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常常被人提起,引起各种争论。
当今科学的分类采用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二分法,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文艺学等等,如果中国的社会科学不发达,早就分为若干个彼此争斗的小国了,哪果还有几度繁华的盛世,分而又合的中国?所以中国古代有发达社会科学,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自然科学上。
说起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大发明暂且不谈,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哪个不叫人引以为豪?如果说以上只能算作实用科技,那么《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算经十书“还不能属于自然科学理论著作?历法、建筑等还不能算作科学理论的实际成果?除此之处,中国在物理、化学、水利、天文、地理、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同时代领先世界的成就。
但是重点来了,许多人不承认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因为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才是科学能够独立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它都是无意识的、偶然性的研究成果,终究不能持续。
科学的历史,也需要科学的思维。科学史根据其发展的阶段性,把自然科学大致分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朴素、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称为古代自然科学。
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称为近代自然科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
19世纪末和现在的21世纪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时期。
按照这么一分,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大家心理就跟明镜一样了。中国在古代,不但有古代自然科学,而且引领世界。
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下去,会不会成为近代甚至现代科学?
科学,无论中外,在传统语汇中根本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科学的最初定义,就是“分科而学”的意思,如同“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分工”一样,科学积累和发展到了近代,涉及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就必须要进行分科,于是诞生了科学。
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以及由系统的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础(爱因斯坦语),这是科学能否客观,辩证,全面的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在中国从来不是科学研究的障碍,因为中国从古到今就没存在过对天神的绝对崇拜,无论是道、儒,都信奉的是自然法则和人类自身研究,所以欧洲中世纪的问题在中国从来不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格物致知,中国有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近现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古已有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数学家。他的祖父祖昌曾任“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他的父亲、儿子,几代人都是从事科技研究类的工作。以此可见,在中国从古至今,对于科技研究从来都不是个别人的兴趣使然,误打误撞,而是一套有组织规划的,由政府给予人力财力方面支持的工作。但明显的,中国古代对于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生活保障,就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了。
中国的古代科学,能不能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就看有没有进行分工合理,组织严密,计划周详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研究人员在社会地位,利益保护等方面给予充分尊重。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也不能重来,当16~19世纪西方向近代科学迈进时,中国正处于明(1368-1644年)末清(1644—1912年)初。这段历史不用多言,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记忆,使中国人深该认识到在这个奉行丛林法则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们必须有正视现实的勇气。近代落下了脚步,没能赶上时代发展,就应该大大方方地承认不足,埋头实干,在新的时代迎头赶上,再立潮头。
本来我还想把中国明代科技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写下去,但明天还要上班,学识和精力不够,只好充充结尾了。本人是个程序员,历史是个业余爱好,同好者不妨互相关注,文章中有许多不足,请高手们指正。
当今科学的分类采用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二分法,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文艺学等等,如果中国的社会科学不发达,早就分为若干个彼此争斗的小国了,哪果还有几度繁华的盛世,分而又合的中国?所以中国古代有发达社会科学,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自然科学上。
说起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大发明暂且不谈,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哪个不叫人引以为豪?如果说以上只能算作实用科技,那么《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算经十书“还不能属于自然科学理论著作?历法、建筑等还不能算作科学理论的实际成果?除此之处,中国在物理、化学、水利、天文、地理、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同时代领先世界的成就。
但是重点来了,许多人不承认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因为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才是科学能够独立发展的先决条件,其它都是无意识的、偶然性的研究成果,终究不能持续。
科学的历史,也需要科学的思维。科学史根据其发展的阶段性,把自然科学大致分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朴素、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称为古代自然科学。
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称为近代自然科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
19世纪末和现在的21世纪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时期。
按照这么一分,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大家心理就跟明镜一样了。中国在古代,不但有古代自然科学,而且引领世界。
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下去,会不会成为近代甚至现代科学?
科学,无论中外,在传统语汇中根本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科学的最初定义,就是“分科而学”的意思,如同“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分工”一样,科学积累和发展到了近代,涉及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就必须要进行分科,于是诞生了科学。
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以及由系统的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础(爱因斯坦语),这是科学能否客观,辩证,全面的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在中国从来不是科学研究的障碍,因为中国从古到今就没存在过对天神的绝对崇拜,无论是道、儒,都信奉的是自然法则和人类自身研究,所以欧洲中世纪的问题在中国从来不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格物致知,中国有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近现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古已有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数学家。他的祖父祖昌曾任“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他的父亲、儿子,几代人都是从事科技研究类的工作。以此可见,在中国从古至今,对于科技研究从来都不是个别人的兴趣使然,误打误撞,而是一套有组织规划的,由政府给予人力财力方面支持的工作。但明显的,中国古代对于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生活保障,就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了。
中国的古代科学,能不能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就看有没有进行分工合理,组织严密,计划周详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研究人员在社会地位,利益保护等方面给予充分尊重。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也不能重来,当16~19世纪西方向近代科学迈进时,中国正处于明(1368-1644年)末清(1644—1912年)初。这段历史不用多言,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记忆,使中国人深该认识到在这个奉行丛林法则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们必须有正视现实的勇气。近代落下了脚步,没能赶上时代发展,就应该大大方方地承认不足,埋头实干,在新的时代迎头赶上,再立潮头。
本来我还想把中国明代科技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写下去,但明天还要上班,学识和精力不够,只好充充结尾了。本人是个程序员,历史是个业余爱好,同好者不妨互相关注,文章中有许多不足,请高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