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02贴子:87,748,149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陀教我们布施,通过给予来消除那种贫乏的感觉。有人需要食物,如果我们有食物,就给他;有人需要衣服、药品、金钱、安慰、关心,如果我们能做 到,就去帮助。佛陀住世时,曾经有一个小孩来到佛陀面前讨要东西。佛陀说:“你说一句不要,我就给你。”可是那个小孩害怕一说“不要”就得不到东西,怎么 也不肯说。几次三番讨要后,见佛陀依然坚持,小孩只好勉强说了声“我不要”,结果立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佛陀对身边弟子说:这个小孩无始以来吝惜成 性,别说行动上真的放弃,就连嘴上说一声“我不要”都从未说过。今天让他说了一声“不要”,便是为日后的解脱种下了一点善根。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4楼2018-03-27 17:25
回复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 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5楼2018-03-27 17:26
    回复
      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藉此学习放掉自己的执著。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 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去。以前有一个小偷向法师求解脱的法门。法师问他会做什么。他想了想说:自己什么也不会,只会偷东西。法师说:很好,你把自己偷光就可 以解脱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6楼2018-03-27 17:2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8楼2018-03-27 17:55
        回复
          看看现在的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能够感受喜悦和美好,尽管几十年的人生已经遗失,许多自认为舍不掉的东西也都舍弃。我们突然间发现,其实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9楼2018-03-27 17:56
          回复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对什么都了解,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凭概念、靠联想在理解世界而已。在一般人眼里,白色是纯洁、玫瑰是爱情、海滩是度 假、下雨是打不着出租车。事物所引发的联想远比其本身更受重视,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看事物,亲自去感受、认知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而且 还很辛苦。
            不知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助长了我们的懒惰,还是反过来,总之我们现在是又固执又懒惰,并且认为这正是热爱、肯定生活的表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0楼2018-03-27 17:56
            回复
              通常情况下,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判断。“对的”、“错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然后我们根据自 己的判断开始大声、小声、无声地发表议论,像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这种急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的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清楚认识事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1楼2018-03-27 17:58
              回复
                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看去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
                当年他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仑,宣讲的第一则开示便是:此乃痛苦,当知痛苦。身处痛 苦中,应该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
                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我们只需稍稍改变心的习惯就可以,但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 从古远以来相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就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想想那些舍弃今生的修行人,他们拒绝谬 误,也不想躲在别人的经验里混日子。他们觉得受够了捉弄,于是坚决远离了这套骗人的把戏,开始真心诚意去认识和感受万事万物。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 坚决,但至少我们可以承认自己无知、不再固执己见、不再懒惰地满足于过“二手生活”。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地去听去看去感受。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3楼2018-03-27 18:01
                回复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我们很在意自己的那一套。打开电视,总是看见有人在讲自己的心 得,怎么做饭、怎么化妆、怎么减肥、怎么成功、怎么理财。满大街的人都梳着同样风格乱蓬蓬的发型,一到公共场合就都对自己的手机产生强烈的兴趣,大家的心 都同时随着股市的涨落而起伏跌宕,可是我们依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很有一套。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4楼2018-03-27 18:05
                  回复
                    这种自我欣赏阻止了我们与别人正确地相处与交流。一些人像是huan了某种特殊的 “自bi症”,在任何场合都热衷于自言自语。更多的人呢,不但觉得自己什么都对,而且必须得对,如果别人不能gou同我们的意见,便感觉很受伤,很不舒坦。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8楼2018-03-27 18:10
                    回复
                      面对 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状态,你都需要立即得出结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你就没有价值感、安全感。我们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什么的往往被利用 来强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冲突的、战zheng的各方,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有理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9楼2018-03-27 18:1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0楼2018-03-27 18:13
                        回复
                          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
                          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 了我们的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觉孤单、孤立。
                          “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比 如说参加考试,如果有一半人通过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高兴,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通过,你就不仅是高兴,简直是欣喜若狂;同样,如果有一半人被淘汰,而你 是其中之一,你会很沮丧,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被淘汰,你就不仅是沮丧,而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冤、最不幸的人。
                          当你处于情绪的低谷而又孤立、封闭时,你很 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更悲惨、更不开心。事实上,你的情况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1楼2018-03-27 18:14
                          回复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痛苦而自sha,每次我听到这样的消息都难过极 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有多大恐惧就有多大。死亡的过程中四大分离,那种痛苦根本不是活着的人所能想象。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选择死 亡,可见他们生前感受的痛苦的确是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2楼2018-03-27 18:15
                            回复
                              前面我们讲到痛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经历,而是众生的经历,所以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的家伙在专 门与你作对、故意要整垮你。你的感受只是众生普遍的感受,所以你没有被遗弃。如果你能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 断,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而去与外界沟通,愿意欣赏一下花草和晨风,痛苦也许依然强烈,却不会再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投无 路,因为此时你的心打开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4楼2018-03-27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