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裸颊虾虎鱼 Yongeichthys criniger (Valenciennes, 1837)
毒性:早在1900年,菲律宾即已发现云斑裸颊虾虎鱼为有毒虾虎鱼类。现已查明该鱼含河鲀毒素,25kg的鱼可提制30mg的结晶河鲀毒素。实验发现将该鱼分别饲养于盐度为50、25的海水中,其含毒量均无大的差异。在投饵方面,一组喂以含河鲀毒素的牛肝,另一组饲以不含河鲀毒素的牛肝,经一段时间饲养,此二组的含毒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该鱼的含毒量不因海水盐度和饵料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台湾学者经调查研究,发现云斑裸颊虾虎鱼几乎全都有毒,含毒个体占采集总标本的比率高达93%。从产地看,采自中、南部沿岸的澎湖、屏东和苗栗者有毒个体分别占采集标本的100%、98%和88%,尤以采自屏东的最毒,毒力2379MU/g,毒量最高达8060MU/尾,为剧毒种。因而如果在冬季吃2尾采自屏东的云斑裸颊虾虎鱼可导致死亡
一般事后0.5~4h即发病,伴有呕吐、瘫痪、呼吸麻 痹,死亡率高。在日本西表岛上,村民常用该鱼作诱饵杀灭老鼠

在奄美大岛,岛上居民曾用该鱼喂鸡和猪,均在短时间死亡。1956年3月6日,台湾屏东县东港镇有2人煮食云斑裸颊虾虎鱼,食后不久有异常感,头阵痛,口吐白沫,5h后1人死亡,另1人捡回一条命。1958年2月,高雄县新竹港1渔民食该鱼中毒,入院后抢救才得以康复,将残食喂猫,数头猫均死亡,将鱼干喂鸡,鸡也于2h内死亡。1958年9月,在台湾屏东县东港发生误食该鱼引起该县第二次中毒事件,造成2人死亡的案例,将鱼喂鸭亦发生毙死现象。其后在1994年及1997年,分别在新竹和高雄又发生2人及3人误食该鱼引起中毒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