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美食 (5)
冬天的日子过的快,眨眼就进了腊月,该过年了。过年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喝过腊八粥,有心计的主妇就开始淘麦子磨面。每到年根底下,生产队的磨坊太忙,送了粮食去,要等好多天才能磨出面来,所以要提前准备。过了腊月十五,各家开始淘小米,准备摊“炉糕”。 摊炉糕用小米面。小米面电磨不能磨,只能用碾子碾。先把小米淘过,控去多余的水分。大街上有一台石头碾子,每到年前,这里就忙了起来。用碾子要提前排队。多是拿一把笤帚放在那里,与正在推碾子的人家说好。等轮到自家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家人都要去推碾子。两三个人推,一个人在一旁用罗筛。人少的家庭,要与别人家搭伙才推得动这碾子。 小米面加水和成稀软的面团,加上酵母,发起来。再兑水,加适量碱面,搅成稀糊,摊炉糕的的原料就准备好了。炉糕锅是特制的。直径大约八寸,下面三条腿,锅底是个球面,中间高,周围低,锅底的外围是略高起来的锅帮,锅底与锅帮交接处,形成一环形沟槽。锅盖似平顶帽盔,中间有系,以便提起。比锅底略大,套在锅帮上。底、盖都是生铁铸成,极重。这半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有炉糕锅,一年里头只有年下几天才用它,其他时日闲着。过年摊炉糕,一般要同时用两个炉糕锅,锅少,用的人多,也要提前排队。 炉糕锅借到家,在外屋的地上,并排架起两个锅子。烧高粱瓤子,这是早就准备好的,这东西好引火,火势不软不硬。旁边放盛了小米面稀糊的大盆。还要准备一个小木棍,头上绑块生猪油。把锅烧热,擦上猪油,用饭勺舀一勺稀糊,在炉糕锅的正中慢慢往下倒,让稀糊沿球面往周围慢慢流,一勺稀糊倒完,正好流满了锅底,在边上的沟槽里汇集了。盖上铁盖,烧火。这时开始忙活另一个锅,一切如上。刚盖上这个锅的铁盖,原来那个锅就该出锅了。先是蒸汽烧起来,凝结于锅盖,再滴到锅帮上,呲拉一响,炉糕就熟了。提下锅盖,用锅铲把炉糕对折,成一扇形饼子,中间薄,边上厚。铲出来,放进一旁的笸箩里。接着锅上又擦油,又开始下一轮。两个锅交替出锅,一个人很是忙活。半天可摊完两大盆稀糊,出一大笸箩炉糕。与白面卷子掺伙着吃,一家人能吃到正月十五。 这炉糕,略有酸味,吃在嘴里发散。就着熬肉菜吃,甚是对味。由于是发面,满是细孔,泡了肉汤吃,更是一绝。 摊完了炉糕,第二天就开始了蒸卷子、蒸馒头——这里人管豆包叫馒头,却管馒头叫卷子。提前几天就开始发面。哪一天做什么一般都是事先筹划好了的,除了摊炉糕需要借用炉糕锅,时间不能定准外,其他的蒸饽饽,只要发起面来,时间就可以预先安排。蒸卷子、馒头都是用白棒子面发起来,再兑进白面和成的混合面团。蒸卷子无什么新意,只说蒸馒头。 豇豆、红小豆、红枣下锅,加水适量,大火少开,小火慢煮。要控制好火候,待豆粒煮烂,汤也正好收尽。用马勺(木头挖成的饭勺)捣成糊,团成比鸡蛋略大的团,做成了豆馅。外面再包面皮,上锅蒸熟,馒头就做好了。 黏窝窝也极有特色,过年家家要蒸上一锅。是用黍子面、做原料。温水和面,加入煮熟的红枣、豇豆、红小豆。捏成窝窝头,上锅蒸熟即可。这黏窝窝凉了极硬,吃的时候回锅蒸热,却是极黏。一般要用筷子插了吃,用手拿会粘在手上,洗都不容易洗去。 年下的一个多月,早晨不再熬山药粥,而是用小米面熬“茶汤”,是稀稀的面糊糊。也不用弄菜,每人吃个回锅蒸热的豆馅馒头,吃个黏窝窝,喝两碗茶汤,就是一顿早饭。
冬天的日子过的快,眨眼就进了腊月,该过年了。过年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喝过腊八粥,有心计的主妇就开始淘麦子磨面。每到年根底下,生产队的磨坊太忙,送了粮食去,要等好多天才能磨出面来,所以要提前准备。过了腊月十五,各家开始淘小米,准备摊“炉糕”。 摊炉糕用小米面。小米面电磨不能磨,只能用碾子碾。先把小米淘过,控去多余的水分。大街上有一台石头碾子,每到年前,这里就忙了起来。用碾子要提前排队。多是拿一把笤帚放在那里,与正在推碾子的人家说好。等轮到自家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家人都要去推碾子。两三个人推,一个人在一旁用罗筛。人少的家庭,要与别人家搭伙才推得动这碾子。 小米面加水和成稀软的面团,加上酵母,发起来。再兑水,加适量碱面,搅成稀糊,摊炉糕的的原料就准备好了。炉糕锅是特制的。直径大约八寸,下面三条腿,锅底是个球面,中间高,周围低,锅底的外围是略高起来的锅帮,锅底与锅帮交接处,形成一环形沟槽。锅盖似平顶帽盔,中间有系,以便提起。比锅底略大,套在锅帮上。底、盖都是生铁铸成,极重。这半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有炉糕锅,一年里头只有年下几天才用它,其他时日闲着。过年摊炉糕,一般要同时用两个炉糕锅,锅少,用的人多,也要提前排队。 炉糕锅借到家,在外屋的地上,并排架起两个锅子。烧高粱瓤子,这是早就准备好的,这东西好引火,火势不软不硬。旁边放盛了小米面稀糊的大盆。还要准备一个小木棍,头上绑块生猪油。把锅烧热,擦上猪油,用饭勺舀一勺稀糊,在炉糕锅的正中慢慢往下倒,让稀糊沿球面往周围慢慢流,一勺稀糊倒完,正好流满了锅底,在边上的沟槽里汇集了。盖上铁盖,烧火。这时开始忙活另一个锅,一切如上。刚盖上这个锅的铁盖,原来那个锅就该出锅了。先是蒸汽烧起来,凝结于锅盖,再滴到锅帮上,呲拉一响,炉糕就熟了。提下锅盖,用锅铲把炉糕对折,成一扇形饼子,中间薄,边上厚。铲出来,放进一旁的笸箩里。接着锅上又擦油,又开始下一轮。两个锅交替出锅,一个人很是忙活。半天可摊完两大盆稀糊,出一大笸箩炉糕。与白面卷子掺伙着吃,一家人能吃到正月十五。 这炉糕,略有酸味,吃在嘴里发散。就着熬肉菜吃,甚是对味。由于是发面,满是细孔,泡了肉汤吃,更是一绝。 摊完了炉糕,第二天就开始了蒸卷子、蒸馒头——这里人管豆包叫馒头,却管馒头叫卷子。提前几天就开始发面。哪一天做什么一般都是事先筹划好了的,除了摊炉糕需要借用炉糕锅,时间不能定准外,其他的蒸饽饽,只要发起面来,时间就可以预先安排。蒸卷子、馒头都是用白棒子面发起来,再兑进白面和成的混合面团。蒸卷子无什么新意,只说蒸馒头。 豇豆、红小豆、红枣下锅,加水适量,大火少开,小火慢煮。要控制好火候,待豆粒煮烂,汤也正好收尽。用马勺(木头挖成的饭勺)捣成糊,团成比鸡蛋略大的团,做成了豆馅。外面再包面皮,上锅蒸熟,馒头就做好了。 黏窝窝也极有特色,过年家家要蒸上一锅。是用黍子面、做原料。温水和面,加入煮熟的红枣、豇豆、红小豆。捏成窝窝头,上锅蒸熟即可。这黏窝窝凉了极硬,吃的时候回锅蒸热,却是极黏。一般要用筷子插了吃,用手拿会粘在手上,洗都不容易洗去。 年下的一个多月,早晨不再熬山药粥,而是用小米面熬“茶汤”,是稀稀的面糊糊。也不用弄菜,每人吃个回锅蒸热的豆馅馒头,吃个黏窝窝,喝两碗茶汤,就是一顿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