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风吧 关注:167贴子:930

回复:《净土或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又曰。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乃至云。以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
  解云。韦提本欲舍秽取净。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故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别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云云。
  如上所明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或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


IP属地:江西16楼2017-07-20 10:21
回复
      二曰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如华严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
      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下正辨惟心。即心无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虚。惟心现故。既了惟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下列四喻。通显惟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四喻皆具四观。一正是惟心。二惟心故空。三惟心故假。四惟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


    IP属地:江西17楼2017-07-20 10:24
    回复
        又如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其略云。常念彼佛。譬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惟心自见。
        又如楞严大势至云。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霅川以理事判之曰。观其母子相忆之喻。则是同居事相而已。观其自证无生法忍则念佛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乃可入焉。
        又如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净觉曰。一心不乱例前妙观同名正受。即定心定善也。据往人之论。则有理事。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间。名事一心也。


      IP属地:江西18楼2017-07-20 10:25
      回复
          真歇亦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余尝评之。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节。可配三观。初节配空。次节配假。第三双离。第四双即。双离双即可配中观。盖彼中观亦含遮照之义也。合而言之。无非以修契性。显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不可凑泊。不可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如上略举数条通名忆念。而各分理事。其理念者。与圆观同。能破三惑。能净四土。此摄上上根也。
          若其事相念者。近则感同居净。远则可为上三土之因耳。降此以下事相不等。如诸经所说。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之力净愿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极乐。又下而至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许得生。此摄中根及下下根也。


        IP属地:江西19楼2017-07-20 10:25
        回复
            三曰众行者。如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十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伦。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当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IP属地:江西20楼2017-07-20 10:34
          回复
              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惟此愿王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又如法华经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IP属地:江西21楼2017-07-20 10:34
            回复
                又如大宝积经。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王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IP属地:江西22楼2017-07-20 10:35
              回复
                  又如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疏曰。初业共凡夫。次业共二乘。后业乃大乘不共之法也。
                  又如大本三辈发菩提心及诸经论所明。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凡一行一事足以求生者。资之以信愿回向之力。无不生也。
                  如上泛引。通名众行。然愿行既有大小之不等。而又各有理事之不同。且如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之类。生于极乐者。其所感依正之胜及所见之佛。所闻之法。较诸小行常流。应必悬异也。


                IP属地:江西23楼2017-07-20 10:35
                回复
                    曰。吾闻善财童子圆顿利根。一生取辨。今乃不生华藏。而劝生极乐。此何意耶。
                    曰。华严疏中自有此问。彼所答云。有缘故。归凭情一故。不离华藏故。即本师故。谓华藏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极乐去此十万亿土。并未出于刹种之中。故不离也。
                    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此赞遮那。随名异化。故即本师也。
                    又曰。普贤为善财海众结归极乐者。盖为信解圆宗之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皆称法界。此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世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直至成佛。意在此也。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7-07-20 11:09
                  回复
                      问曰。众行门中。既云大小不等理事有殊。所感生相亦乃悬异。然则观想忆念二门修各不等。其所感相同耶异耶。
                      答曰。皆不同也。故永明曰。九品往生事非一等。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见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道悟迟速。而机器不同。或花开早晚。而时限有异。又慈云曰。虽分九品。犹是略分。若更细分亦应无量。
                      问曰。极乐只是同居本非实报。何谓或生报土见佛真体耶。
                      答曰。尔将谓同居之外别有实报耶。当知三土不离同居。特身境受用递递不相同耳。
                      如经云。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
                      古师曰。此实报身也。
                      又霅川曰。极乐国土四土不同。岂但极乐为然。
                      荆溪云。直观此土。四土具足。如当时华严海会不离逝多林。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即此类也。


                    IP属地:江西25楼2017-07-20 11:13
                    回复
                        问曰。既云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转修行。反欲舍此而生彼国何耶。
                        答曰。此方虽具四土。奈何秽业难除。夫欲舍秽取净。势须彼国求生。
                        四明云。此土浊重十信方出苦轮。彼土境胜。九品悉皆不退。岂不闻。大通佛世受教之徒。已经尘点劫来。尚在声闻之地。皆因退转。故涉长时。如身子已证六心。犹自退落五道。况悠悠修行者乎。
                        盖由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若生极乐。藉彼胜缘。博地凡夫便阶不退。以是之故求生彼国。


                      IP属地:江西26楼2017-07-20 11:18
                      回复
                          问曰。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今偏指极乐。而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答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
                          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
                          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
                          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
                          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
                          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
                          此则仇敌冤仇。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
                          此或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
                          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


                        IP属地:江西27楼2017-07-23 11:40
                        回复
                            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
                            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
                            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
                            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
                            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
                            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
                            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
                            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宜妙法。
                            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惟极乐修行缘具故偏指也。


                          IP属地:江西28楼2017-07-23 11:41
                          回复
                              曰。十方如来皆可亲近。今独推弥陀者何耶。
                              曰。独推弥陀。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
                              愿重者。经云。弥陀往昔因中。尝发种种广大誓愿。其略曰。若我成佛已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觉。故华严钞曰。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
                              有缘者。我佛释迦现在世时。众生闻佛所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观佛灭后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者。无不信向。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厄难危险之处。或发赞叹怨嗟之声。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
                              至于儿童女子戏弄之际。聚沙搏泥。图墙画壁。便作弥陀佛像。甚至于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弥陀佛。此皆不劝而发。不教而能。非有缘而何。
                              又如无量寿经云。吾说此经。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愍特留此经更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又经云。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其有不信而谤毁者。当堕地狱具受众苦。故天台云。当知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耳。
                              相关者先觉谓。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拆摄二门调伏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拆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既厌且欣。则化道行矣。又我释迦于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于诸大乘经丁宁反覆称赞劝往者。盖化道之相关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独推焉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17-07-23 11:58
                            回复
                                问曰。偏指独推之说。旨哉言乎。欣厌取舍之方。至哉教矣。敢问。欣厌取舍得无爱憎能所之过乎。
                                答曰。汝不知言也。此非世间之爱憎能所也。此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通法也。若非厌舍。何以转凡。若非欣取。何以成圣。故自凡夫预乎圣位。由圣位以至等觉。其间等而上之。无非欣厌。极乎妙觉取舍始亡。
                                故先德云。取舍之极与不取舍无有异也。况此净土之法只一化机。而释迦弥陀之所共立者也。此指其往。彼受其来。倘非厌舍。离此无由。倘非欣取。生彼无分。既舍此矣。又生彼矣。藉彼胜缘直至成佛。然爱憎能所功莫大矣。何过之有故。


                              IP属地:江西30楼2017-07-23 1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