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易门,谱名王丕坤,又名王宏,河北省深泽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研习中医,兼及书法、水墨山水和金石
王易门(1894-1969),原名宏。河北深泽人。迁居北京。早年学法政,曾任县长,后改学医。从师王幼珊、刘静山、刘朴斋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早年在家乡行医,1931年后悬壶北京,擅长儿、内、妇科。又从秦水卿习针灸。曾任教于华北国医学院。1955年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儿科主任。兼通各科,尤以儿科见长,对针灸钻研颇深,治疗常针药并施,善用时方,注重补益与调理脾胃。临床经验丰富,有不少经验方,治疗小儿疳积、胃肠病、腮腺炎等症疗效显著。热心传授医疗经验
王易门与冯玉祥:
泰山南天门客楼的汉白玉匾,为王易门1936年所题。王易门(1895-1968年),谱名王丕坤,又名王宏,河北省深泽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研习中医,兼及书法、水墨山水和金石。
1936年夏,王易门游览泰山,原来打算在泰山作短暂的休息,但泰山的风光吸引了他,又加上与岱庙的住持很合得来,一住就是3个月。在泰山期间,王易门还为冯玉祥看过病,赠过扇面,交为朋友。也是在这段留居泰山的日子里,他与岱庙的住持商定了南天门摩空阁的题名事宜(当时泰山庙宇由岱庙住持统管)。王易门回北平后,在两位兄弟及子女的协助下开始制作匾额,选的是北平房山特产的汉白玉石板,王易门题好字,亲自开出字边,再指导家人用心雕凿。1937年6月,匾额的刻制工作全部完成,王易门用纸墨拓出拓片,并包好待运泰山,并买了7月7日去济南的火车票。没想到在整装待发的前夜,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未能按计划离京。后来是由王易门托人将此匾送往泰山的。
大致在1939年前后,摩空阁的匾额被镶嵌在南天门阁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