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吧 关注:455,261贴子:2,618,632

回复:自来水,引水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7-07-26 00:0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17-07-26 16:1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7-07-26 16:12
      回复


        IP属地:广东162楼2017-07-26 16:4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17-07-27 23:06
          回复
            抗战名将殉国后,他们的妻子做了什么事,让人泪下
            历史客栈 2017-07-25
            历史客栈写过很多抗战名将,但对他们的妻子还很少涉及,其实,这些名将之所以能以身报国,离不开他们的妻子在后面的支持。正所谓:好的妻子是男人的一所学校。
            下面,客栈就整理了几位伟大的妻子,来看看她们丝毫不逊色于丈夫的伟大事迹。
            七七事变后,东北军名将马占山成立“东北挺进先遣军”,率部抗日。其中,先遣军实力最强大的是骑兵六师,师长叫刘桂五,曾是张学良非常信任的部下,西安事变捉蒋,刘桂五就是重要的参与者。
            1938年4月22日,刘桂五率部在内蒙古包头市与日军展开血战,壮烈殉国。日军指挥官久闻刘桂五的大名,就将他的头颅割了去。
            刘桂五的妻子刘淑贞听说后,没有流泪,而是纵身上马,一路驰骋冲到战场,在骑兵六师将士们的掩护下,奋力将丈夫的无头遗体抢了回来。据说,当时连日军都惊呆了,眼睁睁地看着刘夫人带着丈夫的遗体绝尘而去。
            什么是女中豪杰?这就是女中豪杰!先为刘夫人干一杯!
            刘桂五的遗体运回西安后,用香木做了个假头颅,全城祭奠,蒋介石、朱德、彭德怀都为他撰写了挽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桂五的头颅后来被日军指挥官带去了日本,泡在福尔马林液中,直到二战结束后还在一个展览馆里展出。不知道小日本儿是出于什么心理。
            当然,像刘淑贞这样的女中豪杰毕竟不多,还有几位名将的妻子,都选择了另外一种同样伟大的方式——殉节。
            比如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南京市市长萧山令,他的妻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关于萧山令,客栈之前专门写过他的文章,在南京保卫战中,所有高官都跑了,只有他留了下来,身兼南京市市长、国民政府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等六职,最终壮烈殉国。
            昨天,客栈发过一篇《抗战时期最悲壮的十个瞬间,感天动地》,里面有萧山令殉国时的一个片段,不妨再重温一次——
            南京失守后,无数军民涌向江边,准备渡河逃命。南京市长萧山令指挥将士们断后,让老百姓先走。部下为了让他先走,几次把他抬上筏子,他几次都跳了下来,继续回到岸上指挥。
            日军得知这个消息后,派出重兵,展开了疯狂屠杀,数十万百姓血流成河,宛如人间地狱。萧山令看着这副惨状,两眼冒火,对将士们喊道:“杀身成仁,今日是也!”率领众将士跟日军血战了足足5个小时,半个长江都被染红了。然而,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萧山令的部下们已伤亡殆尽,自己也身受重伤。
            为了避免被俘,萧山令朝天磕了三个头,然后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萧山令自杀殉国后,遗体仍然屹立在滚滚江水中,好久才慢慢倒下。
            萧山令殉国后,远在湖南益阳老家的妻子张惠兰狂吐鲜血,追随丈夫而去。家人将张惠兰的遗体,和萧山令的衣冠葬在了一起。直到今天,在湖南益阳仍然有萧山令夫妇的衣冠冢。
            还有张自忠的夫人,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壮烈殉国,蒋介石亲自给他举行了国葬,并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入祀忠烈祠首位。
            这些“哀荣”固然值得赞扬,但在张自忠的老家,他的妻子却用另一种更加让人动容的方式,表达了对丈夫无尽的爱意。
            张自忠的妻子名叫李敏慧,跟张自忠是山东临清县老乡,比张自忠还要大一岁。当李敏慧得知丈夫殉国的消息时,已经是两个多月后了,但李敏慧表现得很平静,淡淡地说:“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李敏慧将家里的事向张自忠的弟弟张自明交代清楚后,将自己反锁在一间屋子里,谁叫也不开门,最终绝食七天而死。
            冯玉祥将军听说后,亲自赶去山东临清,将李敏慧的遗体运到重庆梅花山,与张自忠合葬在一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4楼2017-07-29 13:21
            回复
              我自岿然以理服人、以利服众……
              孟子曰:王道。
              “王道”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是说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百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问题时,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7-08-04 20:47
              回复
                人和人相处久了,缺点会渐渐暴露出来,当对方把你看透了,却依然不嫌弃你,那就是真心!你的脾气和行为会赶走许多人,但也会留下最真的人,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留下来的就是相互适应的有缘人,唯有珍惜才会长久。无论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不去经营,都会形同陌路人。感恩所有的遇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6楼2017-08-09 22:10
                回复
                  太监选了个傻子当皇帝 傻子登基后却大展宏图 成千古一帝
                  勇哥读史
                  ·2小时前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要论装疯卖傻的能力,唐宣宗李忱如果排第二,那就没人敢排第一了。
                  从小到大,李忱一直被视为“智障人士”。别人笑他、骂他、打他,他都一幅呆傻的样子。然而,36年后,他登基做了皇帝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励精图治,大展宏图,创造了晚唐历史上著名的“小贞观”——大中之治。他也因此被誉为与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齐名的千古一帝。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同时又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也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这三朝天子的皇叔,11岁时就被封为光王。这样一位尊贵无比的皇室成员,怎么会被视为“智障人士”呢?

                  一切得从头说起。
                  李忱贵为光王,可由于母亲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小宫女,他自然在父亲那里享受不到其他亲王那样的恩宠。他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成长,显得落落寡欢、呆滞木讷。
                  一次,李忱入宫谒见懿安太后,刚好碰上有官人行刺。这次行刺虽然没有造成任何伤亡,有惊无险,可从此以后李忱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大伙儿因此认定:这小子一定是被吓傻了。
                  从此,无论大小场合,李忱就成了大伙儿取笑的对象。他呢,面对众人的百般戏谑,不恼不怒,甚至连嘴角都不动一下,就像一根木头。看到这场景,唐武宗李炎突然感到不寒而栗。他想,就算是一个傻子,面对这样的戏谑,也会咧嘴跟着笑。李忱竟然既不生气又不笑,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在隐忍、在等待时机。

                  李炎越想越怕,他直觉李忱必将成为一个“祸害”。于是,李炎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害李怡。也是李怡命大,李炎刻意制造的几次“意外”,都没有将李忱整死。最后一次,李炎派了几名太监将李忱绑住,丢在厕所粪池里,让他自生自灭。
                  这时候,太监仇公武趁人不注意,悄悄将李忱从粪池里捞起来,送到城外。
                  仇公武之所以要救李忱,倒不是因为他心好,而是他为下一步做打算。李炎死后,拥立这个傻子做皇帝,岂不是比自己当皇帝还酸爽?
                  有人不解:李炎死了,谁当皇帝难道是太监说了算?还真没错。在晚唐,太监的权力太大了,想立谁当皇帝,谁就是皇帝;想废了哪个皇帝,谁就当不下去了。

                  后来,李炎病重,太监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簇拥着李忱,风风光光地回到了都城长安。等李炎一死,李忱就在太监们的支持下,做了皇帝。是为唐宣宗。
                  太监仇公武、马元贽等人以为李忱成了自己手中的“牵线木偶”时,李忱却突然“变脸”。以前,他表情木讷,目光呆滞;如今,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处理事情有条不紊。
                  就在这时,仇公武、马元贽等人才恍然大悟,自己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不过是帮人做了嫁衣。
                  李忱登基后,雷厉风行,他一边贬谪权相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一边抑制太监势力过分膨胀。对于拥立有功的马元贽等人,李忱表面上恩宠有加,实际上牢牢控制。马元贽与宰相马植关系很好,还将李忱赐予的宝带送给他。李忱知道后,立即下诏罢免了相马植,以此来敲打马元贽,不允许他与朝廷官员结交。

                  李忱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也很体恤百姓,恢复民计民生,减少税负,让百姓休养生息。同时,他又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在李忱治下,晚唐重现了昔日大唐帝国的辉煌。史书评价他:“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来自一点资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7楼2017-08-10 13:0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9楼2017-08-11 07:0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0楼2017-08-12 13:58
                      回复
                        朱元璋被误会了600多年,开国功臣并不是滥杀,他们都咎由自取
                        历史天天看
                        ·7小时前
                        朱元璋是地道的农民出身,而且还做过和尚和乞丐,就是这样一个历经坎坷之人,最后竟然走到了权利的巅峰,一手创建大明王朝,放眼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连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史都不如他传奇,如此不朽功绩,凭他一己之力当然做不到,难能可贵的是,在他身边团结了一帮诸如刘伯温、徐达等有勇有谋之人,加之元朝后期统治残暴,早已不得民心,朱元璋的成功就变得水到渠成。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不太好,大多认为他太多残暴,嗜杀成性,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其统治后期诛杀大批开国功臣,有人还把这样的事情加入到戏曲、评书里面,如“火烧庆功楼”等,这也使得朱元璋滥杀功臣之事广为流传,甚至深入人心。
                        不可否认,朱元璋后期的确杀了一些功臣,如明初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但朱元璋真的如后人所说,他是为了帮后世子孙扫平统治天下的障碍吗,通过翻阅大量明朝史料,笔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认为被杀之人怨不得朱元璋,都是他们咎由自取,还是作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

                        洪武三年,明太祖大封功臣,并颁发了丹书铁券,随后朱元璋又制定了“铁榜”,明确告诉这些大臣不要骄纵误国,犯了错铁卷会被收回,再犯就可能面临死罪,朱元璋比谁都了解对自己带出来的队伍,他们中间一定有人会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朱元璋已经是有言在先,如果因为触犯国法被处死,那就怪不得别人。
                        洪武八年,胡惟庸因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已经到了不可不杀的地步,费聚、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赵庸等人也卷入其中,其实他们所作所为早就被朱元璋看在眼里,只不过是借机一起除掉,这些受牵连之人都是咎由自取,如费聚早就加入胡惟庸的阵营,李善长则一直曾暗中调兵为自己所用修建府邸,陆仲亨、唐胜宗在所任地方欺压百姓等等。

                        再之是开国功臣是朱亮祖,朱亮祖自元至正十七年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洪武元年被封永嘉侯,洪武十二年被派镇守广东,此时朱亮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为所欲为,甚至勾结地方豪强欺压良善、肆行不法,搞得广东民怨沸腾,终于被人揭发,他却反咬一口,致揭发人番禹知县道同冤死,朱亮祖这种误国行径,朱元璋坚决不能容忍,得知真相后将其“鞭死”,但念及念其有功,朱元璋还是将其以侯礼葬。
                        蓝玉案诸多之人也是咎由自取,蓝玉本人飞扬跋扈、骄横无礼,受牵连的王弼、冯胜等人平时也有诸多违法行径,尤其是在太子朱标死后,他们还不能够收敛,这让朱元璋如何放心,毕竟即将接任的朱允炆年轻文弱,根本无法驾驭这帮武夫,以至于他们被一网打击,蓝玉案成为洪武朝最后一次大案,与其说朱元璋是为朱允炆扫平道路,实际上是他们看不清火候,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明朝开国功臣很多都得以善终,如徐达、李文忠、汤和、常茂、邓愈、耿炳文、郭英等,至于徐达被明太祖赐食鹅肉而死、刘伯温和李文忠被毒死,这些都是编造的野史,众多史料都证实,他们三人是自然死亡。编造这些传说的大都是文人,因为他们不喜欢朱元璋奉行的严刑酷法,满清入关后有继续抹黑明朝,最终把朱元璋刻画成一个残忍暴君。
                        朱元璋诛杀功臣过程中,不排除有些是被误杀,也有少数的功臣可能罪不至死,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考虑的是大局、是百姓,朱元璋一介布衣出身,亲历元朝官员对百姓的欺压,他也因此决心推翻元朝,明初诸多被杀之人,大多是咎由自取,我们不能认为是被滥杀,退一步说,即使朱元璋不算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位为江山为百姓的好皇帝。
                        内容来自一点资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1楼2017-08-12 19:31
                        回复
                          两副关于岳飞的对联,意思正好相反,第二副更让人深思
                          凡人摸史
                          ·8小时前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王庙一扇门边的对联,据说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官员,曾做到吏部尚书的吴芳培所做。
                          对联意思很明白。不必展开讲,因为诗词对联,很多时候一字一句解释,变得味味同嚼蜡,半点味儿也没有。

                          (岳王庙的门联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岳飞一心迎回二圣,自然不为赵构所喜。何况,若能克复中原,岂非功高震主?既然连张邦昌那样的**都能被金人看上当了皇帝,谁知家乡人民不会拥立岳飞划江而治,成为金与宋之间的一大势力呢?对有着猜忌武将传统的赵宋皇帝而言,岳家军三字,就够他们睡不着觉了。
                          岳飞之死,也就很正常。
                          一般情况是兔死狗烹,如汉朝的韩信所说的那样——实际,此话在春秋时就有了。司马迁有写,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也他搭档,得防着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
                          然,兔未死狗已烹的现象却也不少见,岳飞就是典型代表。

                          (岳飞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岳飞之死,真的只是跪在他坟前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音:默骑蟹)四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宋高宗要负责任吗?
                          不如来看看后人写的另一副对联——
                          赉恨葬英雄,漫道青山有幸 (赉:音赖)
                          铸毚成镣铐,谁云白铁无辜 (毚:音馋)
                          此联与最开始那一联,意思完全相反。
                          一句话,别说什么青山有幸了,这样的幸事,少一点最好;另说白铁无辜了,锁岳飞的铁链,难道不是白铁做的吗?
                          当然,我们知道,青山与白铁,都无生无命,埋人锁人,都不是它们主动的。那么,说白铁无辜,不是冤枉了它吗?
                          实际上,这是作者在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不平。

                          (岳飞 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岳飞之死,那些明知皇帝要杀他,却没有替他说话的,没有替他的争的大宋臣民,是不是都有责任?
                          第二副对联的作者,当然不可能蠢到去指责一块没有思想的白铁,他骂的,是那些连吼一句赵构,你这个昏君也不敢的人。
                          由是言之,第二副对联,立意更高,更发人深思。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来自一点资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2楼2017-08-12 19:42
                          回复
                            印度后院起火,莫迪版“冲动的惩罚”
                            环球
                            ·3天前
                            持续近两个月的中印对峙令印度总理莫迪出尽风头,堪称其上台3年多来动静最大的一次。然而,过犹不及,莫迪生动诠释了作茧自缚的尴尬。

                            愤怒的廓尔喀士兵
                            正在闹独立的廓尔喀人日前警告莫迪政府:如到8月8日仍对廓尔喀人独立建邦的要求无动于衷,骚乱将进一步升级。眼下,廓尔喀人的通牒期限已过,印度政府将作何反应?廓尔喀人“更大规模的骚乱”将如何呈现,又将产生何种连锁反应?外界拭目以待。可以肯定的是,相关事态将对印度外交领域的活动造成影响。
                            祸起萧墙 自乱阵脚
                            今年6月,因西孟加拉邦政府在全邦公立学校将孟加拉语列为必学科目,大吉岭地区(位于西孟加拉邦北部的著名茶乡)占多数的说尼泊尔语的廓尔喀人发起抵制抗议。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局势不断恶化,骚乱频发。7月20日,当地两个政府办公室被抗议者烧毁,7月上旬临时部署的印度军队也匆匆撤离。

                            廓尔喀支持者日前在新德里举行集会,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印度媒体看来,过去数十天来,西孟加拉邦的频频内乱已经“火烧眉毛”,再加上日前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马马塔·班纳吉向印度政府发“狠话”,该地区的形势更显紧迫。班纳吉日前公开批评莫迪政府称,由于莫迪政府的“外交失败”,导致印度与其邻国中国、尼泊尔等国关系恶化,这给西孟加拉邦带来了不利影响。
                            北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7月初,该邦东南部的伯西尔哈德地区也陷入混乱。一个网络帖子引发了当地穆斯林和印度教群体之间爆发族群摩擦。政府得不得暂停了该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封闭了商店和学校,并出动400名当地边疆部队的士兵上街巡逻。
                            新德里电视台网站评论认为,当地政府对骚乱事件的应对不力,加剧了这一地区不同族群间的矛盾冲突。如果继续处理不善,西孟加拉邦或将沦为“第二个克什米尔”。
                            印度天生敏感体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历史遗留和现实治理问题是类似上述内乱的根源。
                            东北各邦分离运动最为活跃,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波多解放猛虎力量等势力一直谋求脱离印度。曼尼普尔邦的“人民解放军”则主张与缅甸梅泰人合并建国,该邦的库基人也有单独建邦的呼声。
                            2000年,北阿坎德邦脱离北方邦独立,其示范作用导致北方邦另外5个区域要求单独成邦。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及卡纳塔克邦部分地区,图鲁人要求独立成邦。2014年,南部特伦甘纳地区就成功脱离安德拉邦独立建邦。

                            印度总理莫迪
                            要求分离的诸多势力,或出于语言差异,或出于种族不同,宗教因素也时常显现。这与印度极度多元的社会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语言本来就是印度划分各邦边界的主要依据。印度目前以印地语为第一官方语言。而除了作为“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英语,印度全国还存在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而在册登记的其他语言更是多达1600余种。印度还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能在此找到痕迹,印度因此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差距,也更容易使同一语言和民族人群趋向于抱团排外。南部的特伦甘纳邦之所以谋求独立建邦,就是因为当地泰卢固语族群认为自身几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遭遇了不公正对待。
                            这种诉求也常被各政党作为谋求选票的工具加以利用。1997年,当时在野的印度人民党曾鼓动独立建邦浪潮,以获取国内相关势力的支持。时过境迁,如今人民党上台执政,大吉岭廓尔喀人的建邦诉求,反倒成了麻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刘小雪指出,骚乱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印度内部移民导致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移民有的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比如大吉岭的廓尔喀人,有的从独立后开始,如西孟加拉邦向东北部诸邦的移民;加上印度本来就有语言立邦的传统,于是出现相应的政治诉求。
                            印度本来可以运用体制更灵活地顺应这种变化,但由于既有利益集团的阻碍,导致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激化了。
                            莫迪10年约定急不可耐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的外交冒进战略可谓自绝生路。2014年5月16日,赢得议会选举胜利的人民党总理候选人莫迪向选民做出的承诺称:“我希望把21世纪变成印度世纪,这需要10年,不会很长。”事实证明,怀揣“大国梦”的莫迪急不可耐,作茧自缚。上台3年多来,莫迪博得眼球无数,特别是在外交领域。

                            英国《经济学人》封面
                            2015年2月,莫迪在一次印度外交使节年度会议上说,“当前的全球环境中出现了一个世界渴望拥抱印度的难得机遇”,他敦促使节们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利用这一极为难得的机遇,使印度成为全球的领导角色,而不只是一支平衡力量”。印度外交部两年前就宣布,莫迪已经为印度开启了一个“突破性外交”阶段。
                            根据印度时评人士的观点,由于曼莫汉·辛格(莫迪之前的印度总理)本人不够“果决和强势”的个性


                            IP属地:广东173楼2017-08-12 20:31
                            回复
                              印度后院起火,莫迪版“冲动的惩罚”
                              环球
                              ·3天前
                              持续近两个月的中印对峙令印度总理莫迪出尽风头,堪称其上台3年多来动静最大的一次。然而,过犹不及,莫迪生动诠释了作茧自缚的尴尬。

                              愤怒的廓尔喀士兵
                              正在闹独立的廓尔喀人日前警告莫迪政府:如到8月8日仍对廓尔喀人独立建邦的要求无动于衷,骚乱将进一步升级。眼下,廓尔喀人的通牒期限已过,印度政府将作何反应?廓尔喀人“更大规模的骚乱”将如何呈现,又将产生何种连锁反应?外界拭目以待。可以肯定的是,相关事态将对印度外交领域的活动造成影响。
                              祸起萧墙 自乱阵脚
                              今年6月,因西孟加拉邦政府在全邦公立学校将孟加拉语列为必学科目,大吉岭地区(位于西孟加拉邦北部的著名茶乡)占多数的说尼泊尔语的廓尔喀人发起抵制抗议。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局势不断恶化,骚乱频发。7月20日,当地两个政府办公室被抗议者烧毁,7月上旬临时部署的印度军队也匆匆撤离。

                              廓尔喀支持者日前在新德里举行集会,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印度媒体看来,过去数十天来,西孟加拉邦的频频内乱已经“火烧眉毛”,再加上日前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马马塔·班纳吉向印度政府发“狠话”,该地区的形势更显紧迫。班纳吉日前公开批评莫迪政府称,由于莫迪政府的“外交失败”,导致印度与其邻国中国、尼泊尔等国关系恶化,这给西孟加拉邦带来了不利影响。
                              北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7月初,该邦东南部的伯西尔哈德地区也陷入混乱。一个网络帖子引发了当地穆斯林和印度教群体之间爆发族群摩擦。政府得不得暂停了该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封闭了商店和学校,并出动400名当地边疆部队的士兵上街巡逻。
                              新德里电视台网站评论认为,当地政府对骚乱事件的应对不力,加剧了这一地区不同族群间的矛盾冲突。如果继续处理不善,西孟加拉邦或将沦为“第二个克什米尔”。
                              印度天生敏感体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历史遗留和现实治理问题是类似上述内乱的根源。
                              东北各邦分离运动最为活跃,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波多解放猛虎力量等势力一直谋求脱离印度。曼尼普尔邦的“人民解放军”则主张与缅甸梅泰人合并建国,该邦的库基人也有单独建邦的呼声。
                              2000年,北阿坎德邦脱离北方邦独立,其示范作用导致北方邦另外5个区域要求单独成邦。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及卡纳塔克邦部分地区,图鲁人要求独立成邦。2014年,南部特伦甘纳地区就成功脱离安德拉邦独立建邦。

                              印度总理莫迪
                              要求分离的诸多势力,或出于语言差异,或出于种族不同,宗教因素也时常显现。这与印度极度多元的社会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语言本来就是印度划分各邦边界的主要依据。印度目前以印地语为第一官方语言。而除了作为“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英语,印度全国还存在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而在册登记的其他语言更是多达1600余种。印度还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能在此找到痕迹,印度因此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差距,也更容易使同一语言和民族人群趋向于抱团排外。南部的特伦甘纳邦之所以谋求独立建邦,就是因为当地泰卢固语族群认为自身几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遭遇了不公正对待。
                              这种诉求也常被各政党作为谋求选票的工具加以利用。1997年,当时在野的印度人民党曾鼓动独立建邦浪潮,以获取国内相关势力的支持。时过境迁,如今人民党上台执政,大吉岭廓尔喀人的建邦诉求,反倒成了麻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刘小雪指出,骚乱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印度内部移民导致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移民有的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比如大吉岭的廓尔喀人,有的从独立后开始,如西孟加拉邦向东北部诸邦的移民;加上印度本来就有语言立邦的传统,于是出现相应的政治诉求。
                              印度本来可以运用体制更灵活地顺应这种变化,但由于既有利益集团的阻碍,导致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激化了。
                              莫迪10年约定急不可耐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的外交冒进战略可谓自绝生路。2014年5月16日,赢得议会选举胜利的人民党总理候选人莫迪向选民做出的承诺称:“我希望把21世纪变成印度世纪,这需要10年,不会很长。”事实证明,怀揣“大国梦”的莫迪急不可耐,作茧自缚。上台3年多来,莫迪博得眼球无数,特别是在外交领域。

                              英国《经济学人》封面
                              2015年2月,莫迪在一次印度外交使节年度会议上说,“当前的全球环境中出现了一个世界渴望拥抱印度的难得机遇”,他敦促使节们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利用这一极为难得的机遇,使印度成为全球的领导角色,而不只是一支平衡力量”。印度外交部两年前就宣布,莫迪已经为印度开启了一个“突破性外交”阶段。
                              根据印度时评人士的观点,由于曼莫汉·辛格(莫迪之前的印度总理)本人不够“果决和强势”的个性


                              IP属地:广东174楼2017-08-12 20: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