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扶弱济困的志士侠义:扶弱济困是“天道”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宋江的原本行为,水浒中的其他好汉的扶弱济困,多是同劫富伴随着,而宋江则是主动靠自己的家资来帮助穷人。此时的宋江有三种做法体现出他的侠义:第一,热情款待江湖好汉,“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第二,“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脱”;第三,主动经常散失棺材药饵,救助贫苦无告的人。“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后来,宋江被迫杀了阎婆惜逃难江湖时,所到之处亦无不在帮助别人。
志士侠义体现了处于社会底层艰难生存环境中的小人物的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救助的需求,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人物,不可能象处于层层保护下的达官贵人那样只讲文化、讲官场、讲律条,他们无论是在与自然的斗争还是与人为侵害的斗争中,都感到个体的力量是那样渺小,必须借助于盟友的力量形成相对强一些的保护自己生命财产和尊严的能力。这是宋江赢得及时雨绰号的基础,也是他赢得江湖好汉敬仰以至效命的原因所在。
二是抑强安民的社会正义。水浒中的“强”人有两类:一是土豪劣绅,他们交通官府,欺行霸市,私建衙门,直接欺压良善,榨取人民财产;二是贪官污吏,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买官买官,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这两类“强”人是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的主要祸害之一。上山前虽然没有看到宋江直接“抑强”的描写,但他结交、资助的多数梁山好汉却都是“惩治恶人,伸张正义,为弱者出心头恶气”的侠义之士,间接反映出宋江抑强安民的社会正义感。以至上山后作为梁山泊的正义事业,惩治恶人也随之变成了梁山泊义军“替天行道”的具体实践活动:
原来泊子里好汉,得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钱粮广积,害民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上山。谁敢阻挡!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处。(《水浒全传》百回本第71回)
由此不难看出,此时的“义”已经从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个人对不特定的受害者的仁爱和救助,升华为抑强安民的社会正义,升华为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上。
三是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政府所能控制的框架下进行,宋江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梁山泊义军领袖,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宋江在完成了梁山好汉“大聚义”后,把此前一个个单独或小群体行动的人物,全部纳入到梁山泊义军的大体制中来,使所有好汉逐步丢掉当初的个性而成为梁山泊实现整体政治目的的一个个螺丝钉,每个好汉具体的“义”字被改造、包容成保国、靖边、扶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大义,这样,梁山好汉们便成了民族正义的承载者、实现者和开拓者。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在宋江接受招安后的各个关键时刻表现的异常清晰。现试举一例:
宋江带领他那一班人奉旨征辽的节节胜利,动摇了辽邦政权。辽主遣使来诉说宋朝的政治形势:“宋朝童子皇帝,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臣弄权,嫉妒贤能,闭塞贤路,非亲不进,非财不用,今后如何容得……”,劝降辽主,共谋“大业”。当时连吴用也认为“端的有道理”,但宋江大义凛然:“军师差矣……。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由于宋江的决心,带动全军同心同德,奋力杀敌,终于使辽军失败称臣。
宋江在关键时刻坚持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放弃小我,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充分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大义。
志士侠义体现了处于社会底层艰难生存环境中的小人物的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救助的需求,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人物,不可能象处于层层保护下的达官贵人那样只讲文化、讲官场、讲律条,他们无论是在与自然的斗争还是与人为侵害的斗争中,都感到个体的力量是那样渺小,必须借助于盟友的力量形成相对强一些的保护自己生命财产和尊严的能力。这是宋江赢得及时雨绰号的基础,也是他赢得江湖好汉敬仰以至效命的原因所在。
二是抑强安民的社会正义。水浒中的“强”人有两类:一是土豪劣绅,他们交通官府,欺行霸市,私建衙门,直接欺压良善,榨取人民财产;二是贪官污吏,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买官买官,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这两类“强”人是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的主要祸害之一。上山前虽然没有看到宋江直接“抑强”的描写,但他结交、资助的多数梁山好汉却都是“惩治恶人,伸张正义,为弱者出心头恶气”的侠义之士,间接反映出宋江抑强安民的社会正义感。以至上山后作为梁山泊的正义事业,惩治恶人也随之变成了梁山泊义军“替天行道”的具体实践活动:
原来泊子里好汉,得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钱粮广积,害民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上山。谁敢阻挡!但打听得有那欺压良善,暴富小人,积攒些家私,不论远近,令人便去尽数收拾上山。如此之为,大小何止千百处。(《水浒全传》百回本第71回)
由此不难看出,此时的“义”已经从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个人对不特定的受害者的仁爱和救助,升华为抑强安民的社会正义,升华为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上。
三是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政府所能控制的框架下进行,宋江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梁山泊义军领袖,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宋江在完成了梁山好汉“大聚义”后,把此前一个个单独或小群体行动的人物,全部纳入到梁山泊义军的大体制中来,使所有好汉逐步丢掉当初的个性而成为梁山泊实现整体政治目的的一个个螺丝钉,每个好汉具体的“义”字被改造、包容成保国、靖边、扶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大义,这样,梁山好汉们便成了民族正义的承载者、实现者和开拓者。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在宋江接受招安后的各个关键时刻表现的异常清晰。现试举一例:
宋江带领他那一班人奉旨征辽的节节胜利,动摇了辽邦政权。辽主遣使来诉说宋朝的政治形势:“宋朝童子皇帝,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臣弄权,嫉妒贤能,闭塞贤路,非亲不进,非财不用,今后如何容得……”,劝降辽主,共谋“大业”。当时连吴用也认为“端的有道理”,但宋江大义凛然:“军师差矣……。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由于宋江的决心,带动全军同心同德,奋力杀敌,终于使辽军失败称臣。
宋江在关键时刻坚持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放弃小我,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充分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