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晚风回故里 2017-09-20 13:52:52
在三维生物(人类)的感知中,楼主认为,时间概念跟以下几个因素的互动有关,距离,坐标(三维座标),速度。可能不全面或有缺失因素,因为楼主能想到的基本在于这几点要素。
速度中,包含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速度,比如声波传播速度,光粒子运动速度,比如现实物质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速度之一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细胞分裂速度(细胞分裂这个现象,是即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两者的混合体。)
-----------------------------
在上面这些描述中,楼主还漏了一个,就是意识的思考速度,不管是人类的思考速度,还是世间数不清的无数生物的思考速度。
当然,因为在三维世界中,在绝大部分情况,也就是99.99%的情况下,意识无法跨越维度,超越物质身体肉体来进行思考而是必须遵从
思维速度,就是大脑思考问题的速度,根据生物学理论,信息在神经上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在两个神经元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而神经元传输速度,影响着思维速度,而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当你不去想它的时候,它并不能成为思维,当你想了,它才出现。
从很多方面而言,地球上的75亿人口都有很大差别,但这么多人却有同一个共同点:在当下这个特定时刻我们都有活着的感觉。
虽然“现在”像是真实世界最直观的感觉,可一旦你进行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它很奇怪。人类的思维需要时间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头颅里正在经历的“现在”永远比外面的世界晚一点。大脑需要500毫秒,或者半秒钟的时间,才能将外界感官信息整合成它的意识体验。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已经发生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更复杂的是,不同的感觉运行速度也不一样,因此为了创造统一的“现在”感,大脑不得不延迟一些感觉,以便让它们无缝衔接成意识
以下内容也是引用的,也就是括号内的
【影响思考反应时间的神经因素有哪些呢?随着思考过程中参与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的不同,思考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影响神经系统中信息流速度的因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
一是距离。信息传递的距离越长,反应时间越长。大脑指令脚部作出的反应时间就比指令手部作出的反应时间要长,这是因为信息从大脑传递到脚的距离比到手的距离要远。条件反射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原理(注意,条件反射指的是无需“思考”的本能反应,因为反射作用中不需要有意识思考所运用的神经元)。这里举条件反射的例子是指,面对同样的条件反射,高个子的反应时间就比矮个子长一些。
二是神经元特性。首先,神经元的直径是关键因素。直径越大的神经元传播信息的速度越快,打个比方,在宽阔的多车道高速路上驾驶的人比在狭窄马路上驾驶的人,行驶速度普遍要快。其次,神经元拥有的髓鞘形成数量也很重要。
一些神经细胞外层覆盖有髓鞘细胞,这层髓鞘质层起着隔离作用。有些神经细胞外层的髓鞘质层并不完整连贯,断层之间的神经细胞是裸露在外的。
这样一来,神经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要在这些裸露区域中断断续续跳跃前进,相比平滑地流经神经细胞表面,速度就慢了许多。
在有髓鞘质层完整覆盖的神经细胞中,信息流的传递速度更快,更有效率。同样打个比方,比起由人工开车传递信息,经手机信号塔传播信息的速度要快得多。就人类而言,在联结脊髓到肌肉的神经细胞中,外层覆盖有髓鞘质层、直径大的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速度为每秒70-120米,与之相反的神经元的信号传递速度为每秒0.5-2米。其间差距实在太大。
三是复杂度。增加思考所需的神经元数量,意味着信号需要传递的绝对距离增大——因此需要的时间就更多。
此外,更多的神经元意味着更多的关联作用。由于大多数神经元之间并无物理接触,因此绝大多数神经信号是通过神经递质颗粒传递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这种小空间,我们称之为突触。相比在单个神经元中持续传递,突触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所需时间更长(至少每突触0.5毫秒)。
同样一份信息,从华盛顿传递到纽约,由同一个人完成整个任务所需时间,比由多个人接力完成该任务的时间要节省很多。事实上,即使是“最简单”的思考,都需要多个神经系统和成千上万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引用后以这个观点来看,楼主因为是先写上面部分,再因为知识不够及时补充及时思考后发现,个体的大小真的影响意识思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