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188贴子:817,952
  • 11回复贴,共1

《论语》:孔子的传记,教师的传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序:哪一版才是真正的《论语》
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以前所了解到的《论语》,其实不是真正的《论语》,不是孔门弟子当初想要编写的那本《论语》,也不是过去两千多年中被读书人奉为经典的那本《论语》。本书将为大家展现一本真正的《论语》。
一、《论语》的两个版本
本书所指的版本与通常意义上的版本不一样,不是指作者对作品进行了修改,而是指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加以说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李白的《静夜思》原文应该是上述样子。对以上原文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种理解是将这段文字理解成四句话,也就是将其理解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结果可以称之为2.0版《静夜思》。另一种理解是将这段文字视为互不相关的20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结果可称之为1.0版《静夜思》。
《论语》的情况与《静夜思》的情况极为类似。不同的研究者对《论语》原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得到了不同的《论语》版本。笔者将《论语》理解成20篇纪念性文章,每一篇都有明确的主题(类似于2.0版《静夜思》的4句诗)。这些文章或者阐述孔子的学习观,或者记录孔子如何教育学生,整本书就是一本孔子传记---这一结果不妨称为2.0版《论语》。传统观点将《论语》理解成只是500多段话,前后互不相干(类似于1.0版《静夜思》的20个字)。这些话主要是孔子的言论,也包括少量孔门弟子的言论,没有经过整理,也没有什么共同主题---这个结果不妨称为1.0版《论语》。
2.0版《论语》与1.0版《论语》,哪一版才是真正的《论语》,才是孔门弟子当初想编写的那本《论语》呢?笔者认为2.0版才是真正的《论语》。原因很简单,如果《论语》真的只是毫不相干的500多段话,那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去世后孔门弟子想编书以示纪念,结果只是凑集了老师平时所讲的一些话,以及几个大弟子的些许言论,这怎么可能呢?是孔门弟子不会写文章,还是孔子本来就没什么值得记述的事?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认为《论语》只是毫不相干的500多段话,实在是对《论语》的根本误解,也是对孔门弟子及孔子的极大低估。真正的《论语》应该是也只能是2.0版《论语》。


1楼2017-12-19 18:30回复
    二、两个不同版本的差异
    大家可能会问,2.0版《论语》和1.0版《论语》,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说到底,它们所包括的内容都一样,只是2.0版《论语》将这些内容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1.0版《论语》将这些内容当成了不相干的500多段话来理解。
      笔者认为两个版本的差异非常大,就像2.0版《静夜思》与1.0版《静夜思》的差异一样:2.0版《静夜思》与1.0版《静夜思》都是同样的20个字,但2.0版《静夜思》是一首诗,1.0版《静夜思》不是一首诗,它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人认为1.0版《静夜思》就是李白想写的那首《静夜思》,那这个人一定是不知唐诗为何物了。
      具体来说,2.0版《论语》和1.0版《论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借用一句足球比赛的术语,笔者将两个不同版本的差异简称为4:0:
      首先,2.0版《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主要是教书育人的事迹。编者讲述了孔子的出身,讲述了孔子是如何成长的,他的学问从哪里来,教学生学什么,怎么样教学生,认为怎样才算是好学生,他期望学生都做些什么等等。在1.0版《论语》中,孔子的经历碎片化了,能看到的不是孔子在自言自语就是某个大弟子在自言自语,难以看到孔子完整的事迹 ----这是第一个1:0;
      其次,2.0版《论语》展现了孔子的光辉形象。在2.0版中,孔子是绝对的主角,他的形象非常鲜明而且正面:孔子是一个教师,也是一个教育家;他胸怀天下、心系未来,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把学生当孩子一样对待,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了理想宁愿放弃成为一方诸侯的机会。在1.0版《论语》中,孔子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孔子的形象也非常模糊,似乎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官员,又似乎是一个靠教书难以养家户口的老师---这是第二个1:0;
      第三,2.0版《论语》歌颂了孔子的伟大贡献。孔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是一个教育家,更在于他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安定一个团进而扩大大安定整个社会。这既是孔子的智慧,也是他的理想,同时也是他一生实践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方案的切实可行。在1.0版《论语》中,孔子的贡献看似极为有限,无非就是说了一些道德格言与为官感受,这些话听了好像不会有什么害处、不听也没有什么损失---这是第三个1:0;
      第四,2.0版《论语》寄托了孔门弟子的哀思。2.0版记述了弟子们如何师从孔子,如何感受孔子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如何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孔子,以及在孔子去世后如何维护他的声誉,如何将他视作与日月同辉、为万人景仰的楷模,如何传承他的学说与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孔门弟子对孔子的尊敬、信任,也体现了孔门弟子对孔子的深深眷念。反观1.0版《论语》,能够看到的似乎只有师生之间的咬文嚼字,只有孔子的反复说教,难以看到前面那些动人的画面,也难以体会到孔门弟子的深深怀念 ---这是第四个1:0。
      正是基于以上四个差异,笔者认为2.0版《论语》是一本孔子传记,也是真正的《论语》。也只有这样的一本《论语》,才可能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直至今天。


    2楼2017-12-19 18:30
    回复
      三、《论语》是怎样编成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大声说:且慢且慢,事情好像没有你说的这么简单。如果你能证明《论语》确实存在两个版本,且2.0版《论语》确实是一本孔子传记,那你说的这些倒还有些道理。问题是研究《论语》的人何止千万,为什么那么多的专家学者都没有看到这一点,只有你才看到并且证明了这一点呢?你是何方神圣,难道比其他专家学者还要高明吗?
      笔者自知才疏学浅,万万不敢与专家学者相提并论,更不敢自诩比他们高明。对于读者可能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只能说纯属偶然。
      笔者发现《论语》的这个秘密,纯粹是误打误撞,过程十分曲折。这就像一个极其老套的故事,一个无畏少年失足跌入深谷,无意间寻得一本传说中的武林秘籍,十年之后终于练成一身惊人武功一样。大约也是十年前,笔者经历了一生最为惨痛的失败,情绪极度低落。除了上下班之外,笔者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任何人来往,只是漫无目的地看些闲书。这样大约过了半年,有一天笔者偶然读到孔子的一句话,突然之间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就像书本里常说的醍醐灌顶一样,似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失败。笔者马上找来一本《论语》,想从孔子的话中得到更多启示,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读了没多久,笔者就感觉到有点不对劲:《论语》这本书,怎么会这么混乱啊?一点条理也没有。一会是孔子在讲话,一会是子路在讲话,一会又是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在讲话;前面一段刚讲完怎么学习,后面就接着讲怎么孝顺父母,接下来又讲怎么做官,然后又讲怎么做一个好学生---这样来来回回的循环,完全不知道整本书想讲什么,也不知道孔子到底想说什么。笔者越读越困惑:这样一本毫无条理的书,应该早被淘汰了才是,怎么会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被尊为儒家第一经典呢?
      有一天笔者忽发奇想:会不会是解读《论语》的人搞错了呢?也许《论语》本身并不是没有条理,只是被解读的人解错了。既然这样,干脆抛开解读的书,自己去琢磨《论语》有没有条理好了。笔者这么想,倒不是安全异想天开,而是有所倚仗的:
      首先,笔者有带路人。南怀瑾老先生就认为《论语》的前后内容是有关联的,并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就部分章节指出了前后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大约占《论语》全部章节的20%);
      其次,笔者有工具。笔者曾长期从事咨询工作,撰写咨询报告是基本功之一,由此也总结出了一套写作方法,笔者将之命名为金字塔写作模型。《论语》的部分章节很明显符合金字塔写作模型,只要证明其他章节也符合金字塔写作模型,就可以证明《论语》是有条理的了,而这一点应该不是很难的事;
      第三,笔者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信念也许只是因为孔子的一句话打动了自己,笔者便相信孔子,也相信《论语》。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信念:只要理清《论语》的条理,就能发掘孔子的思想;只要发掘出了孔子的思想,就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就是基于这种奇怪的巧合,笔者开始研究《论语》。经过多年努力,笔者终于明白孔门弟子正是采用金字塔写作模型编成了《论语》一书。这本书实际就是一本孔子传记,孔门弟子用这本传记记述孔子的经历,展现孔子的形象,歌颂孔子的贡献,也寄托他们的哀思。这本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2.0版《论语》。


      3楼2017-12-19 18:32
      回复
        四、本书的内容
        本书包括正文与附录两部分。
        正文部分按照原书的篇次顺序对2.0版《论语》逐篇加以介绍。笔者之所以称为“介绍”而非“解读”,是因为2.0版《论语》是本孔子传记,我们只要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对原文的字词逐个进行考证,而且笔者也根本没有能力进行任何考证。为了增加可读性,在每一篇的结尾处笔者都讲了一个小故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探讨《论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附录部分对2.0版《论语》进行了初步总结。附录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详细介绍了2.0版《论语》的编辑特点,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孔门弟子高超的编辑技巧;附录二《论语的价值在哪里》旨在解释2.0版《论语》为什么被尊为经典,读者可以借此了解2.0版《论语》对当下社会的指导意义;附录三是2.0版《论语》原文,让读者可以抛开笔者的介绍,直观地看到原汁原味的《论语》究竟是什么样子,借以消除大家对笔者观点的疑虑。
        明代的王阳明曾写过一句诗"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这自然不是用在讲《论语》,不过笔者认为用这句诗来描述现代人对《论语》的态度是再恰当不过了。《论语》本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放着家里的这些珍宝不用,反倒像个乞丐一样到处讨要别人的那点残羹剩饭,实在是可悲可叹。笔者希望能用本书为《论语》这个大宝藏打开一道门,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同笔者一道去探寻其中的无尽珍宝。


        4楼2017-12-19 18:33
        回复
          《学而第一》:孔子的学习观
          对于传记这种文体,我们其实都不陌生。只要您已经参加了工作,多半您自己还曾写过传记---找工作时写的个人简历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传记。弘毅(也就是笔者,请允许笔者这么称呼自己)曾写过好多次简历,也看过不少别人的简历。看的简历多了,慢慢也悟出一些写简历的规律来。以弘毅的经验,一份好的个人简历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所求职位的理解,一是既往工作经历。对所求职位的理解代表了个人对工作的理性认识与总结,既往工作经历是个人历史的真实记录,二者相互支持相互证明,同等重要。
          《论语》是孔子的传记,与我们熟悉的个人简历极为相似。孔子是名教师,他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对人的理解与教学手段同等重要,因而《论语》是从育人与教书两方面来讲述孔子生平的。以《论语》上半部为例,十篇原文里头前四篇是在讲孔子对人的理解,后六篇是在讲孔子如何教书。
          《学而第一》是《论语》的第一篇,讲述的是孔子的学习观,也就是他认为学生该如何对待学习: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付诸实际行动。原文一共十六章,都是围绕这一观点在展开论述。
          除了给大家介绍孔子的学习观,弘毅还为《学而第一》总结出了五大特点,并对《论语》的编辑背景进行了大胆还原,以帮助大家刚好的理解《论语》。
          一、对原文的解释
          (一)孔子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看孔门弟子怎样表述孔子的学习观: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上都学过,相信所有人都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这里就不再解释了。弘毅认为孔门弟子引用孔子这段话的真实用意是在表明孔子的学习观,即孔子认为我们要努力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付诸实际行动。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论语》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述而不作,就是孔门弟子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来直接表述孔子的观点,而是通过引用孔子“学而时习之”这段话间接地表达孔子的观点。纵观《论语》全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用的孔子的话,满篇皆是“子曰”、“子曰”,这是《论语》一书不同于其他书最显著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言外之意。孔门弟子虽然引用了孔子“学而时习之”这段话,但孔子在这段话里并没有直接说明他认为该怎样学习、该怎样行动,他的观点是间接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透过字面意思去提炼。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出孔子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这个言外之意才是重点。以本章为例,孔子的原话是在说只有“学而时习之”,我们才会喜悦;只有“学而时习之”并且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而时习之”,才会更加快乐;这样做即便不被别人理解,我们仍然要坚持“学而时习之”。换言之,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在说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即我们要努力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付诸实际行动。
          或许有人会说,孔子这段话虽然讲了要学习,但并没有讲学习的内容,何以知道要学习的就是待人处事的道理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等读完了《学而第一》的余下部分,自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5楼2017-12-19 18:34
          回复
            (二)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依照现代人写文章的惯常思路,在前面指出了孔子的学习观之后,接下来应该分头讨论如何学习、如何行动。孔门弟子没有从学习开始讨论,而是从行动开始谈起,弘毅认为这样安排是突出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两章怎样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以上两章是以怎样才能做到仁为例,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前一章的意思是说就像先有根本后有道一样,也是先有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而后才有仁。一个人只要做到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不但不会犯上,也不会作乱,而且还可以做到仁。这一章的言外之意是孝顺父母与敬重兄长是为仁的基础。后一章是说如果只是口头上说一说,或者只是表面上做做样子,这样的人是难以真的做到仁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实实在在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做到仁。
            通过这两章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另外两个特点。一个是观点等同,就是将孔门弟子的观点等同为孔子的观点。1.2章的言外之意是孝顺父母与敬重兄长是为仁的基础,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之称为这一章的观点。这一章反映的本来是有若(孔门弟子)的观点,但是编者将其置于《学而第一》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我们姑且认为反映的也是孔子的观点,因为有若继承了老师孔子的思想,他们的观点具有相似性。
            另一个特点是语义对称。1.2章在讲孝顺父母与敬重兄长是为仁的基础,1.3章在讲只有实实在在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做到仁,很明显是在对前一章进一步补充,两段话结合起来就是说只有把孝顺父母与敬重兄长付诸实际行动,才有可能做到仁。这种情况在整本《论语》中极为普遍,编者通常用后一段话对前一段话进行补充,以便表达的更加充分更加准确,这个特点可以称为语义对称。
            掌握了这两个特点,很容易可以看出接下来的两章仍然是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两章分别从日常生活与从政两个不同的层面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前一章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替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同朋友往来要讲信用;老师所教的要照着去做,表达的观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际行动;后一章的意思是从政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讲信用,节约开支,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的时候,表达的观点是从政的时候也要注重实际行动。两章合起来,都在说明要注重实际行动,都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6楼2017-12-19 23:19
            回复
              (三)学习的内容
              在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开始讨论学习观的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内容。现代人可能更加注重学习的方法而不太注重学习的内容,因为学什么内容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内容,因而《学而第一》花了大量篇幅讨论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弘毅认为编者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了行动之后,避免整篇文章看起来头重脚轻。
              究竟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孔子认为要学习的是待人处事的道理: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两章非常重要,是整个《学而第一》的关键部分。前一章很有名,后来的《弟子规》就是根据它来编写的。这一章是在讲读书做学问的前提:一个人要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要寡言少语、讲究信用,要博爱大众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好了这些事如果还有精力就再去读书做学问。后一章是在讲怎么样才算读过书,才算有学问。这一章可以分成前后两半段,前半段就如何待人处事提出了要求:看到学问好修养好的人就肃然起敬,态度也随之转变;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对待君主能够不顾个人安危;与朋友交往要做到言而有信。后半段得出了结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以上这几点,就算他没有读过一天书,也可以说是读过书、可以说是有学问的了。
              综合这两章,可以知道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读书做学问,要学习的就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一个人会待人会处事,就是有学问,就是读过书了。
              在前面介绍第一章“学而时习之”的时候我们说原文并没有指明学习的是什么,在这里孔门弟子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了。


              7楼2017-12-20 10:48
              回复
                在讨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接下来讨论的是学习待人处事道理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学习待人处事道理呢?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懂得变通,变得更加善于处事: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第一段话说明了学习待人处事道理的好处:为人不自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了待人处事的道理则不会顽固不化。要自重就要尽心尽力,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而善于学习的人则会以他人为榜样,有了错误就会勇于改正。
                第二段话进一步说明了懂得变通将会带来的影响:事情的结果是由做事的方法决定的,好的方法会有好的结果;人人都希望有好的结果,也因此人人都会注重自己的做事方法、选择正确的做事方法,长此以往人心就会变得朴实厚道了。
                第三段话用孔子自己的故事对第二段话的观点加以了证明,说明做事方法的重要性。这一段话非常有趣,一个学生(子禽)在问,一个学生(子贡)在答,将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子禽问子贡,孔子到哪里都会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事,是他老人家自己打听出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当然是别人告诉他的,孔子用不着自己去打听,别人也会主动告诉他。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待人与别人不同:孔子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人人都信任孔子,都会主动告诉孔子他们自己国家的事情并征求孔子的意见。为什么孔子会是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呢?因为他好学,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啊。
                这三段话合在一起,可以看出是在说明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变通,懂得更好的处事并得到更好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去学习这些道理。


                8楼2017-12-21 09:15
                回复
                  在讨论了学习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是说明学完之后该立志于行,该把所学的道理付诸实际行动: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首章是在说明人应该立志,且志向与行动应该一致:一个人在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与父亲的要求是否一致;父亲不在世了,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与父亲当初的要求是否一致。因为父亲总会要求儿子走正道,只有自己愿意走正道并且真的走了正道,才算是孝顺父母。


                  9楼2017-12-22 09:26
                  回复
                    第二章补充说明志向和行动一致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受到礼的约束,要用礼来调整自己的行动。礼的重要作用是为了和谐,历史上的君王都很重视礼,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合乎礼。和谐虽然是目的,但也不能只顾着和谐而将礼抛在一边。有些时候为了和谐而和谐,所言所行不合乎礼,就不能再去做了。
                    最后一章用三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怎么用礼来约束行动:讲信用是没错,但是只有近于义的信用才是大信用,才必须践行;态度恭敬、说话客气当然是好事,过分的恭敬与客气则未免肉麻,难免自取其辱;因血缘形成的宗亲比因婚姻形成的姻亲要更加亲近,但是姻亲之间如果经常走动,也可以变得很亲近,变得像宗亲一样。
                    前后三章结合起来,孔门弟子要表达的是学习了道理之后还要立志于行,要能做到志行合一,并且所言所行还要合乎礼。


                    10楼2017-12-25 09:20
                    回复
                      最后一点是说明光立志于行还不够,还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上进: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楼2017-12-26 14:20
                      回复
                        在前一章中,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追求物质享受,多做事勤做事,经常向道德高尚的人看齐,不断改正错误追求上进,这样就能称得上好学。接下来一章用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形象地说明了何谓好学。子贡认为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已经是很高的修养;但在孔子看来,这样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贫穷却乐于道,有钱仍谦虚好礼。子贡马上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对自身德行的修养,要像工匠加工兽骨、象牙一样,不断切呀磋呀;像加工玉、石一样,不断琢呀磨呀,做到精益求精。孔子由此对子贡大加赞赏,夸他能够举一反三,从《诗经》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这两章不但联系紧密,而且极富画面感,读起来如同看电影一样,既生动又有趣,把如何不断努力上进阐述得惟妙惟肖。


                        12楼2017-12-27 1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