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9贴子:21,888

宋江三题
● 丁永林
在梁山,乃至世界,宋江自然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过,人们心目中的宋江,大多来自演义了的文学形象,其实,宋江更是个历史人物,均与梁山有关。
这里试说宋江三题。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03-07 09:14回复
    一、历史上的宋江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3-07 09:17
    回复
      对于历史上的宋江,典籍留下的信息很少,有限的事迹也只是作为“宋江起义”领袖散见于其他题目连带的叙述中,由于各题目侧重点不同,仅依这些散在只言片语给他梳理出个传记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谨就目前已浮出的公私案牍资料,予以梳理、整合,拟勾勒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其领袖宋江活动的大体轨迹。
      1、宋江的籍贯
      根据目前浮出的资料,记载宋江籍贯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元郑镇的《宋家僭乱诸寇》。我没有见过这本书,据说只有“原刊本”。王利器先生在他的《<水浒>的真人真事》中只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
      宋江,梁山人。
      自然,这里的“梁山”,也只能从地理概念上来理解,因为,山东省梁山县是当代新中国的政区。就是说,宋江可能为梁山泊渔民,也可能是住在梁山泊岸边不远的地方。
      2、逼上梁山
      时间上明确记载宋江为“盗”最早的资料,是李埴的《皇宋十朝纲要》,其卷十八记载道: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
      宣和是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使用了7年,即公元1119年-1125年,宣和七年十二月宋钦宗即位之始曾沿用。
      对于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朝廷下诏招抚宋江一事,余嘉锡在他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说,“夫必官不能捕讨,然后降诏招安,其势已张甚。然则江之起,当在宣和纪年以前。”
      余嘉锡此说,当可信,因后世史料多处追忆宋江“保据”于梁山为盗的时间为“宋政和中”。例如,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东平州”中的记载:
      梁山,(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政和”是北宋宣和以前的年号,自元年正月一日(公元1111年2月10日)至八年十一月一日(公元1118年12月15日),共使用8年。
      “宋政和中”是个什么概念?可以笼统地理解为政和年间,也可以具体理解为政和年间的“中间”。
      先看看政和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新二十五史》有宋江起义,对其起事原因是这样说的③:政和元年,为增加岁收,朝廷任用杨戬设置了个“括田所(西城所)”,京东地区百姓倍受其害,或赋税额巨增,或田产被括为公田,不服上诉则惨遭酷刑,冤死者数以千万计。方圆数百里的梁山泊也被西城所括占,对湖上渔户依保甲法进行编制,并于渔船上刻立标志,禁止其他船只进入梁山泊。凡渔民入泊捕鱼、采摘莲藕等,一律定立赋税,按船只大小交纳税收。更有甚者,杨戬还令州县于常赋之外,再增租钱10余万贯,遇天灾常赋可减免,而租钱不减。百姓无以谋生,“相聚为盗”,奋起反抗。
      那么,梁山泊被西城所括占是在哪一年?
      元末撰修的《宋史》卷四百六十八《杨戬传》中记载道:
      政和四年……有胥吏杜公才者献策于戬……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一邑率于常赋外增租钱至十余万缗,水旱蠲税,此不得免。
      就是说,宋江在梁山泊起义当在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稍后,也就是“宋政和中”之所指。并且,宋江之为盗,当为“逼上梁山”。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3-07 09:19
      回复
        4、接受招安
        然而,宋江被招安之事宋史没有片言只字记载,却被与宋江同时代并亲眼目睹其受招安后进京场面的李若水和《水浒传》记录下了。
        先看《水浒传》描写。宋江接到的朝廷招安的诏书落款日期是“宣和四年二月”。在朝京面圣前,宋江采取自愿原则,赏钱物,赍发下山了“三五千人”。宣和四年三月,宋江又告示四方,买市十日。事罢,先令戴宗、燕青前来京师宿太尉府中报知,宋江等辞了张太守,出城进发,带领众多军马,径投东京来。天子闻宿太尉奏大喜,差太尉并御驾指挥使出城迎接,传旨次日进城面圣:
        次日,宋江传令,教铁面孔目裴宣选拣彪形大汉五七百步军,前面打着金鼓旗幡,后面摆着枪刀斧钺,中间竖着“顺天”、“护国”二面红旗,军士各悬刀剑弓矢,众人各各都穿本身披挂,戎装袍甲,摆成队伍,从东郭门而入。只见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是时天子引百官在宣德楼上,临轩观看……(见《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自然,水浒中描写的多数情节虽为史实演义而成,但虚构大大多于史实,惟上述场面与史实相当接近。请看李若水一年后写的《捕盗偶成》诗: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字清卿,广平曲周县(今属河北)水德堡村人。早年在太学读书,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敕赐同上舍出身。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为元城县尉(《睽车志》卷二有“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句。宣和四年为壬寅年)。“时河朔盗贼起,以捕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春试学官,有司爱其文典雅近古,擢为第一,除济南府府学教授(《三朗北盟会编》卷八一《靖康忠愍曲周李公事迹》语)”。时徽宗昏庸无能,朝政由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金国采取妥协投降战略,“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上书皇帝,深中时病,条陈兴国治邦良策。
        上引《捕盗偶成》诗收入在《忠愍集》卷二。前八句,全都叙述宋江等三十六人从起义到受招安的事。诗中把这一系列复杂过程都作为发生在“去年”一年之内的事,当是诗的字句限制使然。这里的“去年”二字,是用来与第九句中的“今年杨江”表示时间区别的,指宋江等三十六人接受北宋王朝的招安,骑肥马、率众卒一同进入开封的年份说的,不应理解为宋江等人于起义的当年就接受了宋王朝的招安。并且,诗中明确指出,宋江在山东“起事”,后来三十六人并受招安。
        关于“今年杨江起河北”以下八句,“今年”自然指宋江招安后的第二年,“杨江”不知是何许人,遍查手头资料,未得。“战阵规绳视前作”是说“杨江”这支起义军的人员和作战能力和宋江等三十六人所领导的一支相仿佛。对此,河北居民纷纷上言希望宋廷对之进行“招安”,而不愿意宋廷再发兵去“征讨”。李若水当时刚刚进身到统治阶层,对北宋王朝正无限忠诚.对于河北居民的意见自然是反对的:“去年”对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招安并没有使朝廷获益,担心“招安”决非上策。从而提出“不如下诏省科徭”的治本之策。
        关于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作者没有注明,这里考察一下。按诗中“小臣无路扪高天”句,时李若水为“无路扪高天”的“小臣”,所记“捕盗”也定与其当时职务有关。从这两个“要素”看,该诗应写于其元城县尉任上。李若水是于宣和四年上任元城县尉的,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任济南府府学教授,中间仅2年,期间,又有因捕(盗)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的经历,而后司之职与捕盗就不相干了。既然因功升迁,至少要在元城县尉任上任职一年以上,所以,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应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就是说,历史上的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时间与水浒描写是一致的,即:朝廷下招安诏书是“宣和四年二月”,宋江朝京面圣在“宣和四年三月”。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3-07 09:46
        回复
          5、覆灭
          看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记载,历史上的宋江等梁山好汉是被招安了,并且“三十六人同拜爵”,但诗中也流露出招安宋江当为朝廷的一个阴谋,属于“政治诱降”。
          事实正是如此,宋江被招安后好境不长,当年即被折可存“奉御笔”捕杀了——
          公讳可存,字嗣长,府州之折也……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这是北宋将领折可存(公元1096-1126)的墓志铭中的文字,为涉及“宋江”的现有历史资料中仅次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的最早、最原始记载之一,乃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折可存墓志铭全称《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宋)范圭撰文。原墓碑立于庚戌年(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1939年出土于府州天平山(今陕西省府谷县),现保存在西安碑林,碑文已收入《水浒传资料汇编》中。
          那么,墓志铭所载折可存平方腊后凯旋,“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是在什么时间呢?
          方腊是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起义的,十一月初被尊称为“圣公”改元“永乐”,建立起农民政权。童贯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受命为江淮京浙宣抚使率兵前往镇压,时折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从军南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方腊被擒,但余众仍继续抗拒官军几达一年。对此,历史记载为宋师自出至凯旋“凡四百五十日”。就是说,折可存“班师过国门”的时间至少应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二十六日之后。
          问题来了:根据前面对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中的分析,宋江等受招安进城接受“拜爵”的时间也是在宣和四年三月,既然已经接受了招安,为什么折可存还“奉御笔:捕草寇宋江”?合理的解释就是宋江等受招安后旋即复叛了。为什么复叛?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句“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看,宋江太招摇、太猖狂了,遭了朝廷的“忌”,而此时方腊起义军已被彻底消灭,朝廷已有足够的军力了,并没有对其“妥善”安置。这在《捕盗偶成》中“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句似乎也似乎在暗示,当时朝廷的招安本就是“政治诱降”,被宋江识破后旋即复叛且更加“凶虐”,也暗示折可存捕杀宋江等时的惨烈。
          尽管宋江被折可存“不逾月,继获”了,但留守梁山泊之余部被彻底消灭,则是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凶手是蔡居厚。
          关于蔡居厚诛杀宋江余部的史实,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乙志》卷第六《蔡侍郎》中记载道:
          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命道士设醮,倩所亲王生作青词,少日而蔡卒……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今日及此,痛哉。”
          该文字所在原文《蔡侍郎》亦被《水浒传资料汇编》收入。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与蔡居厚老家抚州临川邻郡,《夷坚志》所载抚州事颇多,况洪迈与蔡居厚相去不远,所以记载当是可信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江之党”也有漏网者,至少有史斌。
          (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说,“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七月,史斌据兴州,偕帝号。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建炎二年十一月,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03-07 09:46
          回复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8-03-07 09:49
            回复
              二、宋江品格的升华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8-03-07 09:49
              回复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源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然而,其思想品格却是逐步提高的。
                1、历史上宋江的品格
                官方史料中记载的“宋江”们,除了被称为“贼”、“盗”外,对其正面描述的只有侯蒙的“上书”: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宋史》卷三五一《侯蒙列传》)
                在侯蒙笔下,言“宋江”们“才必过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似只表其勇猛。
                同时代人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写的《捕盗偶成》诗曾记下“宋江”们受招安入城时的印象: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李若水《忠愍集》卷二)
                诗中,“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等句,当是描写“宋江”们的,也没有看出其高尚的思想品格。
                2、早年民间传说中宋江的品格
                南宋时的画家及文学家龚开曾做过一篇《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他说: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状其人,欲存其画赞……
                就是说,在龚开的“少时”以前,甚至在“高人如李嵩辈传写(绘画)”以前,已经有“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传说)”,正是这些民间传说的影响,使得当时朝廷的画院待诏“李嵩辈”们为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人员画像。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的依据,就是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和“李嵩辈”们的画像:
                呼保义宋江: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智多星吴学究:古人用智,乂国安民,惜哉所为,酒色粗人!
                玉麒麟卢峻义: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
                大刀关胜: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乃其后昆。
                活阎罗阮小七:地下阎罗,追魂摄魄。今其活矣,名喝大伯。
                赤发鬼刘唐: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
                没羽箭张清:箭以羽行,破敌无颇。七札难穿,如游斜何!
                浪子燕清: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病尉迟孙立: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
                浪里白条张顺: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
                船火儿张横: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短命二郎阮小二: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易不监之,清源庙食。
                花和尚鲁智深: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铁鞭呼延绰:尉迟彦章,去来一身。长鞭铁铸,汝岂其人?
                混江龙李俊:乖龙混江,射之即济。武皇雄尊,自惜神臂。
                九纹龙史进:龙数肖九,汝有九文。盗从东皇,驾五色云生。
                小李广花荣:中心慕汉,夺马而归。汝能慕广,何忧数奇?
                霹雳火秦明:霹雳有火,摧山破岳。天心无妄,汝孽自作。
                黑旋风李逵:旋风黑恶,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小旋风柴进:风存大小,黑恶则惧。一嗯之微,香满太虚。
                插翅黑虎雷横:飞而肉食,存此雄奇。生入玉关,当伤今姿。
                神行太保戴宗:不疾而速,故神无方。汝行何之?敢离太行。
                急先锋索超:行军出师,其锋必先。汝勿锐进,天兵在前。
                立地太岁阮小五:东家之西,即西家东。汝虽特立,何有吾宫?
                青面兽杨志: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病关索杨雄:关氏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可全。
                一直撞董平:昔樊将军,鸿门直撞。斗酒肩,其言甚壮。
                两头蛇解珍:左齿右噬,其毒可畏。逢阴德人,杖之亦毙。
                美髯公朱仝:长髯郁然,美哉丰姿。忍使尺宅,而见赤眉。
                没遮拦穆横:山没太行,茫无畔岸。虽没遮拦,难离火伴。
                拼命三郎石秀:石秀拼命,志在金宝。大似河鮓,腹果一饱。
                双尾蝎解宝:医师用蝎,其体实全。反其常性,雷公汝嫌。
                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金枪手徐宁:金不可辱,亦忌在秽。盍铸长殳,羽林是卫。
                扑天雕李应:挚禽雄长,唯雕最狡。毋扑天飞,封狐在草。
                在龚开的笔下,宋江三十六名起义人员都有了对应的名字,似乎也只有威名,并没有显示其高尚的思想品格。比如,说宋江“岂若狂卓,专犯忌讳”;吴用“惜哉所为,酒色粗人”;说武松“酒色财气,更要杀人”;说“石秀拼命,志在金宝”。 解珍的绰号“两头蛇”,赞誉是“其毒可畏”;解宝绰号“双尾蝎”,赞语是“反其常性,雷公汝嫌”;等等。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8-03-07 09:50
                回复
                  3、南宋说话中宋江的品格
                  南宋“说话”(类似今天的“说书”)盛极一时,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共八类107个话本名目,其中,朴刀类的“青面兽”、杆棒类的“花和尚”“武行者”被认为与宋江起义人员有关,可惜这几个话本都已失传,无法进一步了解。
                  最早叙述宋江故事的是《大宋宣和遗事》,这是东拼西凑的话本书,其中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名单,但与龚开的笔下有所不同,相关故事只有杨志、晁盖、宋江三个,其思想品格也不高。如宋江杀惜的原因是因为争风吃醋,不象水浒中仗义疏财的梁山泊头领:
                  忽一日,宋江……归家省亲。再往郓城县公参勾当。却见故人阎婆惜又与吴伟打煖,更不倸著宋江。一见了吴伟两个正在偎倚,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
                  可见,那时的宋江也是“专犯忌讳”的“酒色粗人”。
                  4、元杂剧中宋江品格的升华
                  元杂剧与“宋江”有关者,被后世称为“水浒戏”,可惜剧本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仅有高文秀的《黑旋风双掀功》、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李致远的《大妇小妻还牢末》、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请看——
                  在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中的宋江自白:
                  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某曾为郓城县把笔司吏。带酒杀了阎婆惜,迭配江州劳城营,路打这梁山泊过,遇见晁盖哥哥救某上山。后来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推某为头领。
                  李致远的《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宋江自白:
                  有我结义哥哥晁盖知我平日度量宽洪,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汉见了我,便助些钱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及时雨宋公明”。
                  就是说,元杂剧中的宋江,不仅绰号顺天呼保义已经升华为领袖人物品格了,并且元杂剧中还出现了“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喽罗,威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高文秀的《黑旋风双掀功》)、“忠义堂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等宋江们的规模和旗帜表述。
                  这就是“宋江”品格的升华过程。
                  总之,宋江起义被覆灭不久,北宋政权沦丧,中原沦为金国统治。南宋偏安江南,钩起人们对草莽英雄的呼唤,宋江们的故事得以广泛传播。后来南宋灭亡,整个中国沦为当时被视为异族的元朝统治,人们的沮丧之情可想而知,这是元杂剧赋予宋江们“替天行道”内涵的原因。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8-03-07 09:51
                  回复
                    三、水浒中宋江形象解读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8-03-07 09:52
                    回复
                      有人说,中国人对于经典的解读,历来有所谓“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态度。所谓“六经注我”是以较客观地态度对经典进行诠释,其中当然会着上自我的色彩,但主要强调的却是对经典本身意蕴的认识。“我注六经”则是借用经典来阐发自我的主张,抒写自我的情感,其中自然也要遵从经典的意蕴,主要的却是从经典中照出自我,着上的是强烈的主观色彩。我认为,这样划分未免太机械,也无须这样分,客观地讲,二者无原则界限。
                      实际上, 同一种存在,在不同的人眼里形象是不一样的,视角不同使然。决定一个人视角的是世界观,而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或者说,一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他社会阅历和文化阅历的沉淀。例如宋江,他是《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首领,是作品中刻画得比较真实成功的一个形象,但从《水浒传》一问世,就被大家大褒大贬、毁之誉之,观点有天壤之别。出现这一现象是自然的,且莫见怪。
                      在我主编的《水浒印象》里,我评论宋江只用了二百五十个字左右就概括了。从反馈来的声音看,激怒了不少人,更多地是感到提神:还真是这么回事!只是不解渴,盼我展开。
                      《水浒印象》中我对宋江的评论是:
                      宋江一直在为政府做事,招安后自不待言,招安前没有政府指令的情况下,穷其影响力将其所影响到的各种反政府力量吸引到自己身边,并且反复表白他的目的是最终接受政府招安。宋江的心性是坦荡的,由衷的,用过去的名词应叫忠。宋江唯一看似不忠的一件事是私放晁盖,尽管由此为政府惹出不小麻烦,但正因此,使他吸引到的反政府人员有了暂栖之地。因此说,宋江的这一行为可理解为忠的一种形式。宋江的影响力靠的是他的义,但宋江的义同一般意义上说的义内含不同,宋江的义更是为实现忠的手段。按如此思路看,宋江不正是个真正的忠义之士吗?
                      下面予以解读。


                      IP属地:山东12楼2018-03-07 09:55
                      回复
                        先说宋江上山之前.给晁盖等人报信,是宋江的第一次出场。刚出场时书中对宋江有一番介绍:“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作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水浒全传》百回本第十八回)。上述介绍中对宋江的评语,从出场以后直到上梁山前的复杂经历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有书在,不须赘述。
                        按书中叙述,宋江是实心不愿上梁山的。书中尽管没有介绍他的成长过程,想他的出身,他的家财,是有条件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所以,走入社会后才能在县衙中做押司,刀笔精通,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能干的县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宋江这样的出身、地位以及他所受的正统教育,决定了他头脑里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吏”是一个极易分化的社会阶层,其中有些人固然可能为虎作伥、欺压善良,但也有人因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较多而同情人民。从任上的表现看,宋江应属于后者。宋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在上山前还未看出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为了干一番忠君报国的大事业而网罗人才”,他只是为了义气,也可认为是一种“爱好”。但客观上却为他入主梁山泊奠定了基础。
                        宋江是在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上梁山的。虽然上了山,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忠君报国思想是没有消除的,也不会消除,相反,由于拥有了一支队伍,并且随着这支队伍的逐步强大,使他的这一思想反而越来越强化了。但是,上山后他很快发现,现行的“路线”与他的思想是那样的不合辙,而时任“领袖”的晁盖又是自己向来尊敬的“大哥”,使得他只有一方面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埋在心底,另一方面秘密思考、筹划实现自己抱负的路线——“替天行道”。及至晁盖死后,他才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且,旗帜鲜明地树起“替天行道”大旗,“替天行道”才真正成了梁山泊义军的行动纲领。


                        IP属地:山东13楼2018-03-07 09:56
                        回复
                          这里有必要解读一下“天道”。
                          天道是什么?按《辞海"天道》的解释,天道乃是中国哲学术语。“道”原指道路,“天道”最初包含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过程和用来推测吉凶祸福两个方面,亦即包含天文知识和关于上帝、天命等迷信观念两种因素,而后者则被利用为殷周神权统治的工具。如《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国语"周语下》:“吾非瞽史(掌管吉凶、礼事的官吏),焉知天道?”但宗教迷信的天道观至春秋时已经动摇,人们开始怀疑天道主宰人事的观念,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左传"昭公十八年》载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天道问题成为当时各派争论的中心。孔子不喜谈“性与天道”,对鬼神表示怀疑,但同时也信仰“天命”。墨子讲“天志”,虽未摆脱传统的信仰形式,却侧重于非命学说。老子第一个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战国末期,荀子《天论》提出比较鲜明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主张控制自然为人所用。
                          但水浒中的替天行的“道”与上述意义上的天道不大相同,似乎特指小说中突出的梁山泊义军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宋江蓄谋已久的,而提出则是利用人们崇神的心理,借用了“九天玄女娘娘”之口。
                          九天玄女娘娘是谁?原来她与黄帝并为西王母弟子,是一个品位颇高的泰山女神。据说,她法力极大,又关怀民命,想当年因黄帝之请自太上降临泰山之下,亲授黄帝兵符策书等,黄帝才得以歼灭蚩尤,安定天下。所以宋江才借九天玄女娘娘的“旨意”来推行他的“新政”:替天行道。
                          九天玄女娘娘属道家之神,她的旨意按说应该是道家的思想,然而,道家的“天道”是“法自然”,不主张人为“干预”,而作为行动纲领则应该是“控制自然为人类所用”,这实际上应是荀子的思想了。
                          按通俗说法,“天”即是传统思想的天帝,是一个居于冥冥之中具有人格力量的人间万物主宰者。“道”是法则、道理之意。“替天行道”,就是代替天帝来推行、实践那些符合法则、道理的事情。
                          关于实现“替天行道”的方式,一般有二:用武力推翻现有无道政府,重建自己的政权,以“天子”身份按天道行“新政”。这是最彻底的办法,也是晁盖的现行路线:先作为“寨主”形成割据局面,逐步扩大势力范围,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真正成为“天子”,直接替天行道。第二种方法是维护现有政府,通过接受政府“招安”,直接参与政府事务,靠行为和适时提出建议影响政府,使之合“天道”。这就是宋江后来实行的所谓“替天子行道”(客观如此)。


                          IP属地:山东14楼2018-03-07 09:57
                          回复
                            宋江选择“替天子行道”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按书中描写当时宋朝的形势是,北有强辽虎视中原,南有强势的方腊,西有田虎、王庆割据,即使一时夺了赵家皇位,宋江这个新皇帝能坐稳吗?先不说他手下这群哥们有无治国之才,单就对付四方强敌有几分把握?也许有人说,后来四方强敌不是都被梁山泊军打败了吗!不错,别忘了,那时是有政府作后盾,尽管这个政府千疮百孔,但国家机器还正常运转。即使如此,梁山泊军取得的最后胜利,是以百分之七十梁山好汉的伤亡为代价换来的!可以想象,如无政府这个后盾,单就粮草供应,靠“打家劫舍”得来的那点家底成吗?宋江别无选择。
                            宋江选择通过接受政府“招安”的方式向政府妥协,除了上述能预料到的原因外,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渗透到他骨子里的中国传统的“忠君报国”意识,还有,他也要为兄弟们讨个“封妻荫子”的“出身”。
                            在梁山泊,宋江的“替天行道”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即招安之前的那一阶段,“替天行道”作为梁山好汉的一面旗帜和行动纲领,政治上,对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内是“一律兄弟称呼”;经济上,对外是“劫富济贫”,对内是“论秤分金银”。这一“替天行道”纲领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宋江这第一步进行地异常顺利:最终促成了108位梁山好汉“大聚义”,梁山泊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形态(《水浒全传》百回本第七十一回):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材器使。……”
                            尽管在实现大聚义以前扩充实力的过程中,宋江的有些做法是不择手段的,甚至在人们心目中是很“卑鄙”的,有很多“好汉”不是被政府逼上梁山,而是被宋江“赚”上梁山的,在这一过程中,进而在以后寻求“招安”的过程中有时也是以“寒了兄弟们的心”为代价的(这成了宋江遭受非议的把柄),但是,梁山泊好汉“大聚义”,完成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完成了梁山泊义军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明确了梁山泊义军的行动纲领,统一了认识并举行了宣誓仪式,使梁山泊义军达到空前的团结,成了梁山泊义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梁山泊好汉“大聚义”标志着宋江的梁山泊已具有了与政府抗衡的军事实力,使梁山泊义军同政府“谈判”达成妥协——“招安”——“替天子行道”成为可能。


                            IP属地:山东15楼2018-03-07 09:57
                            回复
                              “大聚义”后,宋江马上开始了实现他“替天行道”的第二个步骤——“替天子行道”的争取工作。经过不少波折,终于取得了天子御笔亲书的丹诏(《水浒全传》百回本第八十二回):
                              “制曰:朕即位以来,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求贤未尝少怠,爱民如恐不及,遐迩赤子,咸知朕心。切念宋江、卢俊义等,素怀忠义,不施暴虐,归顺之心已久,报效之心凛然。虽犯罪恶,各有所由,察其衷情,深可怜悯。朕今特差殿前太尉宿元景赍捧诏书,亲到梁山泊,将宋江等大小人员所犯罪恶尽行赦免。……赦书到日,莫负朕心,早早归顺,必当重用。故兹诏赦,想宜悉知。宣和四年二月 日诏示。”
                              自此,由宋江千辛万苦带出来的梁山泊义军,真正纳入政府管理的轨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军”。此时,正值“辽国兴兵十万之众,侵占山后九州所属县治。各处申达表文求救。累次调兵前去征剿交锋,如汤泼蚁,贼势浩大,所遣官军,又无良策,……”,天子遂亲书诏赦,赐宋江为破辽都先锋,卢俊义为副先锋,率领所属原梁山泊义军前去征剿。开始了他真正的“替天子行道”的生涯:破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为政府立下汗马功劳,实现了他“忠君报国”的夙愿。
                              宋江上山前直到为政府平定了天下,能够在梁山泊义军中维系着始终如一地中心地位和令行禁止的团结局面,靠的是一个“义”字,并且,随着“替天行道”具体步骤的推进,“义”的内涵逐步丰富,成为水浒文化的灵魂。
                              宋江的“义”有几个不同层面和表现形式,试解读如下:


                              IP属地:山东16楼2018-03-07 0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