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560贴子:159,774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湛江
寻根:
廉江灯草张氏家族
寻找以下辈分家族起源,知道以下辈分的请说一下,我们每年清明都回灯草祭拜的长亭永锡盛世华玉


IP属地:江苏217楼2019-05-11 16:49
收起回复
    茂名
    茂港张氏家族分
    原电白县辖内32161人,人数最多的为沙琅镇,占张姓总人数的10.58%。茂港区的主要分布为:七迳镇(2520人):张屋、杨梅、下凼、张王等村;小良镇(2267人):南华、马户、马岚、北庄、那庄、北边城、边江、翁甘等村;沙院镇(2051人):元山仔、老果、那碌环、新屋仔、那珠尾、高田、上米连、杨培埇、那房、下米连、那墙、信村、斗垒等村及沙院圩;羊角镇(1187人):深水田、垌心、杨屋、车田屋、新元、山尾、金竹山、竹营等村及羊角圩;南海镇(1076人):东边、红毛岭、张那英、烧灰、后勤、同寮、等村;坡心镇(350人):飞鹅头、葵园等村。


    IP属地:江苏218楼2019-05-11 16:51
    回复
      肇庆
      张是当地第十大姓
      肇庆张氏
      肇庆张氏,为大族,以高要、四会最为有名望。高要张氏,有张汝学在南宋开禧元年迁移西江流域。之后,张氏于清初迁置高要。发布塔脚、白石村、仙人坑、禄步都官塘村等高要各村。
      【家训】
      清政廉洁,不图恩偿
      非理之事,不为不想
      不义之财,莫贪莫枉
      ——四会贞山街道扶利村《张氏家训》
      他们现在还有祠堂


      IP属地:江苏219楼2019-05-11 16:57
      回复
        吴三桂部将过境
        清康十三年甲寅岁,公元1674年,距今307年。平南王吴三桂动兵自称周朝年号,遗部将自称伯爵马雄者,统兵十余万,乙卯年腊月,由粤西下广东。所过地方,概行抢掠,焚烧房屋,抢夺儿女,各县皆然,新会尤甚。其时我张桥,幸祖等知机,统率族人,戮力保全,得免兵祸,附近乡民均投我乡安身。
        经元祖祭山起祸
        华公葬于云坑岭,人形,脐上穴,乙卯向之,前有尸山,横列作案,每祭则有大祸,人多畏害,不敢往祭,故祭扫缺矣。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距今407年。经元祖经礼祖等,孝敬动念,于癸未年往祭,随即遭孟桂人命图诬案之害(问军)后逢赦而归。
        查孟桂是怀一祖十九世孙,但何故发生图诬案,无证据。
        经元祖是仲贤之孙。
        日军过境
        公元1945年,日军要进攻重庆,乃绕道广东、广西、贵州北上进攻重庆。是年七月间日军到苍城驻宿一夜,苍城商店所有门窗木料用作架梁做烧柴之用,所有糖类蛋类均抢光。后天早分两路西上,一路由马冈灯山西上,一路由石桥龙湾从小道西上。其时我乡男女老少,均逃往后山连桥,北布等村宿一夜。日军过后,乡民回家安居,我乡治安甚好此次得免兵祸亦云幸矣。
        当时情势危险,因国民党降伞队临走时放下很多降伞袋,还有水雷队放下水雷在村前的塔子里。一旦发现,有烧村危险,其损失不可估计。
        据说日军至独山被国民中央军消灭了,不久日军投降。
        张桥村立村期
        “华”祖生于后梁均王贞明三年,丁丑岁,公元约910年。华祖封朝议大夫司配陆氏,新兴静德里陆万公之长女,就产于陆屋桥生四子,长志亿,次志兆、三志远、四志达,及后子孙繁兴,改陆屋桥之名桥。当时约在晋天福十年,距今约公元1035年。在这之前,是张桥村立村期。如以30年为一世计至三十六世,为1080年,待考。
        开平县建县期
        清顺治元年甲申岁,公元1644年,距今337年。清朝已据北京,而明季永历之主逃至肇庆,朝纲不振,盗贼四起,我祖悬霄翁与庠生朝鼎祖,举人张炬磷、外戚戚熙详、陈星、戚良等。见天下大乱,事情紧急,极力恳求原邑通详地方利败,及竟行亲启亲凑,以成开邑,初邑尹伍士昌,速程莅任,以安地方。前崇祯年间,祖等已极力控诉,详凑允许。但因朝纲更代,阻而未果,至此势愈变甚。祖等仍复行举,始克终事。
        顺治八年,辛卯岁, 三月二十七日建立开平县;公元1651年,距今330年。自建县以后,每年要向各乡讨取劳役,我乡不能例外,但我乡以朝鼎祖建县有功,应免劳役之事禀于县,蒙邑尹王大爷批准,我乡得免劳役,皆朝鼎祖之功也。
        朝鼎祖字光宸,号玉器,是仲贤祖十八世孙,文相公之子。
        朝鼎祖庠生,恩受太常寺协郎,后在肇庆渡被阴贼谋害,于乾隆四十年修牌于长宁寺炼施公庙永祀之。
        华祖祠建祠期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距今231年。庚辰岁三月二十一日,首事:显觉、显振、衍宜、锡豪等,择地于长宁寺西侧,建祠一连二座,飞雁落坪形,坐乙向辛兼卯酉,解放拆毁,何故?可惜!
        石桥圩建圩期
        道光十四年十月初三日,公元1874年,距今147年。买青田 田开建石桥圩,开工平基起铺,每铺银六十两双间,执阄得铺。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入圩开铺营业,定每逢五、十为圩期。俱是奕骖翁主事。
        张桥村以前的范围及立村经过
        张桥村户首曰张喜户,原系陆万庄公所管。喾祖买受新兴静德里(今张桥地面)租谷五千余石,后分与我祖。华翁配陆万公之长女陆氏,就产而居于此,其始也新兴陆屋桥所管,后割归恩平县改名张桥。又于清顺治八年设立开平县,长静都二图一甲所管,以前村界东至开平城十五里,西至新兴九十里,南至恩平一百里,北至鹤山高明城一百二十里,现在各村为下:上截,长间,边头,村心,维新,坎底,横巷,四间,东昌,及后有现龙,龙门,塘尾,聚龙,长安均在一处居住;以后子孙繁兴分居沙湾,桥新,竹林,卓山,官渡,张屋,新咀里,梧村,古坪,龙湾,连桥,北布(即北桥),上桥,胜桥,罗桥,安桥,沙桥,黎村等皆是张桥分居。华公之一本也。
        长宁寺(解放后拆平)
        张桥东边一里地,土名长坪。华祖祠之左,有一座长宁寺,南向用以卫张桥风水,面积有五、六亩;一连三座,后座观音殿左原为捐钱留名及和尚居住,右原为亡过和尚;中座为六祖禅师殿,左原为韦驮地藏殿;前座为关帝,张王殿,左原为华光北帝殿,右原为炼施公殿。常有和尚数人在此奉祀香灯。
        寺中常租谷五、六十箩,为奉祀之用。
        寺的东边有座敦义祠,凡本乡无嗣者在此,均由和尚奉祀。
        本寺追于明万历年间,约在公元1602年,距今379年。原建于狮山尾,用以暮鼓晨锺,惊醒睡狮,因狮山是睡狮。
        长宁今昔
        长宁寺依林带水,绿地一片,风景宜人,寺内神像,雕刻工巧,各表神态,栩栩如生,神台神桌,花鸟虫鱼,龙飞凤舞,绚丽多姿,令人看而不厌,时逢炎暑,游客如云,牧童成群,是避暑好地方。村地名胜古迹,如今杳焉无存,殊为可惜!
        寺内对联:
        寺门口:千章古木菩提树,一派长江明镜台。
        六祖殿:夜鹤惊时禅月白,暮云深处佛灯红。
        了了了,凡尘息了,心了了。空空空,色相俱空,想空空。
        暮鼓晨钟,惊醒凡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观音殿: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红莲九品香。
        客 厅:客至不嫌茶味淡,僧居那比俗情浓。
        张桥村的善举
        经泰祖义设石桥二座于本村东边陂头塘、牛肠水,当时行人来往无蹇裳之忧,解放后拆毁。
        荣甲祖义设石桥二座于卓山上手鸟水桥处,又筑石路一条由坎底至长宁寺、大海基止,世人多感其德,解放后拆毁。
        捐款办学
        桥阳小学(今张桥小学)于民国时代,曾二次向海外侨胞捐款办学,当时热心捐款的侨胞有现龙张名清、张广就、龙湾张泽曹等,以及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侨胞。凡捐白银壹百元以上者,有一颗大照片存校,以资纪念。


        IP属地:江苏221楼2019-05-11 17:02
        收起回复





          祖拯,字万禄。九龄祖之长子,长藏器,次仲举,三仲立。官拜太子赞善大夫,安禄山诱以伪官,公叱拒不受,贼平封朝清大夫,谥忠艺。
          祖与妣陈氏合葬于旗冈。
          叔祖挺,九龄祖之次子,榜眼出身,官至中奉大夫。
          第六世
          祖藏器,字珍仲。拯祖之长子,长水丞,河南寿安尉,历任黄门侍郎楷书,与徐浩齐名。 夫人李氏生一子,厚。
          祖与妣葬于梅谭。
          第七世
          祖厚,字敦庆。藏器祖之子,袁州司马参军,殿中侍御使,历任朝奉大夫,工部尚书。妣卢氏生四子,长隶实、次隶英、三隶华、四隶文。
          四公爰句补而同行,不忍雁行离序,敦友于而植德,遂作裕后家乘。
          祖与妣合葬律水。
          第八世
          祖隶英,字景仲。厚公之次子,唐乡贡进士,历洪州都督,袁州参军,吉州刺吏。妣何氏,生三子,长唷、次澈、三复。
          伯祖隶实,厚公之长子,状元及第,官至皇子教授
          叔祖隶华,厚公之三子,唐工部尚书,后代分支乐昌。
          叔祖隶文,厚公之四子,唐受校书郎,后代分支襄阳。
          第九世
          祖澈,字耀。隶英公之次子,唐相九龄公之六世孙,居南雄始兴县。元和三年与弟同登进士,官至范阳监察御使。韩昌黎之门生,配韩公之孙女,生一子,兴。幽州军乱,公不屈死之,后人立碑于“喾”祖坟下纪念之,逢子午卯酉之年,三大房拜祭。(沙富、张桥、沙冈)
          第十世
          祖兴,字瞻愈。澈祖之子,妣田氏诰封恭人,生三子,长迪、次原、三咸。
          兴祖治家有方,子孙恪守祖训,至公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乙酉岁,国闻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其门曰“教门”兴祖因避国讳,改所居为珠玑巷,唐赠中亚大夫,祖与妣合葬于凤冈,丁向。
          第十一世
          祖原,字文嵩。兴祖之次子,唐员外郎,诰封宜人,配曾氏生一子,景。
          伯祖迪,叔祖咸二公后代居南雄。
          第十二世
          祖景,原祖之子,唐赠大中大夫,配李氏,诰封恭人,生三子,长廷泽、次廷范、三廷彦,享寿一百有三岁。
          第十三世
          祖廷泽,景公之长子,唐赠中顺大夫,配赵氏,诰封恭人,生一子,喾。
          叔廷范,景公之次子,配朱氏,乙丑岁,举为孝廉,起为御营使职宣差,岭南道闸,办常平司,掌平籴事。叔无嗣,南来为官,携“喾”祖就古冈州城金紫厢韩屋桥居住,后梁太祖禅唐故不再仕,详于“喾”祖遗言。
          三叔祖廷彦,景公之三子,由科目出身,仕石晋为大将,齐王开运三年,丙午岁,十一月契 入寇,杜威守贞俱降,惟祖力战,倍道飞报,夜渡白马津,东方未明,自封邱门,破关而入,迁晋主于开封府,立大功,本宗子孙皆封官职。“喾”三子皆封大夫,长子荣封朝烈大夫,次子华封朝仪大夫,三子昌封朝清大夫,三叔祖于天福二年,胡寇复起,被罹害。


          IP属地:江苏222楼2019-05-11 17:09
          回复
            第一世,古冈州
            始祖喾,字帷原。廷泽祖之子,唐相九龄公之十一世孙,幼年父母早丧,十三岁自南雄随叔廷范为官南来,居古冈州金紫厢韩屋桥,配妣崔氏敕封孺人。乾化三年癸酉春, 媒判刘成,配知州崔昱公之长女。生三子,长荣、次华、三昌,约在天福年间。
            喾祖生于唐乾符三年丙申岁, 二月十五日,终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岁,八月初三日,享寿八十有六岁。
            妣崔氏生于乾符六年,已亥岁,五月初五日,终于建隆三年,壬戌岁,九月十六日,享寿八十四岁。
            祖与妣合葬于古冈州(今新会城)贵德里绿护屏,银虾出水形,乙卯向之。
            喾祖遗言
            张喾在古冈州城金紫厢韩屋桥居住,始系南雄珠玑巷,“教门”澈祖之玄也,兴祖七世同居,宝历元年,国闻孝义奖赐珠玑绦环,兴祖因避国讳,改所居为珠玑巷。配妣田氏,生曾祖三人,长迪、次原、三咸。原祖配妣曾氏,生一子,景,景祖配妣李氏,生父廷泽、叔廷范,三叔廷彦。父配妣赵氏,生喾一人。父母早丧,天佑二年,乙丑岁十二月,喾十三岁,叔廷范由孝廉举为使职宣差,岭南道闸,办常平司,掌平籴事。叔携喾南来,后胡兵复起,天下大乱,叔携喾生理,遂寓古冈州城,买得朝屋桥韩文英房屋三座居之。至后梁太祖禅唐,改元开元年,丁卯国治叔侄和乐乾化三年,癸酉春, 媒州判刘成,配知州崔昱公之长女,就岁冬赘配妣崔氏之门。后梁均王贞明元年,乙亥岁,正月初七日生长子荣;三年丁丑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生次子华;五年已亥岁,五月初八日夜生三子昌。次年胡寇复起,人民鲜耕,远近饥馑,癸未唐壮宗禅国改元。同光元年,乙酉岁,五月初六日奉敕本州贡税粮运赴南雄广积仓交纳,本州粮长高嵩等;该管本州贡税四万余石,民窘无征,叔令“喾”与高嵩等前往祖居分取财产易米交纳。“喾”至本家取分,而财产总该租谷二千余石,祖叔同长孙张喾议说承祖产业,不昔分异,就本家出备钞钱并将祖母庄奁该金三百六十两,银八百两,及私储仓内粮米二万余石,尽数与喾车运赴仓交纳,贡税足备。得仓实收与高嵩等还回众民,高安、钟子清等各将田地推还,依契与我叔侄,计算所得荒多熟少。租谷五万余石,叔喾均分,喾于潞王清泰二年,又自与羊城赵景元买得新兴县静得里税田租谷五千余石通前租谷三万余石,均分三男,叔祖谷一万余石荒多熟少,叔无嗣,故后婶朱氏于晋天福三年告送归官,叔由闸办置买前田作常平司,官田起科。
            彦由科目出身为将,于晋齐王开运三年,十一月,契丹入寇,乃倍道飞报,夜渡白马津,东方未明,自封邱门,破关而入,迁晋主于开封府,有功奉敕本宗子孙皆封官职,喾三子皆封大夫。长子荣封朝烈大夫,居古冈州,配高氏,高嵩公之次女;次子华封朝议大夫,就产新兴县静德里,陆屋桥赘配陆氏,陆万庄公之次女;三子昌封朝清大夫,就产本州永乐里赘配何氏,何伯州公之次女。三男匹配已定,喾见天下大乱,男分三徙,恐后不知根因及祖宗缘由,特立此三纸,三男各执一纸,贻于子孙万代无穷同知宗裔,永以垂昭是所立者。
            晋于福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947年,距今1034年,张喾遗言。
            喾祖山坟
            喾祖葬于新会县贵德里绿护屏,乙卯向之,喝作虾出水形,被河塘容姓侵界,幸得沙冈孝孙知县张坤等,控于县,蒙邑尹将容姓惩治案断,石谐之下容姓所管,石谐之上张姓所管,二家无得混乱侵占,案断。
            我同宗濠桥、沙富、塘下、张桥、沙冈等互相诉理,有诗录于后:
            “人生南北隔云川,喜我留侯奕叶传,祖陇被人侵白骨。
            子孙何面入黄泉,山坟冷落追修远,纸写情词泪滴穿。
            公艺枝箩犹茂盛,此情不诉是谁愆?”
            喾祖诗云:
            “喾祖山葬绿护屏,所生三昌华荣,荣在古劳配高氏,设祭长子拜山亭;华在张桥居陆屋,随粮带米上新兴;讳昌三子配何氏,生伯州居址乐登名。”
            新会城喾祖祠
            明崇祯二年,已巳岁,三大房子孙,(沙富、张桥、沙冈)创建喾祖祠二座于新会城宣化坊,所前街,即昔日韩屋桥之故址,祠北向;至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748年,距今233年,戊辰岁,复建。喾祖祠三座于宜民桥五冲边,东向,每逢科举之年仝祭,解放前依期拜祭。
            喾祖祠大宗班派论说
            凡自喾祖分派至今,已历二十余世,世远人繁,各居异地,因以见面不知是同宗者有之,即知同宗而不辨世系者,比比皆然,是以三大房之老成者,于明崇祯二年,已巳岁,叙于所前祠,复前之世次,而核实之。长房荣翁世系详悉;二房华翁以三十处为一世计之,其中失去七世;三房昌翁亦如是失去七世;此皆确而有据,后之考究,与前之世次无异也,故考之各房共乐班派,以明世系分尊卑。故于明崇祯二年,已巳岁, 六月二十九日,三大房之老成者,集于所前祠,叙定喾祖大宗班派,以垂永久,详列于下:
            喾祖大宗班派
            清桂辉埏锺,洪柱耀垣镛,治春炳培锡,浚杰涣镐琮
            张桥从十八世起长房班派
            惟卿圣汝思,显荣奕世芳,厚爵诒昌业,才猷济美宏
            二房班派
            仲夫经文光,显荣奕世芳,声名传四海,神禄永安康
            三房班派
            国夫圣达廷,宗锡耀祚兴,厚则开嘉运,懿熏振大成


            IP属地:江苏223楼2019-05-11 17:10
            回复
              张桥第一世始祖“华”翁
              祖讳华,字耀廷,号敛庵。喾祖之次子,生于均王贞明三年,丁丑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夜戌时;约在公元910 年,距今1071年。叔祖廷彦破关有功封朝议大夫,配新兴静德里陆屋桥(长间与上截之间的后山处)陆万庄公之长女。因喾祖买受羊城西隅厢赵景元新兴静德里租谷五千余石,是以由古冈州就产于陆屋桥,生四子,长志亿、次志兆、三志远、四志达,以后陆家迁走。我祖世昌,改名张桥,世居此乡。以后子孙繁兴,分居黎村,龙湾,古坪,梧村,官渡,新里咀,张屋,卓山,竹林,桥新,沙湾,北布,连桥,上桥,胜桥,罗桥,安桥,沙桥,以及远迁阳江,恩平,新兴,高要,新会,台山,顺德,罗定等处。
              祖与妣陆氏同以大夫之礼葬于本县官渡上手大山,土名云坑岭,脐上穴,原坐酉向卯,自清雍正六年,戊申岁,改名太公钓鱼形,改作戌山辰向,兼乾巽,后山多蕉,又名蕉山,距张桥西南约十里,与官渡相去二、三里,但有尸山横列作案,每祭则有大祸,人多畏害,不敢往祭,故祭扫缺矣!
              明万历间,经元祖等孝敬动念,于癸未复祭,随遭孟桂人命图诬案,或问军或抵偿,连讼二十余年,自此祭扫更缺矣!至今坟茔颓塌仅存三大图迹及前甬道丈余,长十余丈而不灭,违年子孙虽孝敬动念,亦莫奈之何?惟是奉前绘图春秋俎豆列祠参谒而已!
              清康熙四十年,辛巳岁复祭,以后各房自备祭仪往祭。
              雍正六年改作戌山辰向,兼乾巽三分,首事:荣强、宗江二公效力经营修筑坟茔,解放后有黄姓人在坟后侵葬。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33年,距今248年,庚午岁,首事:显觉,衍宜,洪振等效力经营,请师择地于罗桥前面,土名长坪地面,喝作雁落坪形,建祠一连二座坐乙向辛兼卯酉,是年 十月初三日奉主入座,建祠费共五百陆十二两五钱。
              光绪十二年丙戌岁,公元1886年,距今95年,续建两边傍屋,戊子岁,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奉主入座恭祀,请开平县张煦春点主,奉步金壹百两不受,是日邻乡亲,皆来恭谒,灯色辉煌,乐演梨园,十分踊跃。
              解放后将祠拆毁,可惜!
              沙富第一世始祖荣翁
              伯祖荣,喾祖之长子,封朝烈大夫,配高氏高嵩公之次女,生三子,长受恩、次受元、三受礼,共居韩屋桥,及后子孙繁兴,分居沙富濠,郭濠桥,北街,泷水等处。
              祖与妣葬于百足山,宝鸭下池,冠上穴,后因世乱,水陆难通,为两面三刀房之便,与三房昌翁朝清大夫富足坑易祭。


              IP属地:江苏224楼2019-05-11 17:10
              回复
                惠州
                惠阳张氏家族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惠阳县张姓的人数共30119人,全县排行第2位。县内张姓人主要分布在沥林、新圩、镇隆、澳头等镇。
                平海张氏家族
                平海张氏一姓亦有两宗系,一在平海城内的东门,一在平海城外的张家墩村,鄙人无来源考证资料。


                IP属地:江苏226楼2019-05-11 17:22
                回复
                  梅州
                  平远县张氏
                  族裔分布:张氏主要分布在河头、中行、八尺、热柘、仁居、黄畲、坝头等地。据《平远县志》和《张氏族谱》记载,分为三大支系:一为念壮公系。念壮兄弟于明初由曲江迁来程乡,兄居丹竹楼,念壮居中行仲石。其后裔繁衍中行、河头中心地带和坝头等地。二为热柘永兴公系;其后裔分布在上山、韩坑、黄竹峰、河背以及坝头田心村。三为法真公系:法真公祖居福建连城,因避元兵之乱逃难到江西,法真公裔携公之金骸,从江西白 迁至平远八尺竹山下开基奉清真公为开基祖,其裔孙繁衍于仁居上远、八尺、楼前、李坑、石峰、豪坑及河头河甲里等地。另外,仁居武柘溪开基祖为永钦、荣公。上举玉 公于明末从蕉岭兴福神岗下迁到下举曾附定居。
                  祠 联:百忍图、千秋鉴、万选钱家传至宝;
                  汉韬略、唐忠贞、宋道学代出名贤。
                  (选自仁居上远张氏祖祠嗣)
                  永源涛河,祖德流徽,狮石肇基奋发图强承先志;
                  兴承黄石,汉唐名扬,光前裕后习文习武树后人。
                  (选自热柘永兴公祖祠联)
                  豪雄聚族;坑水朝宗
                  (选自八尺豪坛张氏祖祠族)
                  石室蕴遗经本诗礼,奕世流传立德立功原祖训;
                  井泉是此日祭清照,嗣孙被美为龙为凤振家声。
                  (选自八尺石井德龙公祠联)
                  清波粼粼瑞乞金鉴千秋新门第;
                  河头潺潺喜话青钱万选旧家声。
                  (选自河头张氏祖祠联)
                  附 录:福建上杭张化孙《遗训》诗。张化孙(1175—1266),出生于宁化石璧,科举出身(解元),曾任知州等职,后迁上杭,生十八子、九十八孙,其后裔繁衍播迁甚广,张化孙作《遗训》诗曰:
                  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
                  百忍家风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祠。
                  承前孝友垂千古,启后诗书继汉唐。
                  二九苗裔能秉训,支分富盛姓名秀。
                  祊:原指宗庙内设祭的地方,此指先祖功德。孝友:孝:事奉父母;友:兄弟友爱。
                  至2000年统计,全县张氏有19531人。
                  兴宁张氏家族
                  据《张氏族谱)称,黄帝子少昊第五子挥始造弓矢,为弓正之官,世掌其职,其子孙遂称张氏。
                  张氏发源于冀州(今山西、河北一带),后逐渐南播,徙徐州,迁清河。
                  西晋时张清明遇乱避仇,携族众渡江迁居于衢州鹤鸣杜林寺(在今浙江)。
                  东晋末再徙粤韶州(今韶关市)曲江,后裔复迁河南洛阳。
                  唐末为避黄巢战乱,一支张氏迁福建宁化石壁。后裔分迁闽南上杭等地。
                  迁入兴宁之张氏始祖先后有四:
                  (一)南宋端宗时张淑芳任潮州参军校尉,奉命在兴宁水口平寇,后定居于水口黎湖寨;
                  (二)明正统或景泰年间(1450年前后),上杭张启源授职循州判官,因考绩至京,病逝于京城,其妻谢氏携子由任所回福建老家,途经兴宁落居于北郊湖背(今县委会附近)。其另一妻室石氏亦因世乱携家由上杭大拨迁兴宁东厢大成社;
                  (三)明永乐年间,张启源之兄启达迁兴宁石马;
                  (四)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将张元模率兵随主帅南行,因缺粮秣,兵马溃散,张只身避难罗浮,后与萧氏女成婚,传罗浮张氏一派:
                  此外,清嘉庆年间有张氏从潮州迁入兴宁城内定居。
                  张氏分布于本县24个区镇,约4.5万人,其中宁中、石马在5000人以上;1000
                  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有永和、叶塘、福兴、水口、兴城、新圩、坭陂、刁坊、龙田、叶南、坜驶、罗浮等区镇。
                  兴宁张氏大多以“金鉴”、“百忍”为堂号。


                  IP属地:江苏227楼2019-05-11 17:28
                  回复
                    大埔张氏家族
                    张姓
                    姓源:《风俗通》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的儿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元和姓纂》、《姓氏急救篇》等俱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网罗,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但也有史籍认为张氏是以字为氏,如《通志•氏族略》载,晋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代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自此晋国始有张姓。此外,还有是赐姓或改姓为张的。《方舆纪要》云: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魏志》云:魏张辽由聂姓改张。
                    郡望:清河郡,现在河北省清河县。
                    堂号:清河堂、金鉴堂、百忍堂、孝友堂。
                    堂联:张姓专用堂联:
                    金鉴千秋第
                    青钱万选家
                    上联喻唐相张九龄。九龄,字子寿,广东曲江人。进士出身,历官校书郎、中书舍人,玄宗时任副宰相等职。著有《千秋金鉴录》。下联喻唐文学家张鷥。《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鷥〈张鷥: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鷥'青钱'学士。"
                    迁徙:大埔茶阳广陵《张氏族谱》记载,一〇五世即七十九世立廿六世君政公。父守礼,居北平方城,隋朝钟离郡涂山丞。公于唐贞观中授韶州别驾,遂居其地,妣榻氏,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冲、子暮、子猷。子冑生宏愈,宏愈生九龄。九龄,进士,官拜尚书,唐开元时贤相。天下咸称"曲江公"。卒谥文献,赠司空。九龄公传至五世隶实、隶英、隶华、隶文四兄弟。此后,隶英、隶华公裔孙为入埔之两大派系:一、隶英,字景仲,传至十世端公,迁福建宁化石壁村,为始祖。端之四世孙杨德,赐进士,官开封府太守,生三子:化孙、化龙、化凤。化孙,讳天衍,号起鸣,进士出身,中解元,官中宪大夫,由宁化石壁葛藤村徙居上杭官田。公生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卒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葬上杭西洋山。生子十八,分衍各地。化孙公之裔迁入大埔者有如下几支:一:化孙公之子祥云公,字瑞庭,生子腾辉,字仲元,号念六郎高陂船坑《张氏族谱简表》谓公移居永定;茶阳太宁《张氏族谱》则说公居宁化石壁:。祥云公之裔入大埔者主要有:①腾辉公之子曜上,字惟智,百四郎,先迁大埔桃花,后迁邑之神泉,生三子:昊清,迁西河大靖;昊国,号循恕,念三郎,住神泉;昊明,迁海阳。昊国生三子:友直,移小靖鹅公坑坡头坪;友亮移茶阳阁庵自宜埔;友文,奉母刘氏移梅县石窟怀仁里神江下。②高陂代富船坑《张氏族谱简表》载,腾辉公之孙治恩,号昊国,生三子:佐承、理承、庄承。佐承公,号八十郎,移居古野古东田塍开基,七世州从公迁高陂红星田岃背;八世国珍公迁桃花蕉头下,后迁古竹,裔孙分居代富船坑。二:化孙公之子自云公,号瑞山,第三子腾贯,字仿贤,大三郎,从上杭迁三河坝;自云公传至建梅公,讳文卿,号三十四郎,迁梅县对坑开基,生三子:良祯、良富、良政。良富、良政兄弟移居丙村东溪湖,其裔迁三河先觉、大麻岐峰、小留及银江坑头等处。三:化孙公之子俊云有曰彼云:公,传至十世仲野公,由梅县张家围迁古野古田高乾坑落居,二世福全公迁古东坎下坝。二、九龄公之五世孙隶华公传至十一世纪公迁潮州东津,生子闻达,游上杭县,生三子:依仁、依智、依信。依信公为避海寇,迁居潮州府阴那口今英雅那口:,至四世受卿公迁茶阳广陵开基。此外,西河黄堂溪南张氏,其始祖三十郎公是由宁化迁连城林坊乡张坊村,生子太三郎。太三郎公于宋末由连城移居大埔之神泉,生子曰念三郎,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由神泉迁居西河之溪南埔,其族人考证不属化孙公后裔。还有殷隆公,号十八郎,由福建永定迁入茶阳左弼;另有多支由永定入长治、光德上漳大畲,平和入下漳排下以及饶平入九社等,均未作详考。
                    分布:大埔素有"张半县"之说,人口为全县之最。张氏分布于茶阳、百侯、岩上、西河、三河、大麻、古野、高陂、光德、桃源及丰溪林场等地,有农业人口4.04万人。分布如下:
                    阳茅坪蕉叶坪,由长治洋门迁入,现传至24世,90人。
                    茶阳阁庵禾石坑,由茶阳阁庵自宜埔迁入,现传至18世,141人。
                    茶阳阁庵自宜埔,由茶阳圩神泉街迁入,现传至24世,276人。
                    茶阳浒田下村,由茶阳广陵迁入,现传至17世,6人。
                    茶阳广陵,由福建上杭迁英雅那口迁入,现传至22世,1208人。
                    茶阳西湖大坑里,由茶阳街迁入,现传至23世,50人。
                    茶阳西湖下村,由茶阳街迁入,现传至23世,91人。
                    茶阳安乐角丰,由西河和平麻园迁入,现传至22世,140人。
                    茶阳乌石岗背,分别由长治洋门及三河迁入,现传至18世,312人。
                    茶阳左弼,由福建永定金砂迁入,现传至29世,612人。
                    茶阳恋墩龙溪,由茶阳虎头岗迁小靖鹅公坑迁入,现传至28世,365人。
                    茶阳恋墩山下,由长治长兴罗坑迁入,现传至28世,128人。
                    茶阳恋墩塘背,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7世,28人。
                    茶阳古村,由茶阳街迁入,现传至27世,141人。
                    茶阳古村坪翁畲,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24世,187人。
                    茶阳群丰社联,由茶阳太宁下店迁入,现传至23世,6人。
                    茶阳太宁下店、南山下,由茶阳圩唐屋迁入,现传至26世,460人。
                    茶阳太宁北坎头,由长治长兴长窖迁入,现传至10世,13人。
                    茶阳太宁棋子格,由茶阳恋墩龙骨坪迁入,现传至28世,25人。
                    长治洋门,由福建永定胜运里迁入,现传至29世,783人。
                    长治石田,由长治洋门迁入,现传至24世,75人。
                    长治长兴罗坑,由长治石田大丘背迁入,现传至22世,307人。
                    长治丰村大坪山,由长治长兴湖里迁入,现传至24世,107人。
                    青溪下坪沙铁流,由青溪溪口迁入,现传至22世,87人。
                    青溪青华百余石,由福建忠磜张岭下迁入,现传至24世,152人。
                    青溪青华石子窝,由福建忠磜张岭下迁入,现传至24世,120人。
                    青溪溪口,由长治石田迁入,现传至23世,161人。
                    青溪长丰黄石下,由青溪坪沙溪口迁入,现传至26世,7人。
                    湖寮古城塘唇,由湖寮葵坑迁入,现传至3代,9人。
                    湖寮岭下院坑,由双溪水电移民,1998年迁人,162人。
                    湖寮新寨楼下,由岩上双门前黄麻凹迁入,现传至20世,150人。
                    湖寮龙岗旧田,由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26世,352人。
                    湖寮葵坑水口,由湖寮龙岗旧田迁入,现传至24世,5人。
                    湖寮葵坑长坑子、秀畲,由百侯迁入,现传至22世,21人。
                    湖寮山丰窠尾,由湖寮葵坑秀畲迁入,现传至21世,12人。
                    湖寮河腰案上,由百侯南山迁入,现传至24世,40人。
                    百侯苏姑坪园塘、青坑,由湖寮迁入,现传至23世,18人。
                    百侯苏姑坪园塘,由枫朗黄沙坑迁入,现传至24世,10人。
                    百侯横乾岭头,由百侯南山迁入,现传至22世,85人。
                    百侯白罗蕉子坑,由枫朗溪背坪阔天坪迁入,现传至23世,286人。
                    百侯白罗南丰圩、坎头,由百侯南山迁入,现传至25世,51人。
                    百侯南山,由西河黄堂溪南迁入,现传至29世,2804人。
                    百侯侯南人字巷,由西河迁入,现传至3代,5人。
                    百侯软桥下岃,由百侯南山迁入,现传至22世,7人。
                    枫朗仙子下下村坪,由百侯南山迁入,现传至20世,670人。
                    枫朗王兰,由茶阳城内迁入,现传至21世,435人。
                    枫朗东城,由兴宁迁入,现传至23世,7人。
                    枫朗黄沙坑张屋,由百侯南山迁入,现传至21世,148人。


                    IP属地:江苏228楼2019-05-11 17:29
                    回复
                      河源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紫金张氏
                      紫金张氏均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子孙。分别从韶关曲江和福建宁化、上杭迁来紫金开基,张九龄后裔张汝学、张化孙两大系,张汝学四房、张化孙(张吉云、张祥云、张卿云)三房共九十脉。
                      (一)张汝学世系
                      本县古竹俄塘开基的张姓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一百二十二世张九龄的后裔。广东南雄珠玑巷在唐代叫敬宗巷,张昌七世同堂,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敬宗皇帝为表彰张昌的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之,因巷名要避皇帝名讳,将敬宗巷改为珠玑巷。张晋铨全家迁居至此。至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至广州府卖书街定居。张相琦、相球、相珍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遭贼叛监屠城之乱,避居东移。明景泰三年(1452年)张汝学长子张御兴任博罗知县,裔孙随迁博罗居住,后迁惠州张村。张汝学次子张御邦,宋代任潮州通判,后裔于宋末移居归善县苦竹派磨陂塘,即今紫金县古竹镇俄塘。传下张孔徽、张齐贤,再传张嶽、张嵩、张崧三支脉。还有张日郎后裔张宋仁一脉,从惠州水口迁居上义高岗开基。
                      (二)张化孙世系
                      一百四十世张化孙,字讳衍,名传万,岁贡生至赐进士。生18子,108孙,散居闽、粤、湘和台、港、澳及世界各国。
                      迁来紫金开基的有张化孙第二代,张吉云、张祥云和张卿云三大房部分后裔,87脉。
                      1、张吉云裔系
                      张化孙长房张吉云后裔,从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大埔后,一百五十八世张朝贤于清康熙年间,再迁来今紫金禾塘角,生子:张穆印、张玉胜,分别迁黄塘乌石头和丰围两地开基,各建祖祠一座。
                      2、张祥云裔系
                      张化孙第四房张祥云第三子张腾千后裔,一百五十六世张书林从福建上杭迁龙窝开基。
                      张祥云第六子张腾辉,之长子张明上一脉先寿之子张俸绍的后裔。
                      一百四十八世张洪善裔孙一百五十六世张祖清从福建迁来紫金(上义叶茜)、惠阳多祝、河源等地开基。
                      张洪恩从福建迁居五华大田,一百五十八世张秀儒再迁紫金古竹片塘。
                      一百五十四世张以叙后裔迁来古竹黄坳江口;一百五十三世张万钟迁青溪梅子坪;一百五十四世张大经迁蓝塘博雅梧梁坑;一百五十二世张汉英迁附城新华村,还有迁上义叶茜、蓝塘南山、大村,龙渡,惠东白芒花等地。
                      张洪庆从福建迁五华长布粘坑,后裔一百五十四世张鹏迁紫金上义安荣围、中坝袁田、蓝塘自然等地。
                      张腾辉之次子张昭上(有说晶上),一脉张先利后裔一百五十五世张舆和迁上义叶茜企鹅坪;
                      二脉先任之子一百六十一世张必胜在凤安六罗寨开基;
                      三脉张先仪后裔从大埔迁来九和黄砂大水开基。
                      四脉张先伦之子一百四十七世张悕绍(九龙)从福建新泉迁来紫金石坑开基,生九子:元道、元远、元通、元达、元遂、元珍、元弼、元亮、元举。长子元道迁东莞,增城、广州。次子元远到惠州开基后迁宝安、黄背岭、布吉、龙华和惠东;一百六十三世张仕俊回迁紫金古竹白马石定居。元通迁龙窝双下,一百五十八世张历元后裔迁苏区,惠东高潭,海丰石山;一百五十三世张贵贤迁紫金县城北门和蓝塘博雅;一百五十四世乾旺迁瓦溪油坑和惠东大茂及阳江、四川等地。四子元达后裔迁东莞、增城、兴宁等地;五子元遂后裔从黄塘迁居广宁、高要等地;六子元珍后裔一百四十九世张酉孙迁居龙窝、水墩,五华梅林、双兴及陆河和台湾等地;一百五十二世张法清迁黄塘车前。
                      张悕绍七子张元弼后裔从紫金迁回程乡义化郡,一百五十七世张观隆居乌石荷光、张观逸迁瓦溪登塘坑,张观兴迁瓦溪围岗梓;一百六十世张宗模生子张文道从大埔迁陆丰吉康圩,1368年移归善鹤山(现淡水沙田),后裔分居梁化、布吉、龙华坪山、乌石冲天蜡竹下、马栏头、何树下等地。一百六十五世张昌华迁瓦溪米湖坑;一百五十世张邦达迁县城沙子坝;一百五十一世张观寿后裔一百五十五世张肇容迁龙窝黄砂。一百四十九世张永照后裔一百五十四世张朝兴迁县城岩口、瓦溪上濑;一百五十二世张功茂居乌石白水磜,后裔迁义容圩、东源田坑、花都芙蓉和外迁英国巴拿马等地。一百五十七世张朝相住乌石上书白石坑,一百五十世张志慧居义容璜岗;一百五十七世张时哲迁义容安全。
                      张悕绍八子元亮后裔一百五十世张十参、张十赞、张十进迁居东源(原河源)黄村、蓝口、增田,和平,龙川及广西贺县等地。一百四十九世张友林到中坝上石、下石、塔凹、雅福下、义容安全,五华太平山,花都芙蓉,广西,以及香港、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张悕绍九子元举后裔居住石坑村、花都花山和外迁巴拿马等地。张九龙后裔有迁宝安、深圳黄贝岭、湖背、布吉等地。
                      张先俸之子张君绍、张启达后裔张日昌迁来古竹、九和幸福;张云凌迁紫金县城东门。一百五十八世张如勋迁义容;一百五十五世张少峰迁来紫金西门,尔后有迁龙窝、惠东松坑、柏埔、乌石;张巽峰迁中坝、九树新樟、热水;张少峰迁城西。
                      一百四十八世张启卿紫金开基后迁河原湖鸭塘和广西。
                      一百四十八世张启钦后裔,一百五十世张仕瑾迁古竹吉安建岭、片塘、江口等。
                      一百四十八世张启源后裔,一百四十九世张宗凤迁青溪开基;张穆宗后裔张直任迁蓝塘围大街;一百五十六世张法瀚、张法钦迁龙窝双下、罗洞百树堂、洋头,好义吉田。
                      一百六十世张晖元迁古竹坪山塘。
                      一百四十九世张绳宗后裔张维荣经商定居紫金西门,一百七十二世张运明迁黄塘车前白坭湖,也有迁广西的。
                      一百五十六世张巨凤后裔在义容安全、高岭、月角、青溪、田心、古竹、凤安开基。
                      一百五十六世张仕启迁紫城明德坊后迁古竹吉安和凤安等地。
                      一百五十六世张巨龙后裔张晖元迁古竹吉安。
                      一百四十九世张熙宗后裔,一百五十六世张天龙迁上义开基,后裔迁博罗、增城、高要等地。
                      一百四十九世张承宗后裔一百五十五世张法科迁白溪开基,后有迁惠东、黄花等地。
                      一百四十八世张启远后裔一百六十五世张裕祺迁蓝塘龙渡山,乌石林田等地。
                      一百四十六世张先仪后裔张建忠在九和大水开基,一百五十六世张永溪迁义容桥田长兴围。
                      一百四十四世张治火后裔,一百五十五世张受命迁来蓝塘鸿儒岭,后裔有迁增城、花都、古竹茜坑、双坑等地。
                      一百四十三世张晶上后裔一百五十二世张通迁来瓦溪下濑;张焕承后裔,一百五十六世张文台迁来九和磜头。
                      一百四十三世张映上后裔一百五十七世张维胜迁凤安凤民村白坭塘;一百六十世张开鲁从凤安迁古竹榴坑。
                      一百四十三世张晶上后裔一百四十六世张腾先迁来凤安觉民东塘,后裔又有迁淡水白芒花。
                      还有张仕仁迁来紫金城西林田双龙坪、乌石龙径等地。
                      张晶上、张映上后裔四脉在凤安、蓝塘、好义和古竹的留坑等地开基。
                      3、张卿云裔系
                      张卿云传至一百四十五世张鼎承,又传一百六十四世张梁先在紫金县城西门开基,后迁黄塘车前,发迹开基。
                      紫金张氏,人才辈出。张悕绍(九龙)开基地石坑村清代就育孕了清光绪甲辰科(1904年)进士张子修、恩进士张奎锡和张道一3个进士;以及秀才、贡生14人。
                      中坝石楼下张良恭长子张伟声为嘉庆年间的恩进士、二子张伟英为谏选守府、三子张伟聪为谏选州同、四子张伟青和五子张伟光均为恩进士。一孙张雄图是嘉庆五年(1800年)武举人。
                      四、堂号、祠堂、堂联、家风、家训
                      (一)堂号 家风
                      “清河堂”张氏总郡号。一说是张挥生于姬水与姬姓同宗,发明弓箭后在濮阳得黄帝赐姓张,封官弓正,辅佐颛顼为帝;二说八十二世祖张典,为汉惠帝御史大夫,汉文帝时(公元前179~164年)为清河郡太守。郡地设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后世裔孙用“清河郡”为宗族郡号。
                      “百忍堂”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隋朝末年,李世民单骑到任城(今山东济宁)徐圆朗处剌探军情,被包围。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逃到寿张县张家庄前,被一条河挡住去路。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跌入水中。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叫人救起扶到家中,治病养伤,恢复健康。李世明登上皇位后,不忘张公艺救命之恩。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旌表。使臣来到张家庄,张公艺率众在修建大桥。唐太宗得知后将此桥称为“访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后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泰山封禅,顺路寿张县访贤。当唐王问及治家方法时,88岁高龄的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说了“百忍”的内容,唐王听后倍受感动,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敕修百忍义门,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张公艺逝世后,后人修建“百忍堂”,并以“百忍”为堂号纪念。
                      “金鉴堂”唐朝开元年间,唐皇寿诞群臣多献异珠宝物为唐玄宗祝寿,唯九龄公献详述古今兴亡之道的《千秋金鉴录》。帝嘉奖而赐书褒扬,后来族人以“金鉴”为堂号。
                      (二)家风
                      “万石家风”唐朝宰相张文瑾和四个儿子都做高官,每人俸禄二千石共一万石,称为万石家风。
                      “明经第”唐代张知玄五兄弟皆明经及第;张万福三代明经科中式,皆称明经之家,故楼名曰“明经第”。
                      “万选家风”张鷟文章万选万中。
                      (三)家训、家法
                      张化孙训言诗
                      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
                      百忍家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芳。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
                      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


                      IP属地:江苏230楼2019-05-11 17:34
                      回复
                        (四)家法
                        1、续修族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所载者,列祖脉之源,分昭穆之序,识亲疏之别,而我族人宜习之、后代宜续之,有志者宜修之。
                        2、崇祀祖宗祖宗者木本水源之谓,入庙思敬,遇墓思哀,春秋享祭,裔孙尽孝,虔诚祭扫,屡代继承,建祠修庙,尽责而为,崇祀祖宗,永古勿忘之。
                        3、孝敬父母父母乃凡身体发肤养育,恩同天地。为人之子者,务必生当孝养死当礼葬,春秋祭祀必躬亲之。
                        4、友爱兄弟兄弟如人之手足,内则协力成家,外则同心御侮,此诚共甘苦之人也。
                        5、训诲子侄子侄乃传代之苗,训教读书以启成人,诲传为人以成大器,此乃长辈之职责也。
                        6、笃厚宗族上而叔伯当以恭敬之礼,中而兄弟当尽友爱之情,下而子侄当以训育之教,勿持强傲恶,此乃宗族之规矩也。
                        7、和睦乡里同乡共井缓急相依,切毋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要以安常守分,此乃大族之风范也。
                        8、怜恤孤贫古来仁人恤孤,君子济急,孝能感天,诚可动人,阴德自有阳报,此乃应尽能力之负也。
                        (五)家纪(选)
                        六 戒
                        孝悌立身之本,背逆不肖戒之;
                        勤劳资身之策,奢浮败度戒之;
                        亲贤成身之要,谣朋比耳尼戒之;
                        耕读传家之根,浮浪逸游戒之;
                        谦厚处世之法,暴横残刻戒之;
                        名节立人之道,卑污苟贱戒之。
                        和 兄 弟
                        兄弟之亲孰等同,虽分呼吸气相通。
                        如身手足原相倚,似树枝分本共丛。
                        急难惟持方有济,阋墙犹不似无戎。
                        友生任是恩情洽,那比同胞至性融。
                        训 子 弟
                        人生至乐父兄贤,训尔谆谆属望坚。
                        上达总由勤学永,成章定许用心专。
                        功无积累名难就,玉不磨琢美不全。
                        劝君儿辈须读教,顽愚产业亦徒然。
                        戒 骄 矜
                        才思富贵那堪骄,但守谦庸受益饶。
                        矜己傲人人共嫉,虚怀大气气相调。
                        周公才美犹然逊,石子豪华立见消。
                        试看青月浇薄子,何须过亢有首翘。
                        重 农 桑
                        国家自古重农桑,衣食之源莫怠荒。
                        男力耕耘女纺织,幼忻饱暖老安康。
                        饥餐米粒来风雨,寒暑新棉自盈筐。
                        一室盈宁欢会聚,好游化日乐陶唐。
                        息 忿 争
                        些微小忿动相争,不计身家不顾生。
                        酿祸却忘三自反,罹刑方悔一时横。
                        行凶立见前途险,忍气才知世路坪。
                        凡事让人非我弱,温柔到处喜逢迎。
                        (六)祠堂、堂联
                        1、张氏联属总祠
                        该祠在附城林田双龙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上三下三间两进式客家屋,土木结构。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942年修建,1989年重修,是紫、惠、河、博、海、陆、五等县联属总祠。
                        上堂顶梁联:
                        赐姓自轩辕,大儒一人,名垂两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将封五虎,博物六史,金貂七叶,悉是清河苗裔;
                        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传百忍,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皆为燕国云礽。
                        下堂顶梁联:
                        溯先祖,德泽流芳,奠基胜地,水暖山清,钟灵毓秀,世代安居,远荫兰桂昌百世;
                        冀后裔,鸿图丕振,继秉伦常,光前裕后,勔创善谋,孙支蕃衍,绍扬门第耀千秋。
                        弓龙天祖尊金阙,英明管三界,镇恶扬善兴邦国;
                        长凤玉裔遍华夏,扶盛创百业,出类拔萃耀乾坤。
                        2、古竹坪山塘祠联:
                        门对东江,春景清河纳万富;
                        象格西南,聚星百忍集千祥。
                        3、中坝上石张鉴祠联:
                        世系接清河,源远流长,瓜瓞蕃衍,忆及第鳌头,桥梓联芳,媲美琼林添国宝;
                        祖基白石下,山明水秀,松竹葱茏,看朝堂羊髻,峰峦叠翠,钟灵祠宇耀天潢。
                        4、中坝上石祠副梁联:
                        光前总愿孙支迭产栋梁,担荷乾坤事业起恢宏,族望声华昭百世;
                        裕后金凭祖荫各房富贵,绵长瓜瓞庙堂欣祀奠,罄香俎豆表千秋。
                        5、乌石石坑九龙祖屋门联:
                        帝赐弓长多荣耀,龙传风裔大蕃昌。
                        6、中坝下石张琼祠堂联:
                        祠宇耀精华荟萃,门庭同观瑞应龙来,地灵人杰,欣夸蒲笔凌云,琴江沐日,白石腾飞,池水旺堂含蕴万千新气象;
                        宗功重衍庆蕃昌,世族共愿花添鹊起,丁旺财兴,更起凤毛济美,麟趾呈祥,青云得志,梓桑文星丕承往昔大繁华。
                        7、黄塘丰围祠门联:
                        文章华国;孝友传家。
                        佐汉经纶流万古;相唐金鉴彪千秋。
                        8、古竹建岭祠联:
                        世系溯清河,源远流长金鉴千秋频济美;
                        堂开于大岭,安居万代青钱万选耀光华。
                        百世衣冠光彩祖;千年山水永朝宗。
                        9、瓦溪念吾堂祠联:
                        百忍图千秋鉴,万选家风传孝友;
                        东京赋西铭书,南轩亨世众仁贤。
                        屏风联:华堂日丽千秋鉴;绣屏风和百忍堂。
                        10、蓝塘龙渡山下裕祺祠联:
                        拓远大鹏程,迁居此地,且看龙头属老,燕寐艰辛,山水永钟灵,赤岸波光昭万古;
                        衍绵芊鸿绪,佑启后人,翅瞻祖业弘宣,宗功彪炳,烈模长不朽,青钱嗣胤耀千秋。






                        IP属地:江苏231楼2019-05-11 17:39
                        回复
                          河源龙川车田张氏家族
                          张姓为中国五大姓之一。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张姓有一亿人之多,至少不低于7500万人,总人数接近英国和法国两国人口的总和。
                          张姓起源主要有四种:
                          一、以祖字为姓。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晋国卿仕。三家分晋之后,其族人以祖字命作张姓,仕韩国为公族大夫,后渐为望族。见《通志·氏族略》。
                          二、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矢。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赐,遂成张姓一支。见《新唐书》。
                          三、受赐姓为张氏。《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三国时有龙佑那,诸葛亮赐姓张氏,世居云南,至唐时,龙佑那十六世孙名张乐进。
                          四、其他姓氏改姓。《三国志·魏志》载,魏国名将张辽,本为聂氏,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后为张姓大族。袁桷撰《张氏宗谱序》载:张氏“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西汉有张良,韩国人,曾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不成,后佐刘邦建汉朝,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西汉三杰”。唐朝有张旭,吴人,精书法,酒醉狂书尤佳,时称“张颠”,有“草圣”之誉。清朝有张之洞,南皮人,先后任封疆大吏三十年,创办铁路、煤矿、织布局等,光绪中任军机大臣,讲究洋务,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维新变法,卒谥文襄。
                          历史上张姓称帝者15人,先后建有前凉、楚、大西等政权。十六国时平凉人张轨创建前凉国,定都姑藏,传9王76年亡国;金朝时有傀儡皇帝张邦昌,建国号楚,在位33天;明末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建大西政权,年号大顺,历三年失败。


                          IP属地:江苏232楼2019-05-11 17:41
                          回复
                            阳江
                            阳春张氏家族
                            张姓 堂号清河郡。南北朝张融从清河到阳春定居。明朝正德年间,张念一从南雄县到阳春三甲那象。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一支从福建宁化县迁阳春潭水河清垌。其后有多支迁入阳春。主要居住镇:春城、春湾、潭水、陂面、圭岗。阳春市全境张姓共有14宗支,各有排辈。


                            IP属地:江苏233楼2019-05-11 17:43
                            收起回复
                              清远
                              清城张氏家族源潭东坑联星村张氏,其祖先宏琼公从花县赤坭剑岭村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13代。今联星村居住张姓人口410人。洲心沙湖张氏,其祖先从花县赤坭剑岭村迁徙而来(与源潭东坑联星村张氏同宗),至今已繁衍13代,今沙湖村居住张姓人口90多人。龙塘安丰水湖塱村张氏,其祖先于元代末期由南雄珠玑巷迁往南海县佰计塱,明代末期由近宗张子华迁入龙塘安丰水湖塱村,至今已繁衍18代。今张子华后裔人口约2000人。
                              源潭东坑联星村张氏家族其祖先宏琼公从花县赤坭剑岭村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13代。今联星村居住张姓人口410人。
                              洲心沙湖张氏家族
                              其祖先从花县赤坭剑岭村迁徙而来(与源潭东坑联星村张氏同宗)。
                              至今已繁衍13代。
                              今沙湖村居住张姓人口90多人。
                              龙塘安丰水湖塱村张氏家族
                              其祖先于元代末期由南雄珠玑巷迁往南海县佰计塱。
                              明代末期由近宗张子华迁入龙塘安丰水湖塱村,至今已繁衍18代。
                              今张子华后裔人口约2000人。
                              连州张氏家族
                              张氏(清河堂百忍堂太原堂范阳堂)
                              堂联:①清河节泽,唐相家声②堂开百忍,鉴著千秋
                              ③两名世德,百忍家声④清河源流远,百忍世泽长
                              张氏源于黄帝子青阳之后挥为弓正,因命为氏。一世祖良公,居开封陈留县。二世祖典迁清河太守,遂居清河。故以清河为堂名。
                              唐末,连州张鸿是天祐乙丑科(905年)进士,后当隐士,故其后裔无考。至明洪武年间,张连建投入朱元璋属下一支军队被派驻福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张连建离开明军经南雄珠玑巷迁入连州九陂大龙坪村定居,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其后裔张威雄等自九陂移迁泥潭村定居,已传20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张道威从始兴携眷迁至连州龙潭南庄,再迁九陂石古堆桐油园,再迁城南洋湄村,最后迁至连州城西鹅公潭村定居,已传9代。民国14年(1925年),张贵生自湖南祁东县云山乡迁入连州山塘镇顺泉村定居,已传3代。
                              张氏裔孙衍居境内连州、东陂、西岸、丰阳、龙坪、大路边、星子、保安、九陂、西江、瑶安等乡镇的103个自然村,以连州镇居多。市内张氏1591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5%。在连州历史上出过1名进士,为连州的著姓望族。


                              IP属地:江苏234楼2019-05-11 1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