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周总理故乡
河北故城饮马河张族谱前言
家谱,是一个宗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战乱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四清”、“文革”之后,在宗庙石碣被毁,在各分支家谱多数被焚的境遇下,这本家谱的原谱能够保存下来,实属宗族之幸事,原谱是民国二十一年修的,至今已历经七十八年,而记录的历史,则达到了六百零六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谱被大阜屯支系二十二世金水之母用于夹放鞋样送到其泥庄娘家,后被二十一世之元取回,所幸保存基本完好。原谱有几处损毁缺字,上册尾部和下册首部共缺损三页,按照上下世代的推断,我在抄录本中一一补齐,无法确定的留出空白处。而复印本,完全照旧。原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二十三世玉盛保存。二零零二年,玉盛弟玉茂在东北退休返回郑口居住,家谱邃交玉茂保存。原谱纸张日渐脆弱,为更好的保护原谱,在二十四世书旗于二零零三年抄录了一份之后,二十三世玉茂于二零一零年又将原谱复印一份,以备世代流传。为更广的在宗亲中传播该谱,又将其拍照制成电子版本。谱中所载“张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自永乐二年迁居直隶故城小西高才村”,经查证,“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一九一四年,国民政府整治县名,山阳县易名为淮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归属变更,于二零零二年改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永乐二年为公元一四零四年。现在故城县三郎镇有西高才村和东高才村,东高才村有一部分又叫高西。从家谱记载和现在西高才村几乎没有我张氏同宗的情况看,“小西高才村”应为东高才村之高西。多数支系为从东高才迁出。如今,饮马河村、东高才村张氏同宗仍有不少。谱中所载支系共有四十一村之多。目前,各地宗亲互相攀谈起来都自称为“饮马河张”,这是因为虽然始祖落户于小西高才村,但始祖之坟茔在饮马河村。饮马河村与现在的东高才村相距约二公里。过去,家族一直有公共祖地(茔子地),其土地租赁收入用于家庙、祖坟的修葺和每年春节的宗亲祖坟祭祖。一年一度的祭祖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每年正月初二各村分支宗亲均有代表前往饮马河参加祭祖,吃的是炖菜和馒头,回程还要带着馒头走。后来,聚会不再,但仍有一些村的宗亲在春节祭祖时要朝向饮马河的方向叩首祭拜。自始祖伍陆(五六)迁居故城至今已逾六百年。六百年来,宗族枝叶当何其繁茂,然而从谱中可以看出,自五世开始即有断而不续之支系。时至当今,又有多少支系失散于各地而无从查考。有些离家久远的支系,怕是只知姓张而不知其渊源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各支系所存均为分支谱,全谱则仅此一本。各分支寻根问祖,该谱应是最全面最可靠的依据。愿我宗族世代繁盛。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八日晚大阜屯(后屯)分支二十四世书旗沐手敬录 家谱中所载村庄1、饮马河 2、大澹村(大坛村) 3、烧盆屯4、南岭踪前街 5、南岭踪后街 6、黄官屯7、杨福屯 8、前沙岗 9、大阜屯(秘家院)10、太子茔 11、贾召村 12、朴庄(枣强)13、獐鹿 14、文登 15、崔家庄16、五股河(西河)17、温家庄(温庄) 18、马棚(恩县)19、大堤口(河东) 20、武城(河西街) 21、鞏家庄(巩庄)22、二里庄(故城)23、姜庄 24、乔庄25、故城 26、北岭踪 27、前响沟28、东高才(贾家院) 29、蒋召村30、刘古庄 31、孟庄 32、高庄(武城)33、瓦子庄 34、盛树林 35、李店36、袁庄(饶阳店)37、武官寨 38、张庄39、马军寨 40、武城 41、荏平城南十里铺
(原谱前言) 張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陽縣。於永樂二年遷居直隸故城縣西高才村,即今小西高才是也,其大西高才原為東場之地建立庒所居。老坟在飲馬河西南。八世九支文庠衡祖為首建立石碣,被下人損壞,當即捉獲,其人賠銀三兩。八世八支鴻臚寺衠祖復立石碣,文庠焰祖為文。萬历三十八年,鳴鶴祖痛憂年久族繁,支派亦悉遂援笔以□□□□□□□□□(原谱缺九字)燦然新矣。至□□□□□(原谱缺五字)當列祖□(原谱缺一字)墓荊棘叢生,狐狸交窟,舉目誠多淒然。幸也,有志信、仕、翰儒等祖,於乾隆十五年同約合族,履畝出錢以贖地,按節上坟以報本。乾隆十九年,演戲立碣,三人之功可謂深且遠也。余復憂之,或居棗強,或居武城,即居本縣且不一處,而住四方離居,少長殊多莫識之,患年所幾更支派難免失出之悲。於是兢兢焉搜世倬族遐齡族兄所筆之譜。一則彰前人為首之功,一則冀後人恪守之誠云爾。 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葭月朔日上浣糓旦二十世縣丞銜鶴洲沐手敬錄
(原谱前言简化字) 张氏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于永乐二年迁居直隶故城县西高才村,即今小西高才是也,其大西高才原为东场之地建立庒所居。老坟在饮马河西南。八世九支文庠衡祖为首建立石碣,被下人损坏,当即捉获,其人赔银三两。八世八支鸿胪寺衠祖复立石碣,文庠焰祖为文。万历三十八年,鸣鹤祖痛忧年久族繁,支派亦悉遂援笔以□□□□□□□□□(原谱缺九字)灿然新矣。至□□□□□(原谱缺五字)当列祖□(原谱缺一字)墓荆棘丛生,狐狸交窟,举目诚多凄然。幸也,有志信、仕、翰儒等祖,于乾隆十五年同约合族,履亩出钱以赎地,按节上坟以报本。乾隆十九年,演戏立碣,三人之功可谓深且远也。余复忧之,或居枣强,或居武城,即居本县且不一处,而住四方离居,少长殊多莫识之,患年所几更支派难免失出之悲。于是兢兢焉搜世倬族遐龄族兄所笔之谱。一则彰前人为首之功,一则冀后人恪守之诚云尔。 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葭月朔日上浣糓旦二十世县丞衔鹤洲沐手敬录(公元193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