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视和手机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从事娱乐活动,消磨自己的业余时间,所以戏曲日趋衰落。不同的是各个剧种衰落程度不同,速度也有快有慢。在众多衰落的剧种中,评剧尤甚、尤惨,已经从上个世纪老二的位置跌落至第十四的位置。评剧目前第十四这个结论是从本吧一个帖子上看到的,这个位置究竟符合不符合实际,本人没有考证,但是评剧不如越剧,不如豫剧,甚至不如河北梆子和二人转,已经成了不争事实。评剧为啥混得这么惨?有她的外部因素,也有她自身的原因,。外部原因就是电视和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出现,人们待在家里就可以看电影,看电视,看新闻,甚至看戏。不必再到剧场去了。但这个外部因素,不但影响了评剧,也影响了其他剧种。所以衰落是必然的,但是你混到第十四的位置就是自己的原因了!
评剧你的衰落是在电视的冲击下,采取了错误的策略所致。戏曲的衰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各个剧种应对的策略就是改革。但是改革不能乱改,不能瞎改,改革应该是改错误的,改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而不是把好的改成坏的。这个东西是错误的,当然需要改;这个东西本来很好,还需要改吗?正确的东西不需要改革,而是需要发扬。戏曲衰落伊始,评剧还处在老二的位置上。这说明评剧需要改的东西并不多。当时评剧需要的是挖掘整理失传或即将失传的传统剧目。让评剧观众和其他人感受到评剧的辉煌灿烂,从而争取拿更多的观众。当时文革刚过不久,回复上演的传统剧仅限于《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绣鞋记》等十来个剧目,这个数字不到评剧解放前上演的十分之一。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本来是一个不大费力却收效甚好的举措。可惜评剧届的领导没有这么做,而是搞什么唱腔改革,争取青年观众。他们认为,青年喜欢流行歌曲,评剧唱腔必须融入更多的歌曲因素。结果是搞出了不少评剧歌,青年观众没争取来多少,老观众却走了不少。争取青年观众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用牺牲评剧的特点来拿争取青年观众,不能青年喜欢什么就加入什么。以牺牲评剧特点来迁就青年观众,不一定能争取青年观众,即使能争取来,也会失去老观众,因为那样你“评剧“已经不是评剧了,而是顶着评剧名字的其他剧种。
评剧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评剧届不少领导是外行,评剧届还有不少伪专家,这些领导专家不懂评剧,不懂观众,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评剧,但是却能决定评剧的走向。排演什么剧目,他们说了算。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搞的改革必然失败。例如曾昭娟以前演过《牧羊卷》,并且出过影碟。大家反映不错。最近她演的那个根据《牧羊卷》改变的《赵锦堂》却招来骂声一片。专家不懂评剧、不懂观众,却让演员曾昭娟背了黑锅。再如:中评演员刘慧欣以前演过《拜月记》,也出了影碟,观众反应也很好,但是后来专家对此剧从唱腔到化妆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还由刘慧欣扮演王瑞兰。结果王瑞兰这个大家闺秀让他们弄成了日本艺伎。从而招致非议。咱不说唱腔,剧本,就说化妆和服饰。京剧大头本来尽善尽美,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非要改革,给王瑞兰梳一个日本艺伎头。赵锦堂的女帔本来是系带子的,改革者非得给女帔弄一排布扣,不伦不类,难看到极点。
对于新派和新凤霞,评剧观众耳熟能详,非常喜欢。我老母亲就很喜欢新凤霞,爱听新派唱腔。前几年,具体哪一年忘了。听说电视要演评剧《新凤霞》,而且是由新凤霞弟子刘秀荣扮演新凤霞,她老早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观看。结果没看半个小时就哈欠连天,实在坚持不住,只好去睡觉了。不是老母亲欣赏水平低,而是那唱腔实在没有评剧味,情节跳跃,没有具体故事,实在不符合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
再有一点就是评剧上演和播放的剧目太少。其实评剧剧目不少,光成兆才创作的剧目就有一百来个(见附录)。而是现在各大评剧院团上演的剧目太少。我也纳闷:赤峰市任何一个小剧团都能演三四十出评剧,二我们的中评、天评、沈评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这三大评剧有许多演员没戏演,就不能抽出一部分人来整理演出这些剧目。小剧团上演剧目虽然多,但是上不了电视台,影响力小,这就给普通观众造成一种错觉:评剧就十几出剧目。这十几出剧目央视经常播的也就是《花为媒》《杜十娘》《金沙江畔》《打狗劝夫》等七八出。央视新年晚会有评剧的时候一般都是《花为媒》,这就给全国其他剧种的观众造成一种错觉:评剧只有《花为媒》。《花为媒》春晚年年播,观众看烦了,央视也播烦了,又没有别的播,只好不播了。
如果各大评剧院团都能上演四五十出评剧,轮番演出播放,一个月不重样,我就不信评剧还是目前不死不活的状况!
但是评剧届的决策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整理就剧目上,而是放到创作新剧本上。这个思路本来不错。但是还是犯了不懂观众喜欢什么剧这个错误。现在的剧本主要是迎合形势或运动的应制之作。前几年搞和谐主题的创作,今年正搞精准扶贫呢!这类创作,运动一过,形势一变,就不能上演了,是典型的劳民伤财。不是配合形势的应制之作,也都是大主题,例如《钟离剑》《契丹魂》等。这类创作都不受观众欢迎。观众欢迎的是《花为媒》《杜十娘》《茶瓶记》等爱情戏,还有《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等公案戏。反应家长里短的《打狗劝夫》、《劝爱宝》等也颇受欢迎。评剧观众一般不喜欢反应什么民族矛盾,国家团结等大主题的戏。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些评剧官员、伪专家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毁了评剧。
附: 成兆才各个时期的剧作有:
一、评剧拆出时期(1895-1908年)
1、《告扇子》,又名《告金扇》。
2、《黄爱玉上坟》,又名《旋风案》、《铡黄爱玉》。
3、《美女思情》。
4、《借**孝》。
5、《打狗劝夫》,又名《德孝双全》、《和睦家庭》。
6、《狗报人恩》,又名《义犬救主》。
7、《冯奎卖妻》,也做《冯逵卖妻》。
8《偏心眼》,又名《赴善会》、《老妈赴会》。
9、《劝爱保》,又名《还阳自说》、《周兰香上吊》、《仁慈增寿》。
10、《感亲教祖》。
11、《李桂香打柴》,又名《慈虐异报》、《苦肉计》、《清官断》、《打丁会》、《双继母》。
12、《安安送水》,又名《爱女嫌媳》、《积米奉亲》、《雷击邱姑》。
13、《小姑不贤》,又名《费姐》。
14、《拾金》,又名《大上吊》、《李翠莲盘道》。
15、《乌龙院》,又名《闫惜姣》、《坐楼杀院》。
16、《杀子报》,又名《油坛记》,《清廉访案》、《通州奇案》。
17《三头案》,又名《义仆救主》。
18、《打灶王》,又名《打灶分家》、《紫荆树》。
二、平腔梆子(唐山落子)时期(1909-1918年)
1、《马寡妇开店》,又名《状元图》,《女开店》、《阴功报》、《狄仁杰赶考》。
2、《巧奇缘》,又名《吴家花园》、《东斗星》、《邱瑞白》。
3、《双婚配》,又名《瞎子算封》、《巧换婚》、《陈子连科》。
4、《雪玉冰霜》,又名《秦雪梅吊孝》、《双吊孝》、《三元传》。
5、《卖子孙贤》,又名《子孝孙贤》、《苦中苦》。
6、《回杯记》。
7、《高成借嫂》,又名《借盟嫂》、《打马红眼》、《密云县》、《昏官断》。
8、《状元桥》,又名《鲁达割肉》、《鲁达除霸》、《劈关西》。
9、《小天台》,又名《湘子渡妇作法》、《天台山》、《三渡林英》。
10、《芈建游宫》,又名《金爪击顶》。
11、《禅宇寺》,又名《伍子胥救驾》。
12、《高怀德送女》,又名《全德报》。
13、《三节烈》,又名《王定保借当》、《双莲宝琴》、《春秋素烈》、《绣鞋记》。
14、《樊金定骂城》。
15、《秦家花园》,又名《二美夺夫》。
16、《老妈开嗙》,又名《傻柱子接媳妇》、《枪毙小老妈》。
17、《大劈棺》,又名《蝴蝶梦》、《庄子戏妻》、《庄子掮坟》、《田氏五鬼分尸》、《劈灵棺》、《庄子点化》。
18、《占花魁》,又名《卖油郞独占花魁》、《瑶琴女》、《花魁从良》。
19、《杜十娘》,又名《青楼遗恨》、《百宝箱》、《活捉孙富》。
20、《移花接木》,又名《女秀才》、《女秀才移花接木》。
21、《恶奴告主》。
22、《金钗钿》。
23、《芙蓉屏》。
24、《珍珠衫》,又名《循环报》、《珍珠汗衫》。
25、《二县令》,又名《义婚孤女》。
26、《雌兄雄弟》。
27、《百年长恨》,又名《王娇鸾》。
28、《乔太守乱占鸳鸯谱》。
29、《盛德格天》,又名《卖身葬父》、《刘元谱双生贵子》。
30、《阴谋遭谴》,又名《莲花池》。
31、《孝感天》,又名《罗爱莲卖身》。
32《代友完婚》。
33、《悔过愈疾》。
34、《贤女化母》,又名《新小姑贤》。
35、《异方教子》。
36、《悍妇传法》。
37、《阻善毒儿》,又名《月饼记》。
38、《七人贤》,又名《生死板》、《荒草坡》。
39、《埋金全兄》。
40、《花为媒》,又名《指花为媒》、《张五巧配》、《张五可》。
41、《王少安赶船》,又名《玉阳县》、《舍命追舟》、《访美人》、《玉镯记》。
42、《黄氏女游阴》。
43、《困果美报》,又名《箱中出鬼》、《陈玉梅》。
44、《夜审周子琴》,又名《胭脂判》。
45、《诓妻嫁女》,又名《勘玉钏》。
46、《六月雪》,又名《斩窦娥》、《金锁记》、《炎天雪》。
47、《败子回头》,又名《王昌嫖院》、《败子回头金不换》、《沉香床败子回头》。
48、《水露出阁》,又名《侠婢代主出嫁》。
49、《横霸杀楼》。
50、《洞房认父》,又名《赵秀云寻父》、《拾金不昧》、《父女合婚》、《花烛恨》。
51、《脏水记》。
52、《张小凤过年》。
53、《孙悟空上坟》。
54、《假鸳鸯》。
55、《刘善人》。
56、《二妓夺客》,又名《王八投胎》、《大闹第一楼》。
57、《薄命图》。
58、《十粒金丹》,原名《宋史奇书》。
59、《生死恨》,又名《韩玉娘忍苦成夫》。
60、《恶虎滩》,又名《北黄庄》、《三十六友》。
61、《刘诚杀婿》,又名《刘翠屏哭井》、《于公案》。
四、奉天落子时期(1919-?年)
1、《保龙山》,又名《五锋会》、《青峰山》、《全家福》。
2、《潘才诡计娶表妹》,又名《文殊庵》、《文玉霜买马》。
3、《岳霄醉酒》,又名《镇冤塔》、《岳霄出生》。
4、《铁牌山》。
5、《绿珠坠楼》。
6、《桃花扇》。
7、《灵飞镜》,亦作《凌飞镜》,又名《滑台关》。
8、《杨三姐告状》。
9、《黑猫告状》。
10、《枪毙驼龙》,又名《驼龙出世》、《大龙嫖院》。
11、《枪毙驼虎》,又名《双烈女》。
12、《枪毙闫瑞生》,又名《莲英惊梦》。
13、《安童根刺伊滕博文》。
14、《冤怨缘》。
15、《猴儿变》。
16、《韩湘子讨封》,又名《湘子上寿》。
17、《丑开店》,又名《刘四秋赶考》、《毛寡妇开店》。
18、《盗金砖》。
19、《老娶少妻》。
20、《金钗计》。
21、《对银杯》,又名《烈女还阳》、《悍妇传》、《泼妇传》。
22、《珍珠塔》。
评剧你的衰落是在电视的冲击下,采取了错误的策略所致。戏曲的衰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各个剧种应对的策略就是改革。但是改革不能乱改,不能瞎改,改革应该是改错误的,改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而不是把好的改成坏的。这个东西是错误的,当然需要改;这个东西本来很好,还需要改吗?正确的东西不需要改革,而是需要发扬。戏曲衰落伊始,评剧还处在老二的位置上。这说明评剧需要改的东西并不多。当时评剧需要的是挖掘整理失传或即将失传的传统剧目。让评剧观众和其他人感受到评剧的辉煌灿烂,从而争取拿更多的观众。当时文革刚过不久,回复上演的传统剧仅限于《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绣鞋记》等十来个剧目,这个数字不到评剧解放前上演的十分之一。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本来是一个不大费力却收效甚好的举措。可惜评剧届的领导没有这么做,而是搞什么唱腔改革,争取青年观众。他们认为,青年喜欢流行歌曲,评剧唱腔必须融入更多的歌曲因素。结果是搞出了不少评剧歌,青年观众没争取来多少,老观众却走了不少。争取青年观众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用牺牲评剧的特点来拿争取青年观众,不能青年喜欢什么就加入什么。以牺牲评剧特点来迁就青年观众,不一定能争取青年观众,即使能争取来,也会失去老观众,因为那样你“评剧“已经不是评剧了,而是顶着评剧名字的其他剧种。
评剧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评剧届不少领导是外行,评剧届还有不少伪专家,这些领导专家不懂评剧,不懂观众,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评剧,但是却能决定评剧的走向。排演什么剧目,他们说了算。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搞的改革必然失败。例如曾昭娟以前演过《牧羊卷》,并且出过影碟。大家反映不错。最近她演的那个根据《牧羊卷》改变的《赵锦堂》却招来骂声一片。专家不懂评剧、不懂观众,却让演员曾昭娟背了黑锅。再如:中评演员刘慧欣以前演过《拜月记》,也出了影碟,观众反应也很好,但是后来专家对此剧从唱腔到化妆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还由刘慧欣扮演王瑞兰。结果王瑞兰这个大家闺秀让他们弄成了日本艺伎。从而招致非议。咱不说唱腔,剧本,就说化妆和服饰。京剧大头本来尽善尽美,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非要改革,给王瑞兰梳一个日本艺伎头。赵锦堂的女帔本来是系带子的,改革者非得给女帔弄一排布扣,不伦不类,难看到极点。
对于新派和新凤霞,评剧观众耳熟能详,非常喜欢。我老母亲就很喜欢新凤霞,爱听新派唱腔。前几年,具体哪一年忘了。听说电视要演评剧《新凤霞》,而且是由新凤霞弟子刘秀荣扮演新凤霞,她老早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观看。结果没看半个小时就哈欠连天,实在坚持不住,只好去睡觉了。不是老母亲欣赏水平低,而是那唱腔实在没有评剧味,情节跳跃,没有具体故事,实在不符合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
再有一点就是评剧上演和播放的剧目太少。其实评剧剧目不少,光成兆才创作的剧目就有一百来个(见附录)。而是现在各大评剧院团上演的剧目太少。我也纳闷:赤峰市任何一个小剧团都能演三四十出评剧,二我们的中评、天评、沈评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这三大评剧有许多演员没戏演,就不能抽出一部分人来整理演出这些剧目。小剧团上演剧目虽然多,但是上不了电视台,影响力小,这就给普通观众造成一种错觉:评剧就十几出剧目。这十几出剧目央视经常播的也就是《花为媒》《杜十娘》《金沙江畔》《打狗劝夫》等七八出。央视新年晚会有评剧的时候一般都是《花为媒》,这就给全国其他剧种的观众造成一种错觉:评剧只有《花为媒》。《花为媒》春晚年年播,观众看烦了,央视也播烦了,又没有别的播,只好不播了。
如果各大评剧院团都能上演四五十出评剧,轮番演出播放,一个月不重样,我就不信评剧还是目前不死不活的状况!
但是评剧届的决策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整理就剧目上,而是放到创作新剧本上。这个思路本来不错。但是还是犯了不懂观众喜欢什么剧这个错误。现在的剧本主要是迎合形势或运动的应制之作。前几年搞和谐主题的创作,今年正搞精准扶贫呢!这类创作,运动一过,形势一变,就不能上演了,是典型的劳民伤财。不是配合形势的应制之作,也都是大主题,例如《钟离剑》《契丹魂》等。这类创作都不受观众欢迎。观众欢迎的是《花为媒》《杜十娘》《茶瓶记》等爱情戏,还有《秦香莲》《杨三姐告状》等公案戏。反应家长里短的《打狗劝夫》、《劝爱宝》等也颇受欢迎。评剧观众一般不喜欢反应什么民族矛盾,国家团结等大主题的戏。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些评剧官员、伪专家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毁了评剧。
附: 成兆才各个时期的剧作有:
一、评剧拆出时期(1895-1908年)
1、《告扇子》,又名《告金扇》。
2、《黄爱玉上坟》,又名《旋风案》、《铡黄爱玉》。
3、《美女思情》。
4、《借**孝》。
5、《打狗劝夫》,又名《德孝双全》、《和睦家庭》。
6、《狗报人恩》,又名《义犬救主》。
7、《冯奎卖妻》,也做《冯逵卖妻》。
8《偏心眼》,又名《赴善会》、《老妈赴会》。
9、《劝爱保》,又名《还阳自说》、《周兰香上吊》、《仁慈增寿》。
10、《感亲教祖》。
11、《李桂香打柴》,又名《慈虐异报》、《苦肉计》、《清官断》、《打丁会》、《双继母》。
12、《安安送水》,又名《爱女嫌媳》、《积米奉亲》、《雷击邱姑》。
13、《小姑不贤》,又名《费姐》。
14、《拾金》,又名《大上吊》、《李翠莲盘道》。
15、《乌龙院》,又名《闫惜姣》、《坐楼杀院》。
16、《杀子报》,又名《油坛记》,《清廉访案》、《通州奇案》。
17《三头案》,又名《义仆救主》。
18、《打灶王》,又名《打灶分家》、《紫荆树》。
二、平腔梆子(唐山落子)时期(1909-1918年)
1、《马寡妇开店》,又名《状元图》,《女开店》、《阴功报》、《狄仁杰赶考》。
2、《巧奇缘》,又名《吴家花园》、《东斗星》、《邱瑞白》。
3、《双婚配》,又名《瞎子算封》、《巧换婚》、《陈子连科》。
4、《雪玉冰霜》,又名《秦雪梅吊孝》、《双吊孝》、《三元传》。
5、《卖子孙贤》,又名《子孝孙贤》、《苦中苦》。
6、《回杯记》。
7、《高成借嫂》,又名《借盟嫂》、《打马红眼》、《密云县》、《昏官断》。
8、《状元桥》,又名《鲁达割肉》、《鲁达除霸》、《劈关西》。
9、《小天台》,又名《湘子渡妇作法》、《天台山》、《三渡林英》。
10、《芈建游宫》,又名《金爪击顶》。
11、《禅宇寺》,又名《伍子胥救驾》。
12、《高怀德送女》,又名《全德报》。
13、《三节烈》,又名《王定保借当》、《双莲宝琴》、《春秋素烈》、《绣鞋记》。
14、《樊金定骂城》。
15、《秦家花园》,又名《二美夺夫》。
16、《老妈开嗙》,又名《傻柱子接媳妇》、《枪毙小老妈》。
17、《大劈棺》,又名《蝴蝶梦》、《庄子戏妻》、《庄子掮坟》、《田氏五鬼分尸》、《劈灵棺》、《庄子点化》。
18、《占花魁》,又名《卖油郞独占花魁》、《瑶琴女》、《花魁从良》。
19、《杜十娘》,又名《青楼遗恨》、《百宝箱》、《活捉孙富》。
20、《移花接木》,又名《女秀才》、《女秀才移花接木》。
21、《恶奴告主》。
22、《金钗钿》。
23、《芙蓉屏》。
24、《珍珠衫》,又名《循环报》、《珍珠汗衫》。
25、《二县令》,又名《义婚孤女》。
26、《雌兄雄弟》。
27、《百年长恨》,又名《王娇鸾》。
28、《乔太守乱占鸳鸯谱》。
29、《盛德格天》,又名《卖身葬父》、《刘元谱双生贵子》。
30、《阴谋遭谴》,又名《莲花池》。
31、《孝感天》,又名《罗爱莲卖身》。
32《代友完婚》。
33、《悔过愈疾》。
34、《贤女化母》,又名《新小姑贤》。
35、《异方教子》。
36、《悍妇传法》。
37、《阻善毒儿》,又名《月饼记》。
38、《七人贤》,又名《生死板》、《荒草坡》。
39、《埋金全兄》。
40、《花为媒》,又名《指花为媒》、《张五巧配》、《张五可》。
41、《王少安赶船》,又名《玉阳县》、《舍命追舟》、《访美人》、《玉镯记》。
42、《黄氏女游阴》。
43、《困果美报》,又名《箱中出鬼》、《陈玉梅》。
44、《夜审周子琴》,又名《胭脂判》。
45、《诓妻嫁女》,又名《勘玉钏》。
46、《六月雪》,又名《斩窦娥》、《金锁记》、《炎天雪》。
47、《败子回头》,又名《王昌嫖院》、《败子回头金不换》、《沉香床败子回头》。
48、《水露出阁》,又名《侠婢代主出嫁》。
49、《横霸杀楼》。
50、《洞房认父》,又名《赵秀云寻父》、《拾金不昧》、《父女合婚》、《花烛恨》。
51、《脏水记》。
52、《张小凤过年》。
53、《孙悟空上坟》。
54、《假鸳鸯》。
55、《刘善人》。
56、《二妓夺客》,又名《王八投胎》、《大闹第一楼》。
57、《薄命图》。
58、《十粒金丹》,原名《宋史奇书》。
59、《生死恨》,又名《韩玉娘忍苦成夫》。
60、《恶虎滩》,又名《北黄庄》、《三十六友》。
61、《刘诚杀婿》,又名《刘翠屏哭井》、《于公案》。
四、奉天落子时期(1919-?年)
1、《保龙山》,又名《五锋会》、《青峰山》、《全家福》。
2、《潘才诡计娶表妹》,又名《文殊庵》、《文玉霜买马》。
3、《岳霄醉酒》,又名《镇冤塔》、《岳霄出生》。
4、《铁牌山》。
5、《绿珠坠楼》。
6、《桃花扇》。
7、《灵飞镜》,亦作《凌飞镜》,又名《滑台关》。
8、《杨三姐告状》。
9、《黑猫告状》。
10、《枪毙驼龙》,又名《驼龙出世》、《大龙嫖院》。
11、《枪毙驼虎》,又名《双烈女》。
12、《枪毙闫瑞生》,又名《莲英惊梦》。
13、《安童根刺伊滕博文》。
14、《冤怨缘》。
15、《猴儿变》。
16、《韩湘子讨封》,又名《湘子上寿》。
17、《丑开店》,又名《刘四秋赶考》、《毛寡妇开店》。
18、《盗金砖》。
19、《老娶少妻》。
20、《金钗计》。
21、《对银杯》,又名《烈女还阳》、《悍妇传》、《泼妇传》。
22、《珍珠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