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03贴子:87,747,734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过,有些事情我们能做,买本《金刚经》放在手提袋里带着,最好供在佛台上,每天上香,然后说:“总有一天我要了解你,在一切状况下应用你。”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即便你不理解这部经里的任何一个字,如果你对它有好感,这也已经很好,这已经表示你有一个很好的倾向,一个好习惯,一种业的联系。
也许,很久以前,你是只小蝴蝶,偶然落进了一个和尚正在用来努力书写《金刚经》的墨里。
所以,如果我们已经有些渴望,弥勒菩萨说,我们应该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闻这些教授,这将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4楼2018-03-30 14:28
回复
    坏习惯也以类似的模式在运作,我们可以发展一种负面的倾向,一个坏习惯。例如,有些人没来由地充满了仇恨。对有些人来说,杀死另一个人就好像捻死一只蚊子那么容易,有些人有这种习性。
    让我再谈谈功德,这部经中读到,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有所说法,是为邪见;同样的,如果见佛三十二相,也不正确。这真令人沮丧,谁来听我们的祈祷呢?如果佛没有身相,那么他就没有耳朵,那佛怎么听我们祈祷呢?如果不是供养给佛,我们每天供的鲜花和香谁得到了呢?祈祷和作供养错了吗?我们应该停下来吗?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骗局吗?佛告诉须菩提,佛不是“众生”,所以,说佛有慈悲就是邪见,这样说会侮辱佛。那么,我们所深爱的佛陀,甚至没有任何慈悲吗?那他怎么可能帮助我们?我们为什么要祈祷?我们为什么要听佛的话,因为他说自己不存在?这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5楼2018-03-30 14:30
    回复
      我要借用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一个动人的例子:一天,有个人在一块美丽的青金石板上见到了天神因陀罗的投影,看到这个美好的映像,它显现出奇妙的力量和威仪,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这个人到处去问,到处去说,他想成为因陀罗那样,但同时,他看到的仅仅是因陀罗的映像,甚至不是真的因陀罗。长者们告诉他:“如果你想象因陀罗那样,你必须要抛洒鲜花,焚香,戒除殺生、说谎、欺骗和一切恶行。」他们教导他所有的仪轨,这个人按照他们教他的那么做,他戒除了抽烟、喝酒、殺生,而且努力地帮助他人等等。有一天,他变成和因陀罗一模一样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6楼2018-03-30 14:33
      回复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首先,启发这个人的因陀罗根本就不是个真的人,它只是个倒影。一个倒影不会想:“噢,哦,他来了,我最好表现得好一点,我应该接受他的花。”投影没有心。可是,即便如此,一个纯粹的投影,使得这个人改变了他的行为。抛弃不良行为的方法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那块青金石板,让投影越来越清晰。我们很多人的青金石板不是那么干净,而且,常常即使有投影,也不是因陀罗的投影。这就是佛如何化现的,那个人看到因陀罗在青金石板上的映像很美丽,并且受到了启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佛行事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7楼2018-03-30 14:35
        回复
          3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8楼2018-03-30 14:39
          回复
            让我们多谈一谈“不做”,把事情弄复杂些。
            佛说过一句著名有关“心”的话,被人到处引用,学者们分析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了好多书。非常粗略的翻译,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是:“心”,第一个字引出了佛初转法仑的所有教授。这也是现今佛教徒与科学家感兴趣的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对“心”的定义,突破此点之后就没问题了。佛说过的话,没有随意说的,也没有只是为了方便而说的。例如,特别是科学家,不过,即使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也说:“我的心知道它。”可是,与此同时,我们和许多科学家又把“心”视作仅仅是假设,只不过是在大脑功能或遗传功能等等上的一个标签。
            在古印度的这个时期,有些让人敬畏的事出现在印度思想中,商羯罗、马哈维亚、佛陀,是其中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两千五百年前,有哲学家真的怀疑“心”是否存在!不过,佛做了被称作“狮子吼”的宣告,这个狮子吼以“心”这个字开始,表示“心”是真实的。所以,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心在做“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9楼2018-03-30 14:51
            回复
              这句话的第二部分是“无心”,他否定了自己第一个字的陈述。把这个戏剧化一下,想像,正当人们开始用有心存在这个事实,来包裹自己的心时,佛说没有心。佛二转法仑的所有教授来自这句话的第二部分。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根据这句话的第二部分,答案是:没有心在做“不做”,而且,没有什么叫“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0楼2018-03-30 14:52
              回复
                这句名言的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是“心是明”。你看,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前一个表述。整句话是:“心,无心,心是明。”“明”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台湾人喜爱佛性,所以,我们就叫它佛性吧。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根据这句话的第三部分,答案是:“明”在做这个“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1楼2018-03-30 14:53
                回复
                  为什么佛要说“心,无心,心是明”?为什么佛要在一句简单的话里说三件事?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这是因为他意在破除三种邪见。首先,他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或天堂或饿鬼道。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第三,佛要破除所有的见地,所以,他不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2楼2018-03-30 14:56
                  回复
                    3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3楼2018-03-30 14:56
                    回复
                      我们之中有些人会怀疑,能否把正在讨论的这些用于实修之中。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部经在说什么,有些人理解一点点,仅仅一两个字,而理解的这一点点,我们也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也许它在逻辑上有道理,不过,用处也只是在于读诵和思考,就这么多了。我们看不出,如何把这部经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有些人相信,读诵经文和把这部经供在佛堂上,会加持我们,不过,我们理解中的“加持”依赖于某种超自然的、无法表达的、存在于外在的加持,这使它基本上成为一种很细微的有神论的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4楼2018-03-30 14:58
                      回复
                        我们如何能什么都“不做”?这是个很值得一问的问题。从开始,甚至“不做”本身已经是一种做。我们现在能做的最接近的事就是禅定,不过,当我说“禅定”,那不是在指观想和放光、收光。这类的方法是存在的,而且这些好的和深奥的方法,只是训练我们心的其他方式。
                        当我们说到“禅定”,大多数人就想象,保持安静,不说话,坐直,闭上眼睛,盘起腿,所有这些。可是,这些理解只是禅定的外相,不是吗?对我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说,禅定还意味着获得对心的控制。这并不完全正确,不过,我理解可能有些人会这样猜想禅定。当我们教禅定时,没有选择地,只好说:“不要受干扰,专注。”所以,可以理解地,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它与控制自心有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5楼2018-03-30 15:00
                        回复
                          不过,这种禅定方式,不能真正说成是控制自心。实际上,如果控制心就是禅定,那么严格来说,我们一直在禅修,因为我们的心始终受到某些外在对象的控制,被赞美、批评、权力、金钱,凡此种种所控制。
                          举例说,我们在悠闲地阅读八卦专栏,我们试着以八卦控制心,为了寻找娱乐,我们都这么做。对有些人来说,娱乐是去看电影;对有些人,娱乐是坐在佛龛前,闭上眼睛念咒。不过,依据佛陀,八卦、电影或念咒都不能直接令我们经验到“不做”,要去经验它,我们得试些别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6楼2018-03-30 15:01
                          回复
                            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说,禅定确实与坐直有关,可是,坐直与实际成佛无关。如果坐直在达到证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话,为什么不干脆把我们的脊柱焊起来?那样,无需专注,我们的身体都会保持笔直。然而,我不得不说:“只要坐直,不要观想,不用念咒,什么别的也没有。”另外,我还得说:“不要做白日梦。”
                            我们经常做白日梦,当我们这么做时,心被白日梦占据了,心在忙。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从白日梦里得到好处的办法,实在有点可悲。不过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找到一种从中赚钱的方法,那可能会削弱白日梦的资源。不做白日梦意味着,不忆念过去,不想象未来,完全安住在当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7楼2018-03-30 15:02
                            回复
                              再次,像“安住在当下”这样的词非常有欺骗性,导致误解。一旦我们的老师说“安住在当下”,每个人就像用钓鱼竿上装了鱼饵的钩一样,去寻找当下,等了一天直到当下来上钩,我们就是这样等待当下。与此同时,当然,当下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可是,我们还是在等它。寻找当下不只是一件可笑的事,还是一件蠢事,不是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蠢的呢?你不要去找它,它就在那儿,无处不在,谁会错过它呢?
                              有些人比这还笨,有些人是如此之笨,真的找到一个“当下”,还在给老师的浪漫报告里吹嘘它。如果我们真正客观地面对它,这样的发现有什么可夸耀的呢?这又不是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稀有物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8楼2018-03-30 15: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