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559贴子:159,779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衡阳
耒阳张氏
始迁祖文启公,原籍江西永新,宋时官耒阳县令,举家迁耒定居。
耒阳敖山区张氏
迁湘始祖坊公,由江西永新为衡郡教授,迁安仁,其子理诚由安仁迁耒之敖山区。


IP属地:江苏298楼2019-05-14 17:51
回复
    邵阳
    张为当地第八大姓
    邵阳坂冲张氏
    始迁祖添福公,元末始居邵阳县北乡坂冲花屋场。
    邵阳石牌坊张氏
    始迁祖安金公,明时自江西安福县清化乡徙邵阳县河街石牌坊。
    邵阳蹄塘张氏
    始迁祖致衢公,江西吉安人,明初徙邵阳城马蹄塘。
    邵阳张家冲张氏
    始祖璞罗德,回族,明顺天府通州山河县牛角湾人,以都督指挥于明洪武元年(1368)调湖广宝庆府,旋征云南,其子版吕至明宣德2年(1427)回邵,附籍城廓张家冲,赐屯田百余亩,立户“张文龙”,以邑为氏。版吕生登云、登贵、登虎三公,虎公累官锦衣卫,开府常德镇,子孙留居八斗湾。贵公后出居东乡、祁阳等处。云公世居张家冲,衍派四房。大房瑾公至五派镛公裔居张家冲,分居武冈车林铺,又分支宁乡。二房综公至八派廷安、廷实、廷圭兄弟三人,安卜居隆回,分支府城;实卜居云水铺,分支益阳;圭卜居梅塘。三房瑛公至六派海公卜居北江九江庙,明季学经公分支粤西桂林府临桂县。四房贞公至七派惠公卜居青草,分支益阳、四川。族人分布于永兴乡、梽木山乡、九公桥镇等地。清康熙间始修族谱,乾隆27年(1762)、嘉庆19年(1814)、同治12年(1873)续修。
    邵阳宝丰冲张氏
    始祖亮公,明洪武初年自直隶省顺天府山河县牛角湾宦湘,卜居宝庆府邵阳城东关张家冲,后又迁至邵阳东乡宝丰冲。族人分布在靖合、平六、槎江、保厘等乡以及祁阳、四川秀山、巴县、贵阳市等地。清道光年间建宗祠于靖合乡侯家塘。族谱始修于嘉庆11年(1806),同治2年(1863)、宣统元年(1909)续修。
    邵阳东乡大水田张氏
    始祖宣公,支裔徙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圳上。宋元间千一公(又称千载公)又自庐陵托籍于岳州巴陵县新墙市。递传至嗣贤公,字帝用,明洪武初由巴陵新墙迁居宝庆府邵阳之东乡两广塘迴龙桥(今靖合乡)大水田,派分濂、海、灒、清、澄、源、漗七大房。宗祠在大水田。裔孙相逊公于天顺间由大水田迁居仁凤乡张家垅。族人分布于万安、卫东、保厘、槎江、靖合及四川铜梁县、壁山县大陆场等地,分祠在仁凤乡张家垅。清乾隆33年(1768)创修族谱,咸丰6年(1856)续修,光绪16年(1890)三修。班次:忠明千万世,嗣孝绍相廷,时正安邦本,文才永胜宗,国朝多吉庆,祖泽广兴隆,列圣钦鸿业,荣封锡汝桐,勋垂钟汉楚,熙载镇江东。
    邵阳曲塘桎木山张氏
    始祖栻公,五代孙万祥,元大德年间自沅陵迁宝庆邵阳大东路洪桥,至明洪武年间迁曲塘桎木山。原派语:万德再有志,永定世仲朝,兴国承宗祖,安邦正泰良,义立名家泽,文开景运昌,士宏希上达,才大焕庭光。
    邵阳筱溪张氏
    始祖通义公,宋神宗熙宁间始居新化麻溪,第十代德文居邵东筱溪,第十三代文礼居岱东村。
    邵阳渡头桥张氏
    始祖兴远公,元季自新化县徙邵阳县三溪六都。长子宽甫分析邵阳县富阳一都渡头桥,今属邵东。次子宽申留三溪六都茅田。
    隆回紫阳乡张氏
    始迁祖再旺公,原籍江西,明景泰年间曾任云南广南府通判、河南汝宁府同知。辞官后侨寓武冈紫阳乡(今属隆回县),后裔分布今隆回桃洪镇、天福、北山、罗白、三阁司和武冈邓家铺、米山、龙从等地。
    武冈清茅冲张氏
    始迁祖民运公,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宦贵州黎平府,卸任后迁武冈城西进德坊。
    武冈青龙团张氏
    始迁祖俊公,原江西人,官内阁中书,徙武冈城西。
    武冈张氏
    始祖栻公长子焯生翔公,曾家江西泰和,复寓辰阳。翔公孙万隆卒葬武冈杨林寺,隆公第三子再华,字学祖,户名胜保,元泰定4年生,明永乐3年卒,落业武冈三陂田石壁江。1930年建支祠于田塘村。1949年纂有族谱。旧班:再德榖应彰,友本文天廷(范),范(元)世(国)国(京)惟(大)京(学)。合班: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贤良,慈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
    洞口山门水口张氏
    以黄帝五子挥公为第一世。一一五世至张栻。至一一八世翔公,任荆襄参知政司官,寓辰州,为迁辰始祖。第五世秀成公,原讳必信,号甲四,元时任武冈路总管,遂留籍焉。住山门水口(今属洞口县)。第八世良臣,子十三,泌亮居蔡山;泌才、泌兴仍居山门水口;泌录居月塘;泌文居吊水;泌达居石背,余不详。泌兴派下十三世仲文、仲富、仲贵为该族旦落始祖。族谱始修于明万历37年(1609),1992年七修。咸丰间南轩公位下泌才、泌兴公等十五族建挥公总祠于武冈州旱西门内。五修班次: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通,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得复仙元。
    新宁洞头乡张氏
    祖籍河南开封府汝阳县,明永乐年间,始祖迁武冈秦江桥。五代孙芳公迁洞头苦竹山。至1995年,已传22代。
    新宁马头桥乡张氏
    祖籍江西永新县。明洪武年间,始迁祖宗榆公迁马头桥坪山。至1995年,已传25代。
    城步盘石张氏
    始迁祖朝圣公,明嘉靖16年(1587)兄弟五人与伯父华铃等四人自江西新建客寓城步县城,万历20年(1592),其裔定居盘石,后嗣分布今城步白云洞、金水、兰蓉、柳寨、儒林镇等地。
    隆回张氏家族
    唐末,始迁祖张俊由江西迁居湖南宁乡龙塘。
    宋时,张俊第四代嫡孙张志清由宁乡龙塘徙迁溆浦县定居,志清长子张荣禄、四子张荣晚迁居金石桥,三子张荣绶迁居鸭田。
    其后裔分布在金石桥、鸭田、小沙江和桃洪镇等地。
    南宋孝宗年间,始迁祖张仕贤(字万八)由江西吉安泰和县大平徙居武冈州紫阳司一都沉河湾(三阁司乡优先村)。
    其后裔分布在三阁司、石门、北山、南岳庙和桃洪镇等地。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始迁祖张再旺由河南汝宁迁居紫阳(桃洪镇)。
    其后裔分布在桃洪镇和北山、石门、南岳庙等地。
    邵阳城步张氏家族
    先祖张华铃、张华钦、张华銮、张华琥,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由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忠孝乡枫木堡徙入城步县儒林乡,为城步张姓之始。
    邵阳县张氏家族
    张 36383人,占全县总人口3.7%,分布全县所有乡镇,霞塘云张姓,为宋代张栻之后。张栻六世孙张万隆自江西泰和迁祁阳三口湾。万隆孙张添宝自祁阳三口湾复迁今霞塘云东道坳村,今霞塘云乡蔡塘冲、鸭山塘、石矿、大冲、朝阳、双河、蔡山、牛轭塘、石子江、永固、太山、黄亭市、双龙桥、芸竹山等地张姓均出此源。


    IP属地:江苏299楼2019-05-14 17:57
    回复
      岳阳
      张为当地第五大姓
      平江张氏
      堂号:清河堂
      1.平江县城月池塘张氏
      东阳乡金鸡
      谱称唐中叶九皋公自韶州迁居长安,曾孙孟常,初名景宜,字逸安,官太子右清道率府率胄曹参军事。会昌6年(846)从征长沙,后隐居平江东阳乡金鸡。十九传至宋元之际,锦隆公迁平江县城,为月池塘族始祖。二十三派分应雷、应隆、应宠、应万、应宗、应运、应厚七房。弟盈良迁宁州仁乡善堂道院,生康、宁、利、吉、亨五子,为龙门族始祖。清康熙55年(1716)锦隆裔创修族谱,1921年七修,乾隆11年(1746)建祠于月池塘。龙门族谱始修于康熙36年(1697),民国间各房分修。1948年二族合修通谱。至1994年全族人口32330人。
      派序:(自四十四世始)传家敦孝友,辅治笃忠良,献策期安定,成功在自强,培元宗性理,垂统植纲常。
      2.平江南乡辜家洞张氏
      一世化孙公,十五世远祥,字世禄,清康熙44年(1705)由广东潮州府大埔县阴那坑携妻子迁湖南岳州府平江县南乡辜家洞竹子坝居住,有子五:兆东、兆宽、兆信、兆善、兆广。
      3.平江献锺高椅窝张氏
      一世化孙公,二十三世昌荫,字允泰,清康熙时由广东平远迁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东乡田岩居住。
      4.平江东乡黄金洞石枧洞张氏
      始祖心应,字守职,有子三。第三子万原清康熙年间自粤东平远县迁浏阳县寺背冲。万原公第四子兴崇,名永兰,字云泷,号允南,清乾隆32年(1767)由浏阳寺背冲迁平江上东乡黄金洞二十二都石枧洞立业。有子六。
      5.平江淡江张氏
      一世化孙公,十六世永猷,字子旺,清初由醴陵迁平江东乡丽江左家庄立业。有子二:敬庭、敏庭。
      6.平江三墩张氏
      始迁祖惟锦公,清嘉庆3年(1798)自江西万载迁此。
      7.平江三坟源张氏
      一世祖子通,世居洪州,元时知平江县,因家于邑中三坟源。其子受八再由平江迁居湘阴新市石鼓河,后又名张家河,今属汨罗。受八生五子,四、五二子远徙,惟长子胜宗、次子胜祖、三子胜文居湘阴,其后遂分三房。族人分布于武昌、源塘、长乐各乡及平江、长沙等地。宗祠在新市对河。1948年四修族谱,其时已传23代,共1500人。
      清河堂张氏原派:
      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
      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
      湖南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
      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平江、铜鼓、浏阳通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张氏宗祠
      建于月池塘南面,光绪十五年八月建成。解放后为药材公司土药仓库。90年代拆建宿舍。刘氏宗祠,在县屠宰厂内,已拆毁。
      张谷英村
      位于岳阳县城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至今已有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张谷英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目前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张谷英景区已成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张谷英村现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清代两次续建。现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间。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各个单元自成庭院,各个庭院贯为一体。张谷英村最大特点是排水设施完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6人、贡员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学生33人、当代大学生240多人、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村落历史。据传在600多年前,张谷英乃明洪武年间江西大官,其父辈多有传云。后到清乾隆年间,相传乾隆为寻其亲父(多有云尔,乾隆并非雍正亲生。据说乾隆母亲分娩那晚,正好与皇宫中某位贵妃同时产儿,但贵妃生了一位格格,而在朝为官的乾隆父亲却得一贵子,雍正却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来了个狸猫换太子。而乾隆双亲却在此后辞官隐居,一路南下,游历多方。后乾隆知真相后悲愤而然,乃道为人之子,却不尽其孝。出宫微服南巡,随同有纪晓岚,刘墉等人)。乾隆先来岳州,登岳阳楼,望洞庭。随后往东南而去,一路打听其父踪迹,来到幕阜山西,慢慢的就到了张谷英村。在张氏族长陪同下游览,知道了张谷英在洪武年间为朝廷命官,驻守江西。时有贪官污吏,用百万白银贿赂张谷英,他不愿同流合污,携家眷祖业,与刘万辅,李千金三人,迁移到岳州一带,当看到张谷英村古木森森,四面环山,犹如一个天然屏障,往外面的路只有几个山坳,便在这里安居生息。
        其时乾隆与当代族长和一众人说天谈地,乃道:当年张谷英身世多有迷雾,元末有张士诚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其子多有可能是张谷英也不无可能,后朱氏称帝,张谷英为江西官宦多半有此尔。
        村落布局。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可防火,又壮观瞻。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封火墙。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所有巷道加在一起总长1459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
        主要建筑。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保留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屋、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可以说,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由无数个“井”字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


      IP属地:江苏300楼2019-05-14 17:59
      回复
        岳阳张氏
        先祖世居和州,南宋归邵公始迁居岳阳,而后分迁红桥之东、红桥之西、红桥之上、湘阴落马桥、新墙等地。清光绪29年(1903)纂有族谱,堂号清河。
        岳阳新墙张氏
        始迁祖千一公(又曰千载公),宋元之际自江西吉州府庐陵县圳上鹅头颈长坵举家迁此定居。
        岳阳张谷英村张氏
        始迁祖谷英公,讳釭,明洪武初年因择地而自江西洪州迁居岳阳新墙,再迁渭洞。族人分布在渭洞张谷英龙形大屋、长沙塅、潘家冲及城陵矶等地。清道光10年(1830)建宗祠于张谷英木坳右。族谱始修于乾隆33年(1768),1948年五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岳阳张谷英村张氏
        始迁祖谷英公,讳釭,明洪武初年因择地而自江西洪州迁居岳阳新墙,再迁渭洞。族人分布在渭洞张谷英龙形大屋、长沙塅、潘家冲及城陵矶等地。清道光10年(1830)建宗祠于张谷英木坳右。族谱始修于乾隆33年(1768),1948年五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岳阳柘港张氏
        一世化孙公,十六世永猷,字子旺,十九世亿万公,字喜德,清嘉庆22年(1817)自平江东乡丽江迁乾港,道光8年(1828)又迁巴陵柘港引水洞独坵旁立业。
        岳阳张氏
        始迁祖百世公,原籍江西瑞安府高安县,明洪武间迁居巴陵杨林街,后落业青陵冲,为青陵冲、邓婆桥、皮家桥、大桥、马鞍山始祖。另一始迁祖实万,原籍湖北荆州,后唐长兴2年(931)迁居临湘碧潭,后裔隆公为湖北沔阳杨材湖始祖,礼公为巴陵置田庄、金盘山、大石坑、湖北嘉鱼牌洲始祖,信公为巴陵雷分坵始祖。1923年二支四修族谱,1947年五修,1992年大桥关六修。派语:世传盛德,功绪恢宏,守先训典,国策敦崇,英俊继起,光大家风,本支万代,贻庆长隆。
        临湘乾港张氏
        始迁祖赓山公,明代自江西迁居临湘头陀山,其后文通公转迁乾港。清同治7年(1868)续修族谱,光绪31年(1905)三修,堂号两铭。
        华容张氏
        祖居曲江。一世意正公,晚唐人,至四世实万,宋初人,均居南郡(今湖北江陵县)之凤山和龙州,于宋雍熙2年(985)由南郡迁居湖南临湘碧潭。至十世福梁、福华、福淮、福泽、福光等六兄弟北宋末年分别徙姑苏、四川、监利、岳阳。六兄弟之后裔又相继迁入华容。原派:意子德万里,太平通道福,勋积源远齐,如端公持习,崇安希应启。续派:乾元定象,尚志克兴,肇祚承家,永光彤廷。新派:仁昭伦理,义立纲常,诗书继述,道德显扬,文词华国,善庆必昌,泰和徵瑞,中正兆祥。福淮后裔至十三世源泽,字十六郎,元末由江南清河迁华容石山矶。福光后裔至十一世勋南,字汉文,元至元年间从蒲圻迁华容落脚堂。福泽后裔至十七世端辰,字太昆,明国子监生员,明万历2年(1574)由蒲圻迁华容。福华后裔至二十世习寿,字绍南,明崇祯年间因经商由监利走马岗迁华容万庾官洲岭落居。福梁后裔至二十一世崇志,于明末迁华容西乡合工垸张家码口,后人分居鲇鱼须、永固垸、朱家嘴等处。
        华容西慕义下乡张氏
        一世千六公,字居仁,名原义,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官副统制。宋末弃官,游楚南至华容,定居西慕义下乡。其子万二,字兴富,奉父由西慕义下乡迁至青湖珠头山北,自命该支张氏为青湖堂。1925年纂有族谱。老派:张氏源江西,派分千万兮,福三添金志,廷应汝承希。续派:斯士其宗远,嘉名克振先,作善有余庆,积厚自久传,绍闻必曰显,好德能长兴,泰定辉大业,家世益坛荣。新派:继述光祖德,文学起良卿,端正以养体,济时用则行,壮猷安邦国,忠亮佐盛明,代膺崇勋位,昌达迈齐民。
        华容宋家嘴张氏
        始迁祖雁秋公("乾"字派),原居益阳十七里董家托。清光绪26年(1900),为谋求发展,迁居华容宋家嘴。派语:丝纶秀有源,德允嗣国贤,代明文质盛,一统正乾权,恢绪家声远,箕裘克绍先,诗书芳继起,荣耀裕光前。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原系青华,玫瑰芬菲翠,圭璋品旨嘉,席珍晋待聘,琰藻灿云霞。
        华容普贤岗、陈子岗张氏
        属金鉴支张氏。始祖天岳公,字植五,号迪吉,居江西吉水县骊源桥,元进士,升辰州府都督。有子五:斌、成、信、世泰、德珊,均因官迁岳州。世泰,字复唐,号东镇,明洪武进士,随三兄到岳州,明永乐2年(1404)卜居陈子岗(今鲇鱼须普贤村)。世泰迁华容后,其兄弟后人相继迁华容之龙开河、八户台、白花台柞树嘴、习家桥等处。老派:(自七世始)渊源孝友,仁让斯崇,祖贻典则,家克昌隆。续派:传心昭大道,懋学振鸿名,裕后承先烈,思光志自成。
        华容章华台张氏
        元时文、胜兄弟二人居江西南昌丰城县石雄山,文公之子元珍公,任吏部尚书,有四子,象仪公喜游览,常居荆楚,仪四子镐公,官巴陵,偶适华容,喜其山水,遂于元末迁居华容章华台。后裔分居沙流河、竹龙口、普贤岗、顶台铺、周北山、南山等地。旧派:永本闻学富,敦问良光廷,忠诚克祖烈,佳美绍芳名。新派:典则崇前代,遗辉引翼长,政施惟孝友,后嗣必荣昌。
        湘阴龙潭冲张氏
        始祖亮公,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洪州。后裔细一郎于后唐同光2年(924)奉旨自江西迁居湘阴龙潭冲。明洪武间后人分迁湘阴各地。族人多分布在忠义、云静、显庆、文家、长乐等地。民国初年建宗祠于本邑衙前街。至1948年,共118540人。
        湘阴白水冲张氏
        始迁祖必海公,五代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洪州迁此。
        湘阴刘家湾张氏
        始迁祖道源公,元末自江西吉水迁此。
        湘阴大塘张氏
        始迁祖庭溪公,明洪武中自江西迁此。
        湘阴麻沙洲张氏
        始祖嵩龄公,本吴姓,山东曲阜人,明洪武中迁湘阴。后裔清康熙中叶,因滇藩之乱改从张姓。
        湘阴一姓围张氏
        始迁祖荣义公,明朝中叶自江西吉水迁湘阴荆塘之南塘,再迁一姓围。
        湘阴文洲围张氏
        始迁祖光德公。


        IP属地:江苏301楼2019-05-14 18:04
        回复
          常德
          张是当地第一大姓
          常德冷铺垱张氏
          始迁祖信仔公,原籍豫章,先是陈友谅乱后,湘南地凋,江西人稠,明洪武2年(1369)钦谕吉水县饬差护送与该处共十人来常武前乡上淰村。信仔公卜居冷铺垱,生志谦,志谦生世泰、世昌、世英、世贤,信仔公仍旋旧壤。厥后世泰迁三甲冈,世英迁后河城湖口,世贤迁东湖湾,世昌仍居冷铺垱。清乾隆59年(1794)昌房首修家谱,光绪16年(1890)续修,1921年三修。乾隆31年(1766)建总祠于常德苏子巷,咸丰8年(1858)又建于冷铺垱。派语:信志世舒单,宏秀凤单子,应胜启之国,正大心安履,传家惟孝友,淑性在诗书,丕振光先德,端诚以自居。
          常德八斗湾回族张氏
          始祖璞罗德,孙虎公于永乐11年(1413)授河南中护卫百户之职,至19年,改调常德千户指挥,宣德年间调北京锦衣卫,及景泰3年(1452),致仕还常,后裔附籍八斗湾。
          安乡张氏
          始迁祖仕选公,明嘉靖间自江西以军功补鄂州守备,知安乡多旷地,遂徙居之。
          汉寿总堤巷冲田张氏 宣公六世孙添禧,字居士,号子高,迁吉安府。明永乐2年(1404)携二子惟亮、惟显又由吉安府吉水县第八里张家冲钓鱼台土地祠下徙居龙阳南江总堤巷冲田。惟亮生文护,惟显生文忠、文信,信裔无嗣。衍为二房。十四世辕达、辕道、辕迪徙居沅江河渡桥,辕连徙居桃源穆家村。清同治2年(1863)建祠于陈家村(又名横冲)。同治13年(1874)创修族谱,1913年续修。派行:文伯宏节山,水再宗应元,辕昌运本政,德启家声时,仁贤光世祚,辅佐重朝廷,发祥先泽远,景绪后儒承。
          桃源鹿踏岭张氏
          始祖保元公,明洪武5年(1372)自吉水奉命征临沅一带,遂落业于常德府正街。传至十世祖国仕于清康熙间再迁桃源县北上七里村之菖蒲垭。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余人,分布于温泉乡及常德德山、石公庙、牛鼻滩等处。1944年建宗祠于大阳冈。族谱创修于清光绪29年(1903)。
          桃源风和殿张氏
          始迁祖悌公,明正德12年(1517)自吉水迁于桃源县西云霞村,始居楼屋冲,后移居黄家陇。至1948年,已传16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斗量冲、杨家溶、金花冲、大里坪、土公冲、玉皇殿、马家溶等地。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族谱创修于嘉庆21年(1816),光绪12年(1886)续修,宣统元年(1909)三修。
          桃源张氏
          始祖汝厚公,明正德间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湘之桃源北路高都村,开基张公峪。清道光间创建宗祠。清同治13年(1874)始修族谱,1914年续修,1948年三修,2003年四修,时新录丁口约3200人,多聚居于桃北郝坪乡。本族名人张登崧,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派次:朝廷赐元,学成名登,以才辅世,本道为文,经济邦家,中正居心,光裕显承,应运恒升,祖作孙述,万代永存。
          桃源白石铺张氏
          始迁祖祖华公,明洪武间自湖北天门迁于桃源县南西东村之白麟,后世又移居澄溪、白石铺、寺平等地。1923年始修族谱。至1948年,已传20代,人口约300余人。
          桃源榨房冈张氏
          始迁祖思良公,明中叶偕兄弟三人同自江西迁湖南,一居辰州,一居永定,思良落业于桃源县北东高乡之榨房冈。族谱创修于1918年。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400余人,分布于高东、大田、莫林及恩施龙马山、汉寿太白湖等地。宗祠在榨房冈。
          桃源黄泥田张氏
          始迁祖永祯公,明崇祯时自吉水迁桃源县南下白石村之黄泥田。至1948年,已传16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沙坪、杨溪等处。宗祠在黄泥田。1943年续修族谱 。
          桃源木塘张氏
          始迁祖明公,明初自江西迁于桃源县南白石村之黄泥田,越数世有一支孙再迁木塘。族人分布于三叉港、雷家湖等地。清咸丰6年(1856)建宗祠于本乡张黄家。至1948年,已传20代,共500人。
          桃源水田张氏
          始迁祖进廷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水田荷花堰。至1948年,已传11代,全族人口约100余人,分布于硖州及桑植等地。清光绪12年(1886)建宗祠于荷叶堰,同年创修族谱,1919年续修。
          桃源大田张氏
          始迁祖寿公,明永乐2年(1404)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大田村之阴功垭。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仅30余人,分布于筲箕冈、左家垱及临澧陈耳乡张家湾、古池巷等地。宗祠在临澧张家湾,族谱创修于清光绪2年(1876)。
          桃源畲田张氏
          始迁祖登凤公,明中叶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畲田之长岭冈。至1948年,已传19代,全族人口约200余人,分布于朱家港、架桥及常德东门外等地。1937年建宗祠于长岭冈,族谱创修于1933年。
          桃源陬市张氏
          始祖三宝公,明洪武3年(1370)与兄大宝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陬市后坪。洪武5年(1372)迁张家河,永乐2年(1404)再迁张家山湾。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土地坡、张家河、金鸡山及武陵、沅陵等地。清道光16年(1836)建宗祠于浯溪张家冈,族谱创修于1931年。
          桃源菉萝张氏
          始迁祖东池公,明万历28年(1600)自吉水官武卫都尉,随征播州杨应龙,播州平而辞官留居桃源县西云霞乡之马栈,生有四子:信、伦、魁、贤。伦与贤迁施南。繁衍于桃源者皆信子元逵孙文榜、文材、文奇三支。族谱创修于1921年。至1948年,已传13代,全族人口约700余人,分布于风和殿、汪家溶、马家溶等地。宗祠在菉萝坪。另一支始迁祖秉醇,字承庆,因避元末兵乱自吉水迁于桃源县城南门阁外,落业于菉萝坪之张家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青铜溪、长冲、浔阳坪、牌楼坡、明水冲等地。宗祠在焦岩嘴。清嘉庆10年(1805)创修墨谱,1920年付印,1944年续修。
          桃源浯溪白洋河张氏
          始迁祖英公,明永乐2年(1404)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浯溪之白洋河东岸。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400余人,分布于漆河、黄婆店等处。清光绪20年(1894)建宗祠于白洋河东岸。1931年创修族谱。
          桃源大里坪张氏
          始迁祖万发公,明洪武2年(1369)自吉水迁于桃源县城边街,旋又徙于县西大里坪高桥。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分布于珊瑚坪、梭子堉、云亭冈、五里牌、玉皇殿、县城等处。宗祠在县城之梭子堉。1931年创修族谱。
          桃源麻寺峪张氏
          始迁祖必显公,元进士,元末避兵由江西南昌迁桃源大高村田家河,生祥瑞,初迁黄坡店,再迁麻寺峪。清同治6年(1867)创修族谱,1932年续修。派歌:一德仁必祥英应木宿火问其士国宏玉本支百世于斯万年。
          临澧观音庵张氏
          始迁祖映公,原籍南京直隶庐州府合肥县,明洪武12年(1379)敕封为武略将军,屯守九溪卫。永乐2年(1404)落籍澧州长乐里脚迹渡北坪,今临澧观音庵。清乾隆54年(1789)建祠于观音庵。嘉庆18年(1813)始修族谱,光绪13年(1887)二修,1926年三修,2004年四修。派字:国善其宗远,宾联希锦延,南楚兴文学,孝友绍祖先,家声克丕振,世泽卜长绵,贻谋定燕翼,绳武庆象贤,守成能创业,裕后自光前,继承昌顺达,派衍亿万千。
          石门下南圻廖家坪张氏
          明末自江西南昌迁此。
          石门上南圻张家蓬张氏
          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吉水迁此。1925年修有族谱。


          IP属地:江苏303楼2019-05-14 18:13
          回复
            张家界,张为当地第四大姓
            张家界张氏
            始迁祖万户公,元泰定5年(1328)因避难自江西南昌丰城县铁炉巷大栗树迁湘,开基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市)八都,继迁鲑谷,三世文美公再迁东平乡阳和平。至1948年,已传25代,族人万余人,分布于北固、北镇、东平等乡。宗祠在县城文庙巷。四世兑明公,明洪武4年(1371)授翰林院编修。
            张家界张氏
            谱称先祖银公,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栗树,官楚澧阳州署,任满未归,落业澧州柏杨堤。裔孙万聪,"明成化时奉旨实授指挥至所,即慈姑州永定卫大庸所也。大明弘治间,见我祖聪公镇守多载,忠胆报国,将卫城西关鹞鹰坡直至龙凤庵一带山林之地恩赐给我聪公。""大明崇祯三年,再弘蒙恩赐团官,故索溪界即张家界也。东六房岗、朝阳湾,西白羊山、楠竹垸、中坪等地,系兄团官衙署。感先祖荫袭之德,蒙勅旨建之,成,故有上马磴、下马磴。"至今已繁衍17代,人口近千。
            张家界天门张氏
            满公二十七世安全,迁临邛,十一世元成公迁华容。越十世,辛公迁武陵石公桥,又六世,奋公迁宿迁。二世哲公仍归石公桥,三世相宁公迁江西新渝玉界,二十八世正言公由玉界迁新淦砚溪。十一世端洪公由砚溪归楚,生万一、万二、万三。万三居辰州,万一居桃源,又三世才公,明正德间卜居永定天门山麓三岔村。清同治元年(1862)一修,光绪18年(1892)二修,2004年三修族谱。派序:(自才公第三代始)本敦永大,尚有世应,宗昌奕士,其先泰运,维家贻则,肇基用康,允式宏训,克迪前光,乃惇尔典,聿若斯彝,代生良翰,以赞时熙。
            张家界夏庄坪张氏
            始迁祖绍善公,清康熙初自辰州迁永定夏庄坪。至1906年,已传10代。
            桑植仓关峪乡苗族张氏
            始祖汉成公,明洪武时自辰溪因战乱迁安福。
            桑植赤溪张氏
            始迁祖世熙公,清康熙61年(1722)自麻阳羊角垴迁桑植赤溪乡杨泗坪芦茅湾。后人分布在赤溪、岩屋口、廖家村等乡。
            桑植大屋湾张氏
            清康熙、雍正之交自辰州府沅陵县朱家坪迁大屋湾(今五里桥乡大堰),后人分布于五里桥乡黄金塔、高桥两村。
            桑植丹家坪张氏
            始迁祖思铭公,自辰州迁桑植五里桥乡丹家坪。后人分布在五里桥乡丹家坪、毛胡咀两地。
            桑植刘家坪张氏
            始祖庭槐公,明永乐年间自湖北汉阳县戎屯安福所,后嗣落籍今刘家坪。后人分布在五里桥、县城、洪家关等乡镇。
            桑植张家塔张氏
            始迁祖仲公,清初自大庸所茅岗司迁桑植张家塔(今仙鹅村赤溪对岸)。后人分布在赤溪、利福塔、陈家河、五里溪等乡。
            龙山苗族张氏
            始祖联左、联右率族人自永顺鱼塘堪迁龙山里耶吴家溪,复迁内七沙湖溪,另一支由沙湖溪迁水坝蹬上。族人分布于沙湖溪、中寨、内七、大溪。字辈:肇辇始初月,启科显荣华,敬延先生德,忠贤玉美家。
            龙山中南苗族张氏
            始迁祖天佐公由辰州迁此。字辈:世其元国文,天心君臣宗,社有朝廷大,祖德万世昌。


            IP属地:江苏304楼2019-05-15 17:03
            回复
              益阳
              张为当地第三大姓
              益阳张氏
              始迁祖泽远公,原籍江西金谿县灵泉渡,因避明宦官王振之祸,于成化间徙湖北黄州府黄冈县,后徙益阳。六世以后分涧山、泉山、蓝溪三房。清光绪24年(1898)三房三修族谱,堂号清河。
              益阳炭溪、峡山张氏
              谱称始迁祖俊世、富联二公为魏国公第五世孙镗公之后。镗公二子:惟孝、惟考。惟孝公子万宝、万全于元乱烹沸之际携家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郡守治地避难。明朝定鼎,万全公奉旨还知安梅,万宝公留居吉水县圳上村。之后其后俊世公闻荆南安定,于洪武间毅然迁楚之辰。阅二十年挈唐氏转徙于益治西之炭溪,为炭溪张氏始迁祖。惟考公于宋理宗景定5年(1264)迁往山左。元顺帝至正5年(1345)曾孙凤仪公复徙益水南之白鹿寺。其子富联公于明洪武间更迁于益阳峡山口,为峡山张氏始迁祖。炭溪谱牒自明崇祯11年(1638)至1944年凡六修,峡山谱牒自明末至1943年亦六修,1993年二支首次合修。峡山房二十四世张国基,谱名裕晋,曾为全国侨联主席。俊世公房派语:俊宗文穆时,忠国守良其,善成贤相继,德广启鸿基。富联公房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挺秀,元明尚应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合族派语:岐黄望族兴,姓字赐长弓,孝悌彰河岳,廉劼耀古今,丰功书竹帛,壮志贯霓虹,万代崇风范,新章谱胤雄。
              益阳十九里游村团张氏
              始迁祖极明公,明永乐间自宁乡迁此开垦。
              益阳二十里也悠村张氏
              始迁祖思信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庐山迁此开垦,其后一支居沧水铺。
              益阳岐市张氏
              始迁祖德暠公,明洪武17年(1384)自江西泰和迁此开垦,其后一支居龙市街,一支居南坝。
              益阳南坝张氏
              始迁祖全真公,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泰和迁此开垦。
              益阳颜家湾张氏
              邵阳曲塘张氏十三世承祚,字云辉,清康熙年间迁益阳县二十里颜家湾落居。
              益阳二十里黄源冲张氏
              始迁祖明义公,南宋绍兴年间自宁乡来益开垦,遂定居于此。
              益阳炭山湖、瓮托塘张氏
              始迁祖荣武公,字泰源,明初由江西吉水县来益阳,落业炭山湖。传四派分受禄、受富、受贵、受通四房。受通远徙。禄房徙瓮托,清乾隆57年(1792)禄房创修族谱,道光7年(1827)续修,光绪10年(1884)三修,1921年四修。富、贵二房世居故里,乾隆58年(1793)创修族谱,咸丰10年(1860)续修,1918年三修。1948年三房首次合修,仍定名五修。清乾隆58年(1793)禄房创建宗祠于瓮托塘石桥湾,嘉庆间又另建于兰溪,光绪7年(1881)三建于陈甫岭。禄房老派:民德施先哲,流芳启俊英。三房联派:贤豪光国策,功烈振家声,世守诗书业,长传孝友名。
              益阳车山塘张氏
              始迁祖志良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迁此开垦。后裔居车山塘、千家洲。
              益阳朱家湖张氏
              始迁祖永声公,清代自华容行医来此。后裔居城里、宝廉垸、朱家湖。
              益阳清溪塅张氏
              始迁祖亨五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吉水迁此开垦,后裔居十七、十八、二十里。
              益阳十八里独木桥张氏
              始迁祖逊列公,清康熙年间自福建龙岩迁此开垦。其后衍居千把垸、千家洲等地。
              益阳千家洲张氏
              始迁祖树公,为南轩公十七派孙,明万历间由湖北沔阳新堤迁益阳千家洲烂柴港。清嘉庆12年(1807)始修族谱,咸丰9年(1859)、光绪19年(1893)、1929年、2003年续修。支派:(自十九派始)国正兆升平,年丰礼义兴,宗功延世泽,祖德远昌隆。


              IP属地:江苏305楼2019-05-15 17:07
              回复
                郴州
                张为当地第七大姓
                郴县郴阳张氏
                一世祖隐茂公,唐相张九龄之后,元至正间由韶州徙郴州城东来鹤楼居住,其子孙分迁郴州之虎塘、龙骨井、曲江、马岭、曾家湾、飞鱼塘等处。清道光27年(1847)纂有族谱,堂号金鉴。
                郴县西凤乡乌泥铺张氏
                始迁祖隐泉公,元中叶由江西迁郴县西凤乡乌泥铺。族人分布于太平之碧冲、毛塘等地。
                安仁赤塘张氏
                始祖唐时应宿公,讳钦,字汉弼,祖居山东清河县,唐昭宗时监镇永新,为永新开派一世祖。传八世至子清公,名汝霖,字朝宗,南宋间自永新迁居湖南兴宁张家湾,生二子,长性道,仍居兴宁;次性遗,名启山,迁居安仁赤塘。清乾隆24年(1759)五修族谱,乾隆46年(1781)、道光20年(1840)、光绪25年(1899)、2001年续修。至今族人约4500余人,分布于安平、坪上、清溪、龙市及茶陵。排行:张庭思万世,俊德伟高明,祖宗余庆泽,礼让起家声,敦本祥和集,崇文道义生,前光能永绍,富贵益昌荣。
                桂阳赤藻张氏
                始迁祖开富公,宋朝时由江西永新县因长沙校尉调守桂阳而迁湘,开基于桂阳县赤藻村。族人分布于新田县长富乡社湾、营邑城西等地。宗祠在长富。
                桂阳白杜窑张氏
                始迁祖思凰公,因避难自江西大明县迁居湖南桂阳县温溪乡白杜窑。
                宜章满塘张氏
                始迁祖希昇公,明永乐间因奉调征剿自茶陵迁郴县,后又迁宜章。族人分布在满塘张家、林家牌、走马坵、仁洞、移木山及宁乡、蓝山、四川、广东等地。清乾隆年间建宗祠于满塘。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6年(1781),1948年八修,是时已传21代,共8826人。
                宜章满塘张氏
                始迁祖希昇公,明永乐间因奉调征剿自茶陵迁郴县,后又迁宜章。族人分布在满塘张家、林家牌、走马坵、仁洞、移木山及宁乡、蓝山、四川、广东等地。清乾隆年间建宗祠于满塘。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6年(1781),1948年八修,是时已传21代,共8826人。
                宜章大井头张氏
                明初自乳源县徙宜章笆篱仁洞,正德时徙大井头。
                宜章来佛洞张氏
                自乳源县徙此。
                嘉禾西河张家张氏
                始迁祖少四郎,宋末自桂阳赤藻迁贵贤乡寿祝洞,旋迁西河。后人分布于山水塘、江山岭、杨梅等地。至1930年,凡256户,男518人,女502人,共1020人。
                嘉禾坌头张氏
                始迁祖启瑞公,元时由嘉禾拔塘分迁坌头。
                嘉禾水冲岭张氏
                始迁祖启通公,明时自白茅村始迁大山里,后迁水冲岭(一名瑞星岭)。至1930年,凡122户,男212人,女205人,共417人。
                嘉禾坡头张氏
                始迁祖大秀公,清康熙时自桂阳北乡赤藻分迁寿祝洞,再徙嘉禾坡头(一名溪头下)。至1930年,凡22户,男62人,女61人,共123人。
                嘉禾山水塘张氏
                始迁祖重瑾、重吕二公,清康熙雍正间开基山水塘。
                嘉禾冲下岭张氏
                始迁祖大位公,清乾隆间自西河分迁冲下岭。至1930年,凡19户,男50人,女56人,共106人。
                嘉禾杨梅张家张氏
                始迁祖齐卿公,清康熙间由西河张家分迁嘉禾杨梅张家。
                嘉禾江山岭张氏
                始迁祖德成公,清乾隆间由西河分迁江山岭。至1930年,凡21户,男45人,女35人,共80人。
                嘉禾下青山张氏
                由新田县分迁此,以垦起。
                嘉禾赤竹铺张氏
                自衡阳徙此。
                汝城秀水张氏
                始迁祖平迪公,广东曲江县人,因功勅封平迪将军。宋季迁汝城。明正德间迁汝城西二区秀水。传十三世,召琳派迁居文明秀水;召先派迁居南二区少界;召化派迁居溪头、蒋家源;召都派迁癞岭及翰塘等处。至1932年,已传38代,共1000余人。
                汝城山田垅张氏
                始迁祖钦公,明天启时由宜章县赤石黄土塘上湾迁汝城山田垅。至1932年,已传14代,丁口300余人。
                汝城大管塘张氏
                始迁祖星桂公,清乾隆时自广东仁化县徙汝城大管塘。后裔分布濠头、坪山黄家等村。至1932年,已传12代,丁口100余人。


                IP属地:江苏307楼2019-05-15 17:19
                回复
                  永州
                  张为当地第六大姓
                  永州张氏家族
                  湖南张姓远祖为南宋张浚,西蜀锦竹人,南宋抗金派首领、宰相。秦桧当权时,张浚贬徙永州10年,宋隆兴二年(1164)卒,葬宁乡县沩山。其子张栻,号南轩,南宋学者,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廉齐名。后徙居衡阳,后裔居长沙、衡阳、宝庆、永州、辰溪等地。三世孙朝凤于宋理宗时,在江西为官,遂落籍泰和县。四世孙允从泰和县迁居湖南沅陵,宋末复迁江西泰和。五世孙万隆、万盛、万祥于元初从江西泰和再迁湖南,万祥居衡州,万隆、万盛居祁阳、邵阳。万盛孙诲繁迁零陵县发元坪,为零陵张姓一支始祖。清初,万盛嗣孙有人徙蜀,历代繁衍,成为蜀中望族。宁远张姓始祖张玄贵,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变,携三子避难于永州,长子万一居接履桥,为零陵另一支张姓始祖;次子万二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居宁远云潭。明初万二又徙零陵县。
                  零陵张氏
                  始迁祖甲八公,明初偕妻刘氏自江西泰和县鹅公坝徙居湖南永州零陵胥字北乡白塘,后又转徙至西路孝悌乡,生四子:乙四郎、乙五郎、乙六郎、乙七郎。族谱始修于1916年。宗祠在白塘。至1948年,已传20代,共1000人。
                  零陵莲蓬塘张氏
                  始祖百五郎,世居江西吉水,一说泰和。四世庚二郎,明初迁居湖南零陵县烟竹山。八世彦和公再迁承平洞狮子口,复迁附近之溪流螺,成化元年(1465)始卜宅于今之莲蓬塘,垦荒谋生。族人分布在江华、四川等地。清乾隆年间建宗祠于莲蓬塘。族谱创修于1937年。至1948年,已传19代,共900人。
                  零陵发元坪张氏
                  远祖浚公,南宋西蜀锦竹人,葬宁乡县沩山。其子栻,后徙居衡阳,后裔居长沙、衡阳、宝庆、永州、辰溪等地。三世孙朝凤于宋理宗时在江西为官,遂落籍泰和县,四世孙允从泰和县迁居湖南沅陵,宋末复迁江西泰和。五世孙万隆、万盛、万祥于元初从江西泰和再迁湖南,万祥居衡州,万隆、万盛居祁阳、邵阳。万盛孙诲繁迁零陵发元坪,为零陵始迁祖。清初,万盛嗣孙有人徙蜀,历代繁衍,成为蜀中望族。
                  宁远大阳洞、云潭张氏
                  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乱,玄贵携三子避难来宁远,长子万一定居零陵接履桥;次子万二定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定居宁远云潭。今大阳洞、云潭两乡约12000人。
                  蓝山源头洞张氏
                  始迁祖天元公,明末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6户,男15人,女20人,共35人。
                  蓝山舜乡罗家山张氏
                  始迁祖文瑞公,清顺治间由广东四会迁来。至1931年,凡51户,男87人,女63人,共150人。
                  蓝山卢家冲张氏
                  始迁祖惟瑞公,清顺治时自广东四会迁此。至1931年,共45人。
                  蓝山大慈乡黄土岭张氏
                  长房始迁祖有财公,清康熙时由宜章笆篱堡迁来;三房始迁祖兴逵公,清乾隆时由宜章迁宁远鲁观洞,再迁蓝山黄土岭,至1931年,凡22户,男81人,女65人,共146人。
                  蓝山舜乡桥头张家张氏
                  始迁祖成继公,清康熙时由广东韶州府分此。至1931年,凡12户,男23人,女17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柏花冲张氏
                  始迁祖时樑公,清雍正间由吕阳迁来。至1931年,凡4户,男14人,女12人,共26人。
                  蓝山舜乡团圆山张氏
                  始迁祖云龙公,清乾隆时来自江西。至1931年,凡11户,男25人,女17人,共42人。
                  蓝山大慈乡老婆源、新屋场张氏
                  始迁祖振贤公,清嘉庆6年(1801)由蓝山黄土岭迁来。至1931年,凡5户,男20人,女18人,共38人。
                  新田长信张氏
                  始迁祖开富公,宋末自江西永新县宦湘,初居桂阳县,再迁新田县长信乡司边张家。宗祠在本村。
                  新田张家湾张氏
                  始祖开富公,宋朝自江西宦湘,居新田县明义乡,传至仁选公,卜居明义乡张家湾。宗祠在长富。至1948年,已传13代,共2000人。
                  新田社湾张氏
                  始迁祖得圆公,宋朝时自桂阳县迁居新田县长富乡社湾、荣邑、黄道坊、下寺洞张家等地。宗祠在长富乡社湾。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000人。
                  新田崇高山张氏
                  始迁祖一榜公,清初由零陵县因经商迁居新田县博大乡崇高山。
                  新田屏峰塘张氏
                  始迁祖宗裕公,清初由零陵县因经商迁居新田县情大乡屏峰塘。至1948年,已传10代,共50人。
                  新田杨干坪张氏
                  始迁祖三锦公,清初自零陵县因经商迁居新田县情大乡杨干坪。宗祠在杨干坪。至1948年,已传10代,共100人。
                  祁阳张氏
                  始祖浚公,宋孝宗隆兴2年(1164)葬于宁乡县沩山,其后裔散居于长沙、宝庆、衡州、永州、辰州各地。浚玄孙翔迁江西省泰和县。翔子允迁沅陵县,宋末复迁泰和县西山乡,元初迁来祁阳。在县内定居的有万隆、万盛兄弟和从弟万纯,其子孙分布在今邵东、衡南、祁东盘塘、永州和县境芳名亭、丝塘冲、腊园、张公亭、白水等处。


                  IP属地:江苏308楼2019-05-15 17:22
                  回复
                    溆浦硃砂堡张氏
                    清康熙时徙此。
                    溆浦荷包湾张氏
                    始迁祖武公,原籍沅陵,清康熙时徙此。
                    溆浦白雾头张氏
                    始迁祖玖公,原籍沅陵,清康熙时徙此。
                    溆浦两头田、龟形张氏
                    始迁祖儒公,原籍沅陵,清康熙54年(1715)携子士富、士贵徙溆。又有士华同来。儒裔居两头田,华裔居龟形。
                    溆浦茸溪张氏
                    始迁祖士柱公,原籍辰溪,清康熙时徙此。
                    溆浦岩坪溪张氏
                    始迁祖可银公,原籍沅陵,清康熙时徙此。
                    溆浦斜溪张氏
                    始迁祖国安公,清康熙时自沅陵徙此。
                    溆浦抱肚岩张氏
                    始迁祖正许公,原籍沅陵,清乾隆时徙此。
                    麻阳桥头张氏
                    先世居湖广衡州兰初县。明洪武年间,云伍之父奉旨从役,领兵剿蛮,至锦江滨深溪坪桥头,插标为记,剿蛮平息后,无意为官,率全家居此。生二子:长子云二往黔,次子云伍留此。派词:云恩单友文永祖朝,大一荣天,世代兴隆,千载长远,攸久万年。续派:前程国顺利,智仁义胜洪,建宗恩德厚,显应久和平,伟景春光茂,运开佑启祥,清白传家正,明声瑞继强。
                    麻阳张氏
                    原籍江西丰城县桥渡江。始祖万选公任湖广长沙府太守,任满后居湘潭。其长子监举有孙四:登明、登财、登逵、登秀。登明之五世孙居岩门屯里;登财之三世孙雄飞于元泰定间自江西迁辰溪石马湾,后定居麻阳羊古脑五溪桥;登财之次子提督生谷胜,字觐远,于明洪武2年(1369)迁居麻阳落业,生三子,长文通迁白泥田,次文蔚移居岩门,三文辅仍居旧县。提督之三子谷月之次子文琳之长房宗孝居黄双林,二房宗玉居毛坪。岩门屯里派词:提谷文发,应才源廷,永朝联世,上兴(茂)大(仁)国(宏)。祖宗有盛德,景秀自传芳,明伦家道正,必定万年昌。白泥田字派:觐文宗子景,祖廷志朝学,世龙(士)道天成(星),如(已、绍)言家国长,继青湘。
                    麻阳绿溪口乡羊股脑张氏
                    始祖世杰公,宋朝范阳人(今河北定兴县)。其次子正心少从父军,宋亡而义不仕元,遂更名惟忠,遁居邵州老鸦田。惟忠次子雄飞于元泰定3年(1326)辞官卜居辰溪县石马湾,再徙居羊股脑。后裔散居绿溪口、黄桑、岩门等地。
                    麻阳镇远头张氏
                    始迁祖仁春、仁广二公,明永乐6年(1408)自贵州省镇远府迁此。
                    麻阳岩门张氏
                    始迁祖应清公,元代自邵州迁此。
                    新晃侗族张氏
                    源出江南,始居江西丰城县。至雄飞公于元泰定初官麻阳副将而定居,后迁邵阳,继徙辰溪。至十世福义公于明永乐3年(1405)从泸溪迁沅州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寿星,孙乔海、乔禹、乔德、乔贵,分居高寨、岑转坡、田家寨、禾滩等地。
                    新晃张氏
                    原籍山东,明洪武年间随屯军而入晃地大地树湾、长乐坪、张家垸、方家屯等地落户。子孙分布在县内舞水沿岸地区。
                    芷江张氏
                    始迁祖金城公,南宋淳祐年间自山东青州迁此。另一支始迁祖玉甫公,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丰城迁此。
                    会同张氏
                    始迁祖尚谷公,河南祥符县云济桥人,宋大观3年(1109)进士,政和元年(1111)任黎平府刺史,致仕归解而家会同。族人分布于伏龙乡、皂旗等处。
                    会同伏龙张氏
                    始迁祖启祥公,以字行,籍本金陵,后徙中州之汴梁,因安史之乱徙楚之长沙,数年后又徙居会同伏龙乡蓝田村。族人分布于大顺溪、毛田冲、坪村、高村、地田、芷江、靖县、贵州天柱县等地。宗祠有三,分别在上蓝村、蓝田村、高村。族谱始修于明成化15年(1479)。至1948年,已传35代,共15000人。
                    会同高圯坪张氏
                    始祖华辅公,明洪武19年(1386)自江西泰和县因军务营生而迁湘,开基于靖县南关外马厂口。传至三世祖家公于成化8年(1472)由马厂口移居倒水,至汝松公又自倒水徙居会同之婆塘,后再移高圯坪。宗祠在靖县。族谱始修于清道光10年(1830),光绪33年(1907)续修。
                    靖州官田冲张氏
                    宋嘉祐年间由吉安迁靖,居官田冲。
                    靖州一里张氏
                    明洪武4年(1371)由南京迁靖。
                    靖县马厂口张氏
                    始祖华辅公,明洪武19年(1386)自江西泰和宦湘,卜居靖县马厂口。族人分布于通道、绥宁、会同等地。宗祠在本县。至1948年,已传18代,共3600人。
                    通道西应寨张氏
                    始迁祖正培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通道,地连西应寨
                    通道张氏
                    始迁祖万虎公,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泰和县迁此。
                    通道张氏
                    始迁祖伴傍公,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此。
                    沅陵张氏家族
                    祖籍洪州,张翔任四川参将,宋嘉祐四年(1059),由四川回湖南扫墓,经沅陵病卒,眷属奔丧到沅陵,次子张申留居沅陵城西张家巷,子孙繁衍,迁居今马底驿黄笋坪、白雾坪等地,入境900余年
                    另一支,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凤形洲。元至正年间(1341~1368)陈友谅进兵南昌府,张子明欲救,友谅怒令灭尽南昌张姓。张氏去“弓”姓“长”。明建文二年(1400),苗民起义,长福吉随岳父金镒、内兄金思芳从戎湖广。永乐四年(1406)干戈平息,长福吉择居桃源大庄坪,八年后转迁沅陵细茶坪(现蚕忙乡境内)定居,再过三载复姓张,入境近600年


                    IP属地:江苏310楼2019-05-15 17:32
                    回复
                      湘西
                      湖南湘西龙山张氏家族
                      主要分布在民安、召市、石羔、桂塘、华塘、兴隆街、石牌、内溪、瓦房、贾坝、三元等乡镇。
                      湘西苗族有张氏子孙。


                      IP属地:江苏312楼2019-05-15 17:38
                      回复
                        海外
                        张为新加坡第六大姓
                        张为美国华裔第二大姓
                        意大利的米兰华裔姓氏中张为第七大姓
                        新加坡张氏总会
                        張氏總會第40屆(2006/2007)執行與執監委員會
                          会务顾问:
                          志賢部長, 和賓 MP, 有福 MP, 宗治 JP, 永祥, 泗川, 良財 BBM, 齊娥
                          法律顾问 : 智勝, 清池
                          产业信托 : 泗川, 克彩, 水荃, 天成, 長中, 允伏, 東華
                          榮誉主席 : 泗川,
                        克彩, 建昭BBM, 水荃, 良材BBM, 孫滾,, 允伏PBM, 樹寬, 長中 S.B.ST.J, 木杉,
                        添堯PBM, 昌隆PBM
                          名誉主席 : 丹斯里拿督曉卿, 國良, 允中, 聯團, 子富, 傳欽, 源成BBM, 天成, 美職S.B.St.J, 亦輝PBM,
                        東華,
                        騏牧BBM, 松聲, 雙洲, 文元, 泰德, 冲福S.B.St.J, 張騰, 宗雍, 蕙菁, 春安, 拿督岳財, 慶華, 友興,
                        源生, 自章, 榮宗,
                        仰興, 榮發, 泰如, 建福, 建丰, 建鳳, 雅練, 建安
                          名誉董事 : 福山PBM, 漢國, 漢平, 國新, 土龍, 汝佩, 克土, 經杞,
                        順團, 清潭, 養華, 家勝, 金鉤, 金木,
                        坤元, 坤福, 育義, 則炳,桂土, 桂芳
                          会长 : 張允伏
                          第一副会长 :
                        張長中
                          副会长 : 順團,昌隆, 建安, 遠謨, 順盛,仰興,群發
                          总务 : 文彪
                          副总务 : 國新, 玉西
                          财政 : 冲福
                          副财政 : 榮發,張怡
                          教育股主任 : 玉珊
                          副教育股主任 : 聯祥, 群盛
                          福利股主任 : 春鳳
                          副福利股主任 : 啟中, 遠功
                          交际股主任 : 世明
                          副教交际主任 : 家順, 錦堂
                          康樂股主任 : 延南
                          副康樂股主任 : 耀輝, 盛貴
                          中文书 : 瑞專
                          英文书 : 衍榮
                          委員 :
                        福秀, 春安, 天保,克土, 喜通, 文進,亞坤,玉華,瑞坪,鈞發,克民,子財 ,國柱, 德丰, 正孝
                        監察主任 : 云峰
                        副主任 :
                        清潭
                        监察委员 : 耀冰,雙洲, 福財, 家勝
                        查账 : 新龍, 樹欽
                        张氏总会互助会第39屆(2006/2007年度)委員会
                        主席 : 福秀
                        副主席 : 清潭,亞田
                        总务 : 國新
                        副总务
                        : 克土
                        财政 : 榮發
                        副财政 : 春安
                        锣鼓主任 : 國柱
                        副锣鼓主任 : 錦堂
                        委員 : 聯祥,
                        家順,延南,盛貴,雅勝, 細隆, 玉西, 清湖,
                        明業,經杞,天保
                                             历届会长
                        第 1-5 届会长
                        张进之
                        (1937-1941年)
                        每届 1 年, 连任 5 届
                        第 6-7


                        (1942-1943年)
                        至战后方选出第 8 届会长
                        第 8-9
                        届会长
                        张三品
                        (1944-1945年)
                        每届 1 年, 连任 2 届
                        第 10-16 届会长
                        张淑源
                        (1946-1959年)
                        每届 2 年, 连任 7 届
                        第 17-19
                        届会长
                        张汉三
                        (1960-1965年)
                        每届 2 年, 连任 3 届
                        第 20-25
                        届会长
                        张梦生
                        (1966-1977年)
                        每届 2 年, 连任 6 届
                        第 26-33 届会长
                        张泗川
                        (1978-1993年)
                        每届 2 年, 连任 8 届
                        第 34
                        届会长
                        张木杉
                        (1994-1995年)
                        每届 2 年, 任 1 届
                        第 35
                        届会长
                        张树宽
                        (1996-1997年)
                        每届 2 年, 任 1 届
                        第 36 届会长
                        张长中
                        (1998-1999年)
                        每届 2 年, 任 1 届
                        第 37-39
                        届会长
                        张天成
                        (2000-2005年)
                        每届 2 年, 连任 3

                        第40届会长
                        张允伏
                        (2006-2007年〕
                        每届2年
                                                下属分支机构
                        儒林张氏公会
                        清河张氏公会
                        客属张氏公会
                        安溪岭美慈济堂
                        下鲲江张氏公会
                        福洲厚美张氏百忍堂
                        丰永大张氏清河堂
                        曲江文兴宫
                        金鉴联谊社
                        琼洲张氏清河堂
                        澄海隆城张氏同乡会
                        解山宫张氏清河堂


                        IP属地:江苏313楼2019-05-15 17:43
                        回复
                          可喜可贺,下面是2013年的事件
                          世界张氏总会要助各地宗亲建会
                          世界张氏总会在去年年底成立后,代表着世界各地张氏宗亲走向团结的第一步,接下来,总会希望能够协助散居在各地的张氏宗亲,建立属于自己的宗亲会。
                            世界张氏总会会长张晓卿昨天带领世张代表团拜访新加坡张氏总会,他在午宴上发表上述讲话。
                            他说:“世张筹组成功,代表了全球张氏宗亲,已经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张晓卿也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董事主席和香港明报企业集团董事主席。他透露,世界张氏总会接下来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各地的宗亲成立公会,让他们有所“归宿和认同”。
                            他说:“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基于‘全球张氏一家亲’的团结精神,我们的感情,是相通相连的。”
                            新加坡张氏总会总务张文彪透露,世张代表团这次来新,是为了开会讨论有关成立“马来西亚张氏总会”的事宜。
                            目前,马来西亚砂拉越、沙巴、柔佛、槟城和马六甲各别成立自己的张氏宗亲会,世界张氏总会希望把这些团体结合起来,让全马的张氏宗亲能够互相联系、扶持。
                            不过,据世界张氏总会秘书长张强开透露,在马来西亚的社团法令下,全马必须至少有7个州成立张氏总会,才能成功申请组织马来西亚张氏总会。
                            世界张氏总会义务财政张仕国表示,倘若马来西亚张氏总会成立,对联系新马两边的张氏宗亲将起着正面影响。
                            他说:“过去,宗亲组织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联系乡情,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各地宗亲无论是在经济或文化上,都发现有必要保持联系。”
                            除了参观张氏总会,在张晓卿的带领下,30多名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柔佛南部、麻坡,以及印尼的张氏宗亲们,昨天也拜访了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馆长冯仲汉也特地为一行人进行讲解,张晓卿过后更在留言册上写下“化历史的创伤,为振兴的动力”两句话。
                            张晓卿说,参观晚晴园后让他得到很大的启发,他尤其对馆内南洋室的巨型油画《华侨是革命之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世界张氏总会订明年4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河南洛阳举行世张恳亲大会。


                          IP属地:江苏314楼2019-05-15 17:47
                          回复
                            四川营山张氏家
                            张氏“湖广填川”祁邑部分世系集彔
                            前言
                            “湖广填川”,通常理解为两湖两广移民四川。其实“湖广填川”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湖广”指什么地方?作为省一级行政区,早在元代就开始使用。当时“湖广行省”,治武昌路,地盘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以及贵州海南、广东、广西。明代,行政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湖广布政司”辖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地方官制有变革,以总督、巡抚为省一级的最高长官。清代 “湖广总督”只辖湖南湖北两省。
                            广义的 “湖广填川”还应包括两广、江西、山东和云贵等地的移民。
                            据清末资料记载: “湖广填川”入籍成都者皆系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贵10%江西15%;安徽5%;江浙10%两广10%福建、山西、甘肃5%。
                            但填川移民,很多都说是来自麻城孝感乡,这是讹传。我族主要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由湖南祁邑先后徙迁于重庆市主城区以北山乡地带定居的同宗后裔,一些家里明明有谱传承,也照样流传着麻城、孝感之说。此说之流传因素很多。1、元末,明玉珍入川,其10万兵丁大多为随州人,麻城人早已定居巴蜀。2、张献忠攻占麻城时,曾得降众5万7千人,这些降众同湖北省内的壮丁一起合编为楚营,辗转入川,其中大部分落业为民营耕于川。张献忠入川号称六十万大军,败北后也大部落籍四川。3、清初填川移民,多数是先聚集湖北麻城孝感,然后再西上入川。因此,填川移民冒籍麻城、孝感以求庇护便盛行一时,以讹传讹,日子一长,不仅“全川不见有川人”以致一些人还不知其祖籍究竞来自何处。
                            我族现自称为“渝北族人”,是张氏南轩公五世孙——湖南祁邑始迁祖万隆公之次子再果公的裔。近几年我受族人之讬重修族谱,在整理旧谱时,发现我同宗族人入川者甚众,有的其今天的后裔不一定清楚自己的族史和家族世系。故此,据旧谱所载,现将再果公后裔中入川者(多数是万隆公的12—14世孙)及其前辈的世系集彔如下供同宗寻根参考。
                            南轩公五世孙万隆公之次子再果支后裔中入川各先辈世系集录彔
                            1再果2永保3思权4志温5义6谦7文玺8廷壤9朝宣10孔星11显汉12时宾13仕顺14我煜入川
                            13仕顺14我昊入川
                            4志温5礼6瑄7文宪8廷珂9朝爵10 贵11显德12奇宾13仕朋14我鼎15三颐子入川
                            12奇宾13仕朋14我鼎15三颐子入川
                            11显德12富宾13楚廷14玉忠入川
                            12富宾13仕应14我朝、谏、干入川
                            11显德12毅宾13仕京字美寰配李氏入川
                            12毅宾13仕凉字玉寰入川,子三
                            12毅宾13仕景14我奇入川
                            12毅宾13仕谅配刘氏葬巴县邹家浦,
                            13仕谅14我藩字成忠子七入川;
                            13仕谅14我益字胜忠子三入川;
                            13仕谅14我芳字世忠子二居益阳
                            13仕谅14莲字大忠子三入川。
                            7文宪8廷珪9朝禄10 盟11显通12禹宾13仕俊14我宗15次子三清,三清次子16世荣入川
                            10 盟11显逊12学宾13仕仪入川
                            12学宾13仕伦14我宪15三治16世良字名举入川
                            7文宪8廷珍9朝栋10 恩11显魁12国宾13仕勲14我巍入川,居三圣
                            12国宾13仕熹14我仑入川
                            8廷珍9朝梁10 典11显星12经宾13仕御14我襟、15三植入川
                            13仕御14我祁入川、
                            6瑄7文魁8廷链9朝升10魁星11显材12衍宾13仕藩14我荣、华、芳入川、
                            12衍宾13仕藻、满、油入川
                            7文魁8廷珺9朝陛10壁星11显廷12珏宾13仕鲁入川,鲁公有八子入川
                            5礼6荣7文杲8廷豪9朝立10福星11显镜12潘宾13仕任14我常入川
                            9朝立10袺星11显镛12权宾13仕芳14我刚字方宪入川、
                            13仕芬14我吉字方庆入川、
                            11显镛12推宾13仕兰14我礼入川、
                            11显镛12兰宾配王氏入川
                            11显镛12观宾13仕隆、仕礼入川
                            13仕茂14我勋
                            5礼6珙7文昊8廷宾9朝锡10 显11富金12秀玉13贞甫入川
                            10 显11富银12魁宾13仕祚14我然入川
                            12魁宾13仕裕14文先入川
                            11富银12星宾入川
                            5信6伟7文炤8廷梓9朝典10科星11显兆12桂宾13仕郡〔君邑〕14我迪
                            15三策入川
                            12桂宾13仕琶14子一入川
                            12桂宾13仕榜14子一入川
                            11显兆12梓宾13仕位14我秦入川
                            12梓宾13仕贤入川
                            12梓宾13仕荣入川
                            12梓宾13仕康入川
                            7文炤8廷柏9朝润10景星11显极12大宾13仕政14我谐字文咏入川
                            12大宾13仕攻14我诠字圣言入川
                            11显极12正宾13仕齐14我谚子三迁入广西
                            11显极12维宾13仕舜14我谕字文教入川
                            12维宾13仕望14我价字文善入川
                            11显极12绅宾13仕圣14我镳字文千入川
                            12绅宾13仕清14我钧子三贤迁广东
                            5铭6鉴7文高8廷武9朝选10 印11显顺12亮宾13仕球14我袭入川,子三。
                            11显顺12享宾13仕琜14我裴入川15三星
                            13仕琜14我裴入川15三建
                            13仕琜14我嘉字颂谋入川
                            12享宾13仕珠14 念入川,15三东、三楚徙外16三东之子随塑父入川
                            6鉴7文济8廷尧9朝积10 笙11显惠12尔宾13仕玮入川14我咏
                            11显惠12仪宾13仕宪字帝简失考
                            12高宾、瑞宾、恩宾、嘉宾、吉宾、美宾等六人失考;13仕顼字孔一,子我训入川;13仕珂字胜一,子我谋入川;13仕君字德一入川;仕秀失考。
                            5铭6铨7文潮8廷森9朝明10 选11顕生12舜宾入川
                            9朝明10 阗11顕球夫妇及抚侄12舜宾均入川
                            4志渊5德6达7文运8廷珊9朝宽10 望11显国12钦宾13仕朝14开科迁柳州
                            13仕朝14开奇入川
                            12钦宾13仕凤14开仕入川
                            13仕凤14开礼入川
                            13仕凤14开山入川
                            13仕凤14开富
                            10 望11显广12高宾13仕芳14开贵入川
                            5贵6昊7文兴8廷柯9添财10松11显端12国宾配李氏,夫妇入川
                            11显龙12赞宾13仕通入川14开上、正……
                            14开上15三提入川
                            13仕达入川14开亮、圣
                            12旭宾13仕智入川14开敕、佳
                            7文旺8春 9添银10桥11显仪12华宾13仕忠14开学15三贵入川
                            13仕忠14开宏15三远入川
                            10桥11显伦12南宾13仕圭14开藩15三就入川
                            13仕圭14开芳15三意子入川
                            9添银10梅11显佑12元宾、启宾三代居柳州
                            5贵6旦7文财8廷相9朝审10彩11显仁12盛宾13仕虎14开荣偕四子入川
                            13仕虎14开贵15三祝、三科、
                            三义、三太均入川
                            12盛宾13仕象14龙锡、凤锡均入川
                            13仕象14圣锡、建锡均入川
                            12盛宾13仕狮14开仁15三子三吉入川
                            13仕狮14开智15三合三旦入川
                            13仕狮14开忠15三才三伦入川
                            10梁11显义12云宾13仕浩14开榜15三珍三珂入川
                            13仕浩14开明、开信均入川
                            5新6昂7文旻8廷秀9朝佑10潮11显春12良宾13仕胜14科先15三光16世吴入川
                            12良宾13仕鼐14魁先入川
                            15三友、其、洪随父入川
                            10潮11显学12科宾入川
                            11显学12玉宾13仕宪14禄先15三杞入川,子二
                            11显学12雄宾入川
                            11显学12儒宾13仕楚14祠先入川
                            13仕楚14争先15三定16世科
                            17世科次子有鹏入川
                            13仕楚14才先15三东入川
                            三东子三:16世作、信、仰入川。14才先字逸生葬重庆府鹤州米粮坝15三荣入川。三荣子二:16世
                            斑、矶皆入川。14才先15三鰲葬贵州。14才先15三执字国成葬重庆府巴县通源门外,子一16世用
                            7文旻8廷松入川
                            8廷兴9朝奎10暘11显秀12赏宾13仕元14忠先(翠先)入川
                            7文旻8廷旺入川
                            7文旻8廷玺入川
                            7文升8廷籣9朝铭10钰11显银12贞宾,其子入川
                            9朝铭10镐11显圣入川
                            9朝铭10镇11显孔12贤宾13仕智入川
                            9朝铭10缳11显贤12伟宾13仕鸣入川子一:14芳先
                            5新6冕7文鉴8廷能9朝珊10舜11显政12仁宾13仕科入川
                            11显政12卫宾13仕殿14鹏先入川,子三:
                            长子三夷偕三子:世华、谋、本入川
                            第三子三菊偕子世楚入川
                            12卫宾13仕学14予先入川
                            13仕学14旭先15三仲入川
                            13仕学14阳先入川
                            13仕学14荣先入川
                            13仕学14寿先入川
                            11显政12衢宾13仕亮14贤先入川,子三惠
                            8廷远9朝瑚10尧11显二12俟宾13仕义、尚、坤俱入川
                            11显二12宦宾13仕题入川
                            11显二12富台入川
                            11显二12贵台入川
                            3思鉴4志辉5景6表7文琪8廷德9朝廉10荣星11显鼎12联宾13仕尧14我仲、昱、伯入川
                            11显鼐12科宾13仕舜14我宜、交、相入川
                            12禄宾13仕魁入川
                            【注】:万隆公有11个儿子,嘉庆年间祁邑所修族谱,据说我渝北原存有20多册,是清请代从湖南送来的。由于各种原因,现己大部被遗失或损毁,且险些全部被焚。现存有的是有心的族人藏匿下来的,其中除再果支两卷外,还有再渠、再德以及再华等支的数卷也较完好。上面仅整理了再果一支,有关的宗亲,有什么问题可与我联系。


                            IP属地:江苏320楼2019-05-19 17:40
                            回复
                              卫干村四组张氏家族
                              祠堂:祠堂在卫干村刘家坪,已残破不全。 族谱:不详
                              家族迁徙史:不详
                              家族人物:张锡衡,字与九。光绪丙子(1876)科举人。家饶于财好施与。
                              性和易,多识旧典,言行宽厚。终身无喜怒色,即遇横逆,不
                              校也。以故人心向往,左右县局数十年。
                              资料来源:民国《名山新县志》和采访。
                              家族佚事:①卫干村的“卫干”实为“桅杆”,缘由该张氏祠堂门前曾立有一对桅杆。
                              ②当地有一关于该张氏祖辈的离奇传说:张氏祖上有一人做官曾“贪墨”了大批银子,被朝廷发觉,皇帝下旨,要么留头退银子,要么留银子不留头。张家最终选择了留银子。疑此支张氏为宋末四川制置使张珏、明玉珍大夏政权知院张文炳后裔。


                              IP属地:江苏321楼2019-05-19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