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相随
北上kang战的日子是漫长而艰苦的。在不断转战各方的征途中,我们越来越熟悉彼此。
张立宪是四川人,家境良好,十六岁跑出来跟着虞啸卿,临走前给爷娘磕过三个头:“kang战不胜,永不回川!”这誓言与当初虞啸卿离家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他本来也是我们当中最像虞啸卿的人,从时刻挺着的身板,到睥睨生死的冰冷,唯一不同的是,他开心大笑的时候比营座要多得多。但虞啸卿还是最喜欢他,亲手教他格斗,甚至连那把亲手铸的刀有时候也肯借给他。
余治来自唐山,颇有幽默感,有时候嘻嘻哈哈胡闹,可是不妨碍严肃的时候拿出一腔热血。他上学的时候,偶遇张立宪,俩人打了一架之后,鼻青脸肿的余治彻底被拐进虞家军。他替虞啸卿背着那把刀,刀鞘很特别,是用竹子削成的。刀鞘是虞啸卿铸成刀后,他的父亲送的礼物,同时送的还有八个字:“修竹藏铁,坚而不折。”
最后一个和我熟悉的是李冰,安徽芜湖的学生。之所以最后熟悉,是因为我们两个都话不多,很多时候闷头自己呆着。我是生怕和大家接触多了露破绽,宁可保持一定距离;可李冰就是性格使然,他不好说话,心里自有主意。
关于虞啸卿,我无法说自己熟悉还是陌生。我和他接触得越多,就越发现他身上无尽的特质,每一种都吸引着人追随他,为他卖命而不悔,这些特质本身却是矛盾的。
他才二十八岁,可是如所有不世出的雄才一样,在弱冠之年就建立了第一笔功勋:十七岁率一百乡勇击退三百流寇,说出来就令人意气昂扬,血为之沸。
后来他走出湖南,战功赫赫,不仅排兵布阵有道,且身先士卒,所以身边虽然有无数死士,还是难免受伤。大多数时候他军容整齐,但我听张立宪说过他身上有多少纵横的伤痕。
他天生威严冷峻,虽然是仅仅是个年轻的营长,可是我敢说,党(he)国大多数将军站在他旁边,都会黯然失去光彩;
他最敬的文人是屈原,武人是岳飞,最大的梦想是收复河(he)山,最坚定的认为军人的无上光荣就是战死沙场。虞营长的精忠报国志在国(he)军里是出了名的,没有谁像他一样枕戈待旦,时刻绷得像张弓、挺得像面旗。
他几乎没什么爱好,可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就是清晨找个清静所在练刀,大多数时候在驻地附近的山上,名副其实的闻鸡起舞。他一般带着张立宪,有一两次我也有幸跟随。刀法平实而霸气,能斩断一切敢阻挡他去路的障碍。
从任一方面看,他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人,砍头不眨眼睛的汉子。
可是还有时候——尽管少之又少——他会像孩子一样顽皮地开玩笑,和张立宪他们奔跑着打球,冲着被撞倒的张立宪喊“摞上他,摞上他”;
他也会近乎温柔地帮普通的士兵整理仪容,拍拍他们的肩膀或脑袋,如对自己的亲生弟兄;
他不耐烦上峰的应酬和污浊,像个极倔强的少年一样把那些客套的虚词顶回去,脸上满是不谙世事的愤然;
他微笑起来干净澄澈,笑意如水晶的光芒从眼角闪烁到嘴边;极少的时候大笑,爽利的好像天上的清风,涤荡听者心里的俗尘;
他是杀人如麻的老手,不知道有多少敌人做了刀下之鬼,可是一双白手套永远那么耀目,军装纤尘不染,征尘和鲜血从不会附在他身上,抑或心上;
是的,我越接近,就越迷乱看不清楚。这是天真与铁血两个极端的融合,幸好,无论他的天真,还是他的铁血,都那么能蛊(he)惑(he)人心。
****
虞啸卿对我始终另眼相看,倒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眷爱或赞赏。只不过和张立宪他们比起来,我实在缺乏了一股悍勇之气,而且仅就外貌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白净文弱”。
虞啸卿潜意识里认为我最小,虽然余治还比我小三个月。他有几次皱着眉,捏捏我的肩胛骨:“怎么还这么瘦?个子也长得不快。你看那帮牛犊子,比你高半个头,张立宪都快赶上我了。”
其实自从结束了颠沛流离,我已经比原来高了不少,按照一个女孩子的标准,我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健康。可是再怎么长也赶不上那群快长疯了的“牛犊子”。
我知道送这样的兵上战场他没法放心,尽管在战场上我从来没比谁怂过。有时候故意在脸上弄点黑脏,好显得粗野一点。可是只要他见到,一定会拿手套帮我擦掉:“军人定要仪表庄重,我虞啸卿不带土匪!”擦掉之后,又难免皱眉头:“这么秀气,怎么上战场。”
时间在南(he)征(he)北(he)战中过去。
我学会了开枪,学会了杀人,学会了面对最残酷的肉(he)搏,学会了像张立宪一样做出狠巴巴的样子对待任何一个触及我私人范围而有可能使我暴露的人。他们说,这小子急了眼简直比张立宪还狠。可是他们也承认,瘦小沉默并不代表不讲义气。所以他们乐意跟我称兄道弟,像对弟弟一样纵容我的不合群和发狠。
最重要的,我学会了像他们一样崇拜虞啸卿。不,不是学会,这是每个追随他的人自然需求的一种东西,就好像无法抗拒空气和水。
北上kang战的日子是漫长而艰苦的。在不断转战各方的征途中,我们越来越熟悉彼此。
张立宪是四川人,家境良好,十六岁跑出来跟着虞啸卿,临走前给爷娘磕过三个头:“kang战不胜,永不回川!”这誓言与当初虞啸卿离家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他本来也是我们当中最像虞啸卿的人,从时刻挺着的身板,到睥睨生死的冰冷,唯一不同的是,他开心大笑的时候比营座要多得多。但虞啸卿还是最喜欢他,亲手教他格斗,甚至连那把亲手铸的刀有时候也肯借给他。
余治来自唐山,颇有幽默感,有时候嘻嘻哈哈胡闹,可是不妨碍严肃的时候拿出一腔热血。他上学的时候,偶遇张立宪,俩人打了一架之后,鼻青脸肿的余治彻底被拐进虞家军。他替虞啸卿背着那把刀,刀鞘很特别,是用竹子削成的。刀鞘是虞啸卿铸成刀后,他的父亲送的礼物,同时送的还有八个字:“修竹藏铁,坚而不折。”
最后一个和我熟悉的是李冰,安徽芜湖的学生。之所以最后熟悉,是因为我们两个都话不多,很多时候闷头自己呆着。我是生怕和大家接触多了露破绽,宁可保持一定距离;可李冰就是性格使然,他不好说话,心里自有主意。
关于虞啸卿,我无法说自己熟悉还是陌生。我和他接触得越多,就越发现他身上无尽的特质,每一种都吸引着人追随他,为他卖命而不悔,这些特质本身却是矛盾的。
他才二十八岁,可是如所有不世出的雄才一样,在弱冠之年就建立了第一笔功勋:十七岁率一百乡勇击退三百流寇,说出来就令人意气昂扬,血为之沸。
后来他走出湖南,战功赫赫,不仅排兵布阵有道,且身先士卒,所以身边虽然有无数死士,还是难免受伤。大多数时候他军容整齐,但我听张立宪说过他身上有多少纵横的伤痕。
他天生威严冷峻,虽然是仅仅是个年轻的营长,可是我敢说,党(he)国大多数将军站在他旁边,都会黯然失去光彩;
他最敬的文人是屈原,武人是岳飞,最大的梦想是收复河(he)山,最坚定的认为军人的无上光荣就是战死沙场。虞营长的精忠报国志在国(he)军里是出了名的,没有谁像他一样枕戈待旦,时刻绷得像张弓、挺得像面旗。
他几乎没什么爱好,可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就是清晨找个清静所在练刀,大多数时候在驻地附近的山上,名副其实的闻鸡起舞。他一般带着张立宪,有一两次我也有幸跟随。刀法平实而霸气,能斩断一切敢阻挡他去路的障碍。
从任一方面看,他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人,砍头不眨眼睛的汉子。
可是还有时候——尽管少之又少——他会像孩子一样顽皮地开玩笑,和张立宪他们奔跑着打球,冲着被撞倒的张立宪喊“摞上他,摞上他”;
他也会近乎温柔地帮普通的士兵整理仪容,拍拍他们的肩膀或脑袋,如对自己的亲生弟兄;
他不耐烦上峰的应酬和污浊,像个极倔强的少年一样把那些客套的虚词顶回去,脸上满是不谙世事的愤然;
他微笑起来干净澄澈,笑意如水晶的光芒从眼角闪烁到嘴边;极少的时候大笑,爽利的好像天上的清风,涤荡听者心里的俗尘;
他是杀人如麻的老手,不知道有多少敌人做了刀下之鬼,可是一双白手套永远那么耀目,军装纤尘不染,征尘和鲜血从不会附在他身上,抑或心上;
是的,我越接近,就越迷乱看不清楚。这是天真与铁血两个极端的融合,幸好,无论他的天真,还是他的铁血,都那么能蛊(he)惑(he)人心。
****
虞啸卿对我始终另眼相看,倒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眷爱或赞赏。只不过和张立宪他们比起来,我实在缺乏了一股悍勇之气,而且仅就外貌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白净文弱”。
虞啸卿潜意识里认为我最小,虽然余治还比我小三个月。他有几次皱着眉,捏捏我的肩胛骨:“怎么还这么瘦?个子也长得不快。你看那帮牛犊子,比你高半个头,张立宪都快赶上我了。”
其实自从结束了颠沛流离,我已经比原来高了不少,按照一个女孩子的标准,我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健康。可是再怎么长也赶不上那群快长疯了的“牛犊子”。
我知道送这样的兵上战场他没法放心,尽管在战场上我从来没比谁怂过。有时候故意在脸上弄点黑脏,好显得粗野一点。可是只要他见到,一定会拿手套帮我擦掉:“军人定要仪表庄重,我虞啸卿不带土匪!”擦掉之后,又难免皱眉头:“这么秀气,怎么上战场。”
时间在南(he)征(he)北(he)战中过去。
我学会了开枪,学会了杀人,学会了面对最残酷的肉(he)搏,学会了像张立宪一样做出狠巴巴的样子对待任何一个触及我私人范围而有可能使我暴露的人。他们说,这小子急了眼简直比张立宪还狠。可是他们也承认,瘦小沉默并不代表不讲义气。所以他们乐意跟我称兄道弟,像对弟弟一样纵容我的不合群和发狠。
最重要的,我学会了像他们一样崇拜虞啸卿。不,不是学会,这是每个追随他的人自然需求的一种东西,就好像无法抗拒空气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