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近期的一大困惑,我在大陆好像真的找不到几位乐评人或者专业的音乐媒体,能够以稳定频率去报道、评价独立音乐。以对岸台湾作比较,马世芳这种大咖就不必多说,他的电台节目一年恐怕就要访问数十组独立音乐人,还有台湾街声的小树老师,不止有自己的电台,更常年在各大媒体撰文推荐,以及“Blow吹音乐”由阿哼、Yiru、李鑫等等写手组成的编辑部,出产了很多高质的专访,甚至具有社会洞察力的文章(如“中国腔”现象讨论
http://t.cn/EqB7A8A ),其余还有王信权、陈玠安、林猫王等乐评人、写手,都是有在关注着独立音乐,并频繁输出相关的文字推荐与评价,较大的媒体还有小白兔通讯、BIOS monthly、FOUNTAIN新活水、乐手巢、GQ台湾等等,都有报道过不少独立音乐方面的内容。
而且,我在看很多台湾作者的音乐文字时,都会惊讶于他们用字的精准,很少刻意卖弄文采,也很少添加作者的个人情绪,能够用足够的文字把一件事情讲得生动、形象,极具吸引力,马世芳给自己电台节目写的文字就是最佳的代表,还有“Blow吹音乐”、“BIOS monthly”这两家我较常看的网络媒体,时常会有高质的专访或特稿出炉。
可是在大陆,真的不多。微博上挂着“乐评人”认证的博主,大部分都沦为吹捧流量明星与电视节目的写手,粉丝上百万的所谓音乐大V拿着流量和节目给的钱,除了发广告就是发广告,转评赞全是买的,很多具有规模的音乐新媒体(如摇滚客等),则走上了“毒舌、吐槽、偏激、走极端、带节奏”的路线。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乐迷,不太容易看到一些真正具有温度、客观、专业,能够给予你营养的乐评或任何音乐文字,另一方面,进行了以上操作的乐评人丧失了他们的公信力,真正的乐迷已经不关注也不认可他们的品味,音乐大V们的粉丝则全变成“僵尸粉”,对他们发布的广告甚至日常内容都爱理不理,至于那帮音乐新媒体,大家要么取关了,要么关注它就只是为了“吃瓜”。
无论是乐迷数量或如今的音乐产业规模,我们都应该超过了2000万人口的台湾才对,这个状态实在不应该呀。我现在比较常关注的来自大陆的乐评人/音乐媒体,只有呆若木一、北方公园、街声等,其中北方公园其实不是严格的音乐媒体……唉,不知道是我关注范围有限还是怎样,心累,我也知道这状态背后原因很复杂,多的就不说了,只是觉得可惜。洗个澡准备看球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