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吧 关注:1,649贴子:12,339
  • 5回复贴,共1

周武王姬发和帝辛同是轩辕黄帝的后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04 18:05回复
    可在百度百科查族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21 21:54
    收起回复
      帝辛是契的后代,契是帝喾的后代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10 16:19
      收起回复
        既然和吧主大人争执不下。
        在下找到了论文比较权威出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古文字研究中心的文章。
        以下是传送门: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87
        以下是简介:
        2013年11月,中山大学珠江学者郭静云教授(Olga Gorodetskaya)出版了巨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这是孙教授的评价:孙教授指出:“郭著以考古学为基,辅之以古文字学、比较历史学,用它们解开传世文献里暗藏‘史实’之密码。她这部巨著达70万字,能质疑其中的考古学诠释者未必能动摇它在古文字学上的造诣,两项能力具备者则未必能评量它的世界史视野。”
        以下是“姬周”还是“坛周”原文:
        (十六)商代“周方”问题考辨
        1.是“姬周”还是“妘周”
        在本书中编“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中(第357-362页),郭文引用大量记载“周”的文献、考古资料与卜辞,试图证明地处西垂的周族与商人“关系密切,且从武丁以来一直有血缘上的关系”、“他们(周人)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开始尽力隐藏、否定自己与殷商王族的关系”。此说较为独特,且郭女士所据以申论的材料以卜辞为主,我们自然需对这方面的问题稍作梳理。
        首先,商卜辞屡屡记载的这个“周”或“周方”,历来多被视为就是西土姬姓周族,一般少有争议,就此来说郭文似持之有故。不过严格而言,由于此观点并未经过出土材料实证,多少仍偏向默证,不少学者亦持不同看法。[64]近来董珊教授根据年代学比对以及细密的古文字学分析,提出卜辞中的“周”并非代商的姬周,而是妘姓周族的说法:
        本文根据黄天树先生对殷墟卜辞分类断代的研究,确定了卜辞国族名称“周”的时代属殷墟二期,并根据文献记载古公亶父迁岐的时间相当于殷墟三期,指出殷墟卜辞“周”不会是姬姓周人。然后根据王恩田先生的考释,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将甲骨、金文中表示国族名称的两种写法的“周”相联系;又根据张懋镕先生姬周贵族不用族徽和日名的说法,指出西周金文中的“周”族也不是姬姓,而是妘姓,此妘姓之周应与殷墟卜辞中的“周”为同一族属。最后指出,同族氏称号而不同族姓是先秦历史上常见的现象。[65]
        其文严谨详尽,足可自成一说。从金文线索看来,与商人关系密切的亦有可能是妘()姓周族。[66]由此可知,郭文立论的根据并未形成共识,我们应该对此问题稍做保留,不应轻率将武丁时期商族与西土姬周进行联系。[67]


        5楼2018-04-23 20:20
        回复
          以下张贴部分学者对“本书”作者的评价,大致可以看出,“本书”作者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外国人。评价详情如下:
          张国伟 在 2016/5/5 12:15:23 评价道:第1楼
          郭静云教授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外里来到中国,在中国学术界打拼多年,后又去了台湾。从正面说,郭静云教授能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研究如此难的中国古文字、考古和古代思想,还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许的。可纵观郭静云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感觉她对中国古代学问似乎没有抱着敬畏的态度,没有守着她本来的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学术背景,以为所有学问对她说来都易如反掌,所以随便跨界,任意乱说,学术态度很不端正。考古学和古文字学都是非常专门的学问,没个十年二十年的学术积累,就不该对重大问题冒充专家指手画脚。郭静云多年来在中国得到不少善意的支持和帮助,可据说他去了台湾了后,对大陆颇多微辞,似乎并不感恩。当别人提出善意的批评时,她又总是讳疾忌医,拒绝帮助。从本文指出的问题,可见其研究的粗疏和随意。她大概觉得古文字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学问,大家都在乱说,为何不许她乱说?其实这是因为她始终没有入门,所以她判断不了啥是正确的方法和解释,啥是乱说,因此才有恃无恐,反觉得自己冤枉。我们非常欢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学问,也对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典学问抱着包容和宽松的态度,可这并不表明作为外国学者可以把我们的善意和宽容当成我们自觉不如他们,可以让他们自觉高人一等。我们讨厌那种崇洋媚外,来个混子就当专家的中国人。有很多外国混子专家,就是被中国人惯坏的!
          月下听泉 在 2016/5/5 16:23:16 评价道:第2楼
          同意樓上的看法。《歷史研究》這樣的高等級刊物,竟然還給郭氏刊發一個莫名其妙、毫無學術價值、傲慢無禮的表態式的回應,這本身就是一種慣壞海外學者(其實郭氏目前是台灣籍,還談不上外國人)的做法。
          云间 在 2016/5/5 20:36:57 评价道:第3楼
          家法路数,驾驭材料,科学表述,郭先生可能占了现代学术规范公式的优势,由此而得第二的貌似。
          作为一名占有一定教育和东西方交流话语权资源的学者,我们民科读者不希望像阅读神话史诗那般还要辨析他的著作。
          质问是谁,是何团体,是何家法,给其这种话语权!!!
          wowen 在 2016/5/5 21:55:14 评价道:第4楼
          作爲古文字學專業的老學生,剛好對這事有話要說,所以來說幾句。
          數年以前,我做一個項目,收集關於某批出土竹簡的新近研究成果,概括眾家之說,並做文獻目録。我的目録中這位教授的名字出現了18次,真可謂多產。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收集她的意見,讓我特别火大,因爲明明白白都是胡說,和目録中出現的另外一些民科不相上下。【我當時加了一個批註,見截圖。圖片對一些信息作了模糊處理】
          問題是,這位教授貌似在中國混得很好。不僅在臺灣某大學拿到了教授職位,還是中山大學的珠江學者。我就納悶了,這是怎麼回事?這些大學在聘教授的時候,看學術水準麼?經過同行評議了麼?還是因爲看到是外國人就失去了判斷力?國內做考古、做古文字的頂尖學者那麼多,偏偏要去聘這麼一個胡說八道的人?崇洋媚外的心態,昭然可揭。而且,這簡直都算不上有水準的崇洋媚外。
          建議把這些評論整理,給那些舔郭、挺郭的人看看。
          wowen 在 2016/5/5 21:57:16 评价道:第5楼

          黄县人 在 2016/5/7 10:49:10 评价道:第6楼
          《历史研究》让郭静云这样的民科买断了?


          6楼2018-04-23 20:22
          回复
            所以看了上述评论我得出结论。“姬周”和“妘周”并不能完全确定。现在历史课本上和中国社会主流大众认为的应该是“姬周”无异。
            以上完毕。


            7楼2018-04-23 20: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