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1日漏签0天
蠡县吧 关注:272,861贴子:7,257,58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89回复贴,共6页
  • ,跳到 页  
<<返回蠡县吧
>0< 加载中...

回复:乡村记事(连载)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新春快乐!谢谢顶帖。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四季美食 (5)
冬天的日子过的快,眨眼就进了腊月,该过年了。过年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喝过腊八粥,有心计的主妇就开始淘麦子磨面。每到年根底下,生产队的磨坊太忙,送了粮食去,要等好多天才能磨出面来,所以要提前准备。过了腊月十五,各家开始淘小米,准备摊“炉糕”。 摊炉糕用小米面。小米面电磨不能磨,只能用碾子碾。先把小米淘过,控去多余的水分。大街上有一台石头碾子,每到年前,这里就忙了起来。用碾子要提前排队。多是拿一把笤帚放在那里,与正在推碾子的人家说好。等轮到自家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家人都要去推碾子。两三个人推,一个人在一旁用罗筛。人少的家庭,要与别人家搭伙才推得动这碾子。 小米面加水和成稀软的面团,加上酵母,发起来。再兑水,加适量碱面,搅成稀糊,摊炉糕的的原料就准备好了。炉糕锅是特制的。直径大约八寸,下面三条腿,锅底是个球面,中间高,周围低,锅底的外围是略高起来的锅帮,锅底与锅帮交接处,形成一环形沟槽。锅盖似平顶帽盔,中间有系,以便提起。比锅底略大,套在锅帮上。底、盖都是生铁铸成,极重。这半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有炉糕锅,一年里头只有年下几天才用它,其他时日闲着。过年摊炉糕,一般要同时用两个炉糕锅,锅少,用的人多,也要提前排队。 炉糕锅借到家,在外屋的地上,并排架起两个锅子。烧高粱瓤子,这是早就准备好的,这东西好引火,火势不软不硬。旁边放盛了小米面稀糊的大盆。还要准备一个小木棍,头上绑块生猪油。把锅烧热,擦上猪油,用饭勺舀一勺稀糊,在炉糕锅的正中慢慢往下倒,让稀糊沿球面往周围慢慢流,一勺稀糊倒完,正好流满了锅底,在边上的沟槽里汇集了。盖上铁盖,烧火。这时开始忙活另一个锅,一切如上。刚盖上这个锅的铁盖,原来那个锅就该出锅了。先是蒸汽烧起来,凝结于锅盖,再滴到锅帮上,呲拉一响,炉糕就熟了。提下锅盖,用锅铲把炉糕对折,成一扇形饼子,中间薄,边上厚。铲出来,放进一旁的笸箩里。接着锅上又擦油,又开始下一轮。两个锅交替出锅,一个人很是忙活。半天可摊完两大盆稀糊,出一大笸箩炉糕。与白面卷子掺伙着吃,一家人能吃到正月十五。 这炉糕,略有酸味,吃在嘴里发散。就着熬肉菜吃,甚是对味。由于是发面,满是细孔,泡了肉汤吃,更是一绝。 摊完了炉糕,第二天就开始了蒸卷子、蒸馒头——这里人管豆包叫馒头,却管馒头叫卷子。提前几天就开始发面。哪一天做什么一般都是事先筹划好了的,除了摊炉糕需要借用炉糕锅,时间不能定准外,其他的蒸饽饽,只要发起面来,时间就可以预先安排。蒸卷子、馒头都是用白棒子面发起来,再兑进白面和成的混合面团。蒸卷子无什么新意,只说蒸馒头。 豇豆、红小豆、红枣下锅,加水适量,大火少开,小火慢煮。要控制好火候,待豆粒煮烂,汤也正好收尽。用马勺(木头挖成的饭勺)捣成糊,团成比鸡蛋略大的团,做成了豆馅。外面再包面皮,上锅蒸熟,馒头就做好了。 黏窝窝也极有特色,过年家家要蒸上一锅。是用黍子面、做原料。温水和面,加入煮熟的红枣、豇豆、红小豆。捏成窝窝头,上锅蒸熟即可。这黏窝窝凉了极硬,吃的时候回锅蒸热,却是极黏。一般要用筷子插了吃,用手拿会粘在手上,洗都不容易洗去。 年下的一个多月,早晨不再熬山药粥,而是用小米面熬“茶汤”,是稀稀的面糊糊。也不用弄菜,每人吃个回锅蒸热的豆馅馒头,吃个黏窝窝,喝两碗茶汤,就是一顿早饭。


2025-07-21 09:43:28
广告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四季美食(6)
腊月十二、十七是呈委大集。这本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集市,到了年集,更是人山人海。赶过年集,也就没有人再去下地出工。一个心思操持过年的事情了。女人整天忙的不可开交,男人们还略清闲些。 过年的菜肴,是猪肉、白菜当家,少有鸡、鱼,那山珍海味更是无从谈起。有手巧的男人,借用做豆腐的家什,自己下手做一包豆腐,或者下手灌一挂香肠。却也忙活、热闹,增加了过年的情趣。 先说做豆腐。本村有歇业的豆腐小贩,做豆腐的家什还在,村人就借了来用。约出七、八斤黄豆,用水泡开。黄豆数量可随家庭人口多少,适量增减。一斤黄豆大约能做出三斤豆腐。泡好的黄豆用水桶盛了,提到豆腐小贩家里,那里有石头磨子。一个人推着,边推边在磨眼里加黄豆加水,把黄豆磨成稀粥一样的豆浆。半桶黄豆,可磨出两桶豆浆。挑回家,过包,滤出豆渣。上大锅烧开。要来卤水,请来把式点卤。做豆腐点卤是关键,点多了,豆腐太硬,不好吃;点少了,豆腐太软,容易散,成不了型。如今街上卖的豆腐脑,制作工艺与做豆腐相同,只是少点些卤水,就成了极软极嫩的豆腐脑。把式站在锅边,用长把勺子慢慢搅动豆浆,边搅边慢慢淋入卤水。豆浆越来越稠,渐渐出现块状,点卤即止。饭桌上放高粱秸做的四方框子,铺上布包就是豆腐的模具。把点过卤的豆浆,舀进这模具,上面也盖布包,再盖上高粱葶杆穿的盖薕,上压重物。几个小时后开包,用刀子切成块,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留下近日吃的,其余的要用油煎过,以便保存。把豆腐片成半寸多厚的大片,下油锅煎,翻过,待两面都煎出火色,出锅,撒上些许盐末,入盆保存。若趁热吃两片,也甚是适口。近年有饭店,为迎合中老年食客,推出了这道菜,起名曰“老婆儿煎豆腐”。很受欢迎。 也有不少人家做冻豆腐。把豆腐摆在盖薕上,夜间放院子里,冻透。再化开,淋去汤汁。晒干可长期保存,近日吃,不晒干也可。这冻豆腐,满是细孔,如海绵状。熬肉菜,可切上两块。吃起来与鲜豆腐绝然不同,没吃过的,绝想不到这是豆腐做的。小孔吸满菜汤,吃在嘴里满口生香。细嚼,极为筋道,有嚼头。略有一股混合了豆腥的干菜味。 自己灌香肠也很有意思。先准备肠衣。肠衣就是猪的小肠,极长,有“够不够,三丈六”之说。过年杀猪的人家自然有,没有的要赶集买一挂。用纳鞋底的细绳,套住肠衣的一头,用手慢慢拉动肠衣,满勒一遍,以刮去黏膜。最后只剩下极薄极轻的一层白色薄膜。把山药做的淀粉擀碎,一部分放盆中,用开水泼熟,加瘦肉末、肥肉丁,加肉汤、花椒水、葱姜末、盐,再加上剩余的淀粉,搅成稀糊状。把备好的肠衣套在大漏斗上,用饭勺舀了稀糊,慢慢灌进去,灌满二尺,截断肠衣,两头扎在一起,成环状。肠衣要留二寸左右的富余,预备稀糊加热后膨胀。一挂肠衣可灌完一盆稀糊。 大锅添水至七分满,烧火到水将开,下灌好的香肠,再烧。切不可把水烧开,防止香肠胀破。用半开水慢慢煮两顿饭功夫,中间翻动两次,香肠已由白色变成栗子色。捞出即可食用。 有讲究的人家,还要进行熏制。用砖干砌成锅盖大小的圈子,放锯末,点燃,圈子上放铁篦子,摆煮熟的香肠,上面再扣有洞的破锅。让锯末的余火、烟慢慢熏烤香肠。过一会儿,掀开锅,翻动香肠,盖上,再熏烤。直至香肠吱吱冒油,颜色变为金黄色,即大功告成。 整个过程,总有孩子们围在一旁,或站或蹲,不错眼珠的盯着大人的动作。香肠出锅,先每人掰下一截,解解馋。捎带学了手艺,准备将来自己做了爹,也摆弄这东西。 自己制作的香肠,比外面买来的要干净,肉多,口味好。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之前,切上一盘自制的香肠,倒上一小碗白酒,父子、兄弟几个,轮着喝了,再吃饺子。这在村里已是上等人家。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民居
这一带的民居很有特色,一色的平房。多为外面包砖,内衬土坯的厚墙,榆木檩,柳木椽子,上铺苇箔,架起厚厚的土屋顶。这房子冬暖夏凉,很是宜人。屋顶不起脊,平顶。麦收后,打下的小麦在入囤前,先在房顶上晒干;秋季,晒山药干、晒大枣、晒芝麻;等晚玉米下来,更是家家房顶摆满玉米棒子。有精细人家,把玉米棒子码在房檐上,能码二尺来高。这时登上屋顶四下望去,远远近近的屋顶上五颜六色,黄的是玉米棒子、白的是山药干、红的是大枣,比开展览会还热闹。
院落是简化了的四合院,旧院落还有东西配房,临街的门楼。新盖的院落大多省去了配房、门楼。有的在配房处搭简易棚子,或盛柴草,或夏天垒凉灶。刚过吃食堂那会儿,人们连围墙都不垒,到后来,才逐渐扣了土坯,垒上土坯围墙,围墙的两面及墙顶,用“滑秸泥”抹了,以抵御雨水冲刷。当年打麦子,是铺在场里,用碌砫碾下麦粒,去粒后的麦秸极软极滑,人称“滑秸”,和泥掺上滑秸,可增加拉力,容易附着在墙上。一般没有街门,只是围墙在街门处留一豁口,装上木棍、高粱秸扎成的栅栏。栅栏上吊一铃铛,每当铃铛一响,屋里的主人就知道有人来了。
正房坐北朝南,一般为三间,一明两暗。里间屋朝南留窗口,装木格子窗户,夏天钉窗纱,冬天糊毛头纸。外屋门装两寸厚的木门扇,外设门吊,用来挂铁锁锁门,内设门插关,用来晚上睡觉插门。一进外屋门,左右是两个砖砌的锅台,安七印或五印大锅,用来烧火做饭;迎面靠北墙摆一木床,木床上摆案板、擀面杖;还有盛了米面的大瓦罐,盛了油盐酱醋的小瓶、小罐,摆的满满当当。里、外屋用隔山墙隔开,留门口,但不装门扇,夏天吊单布门帘,冬天吊棉门帘。进了隔山门,进到里屋,南面靠窗户是一面大炕,五尺宽,整间屋子长,占去了半间屋子。北面是两头顶墙的大躺柜,里面装了全家人的衣被。迎门的东墙,上挂大穿衣镜,下面摆迎门橱,橱里装些杂物。
外屋的锅台与里屋的土炕隔墙相通,做饭烧火,那柴烟经土炕入屋墙上的烟洞,再从屋顶上的烟筒里冒出去。盖房时就在墙里预留了烟洞,从室内却什么也看不见。冬天,土炕被做饭的烟火烧的烫烫的,白天把被褥叠好,放在靠隔山墙的地方,那地方叫炕头,离锅台近,最烫。晚上睡觉,被褥是温热的,炕也是热的,囚进这被窝很是舒服,并且越睡越暖和。当地有俗语:“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早年单干农民的理想生活。也可见这没有取暖设备的屋子,“热炕头”的重要。
土炕是用土坯垒成。借了东、西、南三面屋墙,只在北面垒一五寸坯墙,外面抹泥。整个土炕的围墙就都有了。中间用土坯支架起来,上面也用土坯搭砌炕面,抹上滑秸泥,再挂细泥。炕沿垒一溜极平整光滑的砖。据说这砖是在烧制之前,先把砖坯磨光,刷上小米饭汤,再入窑烧制。也有人家在炕沿装一块光滑的木板,炕沿要高出炕面两寸许。炕面铺上厚厚的滑秸,再上面铺毡条或炕被子,最上面铺炕单子。
这土炕,夜晚一家人铺被褥睡觉,白天一家人放桌子吃饭。主妇在炕上做针线活,客人来了在炕上就坐。老人在炕上养老、送终,孩子在炕上出生、玩耍。农家过日子还真离不开这土炕。
土炕烧几年之后,里面的土坯被烟火熏的漆黑,挂了厚厚一层油烟。这熏烧过的土坯叫“打炕坯”,做庄稼的追肥极好,一棵玉米,使上半块这打炕坯,就会秸秆粗壮,叶片油黑。给旱烟做追肥更好,使了打炕坯的旱烟,高产不说,那烟叶抽起来劲头大,没有邪味。这打炕坯还有一用处,把它砸碎,用水泡开和泥,抹了屋顶,极抗冲刷。用它抹过的屋顶,三、五年下雨不漏。这打炕坯竟是当地人极珍贵的东西。因此,每过几年,人们要把旧炕拆了,重新扣坯,重新盘炕。主要目的就是要用这打炕坯。
旧炕好拆,新炕却不好盘。结构虽不复杂,但盘出来却不一定好烧。全村能盘出好炕的把式没有几个。盘好了的炕,极抽烟,在灶膛里烧柴,那火抽的呼呼做响,屋里没有一点烟,土炕还烧的极热。二把刀盘的炕,烟火从灶门往屋里冒,灶膛里发黑,柴不起火。这盘炕的技巧,笔者当年很下了些功夫,也就略知一二。只是当今时兴技术保密,在这俺就不做免费介绍了。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赶年集 (下)
文化大**前的年集,杂货市上总有三五个卖“灶王爷”的摊子。
摊子都小的可怜,只是在地上铺了一块包袱皮,上面摆一摞毛头纸印的灶王爷而已。摊子虽小,却很红火,每个摊子都围了一大堆人。那小贩双手不停的忙活,把一张一张的灶王爷卷起来,递给买主,收钱、找零。每张收两毛钱。
据上年纪的人讲,这灶王爷不能叫“买”,只能说“请”,以示恭敬。年轻人多不以为然,既然花了钱,自然是买了。因此并无多少忌讳。
这灶王爷,是在长一尺半,宽一尺的毛头纸上,以黑、红、绿三色木板套印。上面四分之三的地方,印了双人正面头像,左边一个戴官帽、长胡子的老汉,右边一个有皱纹却涂了红脸蛋的老妇人。老汉就是灶王爷,老妇人自然是灶王奶奶了。二人面目呆板,却衣着鲜艳。印刷的比较粗糙,有那灶王奶奶的两个红脸蛋,居然挪到了鼻子、耳朵上。买家并不大计较。下四分之一的地方,竖行印了二十四节,正月初几立春、正月二十几雨水云云。二十四节与头像之间,有一横行大字,“××年,×龙治水”,用的是天干、地支的年号。
卖灶王爷的摊子只有年集才有,却每年大都是这几个,少有新面孔出现。
灶王爷的头像部分,是用三块雕好的杜梨木版套色印制,年年用它,无需变换。印下面文字部分的木版,只印黑色,有一块就够了,却要一年一雕,不能重复使用。印、卖灶王爷的人家,都藏有“万年历”。每年入冬,就要在万年历上,查出次年交二十四节的月、日,几龙治水等,据此雕出木版。印刷时倒很简单,吃饭桌子上放一块木版,刷上颜色或者墨汁,把裁好的毛头纸复在上面,用手抚平,轻轻揭下来,晾干。裁出来的纸张,要印完一色,换版再印第二色。
灶王爷拿回家,女主人要先看次年是否有闰月,几月几日芒种;男主人要先看几龙治水,何日立春何日清明等。有闰月的年头十三个月,一家人的口粮也要算计着吃下来,芒种过后新麦子下来就能接上陈粮。那几龙治水有意思。据说一龙治水的年头雨水最多,多龙治水的年头雨水少,治水的龙越多,越不下雨。看来中国的古人,早就知道大锅饭会压抑积极性这个道理。可惜发明大锅饭理论的西方人,一定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灶王爷”,还不懂这简单的真理。
那时人们的纪年方式很有特点,说年号用阳历,如1964年、1965年等,人们大都记不住什么甲辰年、乙巳年。说月、日却用阴历。各色的节日、家人的生日、逝去先人的忌日、还有五天一个集日,无不以阴历记载。月份牌还少见,何种庄稼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大多要看灶王爷上二十四节的日期而定。还有许多农谚帮忙记住。如:“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薯”、“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等等。
细琢磨这“灶王爷”,竟很有几分当今美人挂历的意思,或许是中国农村最早的美人挂历?
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把贴了一年的旧灶王爷揭下来,在院里放桌子摆供品,点燃旧灶王爷,送他上天汇报。还要磕头祷告:“灶王爷一路走好,上天多言好事”云云。看来这灶王爷,竟是玉帝派下来监视每户人家的特务,庄稼人老实,只得把丧神做喜神敬了。
腊月三十的下午,把“请”回来的新灶王爷,贴在锅台上方的隔山墙上。摆上供品,还要膜拜一番。
从腊月二十三到三十的这六、七天,没有了天使的监视,人们可少些忌讳,略自由一些。就是娶媳妇办喜事,也不用再挑日子,名曰“偷娶”。
文化大**开始后,灶王爷自然成了“四旧”,无人敢卖,也无人再买。此地庄稼***子,却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过了下来。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07-21 09:37:28
广告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赶年集的上篇发不出来,不知道哪个词又敏感了。分开为几部分发试试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赶年集(上)
每逢农历二、七日,是呈委大集,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最大的集市。到了每年的腊月十二、十七日,便是年集,集上更是人山人海。就是呈委村四周的大、小道路上,亦是人流攘攘。 呈委村属邻县,在刘庄西面,十二里地。刘庄一带的人家,年底无不要赶几次呈委大集,全家出动也是常有的。一是买卖年货,二是凑热闹。其实赶年集本身也是过年的内容之一。来回二十四里地,大都是靠两条腿走。卖货的推小车,买货的背筐挎篮,极少有骑自行车的。冬日天短,早饭要特意早吃,赶集回来,太阳大多已到了西边的树梢。集上有卖火烧卷肉、炸馃子、豆腐脑等小吃的摊子,人们却舍不得花钱买了吃,大多饿了肚子回家,再吃已过了中午的午饭。 路上功夫长,人们三五成群,边走边说话。内容却始终离不开年货的价格。去的路上,大多讲上集的猪肉,卖到了多少钱一斤,估计这集能到多少钱一斤云云。年下杀了猪,赶集卖肉的人,与准备买肉人却议论不到一起,卖肉的总要预计,这个集猪肉价格会上涨,涨到多少钱一斤,买肉的却正相反。说着说着两下里就抬起杠来,两个阵营界限分明,往往争个面红耳赤。只有卖肉的与卖肉的一块走,买肉的与买肉的一块走,大家才得相安无事。回家的路上,相互比较各自买到手的年货,评判价格高低,花的钱值不值。买实惠了的,喜形于色;买打了眼的,暗自懊悔。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年集与平日的集市有不同,除人多、摊位多以外,格局也略有变化。年根底下,没有了再买卖牲口猪羊的,平日的牲口市、猪市就改做了肉市、鞭炮市。其他的地方,也多以年货为主了。 猪肉市占了满满一条南北大街,足有三里地长。直延伸到南头村口,又占了一大片空地。街两旁是一辆紧挨一辆摆了猪肉的小车,有一个轮子的手推车,也有两个轮子的小拉车。卖肉人站在车后,嘴里不停的招徕买主。卖肉的以呈委村西边的定县、安国人居多,那一带习惯多种红薯,饲料充足,养猪多,且个大,多养到二、三百斤才宰杀。那边过来的卖肉车子,很容易辨别出来。卖肉人说话“咵”(当地人把外地口音叫咵)之外,车上的猪肉也不一样,格外肉厚膘肥。且都不打成小块,是百八十斤的整片猪肉,拉到集上,一旁放了铡刀。与买主说好了价格,看好部位,上铡刀铡下一大块,然后过秤,付钱成交。 本地卖肉的摊子没有这气派,多是小推车上摆几块带皮猪肉,每块大约七、八斤,这一块叫一“刀”,买主看上哪刀,说哪刀的价格。部位不同价格也不同。肉肥膘厚骨头少的正脥肋价格最高,可卖到一块挂零一斤;骨头多、瘦肉多的只能卖到八、九毛钱一斤。 这集市上卖牛、羊肉的摊子较少,单占一小块地方。 没有杀猪的人家,赶年集买肉是主要内容。一般有男主人亲自出马,也有主妇不放心的,跟着一起来。挑选猪肉很需要经验,一般要挑肉发干,含水分少的。更要注意不能买了“米芯”猪肉,当地人管患了囊虫病的猪的肉,称作“米芯”肉。那肉里面有绿豆粒大小的肉球,仔细辨认,或用指甲拨拉可发现。也有粗心人,上当买了这样的肉,回家发现了,也不声张。等下一个年集,宁可赔些钱也要卖了,另糊弄一个倒霉鬼。直到最后一家,实在卖不出去了,无奈上大锅煮,煮火候大一些,自家吃了。却也未见那个吃出毛病来。 有日子紧巴,又爱吃肉的人家,格外买一个猪头。回家费些功夫,把犄角旮旯的猪毛褪静,劈开煮了。猪头便宜,四、五毛钱一斤,据说一个猪头只有十二两(老称)骨头,其余的都是肉,可煮一大锅,一家人放开肚皮吃一顿。更有猪耳朵、口条(舌头)、拱嘴是男人下酒的好菜。 只要把猪肉买到家,过年的“谱”就算有了。其他的年货,或多或少,或有或无,皆能凑合。因此,这年集上,猪肉市上人最多,开市的时间最早,收市最晚。即使天黑下来,没有卖完猪肉的卖主、没有买上猪肉的买主,还在那里讨价还价。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谢谢管理员,赶年集终于发全了。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又该赶年集了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2025-07-21 09:31:28
广告
  • 一个闲人234
  • 武林新贵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工作组
  许书记到刘庄下乡蹲点有一个多月了。许书记四十多岁,极精明。是本县人,在这个公社已经工作十几年了,跟村干部们都很熟悉。许书记是公社的副书记,人们在称呼公社的副书记、副主任时,都习惯省去“副”字,一来叫着顺口,二来听者也惬意。
  许书记是工作组长,还有两个组员。一个是公社的妇联会主任,不到三十岁的小肖。别看小肖是年轻的女同志,却是造反派出身,扛枪参加过武斗,据说身上还留下几块伤疤。张嘴说话就象打机关枪,没有别人插话的余地。另一个是男青年小刘,供销社的职工,临时抽调参加了工作组。是个整天不说一句话的闷葫芦。
  这次下乡蹲点,是领导、督促刘庄的收秋、种麦、缴秋季公粮等工作,简称“三秋”工作。全公社十个大队,每个大队都进驻了这样的工作组,公社机关只留下革命委员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乡长)、秘书、民政助理员、伙夫等三、五个人主持日常工作。
  三人吃、住在村里,除开会、学习外,一般很少回机关。许书记和小刘二人住在大队会计家;小肖一个人睡在村妇联会主任家里,都是睡自带的被褥。大队会计也是四十来岁,与老婆孩子睡东间屋,许书记与小刘睡西间屋。两间屋的隔山门上只吊了单布门帘,晚上两条土炕上的声音彼此相闻。刚来那会儿,天气还热,许书记本来有晚上睡觉前冲凉的习惯,在这里却很不方便。只得在晚上睡下后,等东边那条炕上响起了鼾声,再悄悄起来,到水瓮里舀半盆凉水,放在外面的台阶上,把毛巾蘸湿了,浑身擦一遍了事。小肖住妇联会主任家倒还方便,也是与主人家住对间屋。男主人在县里生产公司上班,不常回来,家里只有女主人与两个几岁的孩子。女主人跟小肖是顶头上下级关系,以前就极熟悉,这次小肖住在了她家,自然倍加殷勤。
  吃饭则轮流吃“派饭”。
  吃派饭很有意思。先派到小队,八个小队轮流,每个小队吃十天。小队再派到户,一般每户吃一、两天。小队长要提前一天,通知做派饭的人家,略打扫一下屋、院,做些简单准备。第二天留一个妇女在家,专门做饭。小队长派饭,要挑日子过的略整齐,主妇干净利索的家庭。一般派到谁家,主人会愉快接受,觉得这是很有些面子的任务。其实派到谁家管饭,经济上也不吃亏。女主人不出工,白记十个工分,生产队按工作组吃饭的人数,每人每天补助一斤小麦。吃饭的工作组人员还要给钱和粮票。那时候庄稼人都稀罕粮票,有了它,进城上县就不用再带烙饼炒鸡蛋了。
  饭食要比平时整齐一些。一般要烙几张白面饼,炒几个鸡蛋,或买二斤小鱼煎了。第一顿饭做熟了,要让孩子到工作组驻地去请,其实是引路。以后就不用再请了,再到吃饭时间,许书记等自行就来了。人少的家庭,一家人与工作组围一个桌子吃饭。给工作组准备的饭菜,摆在许书记等人跟前。自家吃的棒子面窝窝头、炒萝卜条也端上桌来,摆在自家人跟前。许书记等吃些白面饼炒鸡蛋,也要吃个窝窝头,尝尝炒萝卜条。人多的家庭,孩子、老人会在别的屋,单独占一桌,男、女主人仍要陪工作组吃。
  在这家吃到最后一顿晚饭,许书记等人提前把钱、粮票凑到一块,一个人装了。等吃完饭,悄悄放在桌子底下。主人也清楚此事,送走工作组,收拾桌子,把下边的钱和粮票拿起来,清点一下就收了起来。按规定每人每天付四毛钱、一斤二两粮票。也有少数几家与许书记等以前就熟悉的,最后一顿饭,要多炒个菜,喝些白酒。也不肯再收钱和粮票。若硬坚持给,主人会不高兴,以为没有面子。许书记等也只有日后再想办法补偿。
  时间长了,也偶尔有队长忘记了派饭。许书记等人在驻地等了半天,见没人来请,便径直找到队长家或会计家,就在他们家凑合吃了。下顿再另派饭。也有对工作组有些意见,故意使坏的队长,偏找那人物邋遢、屋子脏乱的人家派饭。许书记等心里明白,但一般不能吭气,到时勉强吃些作罢。回到公社机关,经常下乡吃派饭干部们,会把在这邋遢人家吃饭的事情作笑料讲,哪个人肚里也有几个这样的段子。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某几个人到一家吃饭,见碗筷极不干净,就对主人说,下顿饭这鸡蛋不要炒,煮了吃吧。以为煮鸡蛋带了皮,不会弄赃。岂不知下次来吃饭,见桌子上摆了一大碗煮鸡蛋,那鸡蛋皮却统统剥光了,雪白的蛋清上印了黑手印。当然这是笑话,如此极端的事情还是少有,但碰上孩子拉了一炕屎、老人咳嗽吐痰则是常有的事情。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89回复贴,共6页
  • ,跳到 页  
<<返回蠡县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