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46贴子:87,748,452

回复:求教一个数学问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热力学定律,尤其是第二定律,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大量的尝试永动机实验失败的结果。
简单说,一切都在耗散,能量会变得越来越不可用。不可用就相当于没有了,你用不了它,
它的存在与否还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说的就是能量,而我们要它就是在于它可以做功,
可以产生效果。
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将意味着一切最终走向衰亡。
到这里都没有问题。
但如果你倒着考虑,若这一切未曾存在,一切如何衰亡?
而一切存在已经是现实,加上衰亡的必然性,剩下什么?剩下的只有一切如何开始。
开始和衰亡是同时定义的。
要么有始有终,要么无始无终。有终无始的是什么东西?这不是个没人见过的问题,
而是一个逻辑上过不去的问题。
为了保持逻辑的一致性,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上帝(上帝他老人家创造世界,那不是科学那是宗教),
那么一切必有开始。
换句话说,通过理解一切如何开始,包括能量如何出现,你仍然可以获得能量。
你不必保证什么东西永远运动,甚至不必保证在能量上盈利,你只需要做到收支平衡,甚至
略低于收支平衡,你都能解决好能源问题。
现在人类以何种方式解决能源问题呢?你知道,我不用说。
而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多久,你也知道,我也不用说。
所以曾经是一种幻想或者奢望,而今天是一种需求:这种获得能源的方式终将终结,而新的获取能源的方式
在哪里?现在黎曼给了你一个“梦幻选择”,你会视而不见么?


IP属地:海南103楼2018-02-18 10:44
回复
    绕了这么远,你说,物理是不是数学?数学是不是哲学?哲学是不是物理?
    这些学科交叉也好,同时也罢,它们都得发展,最终增进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
    有了Zeta(-2)的平凡零点问题,就不可能不接触Zeta(1/2+t)的非平凡零点问题。
    实际上后者更绝,你连圆盘都不用,就可以创造一个自由能源系统。
    但不管平凡零点还是非平凡零点,都需要你明白Zeta函数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基础上在做解答,
    就容易了。怎么把那个z=1/2+ti存在的必然性解出来,不是我这里想讨论的问题。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问题可以解决(我不想说我是否已经解决,这不是本文目的所在;
    另外如果你愿意尝试解题的话,除了微积分和复变函数之外,你还有一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工具到底好不好用,你试试就知道了)。


    IP属地:海南104楼2018-02-18 10:51
    回复
      物以类聚,这一点我也逃不过。所以我乐于见到和我一样的人,相似的也好。
      刨根问底,当然不是缠着别人,而是自己去寻找问题后面的真相。
      你若是这样的人,我就有用,或者说工具你就能用。若不是的话,权当听故事也无所谓。
      回到a+bi,当周期等于6(外部观察者观察到的周期)的时候,a其实只能选择1到5。
      但如果要是把后面那个叉也处理一下,算到前面,那么a就可以选择0到5。这正好6个数。
      当放在后面的时候,0意味着这一行的结束。如果换一下位置,0则意味着新一行的开始。
      无非这个时候我们从0开始计数。这样0的意义就清楚了。它真的就是开始 - 当然,也是结束。
      前面说到向复平面投射复数这件事情,存在环绕的问题。因为每个复数本质上都是有限数,
      或者说周期数,或者说环绕数,你要描述这些数,就必须用环绕的坐标轴。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形如a+bi的数,又都要表述在这个复平面之中。而这些数被假定是无限多的,
      那么我们还得用开放的坐标轴。说“被假定”说的是所观之物,或者扩展说,是客观存在,具有无限性;应当
      导致复平面无限扩展。
      但是,观察者和所观之物的同时定义,又要求所观之物也必须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复平面,最终
      也必须是有限的:具体来说,一个观察者和所观之物构成配对,使得二者有限;有限个配对使得整体有限;而最终放在这个平面上的一切仍然需要观察者,这个观察者就是你,你一样有限,你和复平面配对作为整体仍然有限。
      因为曾经一度认为存在“客观世界”:也就是不依赖观察者的观察而存在的世界,所以总是认为复平面是无限的。
      那么有没有“客观世界”,才是问题的核心。它就决定了复平面到底是不是有限的。
      有一个叫做“客观世界”的这样一种存在,这是真的;但是它名不副实。因为观察者和所观之物的对等要求一个世界
      的存在和它的观察者的存在也对等。那就没有一个没有观察者的世界。而一旦出现观察者,观察者和所观之物
      之间的对等性就使得二者不可实际分割,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观察者对所观之物的影响严格来说不可忽略(量子力学),加上,观察者因为有差异才能称为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观察者又导致了不同的观察者对不同的世界造成影响,哪怕那些观察者观察的就是同一个世界,这种影响也严格不可忽略。这就使得,就算大家存在于同一个世界
      为真,大家看到的终究都是不同的。根据所有的惯性系都等价的原则,没有哪一个惯性系比另一个更优先,结果,就没有“客观世界”能够”客观得了“了。
      而现实中那些认为自己“客观”的人,它说的意思是“我认为我是对的前提下,我有如下想法”。而这一点并不为其所知。然而问题又在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所以大家都认为存在一个客观世界,而如果有一天大家坐在一起讨论
      这个共同的客观世界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这些人所说的“客观世界”都不同。


      IP属地:海南106楼2018-02-18 11:08
      收起回复
        这不是一个比喻,这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也是我的经历。
        所以如果真的没有客观世界的话,那么你的复平面和我的复平面也是不一样的。当谈到复平面的时候,必须把复平面之外的观察者也算计去。而这一点,说实话,是“完美的”任何学科恐怕都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完美的意思就“它最符合我对事物的理解,所以我认为它最符合所有人对事物的理解”,那么把“我”也算进去,就是在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了自己的局限性,观察者就从认为自己是“神”,一下就落到了“人”堆里面。完美也自然就失去了。
        听我说,我并不是要让你失去你的完美:你我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你我都是无限本身的体现一样。而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会帮助你保持你的完美,否认自己局限性将使得你的完美变得脆弱。就像不断的更新数学和物理的理论以
        解释现实现象,这就是不断完美的过程。反过来,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完美,那么你不完美的那个地方,就正好放在他人的眼前了。
        如果直有它自己的话,有限计数器永远都无法测量自己的寿命,两辈子也不能。它相对于自己而言,寿命是无限的,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因为它或者存在,认为自己永恒,或者消亡,不能认为任何事情。所以就剩下永恒。
        独立存在的有限计数器的情况,和学科的完美的情况,可以使用一样的解释。


        IP属地:海南107楼2018-02-18 11:18
        回复
          其实你认为自己完美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和他人老死不相往来。
          可是人类的生命形式应将你决定为依赖环境生活,不依赖环境难于生活,或者根本没法生活。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你自己的存在形式就是你自己的监狱,而且你都没有地方去逃跑。
          而你心里清楚,你是无限的一种体现,你根本就应该是自由的。
          你一生的所有这些经历,你经历它们的原因,背后都有强制性:你可以不经历吗?不能,为了生存,不能。
          这些经历如果都是美好的,那么也许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谁能保证任何事情?
          如果你深入理性,你最终一定会走到这:寻找属于你的自由!
          然后你就会明白那些拼了命也要搞永动机的人,到底是在干什么了。
          那是一条路,通向自由,还有别的路,也通向自由。
          在这个前提下,你说我错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如果证实我错了,我这一生还有时间寻找别的路。
          换句话说,还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自由。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真的没错呢?那么我离着自由的距离就更近了。
          当然这也意味着,你,若也想获得自由,离着自由的距离就更近了。


          IP属地:海南108楼2018-02-18 11:31
          回复
            由于没有名副其实的“客观世界”,所以也没有不环绕的复平面,也没有完美的理论,或者学问。
            完美极限在于是否包含观察者自己:一旦包含进来,完美就结束了。但早晚都要包含进来,不是吗?
            你可能认为这是完美的结束,实际上,这就和0放在哪是一样的。这才是完美的开始:下一个阶段,
            下一个层次上完美的开始。
            由这些理解导出的数学,就是复数。记得有人提到玛雅人的数学是周期性的数学,那么现在类比一下,
            那就是复数。如果他们能够理解复数到这个程度,我相信他们能够通过1/x计算x,也就是给自己算命。
            那么为什么他们“算错了”?因为在无限之中的一切有限,终究还是无限的体现,有限是能算的。无限是算不了的。
            这句话换到数学上来说,就是,数学的极限,是可计算的,至少是可数数的。
            哪怕是像i那种都不知道具体是多少的东西,只要能计算(有平方等于负一的计算方法),数学就有效。
            可是无限你怎么数?就像恒常你如何计数?它永远超过你计数的能力。你连那种如同
            x+1/x=0
            的变态的方程都写不出来。
            所以数学中的所谓无限,比如无穷大,你应当意识到,它是有限的。
            真正的无限在数学外面,是哲学的范围。
            而以有限和周期性导出的数学,以及导出的物理,都是有限的:若非如此,光速的有限性怎么来的?


            IP属地:海南109楼2018-02-18 11:43
            回复
              有了以上的意识基础,再回到数学。
              那么数学中的所谓无穷大,也就是那个横着放着的8,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对于本次周期而言,只要超出了x+1/x,其实就是无限了。
              对于整数周期而言,只要超出了x+1,就是无限了。
              以整数为例,如果x=1(也就是i=1),这就是一个二进制系统。如果要求只能做一个周的计数,那么3对于这个系统而言,就是无限了。3很大么?不大。但是相对于谁而已。
              对于x+1/x这种情况,到达或者超过x+1/x就是无限了。
              比如x=1,那么1+1/1=2,到达或者超过2就是无限了。
              而这不正是0的位置么?或者说,如果允许多个周期计数,这不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的位置么?
              所以现在再回到Zeta(-2),让无限(这个词也不对,暂时这么用)多个自然数排着队求平方的结果是什么?
              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周期。或者严格来讲,对周期取模运算,结果为0(a模b,就是求a除以b的余数)。
              那这就不是无中生有了,而是有凭有据,知根知底的能量来源。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理解,黎曼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妖怪,他给我们留下一个关于能量从前一个或者下一个周期
              转化过来的方法。


              IP属地:海南110楼2018-02-18 11:53
              回复
                提到Zeta函数零点,也就是让它的结果等于0的那些个s(次方),需要先搞清楚0是什么。
                现在0已经清楚了,那么你再回去找s,就是两个已知数求一个未知数的问题,而不是
                原来的一个已知数求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了。这个就是升维解题原理的应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黎曼猜想,还是数学问题吗?


                IP属地:海南111楼2018-02-18 11:56
                回复
                  那么,无穷小那个0呢?
                  无穷小到底是不是0呢?
                  无穷小趋向的那个0,是不是周期的开始或者结束呢?
                  如果这个周期的结束和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做差,那么这个差就是0:这个周期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
                  这句话翻译成数学的写法是:
                  0 - x = 0
                  左边的0意思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x就是i,也就是所观之物若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极限,得到的数值,其实没有
                  什么意义。因为这个值,自己看总是1,别人看,可以有各种值。
                  1/(x+1/x) = 0
                  还有这种形式,我们知道x是所观之物的极限,而x+1/x已经超过了这个极限。那么用这个值去分1,得到的数
                  将是比用x去分1,稍微小一点,而最接近的那个数。而这个数,已经“跌破底线”,掉到x的网孔之外了。
                  这个很小的数(其实是我们认为,它不一定必须很小),以及比它更小的数,对于所观之物来说,就是0.
                  这个0不是周期开始那个0,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0。
                  微积分表达中,当n趋向无穷,并不能区分
                  n是最终取值到1/x
                  还是最终取值到1/(x+1),
                  前者对于所观之物是最小的可分辨的数,后者以及更小的都是不可分辨的数。后者以及更小的都是0。
                  若x真的很大,这个差异就真的很小。但是,谁规定x必须很大?如果x就是1呢?
                  前者就等于1,后者就等于1/2;1/2比1小一些,但是能忽略吗?
                  你可能仍然不在意,但是如果这件事放在量子层面上,就会导出新的定理:你会认为你发现了新大陆,
                  又是另一种新的规律? - 根本就不是,是你没有把基本的东西搞清楚。
                  这就叫舍本逐末,末端是可以无限延展的。所以往那个方向上走,何时才能找到真理?


                  IP属地:海南112楼2018-02-18 12:14
                  收起回复
                    写了六个多小时了,去吃饭了。


                    IP属地:海南113楼2018-02-18 12:16
                    回复
                      当我们画出横纵都无限延展的复平面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假定了,复平面的观察者,也就是你自己的计数能力或者说周期长度是无限的。这个假定,你从这个角度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好像是一个数学问题。
                      如果你把它放在宗教里面,那么这句话就等价于说,观察者,你自己就是神。
                      说你是神你当然会高兴。然而也有这么一个词,用来描述这个现象,叫做“虚假神”(false god)。
                      而如果你在大街上说,“我是神”,那么,你会收到的回复基本上就是“你是神经病吧”。
                      所以说,你真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在无知前提下的自大,就是本来办不了的事,硬说自己能办。而这也叫吹牛。
                      自大也好,吹牛也好,都是对自身认识水平不足的体现。


                      IP属地:海南115楼2018-02-18 15:07
                      回复
                        在对y=x^2的求导过程中,同时出现无穷小之间的除法和加法。
                        根据上述分析,用于加法的和用于除法的,不应当使用同样的符号。使用同样的符号违背一致性原则。
                        当然也可以允许使用同样的符号,毕竟数学还是人的数学;如果允许的话,那么到底选择哪一个理解作为无穷小
                        的含义呢?
                        因为在加法中被舍去,所以只能选择更小的。也就是(1/(1+1/x))的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横着写看不出什么,写成
                        竖式,敏感的研究者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基本的连分式形式。而数学中的各种常见的常数,比如自然对数e,
                        根号2还有派,都具有非常规整的连分式形式。也就是说,这后面有些东西,是可以探索的。
                        而选择这个更小的,可以看到,这个表达式,不是一个直接写出的0。也就是说,它不是下一个周期开端的含义。
                        那么用熟悉的数学形式写出来是什么呢?
                        1/(1+1/x) = 1/Inf = 0
                        就是无穷大的倒数等于(这个)零,换句话说,无穷和它的倒数的这种0,同时被定义了。
                        而不要忘了它们得以定义的基础,是i的存在,也就是有限周期的必然性。
                        无限可以导出有限,而由有限导出的只能还是有限。所以这个平躺的8,不管它如何声称自己具有多么大的数量,
                        它是有限的。
                        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很远了,但相比较于银河系的直径,什么也不是。而天壤之别,比地月距离,还差了一大截。
                        而在千千万万个距离遥远的总星系中,银河系也只是一个点而已。


                        IP属地:海南116楼2018-02-18 15:19
                        回复
                          回到微积分的问题:
                          舍弃无穷小行不行?
                          无穷小只是从有限性的网孔里面漏出去的,不是什么也没有的那些数量。
                          严格来说,就不行。但正如“树林里的一棵树倒掉了,却没人知道,它倒掉了吗?”,也就因为这一点,它就行了。
                          对于人的区别,就只是舍弃是否可以接受的问题。而为了化简整个运算过程,舍弃无穷小就被普遍接受了,意思是,如果不舍弃,也确实太麻烦。
                          现代各个学科基本上都建立在数学的精确性基础上的。数学宣称,它有能力描述无限。
                          而实质上,这就相当于有人宣称自己完美:它对于自己而言,真的如此,但仅仅对于自己而言。
                          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你很自然的就会认为它所言不虚。你会认为建立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理论;实质上,
                          你的墙上都是窟窿。这不是数学的错,这是你要求的不现实以及数学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共同造成的。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咱们站在“密不透风”的这个角度上理解:我们的物理定律,最终要用数学描述。
                          数学以极限方式告知,你的物理定律的描述可以达到无限精度。而这个想法会不自觉的传递到物理理论之中,
                          物理理论将要建立在无限精度之上,那么,你将会看到“完美的一切”:你认为你看到了一切,而绝大多数存在
                          都从你网孔漏出去了。
                          所以你要问的是,为什么可见的宇宙范围的所有质量加起来,占宇宙应当具有的质量的百分比那么小?
                          所以才有所谓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问题:你习惯于把问题细分,或者说,习惯于发现新大陆。你不习惯于
                          认为美洲大陆和南极洲大陆底下的都是同一个地球。


                          IP属地:海南117楼2018-02-18 15:29
                          收起回复
                            物理学要继续处理现实问题,就必须被现实问题“打脸”。
                            所以非常精美的宏观定律在微观就失效了。
                            你可能又习惯了:毕竟是宏观和微观嘛,失效很正常!
                            但如果你较真,多大算宏观,多大算微观?
                            物理学难道以你的宏观和微观观念为转移?就有效或者失效了?
                            牛顿定律失效了,相对论在微观继续有效是因为什么?经典电磁学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
                            或者说,失效意味着什么意思?
                            如果你失败了又不知道为什么失败,你打算总是因为同一个问题失败么?
                            一个人探索未知,未知无限而个体寿命有限,不学得尽可能的聪明点,一辈子都无所成将是必然结果。
                            所以若你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你应当意识到,你不是探索者。


                            IP属地:海南118楼2018-02-18 15:39
                            回复
                              那些从网孔漏出去的无穷小,虽然在个别的过程中被忽视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但是终究会积累。积累就会有效果,从看不到,到看得到,甚至到无法阻止。
                              这个不是大海里面一滴水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向着大海里面添加一滴水的问题。
                              古语说防微杜渐,但是说实话这也是防不了的。
                              尽量尊重现代数学的方法,允许复平面尽可能的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观察者的Inf的程度。
                              不能比这个更大了。观察者是人,人的Inf程度是多大,我也不知道。但是按照年龄的时间计算,
                              上面已经给出了分析。从同尺度角度考虑,这个极限影响的范围,恐怕也就是人的一生这么长的时间。
                              换句话说,一座大楼一百年之后应当考虑拆除;现实的情况,据我所知,只有25年。


                              IP属地:海南119楼2018-02-18 1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