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559贴子:159,788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通
马塘张氏


IP属地:江苏25楼2019-05-02 16:56
回复
    淮安,周总理故乡
    河北故城饮马河张族谱前言
    家谱,是一个宗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战乱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四清”、“文革”之后,在宗庙石碣被毁,在各分支家谱多数被焚的境遇下,这本家谱的原谱能够保存下来,实属宗族之幸事,原谱是民国二十一年修的,至今已历经七十八年,而记录的历史,则达到了六百零六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谱被大阜屯支系二十二世金水之母用于夹放鞋样送到其泥庄娘家,后被二十一世之元取回,所幸保存基本完好。原谱有几处损毁缺字,上册尾部和下册首部共缺损三页,按照上下世代的推断,我在抄录本中一一补齐,无法确定的留出空白处。而复印本,完全照旧。原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二十三世玉盛保存。二零零二年,玉盛弟玉茂在东北退休返回郑口居住,家谱邃交玉茂保存。原谱纸张日渐脆弱,为更好的保护原谱,在二十四世书旗于二零零三年抄录了一份之后,二十三世玉茂于二零一零年又将原谱复印一份,以备世代流传。为更广的在宗亲中传播该谱,又将其拍照制成电子版本。谱中所载“张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自永乐二年迁居直隶故城小西高才村”,经查证,“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一九一四年,国民政府整治县名,山阳县易名为淮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归属变更,于二零零二年改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永乐二年为公元一四零四年。现在故城县三郎镇有西高才村和东高才村,东高才村有一部分又叫高西。从家谱记载和现在西高才村几乎没有我张氏同宗的情况看,“小西高才村”应为东高才村之高西。多数支系为从东高才迁出。如今,饮马河村、东高才村张氏同宗仍有不少。谱中所载支系共有四十一村之多。目前,各地宗亲互相攀谈起来都自称为“饮马河张”,这是因为虽然始祖落户于小西高才村,但始祖之坟茔在饮马河村。饮马河村与现在的东高才村相距约二公里。过去,家族一直有公共祖地(茔子地),其土地租赁收入用于家庙、祖坟的修葺和每年春节的宗亲祖坟祭祖。一年一度的祭祖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每年正月初二各村分支宗亲均有代表前往饮马河参加祭祖,吃的是炖菜和馒头,回程还要带着馒头走。后来,聚会不再,但仍有一些村的宗亲在春节祭祖时要朝向饮马河的方向叩首祭拜。自始祖伍陆(五六)迁居故城至今已逾六百年。六百年来,宗族枝叶当何其繁茂,然而从谱中可以看出,自五世开始即有断而不续之支系。时至当今,又有多少支系失散于各地而无从查考。有些离家久远的支系,怕是只知姓张而不知其渊源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各支系所存均为分支谱,全谱则仅此一本。各分支寻根问祖,该谱应是最全面最可靠的依据。愿我宗族世代繁盛。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八日晚大阜屯(后屯)分支二十四世书旗沐手敬录 家谱中所载村庄1、饮马河 2、大澹村(大坛村) 3、烧盆屯4、南岭踪前街 5、南岭踪后街 6、黄官屯7、杨福屯 8、前沙岗 9、大阜屯(秘家院)10、太子茔 11、贾召村 12、朴庄(枣强)13、獐鹿 14、文登 15、崔家庄16、五股河(西河)17、温家庄(温庄) 18、马棚(恩县)19、大堤口(河东) 20、武城(河西街) 21、鞏家庄(巩庄)22、二里庄(故城)23、姜庄 24、乔庄25、故城 26、北岭踪 27、前响沟28、东高才(贾家院) 29、蒋召村30、刘古庄 31、孟庄 32、高庄(武城)33、瓦子庄 34、盛树林 35、李店36、袁庄(饶阳店)37、武官寨 38、张庄39、马军寨 40、武城 41、荏平城南十里铺
    (原谱前言) 張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陽縣。於永樂二年遷居直隸故城縣西高才村,即今小西高才是也,其大西高才原為東場之地建立庒所居。老坟在飲馬河西南。八世九支文庠衡祖為首建立石碣,被下人損壞,當即捉獲,其人賠銀三兩。八世八支鴻臚寺衠祖復立石碣,文庠焰祖為文。萬历三十八年,鳴鶴祖痛憂年久族繁,支派亦悉遂援笔以□□□□□□□□□(原谱缺九字)燦然新矣。至□□□□□(原谱缺五字)當列祖□(原谱缺一字)墓荊棘叢生,狐狸交窟,舉目誠多淒然。幸也,有志信、仕、翰儒等祖,於乾隆十五年同約合族,履畝出錢以贖地,按節上坟以報本。乾隆十九年,演戲立碣,三人之功可謂深且遠也。余復憂之,或居棗強,或居武城,即居本縣且不一處,而住四方離居,少長殊多莫識之,患年所幾更支派難免失出之悲。於是兢兢焉搜世倬族遐齡族兄所筆之譜。一則彰前人為首之功,一則冀後人恪守之誠云爾。 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葭月朔日上浣糓旦二十世縣丞銜鶴洲沐手敬錄
    (原谱前言简化字) 张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于永乐二年迁居直隶故城县西高才村,即今小西高才是也,其大西高才原为东场之地建立庒所居。老坟在饮马河西南。八世九支文庠衡祖为首建立石碣,被下人损坏,当即捉获,其人赔银三两。八世八支鸿胪寺衠祖复立石碣,文庠焰祖为文。万历三十八年,鸣鹤祖痛忧年久族繁,支派亦悉遂援笔以□□□□□□□□□(原谱缺九字)灿然新矣。至□□□□□(原谱缺五字)当列祖□(原谱缺一字)墓荆棘丛生,狐狸交窟,举目诚多凄然。幸也,有志信、仕、翰儒等祖,于乾隆十五年同约合族,履亩出钱以赎地,按节上坟以报本。乾隆十九年,演戏立碣,三人之功可谓深且远也。余复忧之,或居枣强,或居武城,即居本县且不一处,而住四方离居,少长殊多莫识之,患年所几更支派难免失出之悲。于是兢兢焉搜世倬族遐龄族兄所笔之谱。一则彰前人为首之功,一则冀后人恪守之诚云尔。 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葭月朔日上浣糓旦二十世县丞衔鹤洲沐手敬录(公元1932年11月28日)


    IP属地:江苏26楼2019-05-02 16:58
    回复
      宿迁
      宿迁张氏
      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后屯组的张克勇介绍,这个张姓家族的始祖叫张荣,从元朝时在宿迁皂河一带定居,定堂号为“百忍堂”,一家几代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所有的收入全归家长统一管理,农活以及商贸活动全部由家长安排,明万历《宿迁县志》《人物志·忠义》中记载:“张宾,顺德乡人,自元时始祖张荣以来同居,衣食劳逸必均;私蓄偏听必戒;嫁娶有节,祭祀有礼。以致宴饮葬丧凡百甲午,靡不定为约束,悉尊家长所统率,事有条理,悠久谐和,不致乖戾。成化七年,有司上其事,旌表八世同居,今入乡贤祠”。
        家住宿豫区陆集镇的张用贵指出,一直到光绪《宿迁县志》的《人物志》中依然将张姓家族的张荣、张鹏、张宾、张仑等作为乡贤重点记录,不过已经从八世同堂延长到十四世同堂:文曰:张荣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宾及弟仑守其祖训,八世同居,男女二百余人无闲言,有架上衣,不问主,怀中儿,不分乳之语。宿迁百忍堂黑墩张氏曾经八世同堂、十四世同堂受到明朝成化皇帝和明朝正德皇帝嘉奖,号召全国人民向黑墩张氏家族学习。
        “当时不仅朝廷出资树立牌坊,所谓旌表是也;还记入地方史书,世代传扬,所谓青史留名。”张用贵介绍,“这在古代可是黎民百姓梦寐以求的幸事,这个张姓家族,就一直被《江南通志》《淮安府志》《徐州府志》等各个朝代不厌其烦地记载歌颂。”
        张氏后裔为传承族训,成立张氏研究会。继承百忍家风。在他们后代中,就曾有两次拦皇帝轿子要求减轻宿迁税捐的张忭,还有抗战英雄张荫堂等人。清明节即将到来,为祭奠先祖,来自全国各地的张氏后裔当日聚集在保安乡崇河边,祭祀始祖张荣、张兴。
        此次张氏后裔达成共识,及时摒弃旧俗,不再焚烧纸钱,而是改为敬献鲜花,表达哀悼之情。当日上午9时许,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张氏后裔赶到保安乡崇河边,在先祖墓前,大家集体宣誓,创新祭祖形式。
      《黑墩“百忍堂”族颂》
      荣祖抗金写辉煌,
      兴公业儒著文章。
      渫庵青史留遗稿,
      赋辞修志学量堂。
      出将入仕报家国,
      代有才俊成栋梁。
      诗书传家孝诚信,
      百忍太和族久昌!


      IP属地:江苏27楼2019-05-02 17:02
      收起回复
        扬州,江主席故里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扬州西山“百忍堂”张氏
        为三百年前迁至此地
        据张承瑶介绍,扬州西山“百忍堂”张氏一族主要分布在杨庙镇谈庄、大俞巷、小俞巷、庙庄和西湖镇赵庄、张庄等地。“据祖上说,我们扬州西山‘百忍堂’张氏一族以前一直居住在徐州西泗州。三百多年前(1681)年遇到洪灾,泗州城被淹,我们族人分为两支逃难,一支逃往安徽天长、一支逃到了扬州,定居西郊(现如今的西湖镇胡场村张庄)。”
        “经过300多年的繁衍,我们一族在这里开枝散叶,子孙后代也越来越多。如今祖先从泗州城带来的十一个字的班字排辈已经用完,考虑到现在年轻人起名字不再喜欢用固定的排辈,所以虽然我们家族会新定了十个字的排辈,但是已经不强制要求按字辈起名字了。”张承瑶说,“但是我们家族有一个世系表,后辈的年轻人记录在世系表中时依然要求注明自己的排辈。”
        张承瑶告诉记者,当今无论身处何处的“百忍堂”张氏族人,家谱中留下的传世家训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百忍歌》。“据记载,《百忍歌》为张公艺所创,流传至今。歌词中体现了祖先张公艺为人公道、乐于助人、修身养性、处事坦荡的作风。《百忍歌》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处理睦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也是个人修身的一种准则,反映了人生的一种境界,引导着张氏后人的性格养成,是张氏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西山“百忍堂”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大夫败了名,只为酒不忍;昏君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IP属地:江苏28楼2019-05-02 17:06
        回复
          泰州,胡主席故里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兴化张氏
          兴化张姓人口达8万多(1990年统计数为78433口),是兴化第3大姓,仅次于王姓、陈姓。
          兴化张氏家族支派甚为繁杂,主体部分为明洪武初年从苏州阊门迁入,余为明、清和民国时期从泰州、丹徒(今镇江市)、淮安、建湖、湖北等地迁居兴化。
          在从苏州迁入兴化的张氏家族中,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吴王张士诚及其胞弟张士信、堂弟张士俊(又名士骏)后裔为主。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与张士诚政权决战,张士诚密令堂弟泰州新城兵马元帅张士俊率族人及精锐部队潜返兴化,以便东山再起。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苏州城破前夕,张士诚又将幼子托亲信携往兴化。其后,张氏家族成员潜居兴化西城外仓巷和西水关淘沙巷一带。后来,明朝政权日益巩固,张氏家族成员以做瓦工为业,隐蔽真实身份,被人称为“张瓦匠家”。
          泰州张氏为明南直隶省左丞张麒(原名张天麒)后裔。张麒祖籍泰州并茶场(今南通如东县并茶镇),后迁居兴化草堰场(今大丰草堰镇),晚年定居兴化城,在原“百岁坊巷”内(今市第三人民医院东侧)建有张氏宗祠和张氏府第。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麒在白驹场随张士诚举兵反元。其后,张士诚委派张麒戍守淮东地区(今苏北、苏中一带)。不久,又被委任为江浙行省左丞,镇守湖州(今浙江湖州),并封为清河郡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围攻湖州。为保湖州全城百姓,张麒开城归附,被朱元璋拜为江西行省参政,并随同南征北战。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提升为南直隶左丞。为此,兴化四牌楼上悬有旌表张麒对明朝开国有功的“第一元勋”匾额。
          湖北张氏原籍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张家台(今湖北沙市),系明万历初年(1573—1582年)政治改革家、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又号太和居士,谥号文忠)后裔。张居正秉国十年,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方略,使明王朝一度中兴,被誉为“救时宰相”。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因积劳成疾在北京去世。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神宗听信反对派谗言,下诏查抄北京张府,追夺谥号、官爵等。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派员查抄荆州城内张府,登录人口,封锁门户,张家饿死十余人,铸成冤案。其间,张居正第六子张静修避居婺州(今江西婺源)。入清后,子孙迁居苏州阊门。清康熙初年,再迁兴化南乡刘陆西漕垛(今临城镇曹垛村)。不久,入兴化城经商。
          丹徒张氏系清康熙时翰林院大学士(宰相)张玉书后裔。清末,张玉书子孙辗转高邮界首迁居兴化城,繁衍至今。
          兴化张氏家族堂名较多,主要有百忍堂、授书堂(源于西汉张良)、余庆堂、务滋堂、思敬堂等。家联则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守祖宗贻谋克勤克俭,传九世门第亦读亦工”。此外,还有门榜(楣)“九世旧第”等。


          IP属地:江苏30楼2019-05-02 17:08
          回复
            浙江
            张是浙江第四大姓
            杭州,人间天堂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淳安张氏
            祖籍清河。唐时从山西太原迁居遂安纯峰(大路口).明时又分派迁入淳安梅峰庄。一支由安徽歙县武阳迁至龙潭(今齐坑乡童家坪)。据《仙居张氏宗谱》、《浪川张氏宗谱》记载.仙屏张姓于明隆庆二年(1568)由泽川迁入;浪川张姓于明崇祯年间由开化徙居。本县张姓近l0000人,散居全县各地。
            桐庐张氏家族
            1.北宋哲宗年间,由新安岭南迁居桐邑横栗树(今旧县乡鸿儒村)。
            2.南宋淳祐二年(1242)从江西贵溪迁居今东溪乡张家山。
            3.明洪武间,由建德迁居今桐庐镇。明中叶,后裔迁居今洋洲乡岩桥及三合乡徐罗寺。
            萧山张氏家族
            自南宋起,先后从外地迁居萧山的张氏主要有4支:
            一支世居河南开封,随宋室南渡迁居杭州,后析居城厢镇联华村;
            一支祖籍河南南阳,明宣德年间(1426~1435)迁居长河镇张家村;
            一支于南宋初从义乌迁居城厢镇大路张、鸭水张村、闻堰镇青山张村;
            另一支于元末,从诸暨迁居进化镇杜家弄、下畈底村。
            全市有张姓3.17万人。


            IP属地:江苏31楼2019-05-02 17:16
            回复
              宁波
              张是当地第三大姓
              余姚张氏家族
              祖籍安徽。南宋时从安徽熙宁迁居姚江支[紫]溪岙,今境内各乡都有张姓,以张姓为村名的有张家、张巷、老张家、东张等28个村。全市有张姓45299人。
              镇海、北仑张氏家族
              张 35019人。
              始迁祖张尚德,元至大间进士,官明州,因战乱,卜居田库陈,后迁到清水湖。河头张家,南宋淳熙间迁自安徽。新堰头张家,南宋时徙自河南洛阳。贵驷西港头张家,明代自河北清河县百忍堂张氏迁入。张鉴碶张家,明晚期由鄞县姜山迁入。俞范庙后张,清初迁自鄞县鄞江桥。衙前张家,祖籍安徽定远县,始迁祖张子忠,元至顺年间授定海盐官,转官清泉盐场司令,秩满定居于此。邬隘后洋张,明成化年间自舟山迁入。自宁波西门外张家埠张家于明、清间陆续迁入有高塘上张家埠、下张家埠、塔峙丁山下、和鸽岙、霞浦朱塘、柴桥楼下张等6处,后又衍支山下张、魁斗桥张家等。从宁波张斌桥张姓迁入有城湾岭湾张、大碶水窝张家。霞浦宝前张家,祖籍河南冀州,后迁历阳坞江,始迁祖张干忠系南宋部将因战败归隐奉化,旋徙五乡碶,之后又迁乌石岙。其裔孙于南宋嘉定三年卜居霞浦大桥跟,衍支分布霞浦、大榭、白峰、峙头、俞范而成族者有30余处。明初筑郭巨城时有奉调而来的张姓指挥使后裔,衍支有郭巨北门百忍堂张和南门张姓等多处。
              宁海各大张氏家族
              大蔡乡高畈张氏,隋大业九年为避乱自鄞县茅山迁此。
              旗门乡山皇岙张氏,唐贞观末年自新昌迁来。
              深甽张氏,宋雍熙年间,山东青州张质偕次子元哲避隐于此,后裔分居各地。
              双峰乡张辽张氏,宋至和二年自天台迁此。
              竹林乡妙山张氏,南宋时安徽和州张侑任宁海典史,后卜居于此。
              茶院张氏,元至治间自海宁徙此。
              西店镇张家庄张氏,明时从象山迁入。
              黄坛乡下张张氏,明弘治间从临海江下街迁来。
              越溪乡信干张氏,清道光间从鄞县望春桥迁入。
              象山张氏家族
              25758人。
              北宋时,其始迁祖避党祸南迁,居蒙山之麓,今西周、泗洲头较多。
              另一支始迁祖于南宋绍兴间谪任象山,其后裔繁衍定居于南庄、林海、丹城一带。明、清时,又分别自乐清、宁海、鄞县、慈溪、黄岩、山东迁入,散居黄避岙、东港、贤庠、鹤浦、爵溪等地。


              IP属地:江苏32楼2019-05-02 17:20
              回复
                温州
                张是当地第四大姓
                洞头县张氏家族
                1、宗白公:生顺治已亥年正月十五日戌时卒雍正甲寅年二月初五子时 居大长坑
                2、日保公:生康熙甲午年十月廿二日子时卒乾隆丙午年三月廿七巳时 居坑仔内葬北岙尾土名豹尾
                3、日玉公:生康熙戊戌年五月十三日戌时卒康熙庚子年四月十五亥时 居大长坑葬北岙土名大深
                4、日权公:生雍正癸亥年九月初九日戌时卒乾隆庚戌年九月廿五日未时居北岙尾葬北岙尾土名豹尾
                5、日琛公:生雍正辛亥年二月十六日未时卒嘉庆丙寅年二月十一日未时居北岙尾葬大长坑祖厝
                6、日章公:生康熙乙卯年四月廿三日巳时卒乾隆癸丑年十一月十二日寅时居北岙尾葬豹尾山灶内
                7、光清?公:生卒失考(宗昭子日秦父)派分半岭沙岙
                8、日麟公:生卒失考福建晋江澄坑迁九厅后转磁头寮
                9、光孟公:生卒失考派分九厅
                10、光郡公:生卒失考派分东岙乡**
                11、光南公:生卒失考派分前坑寮
                12、光尾公:生卒失考派分前坑寮
                13、光阵公:生卒失考派分前坑寮
                14、日祖公:生卒失考派下居大长坑顶
                15、裔临公:生卒失考原籍兴化府白水乡迁玉邑洞头**
                16、日?公:生卒失考原籍福建漳州龙溪县未知向世公迁来浙温台玉环三盘庄后埭口
                17、昌月公:生卒失考原系霓岙石仔岙人因避难双身来居小岙地方后人入赘本地蔡氏
                18、日用公:生卒失考由闽泉迁来洞头垄头
                19、耀?公:生卒失考居后寮顶
                20、耀?公:生卒失考居后坑仔
                21、日?公: 生卒失考居大石头
                22、耀茶公:生卒失考福建可茶地方来迁居店仔顶
                23、耀?公:生卒失考居中仑
                24、锡?公:生卒失考永嘉场三都迁洞头南策
                25、日?公:生卒失考迁桐桥
                26、耀?公:生卒失考泉州同安板桥二十四社虎仔井迁霓屿东岙仔
                27、光台公:生卒失考泉州同安大西门外西洪塘迁状元岙
                28、永公:生卒失考福建迁桐桥后转徙状元岙
                29、永公:生卒失考福建迁状元岙
                30、光圣公: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十六都增坑迁移竹子园
                30、日尚公:讳敦良生乾隆已未年三月初三辰时卒乾隆戊申年三月初八巳时迁大长坑始祖
                31、裔秋公:生乾隆辛巳年十一月廿四亥时卒嘉庆戊午年九月十六巳时福建泉州??县银塘马巷厦窑乡迁后寮
                32、光祖公:生卒失考福建桐桥古山迁状元岙坑口头


                IP属地:江苏33楼2019-05-02 17:22
                回复
                  小门岛张氏家族
                  清咸丰戊午八年(1858)五房 世 公从永强寺前街迁入小门村塗里上横。
                  元明清各朝,闽民迁温人日记载仍不绝于史
                  其中有避王朝更替之乱,避倭寇之乱和清初“迁界”等等:清末开埠后,亦有闽民来温经商占籍。
                    元代,闽民迁温,
                  永嘉仅知三姓:其中有张氏,原籍莆田,元季迁入永嘉场(《瑞志稿》)。
                  瑞安,由闽迁入有九姓其中张氏,与吴氏于元末由福建同来瑞安开垦.
                  乐清,由闽迁入有五姓其中有张氏,其先闽人,元时有名子珍始来乐清,后裔又有迁永嘉
                  永嘉张氏家族
                  张氏,始迁祖张阐,闽省人,官工部尚书,为秦桧所忌,弃职携眷隐于水嘉慈湖。
                  后子孙繁衍永嘉楠溪及乐清等地(永嘉垟头坑)《张氏宗谱》)。
                  明张璁为其后裔。
                  瑞安张氏家族
                  张氏,始迁祖悦庵。
                  宋乾道间由福建赤岸迁瑞安汀董乡。
                  乐清张氏家族
                  张氏,其先闽人。
                  元时有名子珍始来乐清,后裔又有迁永嘉
                  (《_二谷集·鸿胪寺序班石台张公墓表》)。


                  IP属地:江苏34楼2019-05-02 17:30
                  回复
                    金华
                    义乌张氏家族
                    1、后有人入赘湖门乡鹤田,子孙繁衍,分居上金、下金、新华、塘阁等村。
                    2、自金华潘村乡白渡村迁居上溪乡上溪、水碓张,支派居何里乡先塘。
                    浦江张氏家族
                    宋建隆(960-963)初,一支自越州迁居桃源山麓水阁(今属平安乡)。
                    南宋淳佑二年(1242 ) ,另一支自东阳白鹿山迁入浦阳龙溪。
                    宝佑年间( 1253-1258 ) ,又一支由福州迁居张官。
                    元至正十五年(1355 ) ,县尹张彦正(扬州人)定居珠山后。
                    明初有从无锡迁来县城。
                    明初至万历年间,又有自东阳、义乌等地迁居柳溪(今属白马镇)、张店等地。
                    全县张姓有46041 人,有“张半县”之称,其中七里、平安二乡有13090人。


                    IP属地:江苏36楼2019-05-02 17:46
                    回复
                      湖州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安吉张氏家族
                      张:为县内第三大姓,散居全县。递铺镇安城(原安城镇城内)张姓,其一,始迁祖张永康于明初迁来今递铺镇双河村沿土斗自然村,后衍至城内,自张士纯中进士,任广西参政后,此支张姓遂显;其二,宋大理卿张善伯,随高宗南渡,居于萧山,至清乾隆(1736—1795)时,后裔张晋章再由萧山西兴迁来。递铺镇吉庆桥张姓,来自安徽祁门县,自明至清,为当地耕读世家。


                      IP属地:江苏37楼2019-05-02 18:07
                      回复
                        绍兴
                        上虞张氏溯
                        分类:赐姓和避难改姓
                        堂 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迁徙至虞)
                        张姓上虞名人:
                        张路:字学廉,上虞人,早年求学于浙江英士大学艺术科,是北大荒版画早期创始人之一。
                        张凤翔:初名秉岳,字方海,清代上虞人,藏书家,著有《方海诗集》。
                        张凤翥:字梧冈,又字渔村,清代上虞人,乾隆十三年(1748)中进士,著有《渔村诗稿》6卷。
                        张文渊:字公木,号跃川,明代上虞人,弘治五年(1492)中举人,十二年(1499)为进士。
                        新昌张氏家族
                        先后迁入5系。
                        一系始祖张质,原籍钱唐(今杭州),官吴越国(907~978)侍御史,避党祸隐居中溪,后裔分居细深坑,磕下、下小余、龙皇堂、张家庄、莒溪、张家店等地;
                        二系始祖张珦,祖籍四川绵竹,为南宋宰相张浚之后,宋开庆(1259)时任新昌县令,后裔分居世路、拔茅、盛桥、杜河、央于、王泗洲、琅珂等地;
                        三系始祖张杓,系张浚次子,承父志,卜居于县治之东,子孙徙居县城内,后裔分居元岙、马家庄、磕下、棠家湾、儒岙、王潭坪、茅洋、左纡、后金山、王泗洲等地;
                        四系始祖张公良,原籍山东寿光,北宋太平兴国(967~984)中任新昌县令,子张伋、张信遂定居新昌;
                        五系始祖张鼎新,原籍江西南昌,宋末为新昌县尉,因慕山水而卜居长潭、雅庄等地。
                        现张姓人口36000余人。人数居本县第二。
                        张氏:先后迁入五系。一系始祖张质,原籍钱塘,官吴越国(907-978)侍御史,避党祸隐居中溪,后裔分居细心坑、磕下、下小余、龙皇堂、张家庄、莒溪、张家店等地;二系始祖张珦,祖籍四川绵竹,为南宋宰相张浚之后,宋开庆(1259)时任新昌县令,后裔分居拔茅、央于、王泗洲、琅珂等地;三系始祖张杓,系张浚次子,承父志,卜居于县治之东,子孙徙居县城内,后裔分居元岙、马家庄、磕下、儒岙、茅洋、左纡、后金山、王泗洲等地;四系始祖张公良,原籍山东寿光,北宋太平兴国(967-984)中任新昌县令,子张伋、张信遂定居新昌;五系始祖张鼎新,原籍江西南昌,宋末为新昌县尉,因慕山水而卜居澄潭、雅庄等地。现张姓人口36700多人,人数居全县第二。


                        IP属地:江苏38楼2019-05-02 18:11
                        回复
                          衢州
                          张是当地第九大姓
                          衢州张氏家族
                          张姓 6.87万余人。常山6900余人,其祖籍河南鄢陵,南宋景炎元年(1276)张鼎迁入。其余分别自元、明、清由闽、赣迁来。衢县为常山分支,有2.46万余人。开化有1.5万余人,原籍安徽祁门,唐长庆三年(823)迁来。龙游1.42万余人,南宋嘉定年间张杲自杭州迁来。江山有8000余人,一支于南宋绍兴年间自徽州迁来;一支于元至元年间由江西婺源迁来。其余为明清时自遂昌、兰溪等地迁来。
                          衢州常山张氏家族
                          常山十大姓氏源流之七张姓
                            我县有张姓10048人,占全县人口的3.25%。
                            据《张氏宗谱》载:“黄帝五子黑沥,观弧星以造弓矢,因以长弓赐姓为张,封清河使者。”张姓由是始。一支,春秋时晋国大夫叫张侯,其后代以张为氏;一支,韩国有宁姬良,改姓为张,其后代为张氏。
                            我县之张姓最早在宋末分别从河南、广东迁入,其后则多于明末、清代由江西、福建迁入。
                            张姓在县内分布共77处,其中主要分布及渊源是:
                            城区有张姓1085人,占全县张姓人数10.8%,占原天马镇张姓人数87.1%。张鋐于南宋末(1279年)由湖南从驾入广,宋亡遁迹居所陇(县城东北洪字庄)。张鼎,宋丞事,祖居河南鄢陵,德祐丙子二年1275年)迁居本邑,长子谦居县前,次谨居东门塘沿。张渊,江西人,明嘉靖任吉水县教谕,辞官来常,卜居洪字庄。
                            芳村镇石壁底有张姓498人,占全镇张姓人数29.8%。张明彻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福建建宁绥安岩上坊迁石壁底,张明正兄弟三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江西广昌县迁观音堂。
                            石壁底张氏字辈排序:兴伯得隆,朝友承仕,大明国家,允久天运,启文光武(20字)。
                            同弓乡山边有张姓488人,占全乡张姓人数76.6%。张维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福建永春迁山边溪滩。
                            大桥头乡濛淤有张姓470人,占全乡张姓人数62%。张日晃(字文振)于清康熙末年(1722年)由江西南丰董家店迁濛淤。
                            张氏字辈排序(旧):延朝惟义尚清高,显耀四方广千文,秀子均水德茂元,护国汝庆日正光;(新):九天普宇瞻先泽,同本相承万代传;(续):卓意恢宗绪,诚心仰圣明,甘霖如见日,自可助成功,盛世开鸿业,儒家庆凤池,忠孝希前哲,敦和启嗣贤。
                            其他还有新昌乡对坑、青石镇澄潭、芳村镇半坑、青石镇大塘后、球川镇三溪、芳村镇前溪等73处。
                          开化张氏家
                          共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3%。按迁入地分:大桂张氏。唐长庆三年(823),江东提刑张成业自安徽祈门润田迁居常山县松阳镇,今下音坑,因手植桂树于庭,称大桂张氏。分迁有明廉、上音坑、文川口,城内、城关镇密赛,马金镇杨和、黄荆林、高桥、前山头,塘坞乡张家、张家村、朱坞,中村乡张村、曹门、八字门、陈川口、樟树底、金竹山、村头,齐溪镇岭里,长虹木勺坞等。其中张村张氏最为显贵,有唐招讨使张自勉、宋殿前都御侯张琼、梅花派诗人、池州通判张道洽等。溪沿张氏。清乾隆五十九年,张高灿自福建上杭古田里迁居齐溪上村,张高隧迁溪沿。


                          IP属地:江苏39楼2019-05-02 18:14
                          收起回复
                            舟山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岱山张氏家族
                            太平天国时期,1支从江西逃难到东沙山嘴头。高亭大岙张家由萧山迁入。今已10代。大蒲门张姓,于清乾隆年间由宁波澥浦来岱山岛捕鱼,传8代,与岱中癞头山及秀山海岙张姓同族。同期,宁波一支迁入岱西念母岙,第二代移居塘墩,故有张家塘墩之称。岱东庙前村张姓,同定海马岙迁入,至今有致、仕、宗、传、荣华富贵公卿大夫永13代。清光绪年间,宁波澥浦张姓来衢山垦种,散居于太平、三弄、枕头山等村。唯西长沙张姓来自鄞县姜山。
                            普陀张氏家族
                            明万历间,河南张氏5 兄弟逃荒,3 个分别定居展茅乡张家,芦花乡南番、邵岳。另一支自奉化至芦花乡大岭下定居。清顺治三年(1646 )至光绪间,上海、福建、镇海、宁波、定海、余姚、绍兴、慈溪、奉化等地迁人16 支,分别定居展茅乡柴家、松山,虾峙乡南番、香口,桃花乡洞下浦,沈家门镇蒲湾、西横塘,五星乡五星,龙山乡大沙浦、西浪咀,双塘乡张家塘,小湖乡三坑,佛渡乡川江、沙番、石门、捕南,栅棚乡沙皎、北吞、枫树番、小虾峙,勾山乡桐岭,台门镇中胜、卫东,对峙乡乌石子,湖泥乡湖泥,白沙乡小沙头、港里,朱家尖乡樟州,黄石乡凉湖,皎头镇东升,登步乡等地,民国时期,台州、郸县、慈溪、象山、黄岩、镇海、上海等地迁人7 支,定居朱家尖乡老佃房、棉增,东福乡大番,黄兴乡南吞,葫芦乡沙埋,佛渡乡鸡爪,平皎乡里平皎等地。


                            IP属地:江苏40楼2019-05-02 18:16
                            回复
                              丽水
                              缙云凝落张氏家族
                              凝落张氏系唐相张九龄后裔。
                              宋开宝年间,福建建宁张安迁居凝碧。
                              后裔分迁西岸和武义黄山头、福建马鞍山等处。


                              IP属地:江苏42楼2019-05-02 1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