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吧 关注:9,014贴子:79,088

回复:存韩: 1到底应不应该存韩;2韩非李斯两人分析;嬴政所思所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为了求得韩王召见,李斯都使出了哪些招数?最后管用了吗?
李斯的说理论据和论证过程都很经不起辩驳,但作为读者,我们不妨姑且承认其论点是符合实际的,且看他下一步该如何发挥。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
如今赵国突然集合军队,并派人向韩国借道,口口声声说是要进攻秦国。可据我所知,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秦不假,但其策略却是“先韩而后秦”,其所谓的借道可是大有猫腻啊!
如果你们对历史还有所了解的话,就应该对“假道伐虢”这件事不会感到陌生,这可是你们韩国自己的亲戚晋献公搞出来的事情。
对当时的虞、虢而言,“唇亡则齿寒”,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就保不住了,对于如今的韩、秦而言亦是如此。
因此我才说,秦、韩两国之间不能没有共同的忧患,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问题是,韩王你是怎么做的呢?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吗?显然并没有。
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
当初魏国想要出兵攻打韩国,秦国第一时间就派人把他们的使者扭送到了韩国,吓得魏国马上就泄了气。可如今呢?
秦王派我作为使者前来觐见,韩王却对我避而不见,这又算是什么事呢?
我李斯多少也算是个有雅量的人,您不愿意召见我,我非但不怪你,反而还要为您感到担忧,为什么呢?
因为我实在担心大王又会重演过去的故事,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让韩国再次陷入丧失土地的恶性循环啊!
站在当时的政治现实考量,秦国强大的武力威胁着所有诸侯的生存,这是无可争议的现实。
因此,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能与韩国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诸侯的话,它可以是赵国、魏国,可以是楚国、齐国,但绝对不会是秦国。
如果不是因为时时刻刻都受到秦国的欺压和威胁,韩国断不至于要常年“与虎谋皮”了。
如今你李斯红口白牙,张口就说韩国与秦国是生死相依的邻邦,你有多关心爱护这个小兄弟,这话说出来怎么就那么难以令人相信呢?
李斯当然知道自己是在强辩,也知道说服不了韩王。因此接下来,他开始连哄带吓,用各种话术来向韩王进言,希望能够得到召见:
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我可要警告你了!就算是您不在乎那一点土地,可如果我回去将事情的原委全都上报上去,秦王又会作何反应?他肯定会跟韩国绝交的啊!这您都不怕吗?
眼看威逼不成,李斯的态度又转为了恳求:
我这次出使,带的是秦王谋求交好的美意,带的是有利于韩国的大略方针,本来以为会受到您的重视,可没成想却遭到如此对待,这合适吗?
就算是您不信任我这个人,也至少听我说上几句话啊!您要是觉得不中听了,到时候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我李斯绝对没有半句怨言。可您连面都不露,这算怎么回事啊?


IP属地:山西16楼2022-05-20 13:20
回复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过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
    都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了,可是王宫的大门还紧闭着,李斯着实是有些泄气,于是就又改成了威胁的口吻:
    得!既然你不肯召见,那干脆一刀把我砍了得了。但我有言在先啊,就算是把我砍了,大王你也不会因此就变得强大起来;反而是不听我的劝,才会真的引来灾祸。
    边境的士兵会马不停蹄地压到边境线上,韩国的国运呀,也就到此为止了!到那个时候,就算是大王幡然醒悟了,想要听我的计策,也没有可能咯!
    不是我吹啊,以秦军的战斗力,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突破边境的防线,震耳欲聋的擂鼓声、喊杀声很快就会在新郑城外响起。到那个时候,您才想到用我的计策……为时已晚啊!
    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
    说到此处,见对方还是没有动静,李斯又开启了嘲讽模式:
    你们韩国自己的兵力有多少,战斗力有多弱,全天下都一清二楚,你们自己心里还没有个数吗?现在又背叛了强大的秦国,啧啧……
    咱都不说那些虎视眈眈的诸侯了,只要你在守城战斗中败下阵来,国内的反叛力量就会一哄而起,光这些流寇就已经够你们喝几壶的了。
    等他们把所有的城邑都占领了,百姓也就散了,军队也就跑完了,你这个大王,还能指望谁保护呢?
    就算是你不肯放弃都城,那我们秦国就不能增兵吗?到时候把你们的都城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你多少兵力够扛的?有多少粮草够消耗的?有多少机动力量可以调遣的?
    哦对了……道路不通,就算是想找人来增援,连消息都传不出去,还想扭转战局?你还玩个鸟啊?就困也能把你给困死喽!
    话虽然不中听,但也请陛下您好好琢磨琢磨,听我一句劝!就算是你想把我五马分尸,想把我凌迟处死,好歹让我把话说完啊!如果我说得不对,我自愿受死,保证秦王不会秋后算账!你到底听到了没有啊?
    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对着空旷的王宫大门,李斯是好话也说尽了,威胁的话也都挑明了,可韩王还是无动于衷。他终于消磨尽了最后的耐心,愤而斥责道:
    唉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犟呢?都跟你说了!我们秦王对你韩国并无野心,他整日里茶饭不思、游玩不乐,所有的心思全都扑在了赵国身上,你怎么就死活不信呢?
    他派我前来,真的没什么坏心眼,无非就是想当面跟您把计策敲定了,好商量着怎么去算计赵国。可您……
    非要把好好说话的路子给堵死了,这又是何必呢?倘若因为摸不清您的真实想法,秦王一发火,也不管赵国了,直接移兵过来攻打你韩国,您也扛不住不是?
    我这一番好意,您就听那么一耳朵,又听不来吃亏,听不来上当的,干嘛就把事情做得这么绝呢?就算是你讨厌我这个人,那也好好考虑一下,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这总没问题吧?
    李斯《上韩王书》一文到此戛然而止。


    IP属地:山西17楼2022-05-20 13:21
    回复
      这一章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陈说利害,李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维持“秦韩友好”对韩国的积极意义:
      第一,秦国不遗余力保护韩国,付出了不少心血,这才让韩国这样一个地狭民少的国家存活至今。韩国想要保存国祚,就应该继续奉行亲秦的政策。
      第二,韩国一次背叛秦国就遭受了巨大损失,以至于至今都无法复兴。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君不能权衡利弊,听信了奸臣谗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对韩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这些结果延续至今已经无从改变,因此跟随秦国的脚步,才是韩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后半部分,则纯粹是请求召见的话术,李斯用上了威逼、利诱、哄骗、恐吓、嘲讽、哀求……等各种手段进行了“花式吐槽”,试图说动韩王同意接见自己,可最后都没能产生效果。
      至于说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李斯有没有见到韩王,这些已经无从知晓。但至少可以证实的是,其诱骗韩王到秦国做人质的企图显然没有达成,在这一轮与韩非智慧谋略的对赌游戏中,李斯也没有取得胜利,这就很令人尴尬了。


      IP属地:山西18楼2022-05-20 13:21
      回复
        (八)李斯与韩非的故事跟“孙庞斗智”的传奇有何异同?他所奉行的“仓鼠哲学”在其仕途发展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就有必要对开头的那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了:
        《存韩》系列作品究竟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在这场同门师兄弟间的战略对决中,究竟是谁赢了?韩非的死跟这篇文章有关系吗?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对李斯和韩非之间的恩怨进行一场复盘。
        李斯和韩非都是儒学大师荀况的学生,且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IP属地:山西19楼2022-05-21 14:59
        回复
          不同之处在于,韩非出身韩国公室,《史记》上说他是“韩之诸公子”,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子弟,从小就不需要为生计发愁,投身荀子门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更高的成就需求。
          而李斯则是一个出身楚国上蔡普通士子,为了谋生曾在当地担任过小吏,因为不满足于现状才投身到荀子门下。
          治学方面,韩非王室子弟的身份,使得他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有着出众的文采;王室丰富的图书资源,又为他博览群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其流传的著作来看,韩非涉猎广泛,无论是黄老之说、孔孟之学、春秋之理,还是孙吴之书、刑名之学、管商之术,他都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可谓兼采众长、包罗万象,这种优越条件是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所无法比拟的。


          IP属地:山西20楼2022-05-21 14:59
          回复
            而李斯则恰好相反,求学之前他虽能够处理一些基-础的文-书,但其基-础-教-育-完备程度显然无法与韩非相提并论。


            IP属地:山西21楼2022-05-21 15:02
            回复
              在求学之时其目的性也很强,


              IP属地:山西22楼2022-05-21 15:05
              回复
                专门学习“diwangzhishu”,也就是帮助诸侯治理天下的学问。


                IP属地:山西23楼2022-05-21 15:05
                回复
                  一心所求无外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的就是在这个乱世里施展抱负,收获富贵。
                  在个人品行方面,韩非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学者型人物,他对韩国的衰落忧心不已,一直都想用自己的学说让国家再次强盛起来。
                  然而“先知在本乡本土无人尊重”,韩桓惠王对他的学说不以为然,反而任用了许多只会夸夸其谈却无真才实学的游说之士,这让韩非感到忧愤苦闷,只得钻进书斋著书立说以排解愁绪。
                  而李斯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他没有自己所特别要效忠的对象,也没有刻意要坚守的原则。
                  在学成之后向老师辞行时,李斯并不讳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求取功名富贵,因为相对于贫贱带来的人格损害,不择手段所获取的富贵并不会更让人感到可耻。
                  但从结果上看,品学兼优的韩非因为受到李斯的嫉妒,在游说秦王时受到拘禁,并最终死在了秦国,上演了一出同门师兄弟相爱相杀的惨剧。
                  而李斯则凭借着毫无原则的钻营,在秦国朝堂上步步高升,实现了人生的终极跨越。


                  IP属地:山西24楼2022-05-21 15:06
                  回复
                    沿着这个故事逻辑出发,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战国时期的另一对恩怨CP:庞涓和孙膑。
                    这两人曾在同一师门下学习兵法,至于其老师是谁,史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交代,但在民间传说里,人们都很乐于将其嫁接到神秘的鬼谷先生门下。
                    在广为流传的故事中,孙膑是一个扎实勤勉、治学严谨的君子,与韩非有着相似的性情;而庞涓则是一个急功近利、嫉贤妒能的小人,与李斯很有些相近的地方。
                    后来庞涓到魏国谋职,凭借着在师门学到的手艺步步高升,被魏惠王授予了将军的实权,而孙膑则并未谋得一官半职——这与李斯、韩非的境况也很类似。
                    按理来说,身居一国显要之职,手中掌握雄兵数十万,庞涓本该有功成名就的满足感才是,但每每想到才能比自己更高的孙膑,心里就像是有一根刺。
                    他实在是担心,拥有着更加系统完备知识体系的孙膑一旦闪亮出仕,其成就很可能会超越自己,甚至还会将自己今日的富贵打落到泥土之中。
                    当一个人常年被同一个梦魇折磨,人格就会变得偏执起来。为了解除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威胁,庞涓决定还是要先下手为强。
                    他先是将孙膑骗到魏国,随后又费尽心机栽赃陷害,将孙膑的双脚砍掉,又在脸上刺了字,让孙膑彻底变成了个废人。
                    然而让庞涓怎么都想不到的是,因为他一时的心慈手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并会在将来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孙膑“身处地狱却仰望天堂”,如此折辱非但没有埋没他的才华,反而激起了他百折不挠的抗争决心。
                    不久之后,在齐国使臣的秘密运作下,孙膑终于逃脱了庞涓的魔掌,从此走上了一条正大光明的复仇之路。
                    此后的十几年间,通过桂陵、马陵两场战役,孙膑不仅实现了完美的复仇,还连带着将强横不可一世的魏国拉下了神坛,将赵、韩两国的精锐力量消耗殆尽。
                    三晋综合实力的断崖式下跌,让饱受欺压的齐国从此扬眉吐气,中原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彻底的改观,而导演这两场历史大剧的孙膑更是被人捧上了神坛。


                    IP属地:山西25楼2022-05-21 15:06
                    回复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发现,韩非与李斯的故事,就好像是“孙庞斗智”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的演绎。
                      只不过这一次,心胸狭隘的“庞涓”将其阴毒的手段又上升了一个级别,以彻底斩草除根的方式笑到了最后,而才学兼优的“孙膑”则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韩非和李斯的故事毕竟不是孙庞斗智的翻版,其发展逻辑从一开始就有着天壤之别。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虽与韩非同门求学,其学识文采也远不及韩非,但两个人起初并没有太大的交集,更谈不上有什么直接的竞争关系。


                      IP属地:山西26楼2022-05-21 15:06
                      回复
                        这一方面是由于,韩非和李斯的年龄差距太大。
                        据推测,韩非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00前后,比他的老师荀子小不了几岁,到秦王政时期出使秦国的时候,已经是个60岁上下的老人了;
                        而李斯虽说之前也有过工作经验,但在秦国也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精神小伙”,其时年龄应该只有30岁左右。
                        两个人年龄差距如此悬殊,不太可能在同一时期求学于荀子门下。


                        IP属地:山西27楼2022-05-21 15:07
                        回复
                          另一方面,韩非是韩国“诸公子”,其政治理想也在于振兴韩国。
                          即便是屡次受到桓惠王的冷落,他一腔报国热情也未曾冷却下来,依然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试图对韩王产生影响,因此没有意愿去效忠其他的君主。
                          而李斯则是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在对天下形势进行过一番分析后,认为其余六国都已经是明日黄花,不值得他浪费时间,只有秦国才是他展现才华、施展抱负的最佳舞台。
                          两个人在职业选择上不存在任何冲突,李斯自然也就没有对韩非严防死守的道理了。


                          IP属地:山西28楼2022-05-21 15:07
                          回复
                            可问题是,既然之前二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可为何最终还是爆发了冲突?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李斯的进仕历程。
                            按照《史记》记载,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候曾在当地做过一段时间“小吏”。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李斯通过观察厕所和仓库中老鼠的形态,总结出了一套颇具影响的人生哲学,也就是所谓的“仓鼠哲学”:
                            厕所中的老鼠,每天吃着恶心的东西,还总要防备着周围的动向,一旦有人或狗进来了,它们就会仓皇逃跑。
                            而那些住在仓库里的老鼠,住的是豪华的大屋子,吃的是连人都不见得能饱餐的粟米,就算是有人进来了也不会惊慌失措。
                            所以啊,人生境遇的好坏,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关系不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所处的位置。
                            这套人生哲学在我们如今的时代里,衍生出了另外一个变种,那就是: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


                            IP属地:山西29楼2022-05-21 15:08
                            回复
                              有鉴于此,李斯决定要通过改变环境来突破自己命运的枷锁,他要重新选择一条赛道,重新寻找一个平台,让自己成为一头能够迎风起飞的“仓鼠”。
                              为了达成目标,他先是投身到荀子门下,混了一个足够亮眼的文凭;然后又匆匆赶往理想中的职业圣地——秦国,去谋求属于自己的功业。
                              然而事不凑巧,当李斯拜别师门投身秦国之时,在位仅三年的庄襄王溘然辞世,仅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来守护江山。
                              面对当时才十三岁的秦王政,李斯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得暂时栖身到掌握实权的吕不韦门下。
                              不过,尽管此时的吕不韦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李斯对他的未来却并不看好,他依旧相信“仓鼠哲学”的力量,并扎扎实实地用这套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IP属地:山西30楼2022-05-21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