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36,885贴子:104,531,781

中华百年经典建筑—城市设计的美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从全国各地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建筑入手,篇幅横跨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解析中华建筑百年经典作品。本帖拟遴选全国各地主要城市经典近现代建筑200项代表性作品(可能会有溢出),参考权威资料选择,篇幅较长,长期更,中间不要插楼,等差不多200项更完以后你觉得还有更好的再贴在后面,谢谢大家了。
入选建筑按如下格式进行简介,力求文字的简洁
建筑名称(建筑最初使用名)
年代
地区
风格/流派
设计者
建筑简介(形式、材料、设计特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历史简介(背景、事件)
从科学、美学、人文学、城市学、园林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角度切入
编号数字只是一个序号,没有实际意义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10-05 10:13回复
    民以食为天,先从几个著名饭店开始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10-05 10:15
    回复
      1.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1929年
      上海
      现代艺术装饰主义风格
      公和洋行
      建筑平面呈A字形,外墙除9层及顶层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皆用花岗石砌筑,这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做外墙饰面的建筑。立面用垂直线条处理,线条简洁明朗。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充分表现了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派”的设计手法。大厦以东面作主立面,主屋顶部耸立一座19米高的方椎体瓦楞紫铜皮屋顶,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点。顶层供业主和旅馆经理居住,内部装饰采用英国式,布置十分讲究,餐室内设有小电影银幕;第9层设有夜总会小餐厅。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有9个不同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各式住房的内部装修和家具,均按各国的习惯和要求布置,借以显示建筑豪华,迎合旅客不同口味和猎奇心理,为其他大型旅馆所少见。3层为沙逊洋行自用。2层和底层以办公室出租,其后作为接待旅客和会客、会议等活动场所。大厦东、南、北三面均有进出口,主要大门进口面向南京路。它是全上海第一栋现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沙逊大厦还拥有号称远东最豪华的华懋饭店,因此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便在此举行。
      上海滩首富维克多·沙逊的房产,曾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抗战之后,大厦被孔祥熙的山西裕华银行收购 。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中国仅此一家。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10-05 10:17
      收起回复
        2.国际饭店
        1934年
        上海
        西方艺术装饰主义风格
        设计者:(匈)拉斯洛·邬达克
        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建筑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对称布局,敦厚伟岸,是20年代美国式摩天楼的继承之作。帆船造型,有聚沙成塔的寓意 。1934年,年轻的贝聿铭被这栋建筑所震撼,并最终赴美求读建筑学 。饭店地下是银行金库,有大小保险箱3400个,库房门厚达24寸,重32吨,门上装的密码锁可更换密码50万种。
        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卓别林、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
        1999年饭店改造后曾先后接待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中国国家足球队,APEC2001新闻记者团等重要任务。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10-05 10:29
        收起回复
          3.扬子饭店
          1934年
          上海
          葡萄牙装饰主义风格
          设计者:李蟠
          曾经上流社会政要、明星、名媛汇聚之所,著名明星阮玲玉、胡蝶、徐来等老上海明星的社交圣地,“玫瑰,玫瑰,最娇美。玫瑰,玫瑰,最艳丽……”歌词的发源地。曾有“远东第三大饭店”的美誉。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10-05 10:32
          收起回复
            4.扬子饭店
            1912年
            南京
            法国文艺复兴古堡式风格
            设计建造者:(英)柏耐登
            整幢建筑由明代皇城城墙砖砌就,坐北朝南,北美松木楼梯、木地板、木屋架,德国式铁皮屋顶,屋面较陡。外观宏伟朴实,内部则豪华奢侈。同时,扬子饭店又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摒弃了费工耗料的大屋顶,采用西洋建筑的构图方式,又在局部点缀中国式的构件和修饰。建筑高低错落,层次感分明,从外面看高大有气势,但内部曲折拐弯,如同迷宫。明代的砖头、英美的木料、德国的钢材,都集中在同一个建筑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扬子饭店是下关开埠的重要建筑,见证了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等无数著名人物活跃的舞台。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回京而举办的奉安大典,扬子饭店和国际联欢社就是招待国内政要和外国友人的定点饭店。宋庆龄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曾多次在这里策划营救众多进步人士。这里还是中国近代多次学生运动的发生地,见证了百年的沧桑巨变。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10-05 10:35
            收起回复
              相关:上海大中华饭店
              1928年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10-05 10:37
              收起回复
                5.北京饭店
                1917年
                北京
                17世纪法式简约风格
                设计者:法国永和公司
                解放前的北京饭店建筑是今天北京饭店的中楼部分(B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七层。建筑构图,采用了三段式,底层较高,有水平向线条装饰;顶层窗户,为连续的拱形。立面构图,主要元素是水平檐口、横向阳台和局部形体变化,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

                1954年,在法国人建的中楼西侧,又建起一座楼,俗成西楼。设计者是戴念慈先生。这座建筑,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大屋顶,而是用大大简化了的中国传统的小坡檐屋顶,目的是要与1917年的建筑保持风格的基本协调,而且还充满中国建筑的神韵。

                1974年在中楼的东侧,又建起一座20层的大楼,设计者是张镈。这座建筑,是典型的现代旅馆造型,立面的开窗与阳台,组合成均匀的韵律,比例和谐,造型完整。同时,为协调与中楼的关系,主楼后退,大厅部分较低,且放到前面,以连廊与旧楼相连。

                三座不同年代的建筑,时间跨度近六十年,这样的不同风格,又能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群在中国确实少见。

                1901年初建时的北京饭店是一个中国式的院落(近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最初为八国联军而建),1903年迁到现址,1917年建成今天北京饭店的中楼部分。是北京第一座现代化饭店,是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在这里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性时刻。冯玉祥、张学良等是这里的常客,这里也曾成为蒋介石、阎锡山等人活跃的政治舞台,北京饭店是政治风云变幻的见证者。新中国时期的北京饭店仍然是各种国事活动和重要会议的举办场所,持续着它的辉煌传奇。



                9楼2017-10-05 10:54
                收起回复
                  六国饭店发不出来,看截屏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10-05 11:00
                  收起回复
                    7.中央饭店
                    1929年
                    南京
                    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
                    民国首都最豪华的饭店,见证了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张学良、周总理、汪精卫、梅兰芳、胡适、李宗仁、孔祥熙、阎锡山、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杜月笙、司徒雷登……一个个名流政要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性的瞬间。中央饭店地处南京中心地带、总统府的南面,是一座红白相间的四层欧式建筑。整个建筑呈“回”字形,中间是个大天井,设计独特。主楼呈塔形层层收分至中区六层,以长方体和红白相间的方格构图为主要造型手段,而以柱式门廊突出入口,屋顶和入口见体块大小的变化,雅致大方。中区小楼白墙,前有镂空栏杆,楼梯上下,显得空灵穿透;小门通向左楼右楼。左楼右楼正看作六面体堡楼形,显得封闭结实;侧看又为歇山顶,虚实相生,颇见匠心。原设计为7层大楼,因其位于今长江路(原国府路)总统府的正南方,虽是私人建筑,但有关当局认为这么高的建筑会对国民政府的安全构成威胁,于是只批准建造4层。饭店各种设备应有尽有,是三四十年代首都顶级的高档服务休闲场所。
                    1936年潘汉年曾与陈立夫、曾养甫等人在中央饭店洽谈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1937年8月上旬,蒋介石邀请z共和红军代表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周、朱德、叶剑英、龙云于8月9日飞抵南京,一下飞机,就被蒋介石的代表、军w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以及国民党军政要员何应钦等人接到中央饭店,品尝了一顿别有风味的西餐。1995年南京军区后勤部迁出这里后,中央饭店重新开放,全国人大常w会副w员长程思远先生重新书写了店名。
                    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洗礼,今天的中央饭店已成为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怀旧寻根的重要场所。
                    闹市中的中央饭店屋顶







                    11楼2017-10-05 11:01
                    收起回复
                      8.金陵大学建筑群(南大鼓楼校区)
                      1919年
                      南京
                      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
                      设计者:(美)A.G.司马、齐兆昌等
                      西方教会主导下的中国式建筑,是在现代结构、功能基础上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初探索。将中国传统宫殿式大屋顶与西方古典主义的构图相结合、采用中国传统院落与园林化布局等多元化尝试,金陵大学是其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品。金陵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北大楼、礼拜堂、西大楼、东大楼、图书馆等。这些建筑皆为砖木结构,青砖墙面,歇山顶,灰色筒瓦屋面,建筑造型严谨对称、稳重浑厚,体现出明清官式建筑的显著特征。金大地标北大楼,地上2层、地下1层,南立面正中一座5层十字脊顶塔楼,屋脊有清式大型吻兽一对,体现了明清官式建筑形制。


                      礼拜堂形制模仿中国古代庙宇,屋顶主跨为歇山顶,附跨为硬山顶。

                      东大楼采用北方官式歇山筒瓦屋顶,正立面中部1/3的屋面从屋脊继续向上升起,背立面的体量也相应产生变异。

                      作为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痴迷与模仿,尽管有些许瑕疵、不合古代建筑法式的地方,但仍然不掩其思想性与学术性上价值的光辉。
                      此后的二十多年,金陵大学又陆续增添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例如赛珍珠故居、马歇尔故居、何应钦公馆等,共同构成异质派别交相辉映的校园建筑美学格局。
                      何应钦公馆




                      12楼2017-10-05 11:02
                      收起回复
                        9.燕京大学建筑群(北大燕园)
                        1926年
                        北京
                        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
                        设计者:(美)亨利·墨菲
                        筹建燕大的基督传教士司徒雷登(后成为美国驻华大使)说:“我们一开始就决定按中国的建筑形制来建造校舍,室外设计了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而主体结构则完全是钢筋混凝土的(当时代表着建筑领域的最高工业成就,很稀见),并配以现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设施。这样,校舍本身就象征着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要保存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和现代知识精华的象征。”此时的西方建筑师们追求采用中国古典艺术式,象征着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信仰。追求在新文化运动中保留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但此建筑的形式不是一座了无生趣的复制品,而是象征着中国文化复兴与时代之需要。
                        燕园选址靠近玉泉山,最初从陕西都督陈树藩处购得此地。校园以玉泉山的古塔作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取自圆明园),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所有建筑外观上都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这里日后成为了中国无数学子向往的梦幻中的最高学府,和金陵女子大学一起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燕京大学办公楼以宫殿式大屋顶为蓝本,运用西方古典主义构图,形成了以歇山顶为主体、庑殿顶为两翼的主从三段式构图,这种手法可以追溯到墨菲最早设计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舍。燕园建筑群通过轴线关系有机联系,形成园林包围建筑、建筑掩映于园林的校园环境。





                        燕大校园建筑巍峨壮观,有宫殿般的庄严而比宫殿舒服,有洋房的各式优点而比洋房美丽。无数燕大校友和后来的北大校友醉心于燕园建筑中的传统元素,这里被他们称为“世界外的一个世界”,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有了梦幻般的“穿越感”。


                        从五四时的天安门广场上燕大学子第一次拉出“燕京大学”的横幅开始,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学生运动都没有少过燕大学子的身影。虽然燕大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中,但在“一塔湖图”的风景中,我们仍能看到那并未消逝的光彩。


                        13楼2017-10-05 11:02
                        回复
                          相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建筑
                          1923年
                          设计者:亨利·墨菲








                          14楼2017-10-05 11:04
                          收起回复
                            10.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1911—1936年
                            北京
                            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中国清式风格
                            设计者:(奥)斐士、(美)亨利·墨菲、杨廷宝等
                            1908年清华学堂在原清华园(清康熙熙春园东部)筹建,除了旧有的工字厅(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下榻处、五四运动学生会议处)、怡春院、古月堂(四合院式)三组中国传统建筑外,兴建的主要建筑为清华学堂校门(采用砖石结构,运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券柱式构图,两翼有巴洛克式的涡旋)、清华学堂西半部。

                            清华学堂建筑高两层,德国古典建筑风格,1911年建成,转角处为主入口,立面两层为凹阳台,阳台左右各有一根塔斯干式柱,上承“清华学堂”匾额,屋顶为蒙莎式坡顶。墙体用青砖砌出文艺复兴式的粗石划分,并用青石勒角,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大方,白灰膏的窗套、门套和窗楣花饰给建筑增添了典雅清丽的气质。建筑整体的行列式、折中主义色彩浓郁。

                            1916—1921年新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被称为清华园的“四大建筑”。均由建筑大师亨利·墨菲主持设计,青年建筑师庄俊参加设计,采用美式校园流行风格,砖混结构。清华大礼堂位于草坪南北轴线的北端,建筑平面为希腊十字形,采用古典主义的集中式构图,平面四翼为三角形山墙,构图中心为八角形鼓座上的铜皮大穹顶,建筑南端为门厅,正中门廊四柱三开间,采用爱奥尼克柱式大理石柱廊,汉白玉的柱础、凹槽和柱头十分精美,白色的门廊与红色的砖墙形成强烈对比,大礼堂形态庄重典雅,别具一格。


                            科学馆为红色砖墙,屋顶铺设石板瓦。图书馆内部采用磨光花岗石装饰(后成为图书馆主流用料)。




                            1936年建筑与前期建筑风格相一致,采用美式折中主义,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转墙面切出线脚。
                            1931—1936年代表性建筑是生物馆、化学馆、气象台、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


                            15楼2017-10-05 11:05
                            回复
                              11.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
                              1930年
                              南京
                              文艺复兴古典式风格
                              设计者:英国公和洋行
                              整体建筑风貌别具一格,造型宏伟、典雅而庄重,主立面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式构图,底层开三门做入口,二、三层立面用四根爱奥尼克柱,檐口之上做山花。屋顶采用钢结构。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高34米,外部如球体状,用青铜薄板覆盖,自然锈蚀的铜绿形成一层保护膜,在灰白色的建筑主体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球体顶部建有八边形采光亭。建筑各部分如基座、脚线、柱式、穹顶和整体比例均十分出色。厅外部四周有水磨石回廊。尤其可贵的是它内部的三层观众席,上部两层出挑极大,反映当时在结构计算与施工方面的巨大成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礼堂。大礼堂位于中央大学校园中央,与中大校门(今东南大学南大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呈中心轴线分布,充满设计的美感。

                              内部空间

                              中央大学科学馆

                              后1965年,在大礼堂东西两翼又加建三层教学楼两座,与大礼堂对称。扩建的教学楼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
                              作为民国时期最高学府,这里成为无数杰出人物的追梦舞台,沧桑巨变,无数海外校友魂牵梦萦的精神故里,如今依旧岿然屹立。


                              16楼2017-10-05 11: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