, “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
                杀犀牛精是合伙的生意, 星官杀了一个, 得四个角, 他们杀了两个, 却只得两个角, 利润为什么要这样分成? 孙悟空这样分, 为何叫“更有主张”?
                他们杀的, 叫星官拿去, 星官杀的, 他们拿着, 万一以后追究起来, 大家都可以说, 那是他们干的!
                他们留下的这个犀牛角, 说是献给佛祖的, 其实不是, 是他们自己留着的, 他们可以当证据当把柄一直捏在手里。因为当时留在地方政府的那只犀牛角就是当证据使用的! 证明收油的是妖怪, 你们以后再不要送油了。“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
                这个犀牛角究竟在哪呢? 反正他们不提这件事, 你也不好意思问。  


              175楼2009-04-17 14:48
              回复
                (69) 都是取经的受益者
                  到了西天, 如来封授:
                  唐僧, 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为斗战胜佛。
                  猪悟能,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沙悟净,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白马:驮圣僧来西,又驮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唐僧成了佛, 究竟有多大本事呢? 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 但书上没有写, 所以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断:
                  在凌云渡脱去凡胎, 标志着他终于从一个凡人成了仙, 应该是可以飞了, 后来也有过两次飞行的记录。不过, 他可能还不具备孙悟空猪八戒那样的变化功能。寿命方面也应该没话说, 他是吃过人参果的。
                  至于武艺方面, 唐僧没有任何升级, 肯定不会打。
                  但是他多了两个法宝: 一件锦阑袈裟,一条九环锡杖。这永远是他的。
                  如来曾经说过“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事实上, 唐僧在路上很少穿这件宝贝袈裟,至于那条锡杖, 他拿不拿在手里都是一样的, 总是屡遭毒害!
                  难道是佛祖的宝贝不灵? 佛祖不至于打诳语吧, 细看原文, 有一个前提条件:“若肯坚心来此”。也就是说, 若诚心诚意来取经, 这两个宝贝才有用, 若心不诚, 不来, 那么, 这两个宝贝就没有任何价值。
                  这两个宝贝, 应该是个信物, 要唐僧一直带着, 从长安带到雷音寺来, 如来一看, 就知道不是假冒的, 这就可以证明唐僧是诚心诚意来取经的。如来的宝贝都是密码声控的, 只需要把密码(即口诀)告诉唐僧, 宝贝马上就会厉害无比!
                  袈裟可以护身, 锡杖可以用来进攻, 当然, 他也可以修改密码, 或是以手指代替鼠标, 上, 下, 左, 右, 进, 退, 指哪打哪。这已经够厉害的啦! 君不见观音、文殊、普贤之流, 哪一个会打? 不都是这样的?!
                  师徒四人, 连马五口, 俱得了如来封授, 皆成正果。三个大职正果,两个汝职正果。其中, 猪八戒最为实惠。
                  因为猪八戒和白龙马是授于的汝职正果, 于是, 就有人说如来耍了八戒, 把八戒和白马划在一个级别, 属于最低的。
                  错了! 八戒和白马尽管都是汝职, 但绝不是同一个级别的, 八戒的汝职级别绝对要比沙僧的大职级别高!
                  西游记最后有个排名, 唐僧排在佛级别的倒数第二名, 孙悟空是最后的一个佛, 排倒第一, 取经队伍中只成就了这两个佛。也可以说他们是最后来的, 也可以说是资历最浅的, 这无所谓, 反正成佛了。
                  孙悟空的后面, 紧接着是观音菩萨。
                  孙悟空排在所有佛之末, 观音排在所有菩萨之首, 单单只从级别上讲, 孙悟空是混到前面去啦。
                  观音菩萨的后面是一大排各种菩萨的名称, 最后的倒数三名分别是: 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八戒是净坛使者, 沙僧是金身罗汉, 白马是八部天龙, 这三位都不是菩萨的级别, 为什么名号还要后缀菩萨两个字? 这就说明尽管他们不是菩萨的级别, 但他们绝对都是享受菩萨待遇的!
                  八戒和白马都是汝职, 也就是副职, 唐僧、悟空、沙僧都是正职, 是正职大还是副职大呢? 当然是正职大, 但前提是: 在同一个级别上, 正职比副职大。否则的话, 你会认为副省长没有正乡长大滴!
                


                177楼2009-04-17 14:55
                回复
                  任何一个人, 起初都有一个立志阶段, 立志升官, 立志发财, 立志为僧, 哪怕是具体到做某一件事, 也都是起缘于最初的一个念头, 所以, 立志阶段(决定开始)总是在幼稚期完成的, 是最不成熟的, 因为他处于整个事件的最前端。
                    没有立志, 便谈不上努力。做任何事, 先都有个目标, 没有目标, 你往什么方向努力?! 有了目标, 很自然地就要朝着目标去努力。
                    没有努力, 便谈不上怀疑。在前进的过程中, 一定会因种种困难而产生种种怀疑(幻象), 我的决定是否正确? 我的努力是否正确? 我坚信的理论是不是有问题? 或者理论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或从一开始我就受到了欺骗? 这些都是正常的, 他说明你认真努力过。
                    没有怀疑, 便谈不上坚定。其实呢, 你怀疑的两个面, 他都是对的, 同时也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你才会怀疑! 这个取舍是很困难的, 必须取一而舍其他, 舍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确的, 取的这个一, 也未必都是尽善尽美的, 究竟站在哪一边, 靠的是信念, 而不仅仅是知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可以称之为坚定。
                    没有坚定, 便谈不上成功。怀疑、坚定都是成功的中间过程, 你要是在怀疑中, 动摇了, 或者放弃了, 也就等于是在成功的中途, 自己主动放弃了。
                    没有成功, 便谈不上无欲无求。只有该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现实中的释迦牟尼佛他从一生下来就是个王子, 他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无求境界, 一个老百姓也谈无求, 自欺欺人, 不觉得很可耻吗?! 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这些都是混饭混日子的假佛信徒!
                    没有无欲无求, 便谈不上皆是虚妄。不认识皆是虚妄, 便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为终点, 佛家的修行以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点(没有终点)。很显然, 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
                    而西游记只讲了从立志到成功这一段, 就结束了, 并没有讲更高层次的修行, 因此, 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谈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说是佛家的修行, 那么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级阶段吧。这是不矛盾的。  


                  180楼2009-04-17 14:55
                  回复
                    -------the end


                    182楼2009-04-17 14: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