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后援会冯绍峰最佳表演top1:《兰陵王》冯绍峰
在这个表演之前的分析,我都尝试着用尽量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场众望所归的最佳表演,我想从感性的角度上分析。
2013年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片段,那时我只觉得他是雷剧代表,所以对这部电视剧同样非常不以为然。也许他边为爱妻梳头边悄悄饮泣的画面真的太有魅力,我便搁下遥控器看,虽不明就里,但明显能感受到兰陵王有难言之苦。梳头戏过后,我愣了一会儿,继续往下看,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一直到看到其他演员,我才换台。现在想来,那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感染力,他能用表演吸引一个并不喜欢他的观众。
兰陵王要死,并且是瞒着妻子独自赴死。这是一个表达难度很高的”简单“命题,过于克制怕太弱,歇斯底里会脱离剧情。这种分别当然是悲剧,但不适合变成戏台上瞻仰的大悲喜。有的演员能哭也能笑,但缺乏同理心和表达力,情绪泛滥觉得全世界我最悲哀,观众却是一脸黑人问号。兰陵王这段戏冯绍峰发挥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理性的崩溃,克制的悲伤。整个过程的表演节奏低沉缓慢却没有丝毫累赘。除了感动自己,更能感动观众。仔细看,他甚至在拿到梳子准备给雪舞梳头的时候眼眶已经泛红,却始终没有让眼泪流出眼眶。整个过程的表演节奏低沉缓慢却没有丝毫累赘。其实熟悉他的演员都知道,他是个有名的”水龙头“,要大把大把的哭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但他选择的是做一个”贴片“演员,即切合剧情的发挥才能叫做发挥,否则是孤芳自赏。宋丹丹说的,”情绪要处理得自然,情绪自然了,你不哭,观众反而想哭。“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兰陵王面临困境、生离死别、对雪舞今后独自生活的担忧,这个片段蕴含的信息量太大了,用复杂情绪把这些信息全部都表现那太难。这时候就体现了演员心性的重要性了,冯正是用一颗特别纯净的内心去演绎,演出来才有一种反向的动人。它不是一个撕心裂肺的表达,而是四两拨千斤,仿佛诵读一首自己心碎、对方并不知晓的”生死遗言“,脆弱而敏感,深情又哑忍,把自己的情绪洇透在兰陵王和妻子的”欢声笑语“中,简直高明。从他笑夸妻子的美开始,他的悲伤就像是华美旗袍里隐藏的金线,似真似幻,若有还无,这是一种边缘脆弱感,演出来更令人触动。冯绍峰演的,是一种绝望的缓,是走在命运的刑场上,深入骨髓的冷。
在半明半暗的光线里,在雪舞身后的兰陵王默默红了的眼瞳里,世界的轮廓变得模糊,他知道他们今生不会再见,他要她在醒来时不要忘记照顾自己。这是一场美如童话的离别。
另外,我想与大家讨论兰陵王两次上榜的问题。我很确定,没有私心,不是”黑幕“,《兰陵王》真的是他一部优秀的代表作。不会有人比他更合适这个角色,连最雷人的”美女姐姐你怎么是个男人“的片段都被他演得又傻又可爱。那是在他的黄金时期里,市场的赞美和资本拥向他,就算偶尔有花边新闻也只是增添对他的关注度,优渥的环境养出了这样的灵气,纯粹的与表演共享的情感流动与生命力,非常美好、难得又易逝,每次看到都让人无比怀念。那是演员最自信的时候敞开自己大胆演,人格与作品高度统一的结果——
然而现在,网络时代似乎总要把一个人”扒光“,只言片语,桥段拼接,流言发酵,正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这位优秀演员的口碑。也许他苦心孤诣,万般执念的追求并不为人所理解。究竟是品味、高雅、尊严、格调、追求更重要,还是营销、运营更重要?我想,他是选择了前者。能在社交网络上混成老油条、把民众玩儿的团团转的艺人,其中才子的比例少的可怜,他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才华“。
可不善营销是错吗?不会解释就可以对他颠倒黑白吗?我们观众应当做的是好演员的欣赏者而不是他私人生活的挖掘者,不是吗?我不敢说环境对他有多大的影响,可我觉得,作为他的欣赏者和追随者,我们有义务去为他营造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这话不仅是对他的影迷说的,同样也是对他曾经在领奖台上感谢过的人说的。@ifengstudio@迟小隐@梁砚
言尽于此,望共勉之。
https://weibo.com/tv/v/FyRZm0qch?fid=1034:2d9525d9357be9d6736e22b26c08e2fatop1是兰陵王
众望所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