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为了求得韩王召见,李斯都使出了哪些招数?最后管用了吗?
李斯的说理论据和论证过程都很经不起辩驳,但作为读者,我们不妨姑且承认其论点是符合实际的,且看他下一步该如何发挥。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
如今赵国突然集合军队,并派人向韩国借道,口口声声说是要进攻秦国。可据我所知,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秦不假,但其策略却是“先韩而后秦”,其所谓的借道可是大有猫腻啊!
如果你们对历史还有所了解的话,就应该对“假道伐虢”这件事不会感到陌生,这可是你们韩国自己的亲戚晋献公搞出来的事情。
对当时的虞、虢而言,“唇亡则齿寒”,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就保不住了,对于如今的韩、秦而言亦是如此。
因此我才说,秦、韩两国之间不能没有共同的忧患,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问题是,韩王你是怎么做的呢?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吗?显然并没有。
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
当初魏国想要出兵攻打韩国,秦国第一时间就派人把他们的使者扭送到了韩国,吓得魏国马上就泄了气。可如今呢?
秦王派我作为使者前来觐见,韩王却对我避而不见,这又算是什么事呢?
我李斯多少也算是个有雅量的人,您不愿意召见我,我非但不怪你,反而还要为您感到担忧,为什么呢?
因为我实在担心大王又会重演过去的故事,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让韩国再次陷入丧失土地的恶性循环啊!
站在当时的政治现实考量,秦国强大的武力威胁着所有诸侯的生存,这是无可争议的现实。
因此,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能与韩国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诸侯的话,它可以是赵国、魏国,可以是楚国、齐国,但绝对不会是秦国。
如果不是因为时时刻刻都受到秦国的欺压和威胁,韩国断不至于要常年“与虎谋皮”了。
如今你李斯红口白牙,张口就说韩国与秦国是生死相依的邻邦,你有多关心爱护这个小兄弟,这话说出来怎么就那么难以令人相信呢?
李斯当然知道自己是在强辩,也知道说服不了韩王。因此接下来,他开始连哄带吓,用各种话术来向韩王进言,希望能够得到召见:
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我可要警告你了!就算是您不在乎那一点土地,可如果我回去将事情的原委全都上报上去,秦王又会作何反应?他肯定会跟韩国绝交的啊!这您都不怕吗?
眼看威逼不成,李斯的态度又转为了恳求:
我这次出使,带的是秦王谋求交好的美意,带的是有利于韩国的大略方针,本来以为会受到您的重视,可没成想却遭到如此对待,这合适吗?
就算是您不信任我这个人,也至少听我说上几句话啊!您要是觉得不中听了,到时候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我李斯绝对没有半句怨言。可您连面都不露,这算怎么回事啊?
李斯的说理论据和论证过程都很经不起辩驳,但作为读者,我们不妨姑且承认其论点是符合实际的,且看他下一步该如何发挥。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
如今赵国突然集合军队,并派人向韩国借道,口口声声说是要进攻秦国。可据我所知,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秦不假,但其策略却是“先韩而后秦”,其所谓的借道可是大有猫腻啊!
如果你们对历史还有所了解的话,就应该对“假道伐虢”这件事不会感到陌生,这可是你们韩国自己的亲戚晋献公搞出来的事情。
对当时的虞、虢而言,“唇亡则齿寒”,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就保不住了,对于如今的韩、秦而言亦是如此。
因此我才说,秦、韩两国之间不能没有共同的忧患,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问题是,韩王你是怎么做的呢?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吗?显然并没有。
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
当初魏国想要出兵攻打韩国,秦国第一时间就派人把他们的使者扭送到了韩国,吓得魏国马上就泄了气。可如今呢?
秦王派我作为使者前来觐见,韩王却对我避而不见,这又算是什么事呢?
我李斯多少也算是个有雅量的人,您不愿意召见我,我非但不怪你,反而还要为您感到担忧,为什么呢?
因为我实在担心大王又会重演过去的故事,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让韩国再次陷入丧失土地的恶性循环啊!
站在当时的政治现实考量,秦国强大的武力威胁着所有诸侯的生存,这是无可争议的现实。
因此,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能与韩国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诸侯的话,它可以是赵国、魏国,可以是楚国、齐国,但绝对不会是秦国。
如果不是因为时时刻刻都受到秦国的欺压和威胁,韩国断不至于要常年“与虎谋皮”了。
如今你李斯红口白牙,张口就说韩国与秦国是生死相依的邻邦,你有多关心爱护这个小兄弟,这话说出来怎么就那么难以令人相信呢?
李斯当然知道自己是在强辩,也知道说服不了韩王。因此接下来,他开始连哄带吓,用各种话术来向韩王进言,希望能够得到召见:
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我可要警告你了!就算是您不在乎那一点土地,可如果我回去将事情的原委全都上报上去,秦王又会作何反应?他肯定会跟韩国绝交的啊!这您都不怕吗?
眼看威逼不成,李斯的态度又转为了恳求:
我这次出使,带的是秦王谋求交好的美意,带的是有利于韩国的大略方针,本来以为会受到您的重视,可没成想却遭到如此对待,这合适吗?
就算是您不信任我这个人,也至少听我说上几句话啊!您要是觉得不中听了,到时候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我李斯绝对没有半句怨言。可您连面都不露,这算怎么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