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吉军吧 关注:26贴子:2,571

回复:尼古拉·特斯拉的理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对时空观有四个重要公式,这是相对时空观的数学表达。理解这四个公式的真正含义就等于掌握了相对时空观的物理意义。首先是相对速度公式:△v=|v1-v2|/√(1-v1v2/c^2),两物体速度是v1,v2,它们之间速度的差是△v,过去我们认为△v=|v1-v2|,这个公式决定了,没有物体可以超过光速。
相对长度公式:L=Lo* √(1-v^2/c^2),Lo是物体静止时的长度,L是物体运动时的长度,v是物体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体长度越压缩,当物体以光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长度为0.
相对质量公式:M=Mo/√(1-v^2/c^2),Mo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M是物体的运动时的质量,v是物体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当物体以光速运动,物体的质量为正无穷。
相对时间公式:t=to* √(1-v^2/c^2),to是物体静止时的时间流逝的快慢,t是物体的运动时的时间流逝快慢,v是物体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体时间走得越慢,当物体以光速运动,物体的时间就不再流逝,从而时间停止。
根据相对时空观,当飞船速度增加时,随着速度的增大,飞船内的时间流逝速度就会减慢,而飞船内的人却无法感知到,除非他飞回当初出发的地方,与当地时间做对比,才能知道时间是否减慢了。如果飞船速度无限接近光速,飞船内的时间将变的极其缓慢,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如果按照光速飞出银河系,至少需要2.5万年,而对于飞船内的人来说,由于时间变的极其缓慢,而飞船内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对于飞船内的人来说,飞出银河系也许只需要几十年时间。
依据相对时空观来说,时间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飞船以接近光速飞行,时间减缓,空间距离也会依据相对长度公式缩短,这听起来相当的令人不可思议,如果要接受相对时空观,必然需要接受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长度收缩效应”,时间减缓效应”“质量增加效应”“双生子佯谬”等,这一系列超乎常人所能理解的现象,就是相对时空观所预言的。


IP属地:陕西32楼2018-03-05 11:04
回复
    回到最初那个人类要飞出银河系的问题,如果我们生存的宇宙由相对时空观决定,那么相对速度公式决定了宇宙间没有任何物体能够以超越光速的速度运动。而相对长度公式和相对时间公式决定了,只要飞船运动速度无限接近于光速,整个宇宙都可被人类探索,距离会因速度而缩短,时间会因速度变的缓慢。困扰人类探索宇宙步伐的障碍“距离和时间”,会因飞船速度持续的增大而不断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紧紧的与时空相连,运动状态的改变将会改变周围时空,这是相对时空观的精髓。
    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宇宙属性,时间在均匀流逝,空间是承载宇宙各种物体的“容器”,容器并不会因为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相反,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相对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物体的运动会改变所在区域时空的属性,这是相对时空观与绝对时空观的最大区别。换句话说,物体的各项内秉属性与所处时空状态密不可分,时空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同样,时空曲率的改变相应的也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果宇宙由绝对时空观决定,那么人类将受困在整个宇宙局部范围内,对于那些距离极其遥远的星系,人类将无法到达。如果宇宙由相对时空观决定,那么人类将毫无拘束的探索整个宇宙,但必须要接受与自己经验相悖的各种奇怪结论。你必须接受时间可以被减缓,空间可以被弯曲,物体质量随着自身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甚至必须接受“双生子佯谬”这个最为奇怪的现象。
    假设你是哥哥,你乘坐一艘接近光速的飞船到宇宙中旅游了一圈,回到地球上,你发现你弟弟年龄比你大很多,这极其难以让人理解。但接受相对时空观必须要接受这种现象。如果你的父母坐上这样的飞船,而你留在地球上,若干年后,你再次见到父母,会发现父母比你还年轻,也许你已经60岁了,你父母才40岁,这真是一种极其令人困惑不解的现象。


    IP属地:陕西33楼2018-03-05 11:05
    回复
      尼古拉·特斯拉在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后,也不得不反复考虑,到底宇宙由相对时空观决定,还是由绝对时空观决定?事实上在最后的岁月里特斯拉并未否定绝对时空观,但也没有否决相对时空观。因为这一切仅仅是特斯拉的推理,他需要实验来验证,但要想用实验来证明,这个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决定暂时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看看相对时空观还会带来哪些更为奇妙的东西。
      【光的本质】
      光的本质是什么,从牛顿时代开始,一直在争论,从未停止。光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中,以及夫琅和费衍射和泊松亮斑中所展现的特性,明显地说明它是一种波动。电磁波具有频率和波长。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实验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光具有动量。随后,电子衍射实验被预言和证实,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光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这个是一个极富争议的答案。为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与波尔争吵了半个世纪。爱因斯坦认为人们在认识光本质上,忽略的某些重要的条件,他认为用来解释光本性的量子力学不完备。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水波、声波的传播往往都是由介质传递能量的。光具有波动性,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明确无误的表现了出来。然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却否定了光传播需要介质。实验是准确无误的。得出的答案却使当时的人们深深不解。光具有频率和波长,却不存在传播介质。这怎么可能?为此,年老的特斯拉开始怀疑是否有一些隐藏条件未被注意。直到有一天,特斯拉观察着电灯,并持续不断的神游一般的思考着。突然意识到,“光既然是在时空中传播,时空是否就是光传播的介质?时空的振荡就是电磁波?”特斯拉深深着迷于这个想法。时空最早由爱因斯坦引入,用以解释引力现象的成因,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的结果。既然时空可以被弯曲,那么时空是否可以振荡?
      特斯拉对这个想法极为着迷,但是,这个想法也仅仅是臆测,并没有任何实验去证明,而且特斯拉的这个想法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否定了光传播的介质以太的存在,换句话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否决了时空可以成为光传播的介质。特斯拉要亲自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时空振荡的结果”这一结论。摆在特斯拉面前的还有好几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我们知道光实际上就是电磁波,宇宙中每个物质都在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按特斯拉的解释,“宇宙中每个原子内部都在振荡周围时空”,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什么每个原子内部都在不断振荡周围的时空?”这个问题设计到物质的本性!第二个困难就是统一电磁波与引力波,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的结果”,特斯拉认为“光是时空振荡的结果”,这两个假设看起来极为对称,同一个物体既可以弯曲周围时空,又可以振荡周围时空,前者产生引力波,后者产生电磁波。特斯拉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统一这两个结论。而且他还必须设计出能够证明二者统一的实验。第三个困难是对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支持光具有粒子性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还要对原本认为是粒子的电子衍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实验未设计出来,结论未得到之前,特斯拉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客观事实上的真相。只有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思维仅仅只是假设。假设要想成为显示,必须依靠实验去证明!特斯拉开始用最后的时光研究这些极为深奥的问题。


      IP属地:陕西34楼2018-03-05 11:05
      回复
        【验证:电磁波是时空震荡】
        为什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检测出干涉条纹的移动?迈克尔逊和莫雷认为我们周围充满了看不见的光介质“以太”,当地球穿过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光速。将这这两条从同一光源发出,走过同样距离的光线汇聚在一起,在干涉仪上检测出干涉条纹的移动。就能证明以太确实存在。然而,假设光本质上是时空的振荡。如果要检测出干涉条纹的位移,必须使两条独立震荡的时空线(光线)穿过曲率程度不同的时空,最终将在曲率程度不同的时空中传播的两条震荡的时空线(光线)汇聚在一起,才能看到干涉条纹的位移。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时,为了消除震动对干涉仪的影响,将实验台漂浮在水银上,使光线完美的平行于地面。地球周围时空受地球质量影响,越靠近地球内核中心,时空曲率越大。但是,在靠近地球内核中心相同距离的每一个质点,时空曲率相同。在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中,两条独立震荡的时空线(光线)平行于地面,每条振荡的时空线(光线)距离地球内核中心距离相同,所以此处时空弯曲程度相同。在时空曲率相同的时空中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检测不出干涉条纹移动的现象。
        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做变速运动,地球在运动方向上时空曲率却不受影响?如果受其影响,迈克尔逊.莫雷装置就能观测到干涉条纹移动现象。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就会感觉到地球变速运动时所带来的无法站稳脚跟的感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一直以来感觉地球像是在静止,并没有感觉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做变速运动,只是从太空中才发现地球相对于太阳每天都在不断高速运动。为什么人们无法感觉到地球每时每刻不断做变速运动?仿佛地球静止一样?这需要研究另外一种变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真空状态下,在高速摄像机镜头前,一滴水在未做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挂在物体上保持下大上小类似橄榄球形状。一旦增加更多的水进入这个水滴里,水滴将会承受不住自身重量,向下坠落并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在高速摄像机镜头里,水滴在下落过程中将呈现完美球形,这与水滴漂浮在太空舱内的形状一样。水滴在未坠落之前,受到周围时空曲率作用,产生向地面坠落的趋势,同时由于水自身具有一定的粘滞力,使水滴自身重量与水具有的粘滞力达到平衡,所以水滴挂在物体上未曾坠落,并保持下大上小橄榄球形状,此时周围弯曲的时空对水滴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从水滴的形状看出来。水滴在下落过程中,形状改变为完美球形,此时水滴不受周围时空曲率作用,水滴处于失重状态。为什么弯曲的时空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水滴不产生影响?如果说弯曲的时空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水滴产生影响,那么水滴在坠落过程中其形状就会相应的改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水珠与太空舱内失重环境下的水珠形状都是相同的。说明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水珠弯曲了自身所处的时空,并同时抵消了地球对水珠所处时空的曲率,所以才使水珠所处的时空处于平直状态,水珠才能在只受到自身表面张力而处于完美球形状态。
        所以,在弯曲的时空中做受迫运动的物体,事实上是通过自身变速运动而相应的抵消了自身所处时空曲率对其影响。地球被迫在太阳赋予的拥有曲率的时空中做变速运动,实质上是用以抵消时空曲率对地球的影响,进而使地球自身不受外界时空曲率影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说过,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联系,其联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用通俗的话语来表达就是,“物体自身的质量和辐射出去的能量以及物体运动的动量张量都能改变自身所处时空的曲率。


        IP属地:陕西35楼2018-03-05 11:06
        回复
          在地球上,如何才能检测出干涉条纹移动的现象?在地球上,距离地球核心越越远,时空曲率越小。距离地球核心越近,时空曲率越大。但在距离地球核心相同距离层面上,时空几乎曲率处处相同。所以,要想检测出干涉条纹的移动现象,必须使时空震荡源产生的两条频率相同的时空震荡线通过能量分布不均的两个时空层面,在传递过程中,能量分布不均的两个时空层面会影响这两条频率相同的时空震荡线,使这两条初始频率相同的时空震荡线最终汇聚时,频率彼此会变的不相同,进而能够观察出干涉条纹移动现象。
          事实上,验证电磁波是时空震荡这个理论,只需要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其中一条光线沿地面向上传播,另外一条光线沿地面水平传播,经过相同距离后,通过反射镜将反射光线通过半透镜汇聚,最终将此汇聚后的光线打到光屏上,就能看到干涉条纹移动现象。
          另外还可将迈克尔逊.莫雷装置放置在火车上,一条光线沿火车运动方向发射,另外一条光线沿火车车窗方向发射。当火车由静止起步做加速运动,也会观测到两束光汇聚后产生的干涉条纹移动现象。这个实验是验证物体做变速运动能够使时空产生曲率的有利证明。
          【电磁波与引力波的统一】
          物质能够不断的向外辐射出电磁波,依据来源于热力学第三定律,宇宙间不存在绝对零度的物体。因此,所有物体都在不断的辐射出电磁波。特斯拉已经假设了“电磁波本质上是时空的震荡”,并且宇宙间所有物质更细微的结构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在特斯拉的观念里就理解为“宇宙间所有微观粒子都在不断震荡周围时空”。
          物质同时还在不断向外辐射引力波,虽然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任何实验直接观测到引力波的证据,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却认为必然存在引力波。引力波认为是一种跟电磁波一样的波动,称为引力波。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同时,爱因斯坦另外还认为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也会发出引力波,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IP属地:陕西36楼2018-03-05 11:07
          回复
            特斯拉暂时相信爱因斯坦说的有引力波这种跟电磁波一样波动的横波存在。随后特斯拉开始思考“假如引力波存在,那么宏观物质是怎么产生引力波的?”首先宏观物质是由众多微观粒子构成的,理所当然就认为“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宏观物质向外辐射出了引力波。”所以引力波本质上是由众多微观粒子共同作用产生的。那么众多微观粒子是通过何种共同作用而产生了引力波?
            特斯拉意识到引力波的产生与热力学第三定律密不可分,热力学第三定律说“宇宙间不存在绝对零度的物质,所有物质都在不断辐射电磁波。”通过特斯拉的理解转化为“宇宙间所有微观粒子都在不断震荡周围时空。”换句话说“单个微观粒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震荡周围时空。”这与引力波有何种关系?特斯拉认为“宏观物体产生的引力波是由微观粒子提供的,而微观粒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震荡周围时空。”此时电磁波与引力波之间的联系到了关键时刻。
            单个微观粒子在不断震荡周围时空,时空以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中,能量不断扩散,距离震荡源越远,波频越小,波长越大,距离震荡源越近,波频越大,波长越小。换句话说,距离震荡源越近,单位面积内能量分布越强,距离震荡源越远,单位面积内能量分布越弱。
            由众多微观粒子构成的宏观物质会对周围时空产生何种影响?单个微观粒子不断震荡周围时空,向外辐射能量,并且能量密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同样,众多微观粒子震荡周围时空,能量叠加效应使“越靠近宏观物体,能量密度分布越强,越远离宏观物体,能量密度分布越弱。”宏观物体对周围时空产生的能量分布由微观粒子不断震荡周围时空产生。换句话说,热力学第三定律揭示出“微观粒子在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而特斯拉认为电磁波是时空在震荡,时空是电磁波传递的介质。于是可以理解为“微观粒子不断震荡周围时空。”而由于微观粒子震荡周围时空,能量传递过程中不断扩散,造成越靠近微观粒子,能量密度越强,越远离微观粒子,能量密度越弱。于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宏观物质周围时空能量密度分布呈阶梯式分布,越靠近宏观物体,时空能量密度越大,越远离宏观物体,时空能量密度越小。


            IP属地:陕西37楼2018-03-05 11:07
            回复
              引力波本质上是由物体周围时空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周围时空的能量由构成宏观物体的微观粒子不断震荡周围时空叠加后产生,微观粒子不断震荡周围时空,能量在扩散的过程中,受到时空不断扩大的影响,越远离微观粒子,时空能量密度越弱,越靠近微观粒子,时空能量密度越强,受到微观粒子周围时空能量分布不均的影响,由众多微观粒子构成的宏观物体周围能量分布不均产生宏观效应,越靠近宏观物体,能量密度分布越强,越远离宏观物体,能量密度分布越弱。时空能量分布不均引起了时空弯曲,产生时空曲率。
              电磁波本质上是时空在震荡,微观粒子在不断震荡周围时空,时空以震荡波的形式携带能量不断向更远处扩散。能量在扩散的过程中,受到时空不断扩展,有限的能量在不断增加的时空广度中,能量密度分布减弱。引力波本质上是众多微观粒子在不断向周围扩散能量的过程中,能量叠加分布不均所产生的宏观效应,能量分布不均引起了时空弯曲,产生时空曲率。宏观物体含有的微观粒子数量越多、质量越大,其周围时空能量分布不均就越强,进而弯曲周围时空曲率的能力就越强。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推导如果没有用实验证明,那么理论也仅仅只是一种可能存在的真相,而不是现实中的可靠真相。所以,必须要设计出实验来证明电磁波与引力波之间存在真实的关系。特斯拉开始发挥他极为擅长的实验才能,实验的装置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飞行器,因为这个装置是靠电力驱动飞行器飞行的。下面将介绍这个实验装置,人们叫它“重力飞行器”。
              【重力飞行器】
              电磁波本质上是微观粒子不断震荡周围时空,引力波本质上是时空以波的形式携带能量在时空中分布不均产生。
              时空能量分布不均会引起时空弯曲,产生曲率。物体在弯曲的时空中无法静止,就会受迫运动,运动状态由物体初始速度和此处时空曲率共同作用影响。如果人为使局部时空携带能量分布不均,就可弯曲局部时空,产生时空曲率,进而推动装置自身运动。
              要想局部时空携带能量分布不均,必须使时空震荡源面积小于接收能量板面积,这里需要用到一个装置,超导阴阳极板电容器。


              IP属地:陕西38楼2018-03-05 11:08
              回复
                将两片光滑碟形超导金属盘固定在绝对真空环境的真空箱内,上端碟形超导金属盘面积比下端金属盘面积小三分之一,上端碟形超导金属盘凸面正对下端碟形超导金属盘凹面,中间间隔适当距离。将高频共振变压器通过超导导线连接到两碟形超导金属盘上。通电后,通过高频共振变压器持续不断增加电压数值,使上端碟形超导金属盘内部原子在电流的激荡下辐射出电磁波,而电磁波本质上是震荡的时空,所以上端蝶形超导金属盘剧烈振荡时空,上端碟形超导金属盘与下端碟形超导金属盘之间产生上小下大的圆台凹凸面形状的时空振荡区。上端碟形超导金属盘剧烈振荡的时空面积不断扩大,剧烈程度不断舒缓,最后被下端碟形超导金属盘接收。在两金属盘间产生能量分布不均衡的时空,靠近上端蝶形超导金属盘的时空能量分布比靠近下端蝶形超导金属盘的时空能量分布密度大.能量在两超导金属极板间分布不均,使此时空被弯曲。电压越大,两金属盘间时空曲率越大。当金属盘间时空曲率与地球弯曲此真空箱内时空的曲率相抵消,真空箱将悬浮在空中,进一步增加输送电压,真空箱将上升。由于高频共振变压器升压的数值是没有上限的,所以,此装置的速度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由于时空振荡速度为299792458m/s。所以,真空箱速度上限为299792458m/s。
                【物质本性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迈克尔逊,莫雷装置发射出来的光通过分光镜,其中一条光线垂直地面传播,另外一条光线平行地面传播,两束光互相垂直。将这两束传播一定距离的光反射后重新汇聚成一束光,若观测到干涉现象,则可证明光传播的介质是时空。因为垂直地面传播的光线和平行地面传播的光线经过了不同曲率的时空。换句话说,垂直地面分布的时空和平行地面分布的时空,其时空能量分布密度并不相同,当两束同源光线通过不同能量密度分布的时空时,获得能量补偿并不相同,在不同能量密度分布的时空传播过程中,两束同源光线频率和波长就会相应的改变,最终汇聚后的光线就会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宇宙中所有物质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损失质量,产生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物质损失质量的多少由其产生能量多少决定。根据修改后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得出结论推知,物质损失质量产生的能量由时空以震荡波的形式不断向周围扩散。并且特定微观粒子具有特定辐射光谱,因此才能通过分析各种光谱而得出物质成分。而由特定微观粒子具有特定辐射光谱得知,微观粒子内部具有特定振动频率。根据微观粒子损质量而产生能量可以知道,微观粒子内禀质量实质上是由能量构成的,或者可以称微观粒子为“受束缚的能量团”。


                IP属地:陕西39楼2018-03-05 11:09
                回复
                  宇宙中物质本性到底是什么?物质由各种不同特性的微观粒子构成,并且在不同微观粒子相互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微观粒子,而微观粒子通过不断损失质量会向外辐射能量,能量传递是通过时空以特定频率震荡扩散完成。微观粒子内部在不断振动,进而扰动周围时空向外扩散能量,微观粒子本质上是“受束缚的能量团”,“受束缚的能量团”自身不断振动,进而扰动周围时空,使时空以震荡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那“受束缚的能量团”的载体是什么?换句话说,微观粒子由能量构成,那么携带能量的载体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本性的原因。
                  一个推测性答案是微观粒子由极度弯曲的时空构成,换句话说,微小的时空被极度弯曲,就会产生微观粒子。微观粒子由局部微小时空极度弯曲闭合而成,有五个间接证据用来支持此观点。
                  其一,1912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电子发生较大偏转,个别α粒子偏转超过了90°,有的α粒子由于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转方向甚至接近180°。该实验事实确认了: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个实验揭示出原子内部结构99.999%都是虚无的时空,原子中几乎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而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这个实验说明,宇宙中所有有形的物质其内部体积99.999%都是虚无的时空。人类已探测到原子核实质上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加微小的夸克构成。这说明即使在原子核内部,也有很大体积是虚无的时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可以被物质或能量弯曲,既然如此,如果极其微小的时空区域分布巨量的能量,就有可能使此微小的时空区域曲率极大,进而弯曲闭合成为微观粒子,能量也因此被束缚在闭合时空内。


                  IP属地:陕西40楼2018-03-05 11:09
                  回复
                    其二,质能转化公式明确说明,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并且质量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会损失质量,消失不见。而质量转化能量后,能量是以时空载波的形式向周围扩散。物质消失不见,转化为能量,暗示物质的形态实际上是虚幻的,物质形而不散是由能量维持的。当能量释放完毕,质量就会消失,形态也将虚无。能量载体若是时空,局部微小时空弯曲闭合,就可有形,当其能量完全释放后,有形物质体积就会消失。
                    其三,热力学第三定律说明,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并且特定物质辐射特定频率能量,这是特定物质具有特定光谱的原因。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说明微观粒子内部在不断振动,进而扰动周围时空传递能量。微观粒子内部在振动,说明其内部拥有巨量能量,然而受到某种束缚,能量无法一次性释放出来,而是通过不断扰动周围时空缓慢释放。越接近微观粒子内部,其振动频率越大,能量密度越大。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空可以被能量弯曲,能量越大,时空曲率越大。由此可知,微观粒子内部时空极度弯曲,越靠近中心,曲率越大,越远离中心,曲率越小。如果微小时空弯曲成为一个闭合时空,那么微观粒子的形就出来了。
                    其四,黑洞理论认为,宇宙中大于太阳数十倍以上的天体,当其内部核聚变达到铁质元素时,聚变就会停止,进而无法产生巨量能量用以支持天体质量自身塌缩,最终会塌缩成体积极其微小的黑洞。黑洞是一种连光都无法逃脱的天体,由于黑洞质量极大,体积却极小,进而极度弯曲附近时空。光在四维时空中走最短测底线路径,当黑洞使附近时空曲率极大时,光所走的最短测底线路径就是围绕黑洞的路径。天体受到自身质量影响,质量越大,当其核聚变停滞,天体塌缩后的体积就越小,这本身就说明,微观物质内部极大部分都是虚无的时空。只有微观粒子内部是空洞的,才能在宏观天体质量的压缩下,体积才能压缩。


                    IP属地:陕西41楼2018-03-05 11:09
                    回复
                      其五,根据哈勃观察周围星系运动情况,发现所有星系都在加速远离我们,这说明,宇宙在过去的时空里,其物质分布密度比现今大的多,有些人已经推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约有137亿光年,在137亿光年那个时刻,到底是什么推动进而形成了如今的宇宙?虽然我们无法推测出宇宙在137亿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在那样极其有限时空里却分布了极其巨量的能量。因为能量的不稳定,进而爆炸产生如今的宇宙,所以,宇宙所有物质其实质是由能量构成的,而能量的载体就是时空!
                      如何检验”物质本质上是由微观时空极度弯曲而产生的”这一理论?这需要应用质能转化公式,质能公式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在现实宇宙中,人类所见的总是质量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却从未直接看到能量转化为质量的过程。实验的目的就是需要应用能量负载在微观时空上,进而产生微观粒子进行检验。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让能量合成质量。
                      时空曲率的形成是由于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设想,如果极其有限的时空中巨量能量分布不均,在中心点能量最大,越远离中心点,能量分布越小。受到能量分布极其不均衡的影响,微小时空曲率极大,甚至可能会使有限时空弯曲成一个闭合球形。也许微观粒子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是实验的指导思想。
                      将若干个能量极高的激光器依次分布成一个圆球形,抽去激光器围绕的圆球形内部空气,将所有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对准圆球形内部某个时空中心点,不断增加激光的强度,检测中心点是否形成微观粒子。若形成粒子,则可证明物质本质上是由时空负载能量形成的。进而解决宇宙形成之谜。


                      IP属地:陕西42楼2018-03-05 11:10
                      回复
                        【宇宙膨胀理论】
                        一九二九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观测地球以外星系发现“所有星系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
                        观测得出的数据是确证无疑的,却令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特斯拉开始思考这个迷一样的现象。最终,他意识到,理解宇宙为何膨胀实际上就存在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质能公式以及热力学定律中。
                        我们知道,单个物体处于平直时空中,它的运动状态要么是静止的,要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对他它持续施加恒定推力,它就会以匀加速直线运动。然而一旦撤走推力,物体运动状态就再次以匀速直线运动。
                        那假设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自身质量在持续不断减小,此时它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它会以匀加速直线方式运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像一颗彗星,在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尘埃不断脱离彗核,彗星就会不断加速运动。
                        热力学第三定律说,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向周围时空辐射电磁波。热力学第一定律说“能量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外一种状态”。质能公式阐述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这些理论可以得出结论“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辐射能量,能量来源于物质质量,物质质量转化为能量,进而通过辐射的方式向周围时空传递电磁波”。所以,宏观宇宙中所有物质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减少自身质量,辐射出能量。
                        星系质量在不断减小,所以它在不断加速运动。进而使整个宇宙看上去在不断膨胀。我们的宇宙由物质、能量、时空构成,在这三个量中,物质不断减少质量,减小的质量转化为能量,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而电磁波实质上是时空在震荡。引力波实质上是时空能量分布不均产生的效应。时空能够被弯曲,能够被震荡,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极为庞大的能量聚集在有限时空中,就会使时空微小区域被剧烈震荡弯曲,进而产生微观粒子。微观粒子不断震动,进而扰动周围时空向外传递能量的本源实质上就是时空!
                        万物从虚空到妙有,虚空不空,妙有非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P属地:陕西43楼2018-03-05 11:10
                        回复
                          【如何制作球形闪电】
                          这是特斯拉独一无二的发现。球形闪电的载体是空气,空气在正常状态下是不导电的绝缘体,因此必须依靠外力将空气电离,当气体分子中的电子获得能量脱离而成为自由电子时,这些电子就能成为输送电流的媒介,此时气体就具有导电的能力。使气体具有导电能力的过程称之为气体的电离。
                          首先,如何电离气体?我们知道气体受到电场或热能的作用,就会使中性气体原子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库伦力而成为自自电子,同时中性的原子或分子由于失去了带负电荷的电子而变成带正电荷的正离子。
                          我们可以将空气充入真空管内,真空管两端安装阴阳极板,通电阴阳极板,就能使真空管内产生强电场,进而电离空气。当电场强度达到击穿空气的阈值时,空气将会被“击穿”,产生闪电。然而此时的闪电是线形的,如何产生球形闪电呢?
                          首先,将真空管换成球形管,然后将阴阳极板换成圆形阴阳极板,以圆形阴阳极板面积为大小切去球形管两端多余部分,将圆形阴阳极板平行安装在球形管两端,抽去密封后球形管内少量气体(由于导电气体具有电阻,所以受到电流热效应影响,导电气体会受热膨胀,使球形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进而撑爆球形管,所以球形管内必须抽去少量气体)。将电源输出的电流通过高频共振变压器转化为高压电,通入圆形阴阳极板,受到两阴阳极板间电场强度影响,球形管内气体被电离。随着电压持续升高,球形管内气体分子被电离数量不断增多,更多的自由电子参与到电流传递的过程中。当两极板间电场强度达到气体击穿阈值时,气体被击穿,产生线形闪电,再次持续增加电压,线形闪电会变为椭圆形闪电,当球形管内气体全部被电离,所有自由电子都参与到电流传递的过程中时,椭圆形闪电将会转变为球形闪电。然而此时的球形闪电一旦脱离阴阳极板能量就会消散。我们知道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才能产生电流,而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是受阴阳极板间电势差作用的。一旦球形管被打开,气团脱离阴阳极板,失去电势差作用,自由电子就无法定向移动,产生不了电流,球形闪电就无法持续存在。所以,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气团脱离阴阳极板后自身还具有电势差可供自由电子定向移动”?


                          IP属地:陕西44楼2018-03-05 11:10
                          回复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此气团在未曾释放前就快速自转。气团被完全电离后,正离子和负电子混合在一起,正离子由失去核外电子的原子构成,负电子由获得能量而脱离原子束缚的自由电子构成,正离子质量是负电子质量的几千倍,在自转过程中,质量较大的正离子留在了自转气团中心,质量较小的负电子被甩到气团外层,此时气团最外层由负电子包覆,气团内层由大量正离子构成。当球形管打开后,由于外层负电子和内层正离子相互吸引,所以能够保持气团长时间聚拢不散。并且气团外层负电子和内层正离子产生的电势差可以保证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在通电阴阳极板的过程中,不断转动球形管,使管内气体持续自旋,就可将混合有负电子和正离子的气团分离,使负电子包覆正离子,达到长久保持球形闪电存在的目的。
                            释放球形闪电时,将球形管从中间分开,球形闪电就会飘出,如果想让球形闪电向上飞去,可以在开始实验时将球形管内通入氢气。因为氢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在打开球形管后,球形闪电就会向上飘。球形管通入空气,球形闪电释放后就会漂浮空中。球形管通入其他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球形闪电释放后就会落在地面,像皮球一样在地面滚动。
                            如何使球形闪电尽可能保持时间长久一点?这需要在球形闪电释放后,周围没有导电体(球形闪电碰触导电体就会将自身电流转移至导电体),空气干燥(干燥的空气不易使球形闪电能量损耗),尽量没有风,因为球形闪电的载体是电离后的气体,所以空气的剧烈流动会使球形闪电飘忽不定,进而损失能量被吹散。
                            在自然界中,只有雷暴天气才能有几率出现球形闪电,由于球形闪电需要苛刻的成因,所以,自然界形成球形闪电极为不易,首先必须有极高强度电压的大闪电,其次,空气中必须存在自旋小气团,此气团必须被闪电瞬间击中,气团完全被电离。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下雨,因为雨水是良好的导电体,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冲散气团,带走电流。还有剧烈的强风会吹散球形闪电。这些都是自然状态下球形闪电无法产生的原因,也是球形闪电在自然状态下无法长久维持的原因。


                            IP属地:陕西45楼2018-03-05 11:11
                            回复


                              IP属地:陕西48楼2019-06-19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