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游吧 关注:6,048贴子:945,571

回复:【正式】1929:萧条的开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棋盘更新】【希土军备竞赛—谁会握紧胜利的钥匙】
爱琴海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是黑海通往爱琴海的必经通道。希腊和土耳其大部分地区隔爱琴海相望。希腊大部分岛屿漂浮在爱琴海上,爱琴海对希腊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对土耳其来说,爱琴海是出入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保证爱琴海的航海和航空自由权,实现本国的出入畅通,对土耳其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此外,爱琴海海底大陆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导致了希土双方必然会为了本国利益明争暗斗。爱琴海的重要性决定了希土两国在岛屿归属、领土划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纠纷。希土之间甚至爆发了数次极端性的军备竞赛和战争行动。
对乔治二世而言,如果可能的话,希腊夺回君士坦丁堡对希腊而言不仅是建立地区霸权的途径,也是最大程度削弱土耳其的根本出路。
希腊发展海军力量的初衷也在于此,而希腊的海军计划实际上也确实引发了土耳其的严重的反应。凯末尔就曾经对乔治二世这样表示过:“土耳其艰苦卓绝的时代已过去,我们期待与彻底击碎你们的美梦。”
希腊的政治家也曾经考虑过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击败土耳其怎么办。他们最终表示:“我们考虑与英国缔结更加深厚的友谊”。这个友谊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来自于英国地中海舰队的战舰纷纷驶出亚历山大港,前往爱琴海和希腊皇家陆军一起联合演习。英国海军上校戏说:“土耳其的海军只配给皇家海军当擦脚布。”
对希腊威胁式的军备扩张,土耳其上下普遍认为这绝不是敌人虚张声势的表现。毕竟,希腊从美国多次购买的大批廉价军火的经历,使得土耳其由此坚信在军备政策上表现得像一个“十足的斗士”。用胡佛总统的话说就是:“他们已经在全力战备,只有摧毁敌人才能够带来回报”!
实际上,希腊国内对土耳其的这种恨由来己久,早在希腊建国的时候就已存在。土耳其报纸《时世评论》就曾经以希土恩怨情仇为切人点公开发表了下面这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如果希腊明天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土耳其人都会变得更幸福有一些。”
希土双方面对着对方这种建立在军事本位上的利己主义和赤裸裸的威胁,只得下定决心扩张舰队以回击对方的挑衅。按凯末尔的话说,就是:“面对这样的利己主义,除了支持自己要求的实力外,什么都没有用”而希土两国的领袖在源源不断武装自己军队的行为赢得了军队和民众的双重支持。他们不断的要求领袖开始对对方的打击,以求彻底摧毁他们的宿敌。
在来自于合众国的军舰与军械源源不断的流入希土两国,在军事实力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为此,来自于财政部的报告分别送呈到了希腊和土耳其领导人人面前:“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已经达到临界点,在接下来的一个季度内我们必须停止一切的非必要财政支出以防止政府的财政破产。”
效果:希腊获得2战列舰,土耳其获得2轻巡5驱逐5潜艇,美国失去2战列舰2轻巡5驱逐5潜艇,希腊收入大幅下降,土耳其财政接近红线(将不能执行耗费大量钱的国策),美国收入上升,乔治二世对军队控制力加强,凯末尔对军队控制力加强,希美关系上升,土美关系上升,希英关系大幅上升,英土关系大幅下降,希土关系濒临破裂
感谢棋盘的更新


IP属地:加拿大50楼2017-05-29 23:53
回复
    【重返巴尔干——墨索里尼万寿无疆】
    1930年4月1日,墨索里尼领袖宣布启动筹划已久的“自给自足计划”,我们伟大的领袖显然对意大利的战备状况不太满意,在他试图筹集战略物资以应对阿尔巴尼亚的最坏情况时居然被告知战略物资使用两个月后就将面临枯竭的境地。自给自足计划的目标是摆脱物资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以使在面临大规模战争时有一战之力。但是这一计划的实行困难重重,意大利工业基础的薄弱使其无法生产大规模的战略物资。6月26日,在意大利负责军工生产的法瓦格罗萨将军的陪同下,科斯坦佐·齐亚诺伯爵察看了战略物资储备情况。老齐亚诺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与他一起走马观花地调查了我国金属储备情况。结果令人十分沮丧”。但是,请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阿尔巴尼亚吧,进驻地拉那的部队并未遭遇任何抵抗,英法等国也集体噤声,显然他们在面对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的压迫下需要意大利的支持(或者不干涉),5月1日,墨索里尼领袖在地拉那王宫得意洋洋地宣布阿尔巴尼亚将并入意大利,并在罗马举行了一次阅兵以炫耀其武力,这次军事冒险无疑塑造了领袖的巨大威望,愿我们伟大的领袖从一次胜利走向另一次胜利!
    效果:自给自足计划停滞,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获得1阿尔巴尼亚师,1精锐“黑衫军第二师黑火”,墨索里尼威望大幅上升,不满大幅下降,意大利国际威望上升,英法国际威望小幅下降


    IP属地:加拿大51楼2017-05-31 21:15
    回复


      IP属地:加拿大54楼2017-06-03 11:03
      回复
        【奥古斯都计划——鲜血将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
        “……鲜血将推动历史的车轮……旧的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时代将由我们拉开帷幕。去战斗吧,我的朋友们,你们将在圣诞节前回家享受胜利的喜悦!” 这段演讲即是在历史教科书上不得不提的《向贝尔格莱德进军》的节选,它在20世纪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达几十年的历史以来,各国历史学家无不为其大书特书,它不仅仅意味着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的扩大化,更加象征着凡尔赛体系的全面崩塌。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在6月20日的深夜,一串电码从罗马发出,早已暗中集结好的意大利大军立刻越过了南意边境,以破竹之势快速拿下了卢布尔雅那,控制了斯洛文尼亚地区,同时刚刚成立一年的乌斯塔莎在克罗地亚地区发动了叛乱,亚历山大国王得知此事后立刻将部队从前线撤回以镇压叛乱,此时南方阿尔巴尼亚军团迅速向贝尔格莱德挺进,南斯拉夫本土军队的抵抗显得软弱无力,慌乱中新帕扎尔已经易手,只得后退往查查克—克拉列沃一线组织防线,贝尔格莱德显得岌岌可危,巴多格里奥元帅向墨索里尼的战报中写道“我们将在贝尔格莱德迎接您的到来。”在各国大使不间断的电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旧的秩序已经结束,新的混乱即将开始。
        效果:意大利对南斯拉夫宣战,法意关系大幅下降,意大利夺取斯洛文尼亚地区,意大利夺取部分达尔马提亚地区,士气上升,不满大幅下降,墨索里尼威望大幅上升,亚历山大国王威望下降,南斯拉夫损失1步兵,3步兵1骑兵重创,意大利1步兵重创,凡尔赛体系崩溃,英美法威望下降,意大利威望上升


        IP属地:加拿大59楼2017-06-05 21:07
        回复
          【镇压与肃反——朕即国家】
          在镇压西班牙革命后阿方索十三世终于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力量,借短暂的西法战争整合军权后国王已经可以镇压国内的一切反对力量。在巴塞罗那协约后西班牙政府致力于镇压国内“流窜的恐怖分子”,革命派不竭余力的在各大城市发动罢工与起义,在其背后必然有来自某国的支持,虽然马德里监狱塞满了“与国王和国家对抗的叛乱分子”,但是仍然有部分革命领导人在被追捕之际越过加西边境从而得到加泰罗尼亚政府的庇护,在西班牙大使要求引渡这些“罪犯”时,加泰罗尼亚的回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愿意保护任何为自由与人民而战的人”,国王在恼怒之下也无可奈何。为了笼络民心国王设立了皇家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布施国王的恩德,从而收获了一部分人的拥护,虽然西班牙在表面上较为稳定,但在暗地里却涌动着各类反对的声音,“枪杆子里出政权”究竟能否长久呢?
          效果:不满小幅下降,稳定上升,工业效率下降,加西关系大幅下降,革命派势力下降,阿方索威望上升


          IP属地:加拿大60楼2017-06-08 23:31
          回复
            【喀尔巴阡毒气战】
            由于克卢日的失守,罗军总司令康斯坦丁元帅认为强行维持目前的防线已经没有任何必要了,之后罗军各部队交替掩护下不断后撤一直到喀尔巴阡山脉构筑防线,而匈牙利稍显薄弱的兵力在几次强攻后难以拿下,战局一举陷入了僵持。1930年5月22日,夜幕刚刚落下,与罗军对峙的匈军阵线前方,从罗军速射炮射出的炮弹上突然冒出一股奇怪的绿烟,微弱的西风将这股白烟吹向匈军, 士兵们四处溃逃,瞬间许多人就中毒倒地,他们呼吸急促,挣扎着倒下,窒息使得他们的面部渐渐发黑。成百上千人无助地躺在地上,口吐白沫,身体受到毒气的折磨,只能感到肺部与皮肤表面上一阵阵撕裂般的恶心;渐渐地,他们或是没有了呼吸或是晕了过去,这个过程缓慢而持久。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二苯氰胂大蒜和苦杏仁的混合味道,同时罗马尼亚还通过飞机布撒芥子气打击了匈牙利的补给线。匈牙利东线总指挥亚尼·古斯塔夫将军被迫下令防线后撤,在大规模毒气的笼罩下,罗马尼亚军队不得不使用设备进行清洁后再行追击,匈军在比斯特拉察抛下数千具尸体后再次撤退,霍尔蒂卫队在其中扮演了断后的角色,最终在罗马尼亚的反攻下牢牢地守住了克卢日,从而挽救了全线崩溃的局势,但是南方罗军的反攻已经突破了泰梅什堡和阿拉德,匈牙利主力面临着被围歼的危机,下一步又该如何行事呢?
            效果:匈军士气下降,2瘫痪步兵失去作战能力,1精锐2民团重创,罗军士气上升,1骑兵1步兵重创,转入反攻


            IP属地:加拿大62楼2017-06-10 20:38
            回复
              【南下东进——以空间换时间】
              在罗军筹划对匈军发动新一轮反攻时,大批兵力被抽调前线,于是用于防守后方的兵力被大批抽调,攻克雅西之后波军南线总指挥尤里乌什·隆美尔将军意识到夹击罗军北部防线的计划已经失败,于是波军集中兵力挥师南下强渡斯特里察河,罗军与法军由于兵力劣势只得选择节节阻击,并且在上游开闸泄洪,拖慢了波军的进军速度,最终将波军拖延在巴克乌近一个月后撤退,波军由于严重的损失选择休整而暂缓南下。但此时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上通过了对罗马尼亚宣战的决议,在伟大领袖斯大林的号召下,苏军跨过德涅斯特河收复了空无一人的基希讷乌,与此同时北线收复了伯尔齐,罗军当地游击队的微弱抵抗被轻易地掐灭,在6月26日当晚有一股小分队突袭了苏联某步兵连营地,在交战数小时后撤退,丢下了数十具尸体,在查看后发现他们持有波兰制式武器,而波兰对苏军的指控则一头雾水,表示并无任何部队进入了苏军控制区,在双方的扯皮下此事引起了最高领袖的关注,斯大林将对此事作如何的态度或许将改变苏波之间默契的关系。
              与此同时,在西线的克卢日成了个血肉磨坊,双方明白克卢日的归属将决定西线的主动权,在亚尼·古斯塔夫将军的命令下数个师投入了这个绞肉机中,最终在罗马尼亚南部数个师的迂回下匈牙利不得不放弃克卢日继续溃退,在6月底罗军将匈军几乎赶回边境,在古斯塔夫将军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失败了,必须立刻准备德布勒森的防御”,匈牙利的命运究竟将驶向何方?
              效果:波军攻占雅西地区,巴克乌地区,2摩步2骑兵3步兵重创,苏军1步兵重创,收复比萨拉比亚地区,不满下降,斯大林威望大幅上升,法军2步兵重创,士气下降,罗军6步兵2骑兵2山地重创,士气上升,收复西线陷落地区,匈军损失1瘫痪步兵,1民团1步兵重创,2预备役1精锐失去作战能力


              IP属地:加拿大63楼2017-06-10 20:51
              回复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1930年4月3日,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在议会演讲了其富有远见的国有化计划,在中东欧大萧条的背景下,多家银行与企业面临破产,民众面临失业的境遇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其称国家将对全国银行进行国有化并合并为三大银行,延迟对企业债券的追缴,而当议员询问其补偿金时则表示国家会“酌情补偿”,国王将钦点其亲信佩塔尔·日夫科维奇作为总负责人执行该计划,在议论纷纷的情况下宪兵队进入银行并且宣布接管一切银行事务,银行家们的抗议声则被无视。1930年4月20日南斯拉夫王国首相进步党党魁沃伊斯拉夫·沃克·马林科维奇被迫辞职,称其无法继续领导该届内阁,尼古拉斯大公为首的贵族对国王进行劝谏希望暂缓该计划未果。在4月底一封恐吓信被丢在日夫科维奇的住宅门口,称其在1903年暗杀国王亚历山大·奥布廉诺维奇将遭到报应,如果再不停止某些危险的举动将得到与国王相同的下场,在国王的力挺下日夫科维奇并未将其放在心上,在5月2日晚数声枪响回荡在贝尔格莱德的上空,南斯拉夫王国前首相,王室禁卫军统领日夫科维奇在府中身中数枪气绝身亡,其管家表示在那天看到了国王惨白的脸庞,多位仆人作证日夫科维奇在死前大喊“你不可能还活着!”,该事件遂成为历史上一件有名的悬案。在总负责人离奇死亡的情况下该计划遂被暂时推迟,这时从西部传来了意大利入侵的消息,我们的国王究竟是否该向万恶的资本家们妥协呢?
                效果:不满大幅上升,收入上升,稳定下降,部长日夫科维奇 不存在了,亚历山大一世威望下降


                IP属地:加拿大64楼2017-06-11 21:33
                回复
                  【丹麦跨海大桥计划】
                  经济危机在中东欧的肆虐已经蔓延到了北欧,随着大批工人的失业,企业的破产,丹麦似乎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衰退。在此时丹麦首相,社民党主席索瓦尔德·斯陶宁提出了跨海大桥计划来挽救“蒸蒸日上”的失业率,该计划包括建造小贝尔特大桥与科尼派尔大桥。小贝尔特大桥曾于1924年时设想作为铁路桥设计使用,但在计划中该桥按公路桥来建设。全桥总长1178米、最高处达33米,连接日德兰半岛与菲英岛,不仅方便货运与交通,对丹麦的战略部署也有极大的增益,该计划涵盖了两座大桥以及多座小桥的建造,预算为200亿丹麦克朗,目前该计划已经初步动工,据丹麦经济学家的推测该计划将扩大政府支出以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与负担,但将导致不小的财政赤字。
                  效果:跨海大桥计划开始(1/20)(可于3,10处停工)收入极大幅下降,财政触及红线(不可推行费钱政策),不满大幅下降,稳定上升,工业效率小幅上升(延续20回合),部队调动速度上升


                  IP属地:加拿大67楼2017-06-15 22:18
                  回复


                    IP属地:加拿大69楼2017-06-21 21:20
                    回复


                      IP属地:加拿大71楼2017-06-23 21:07
                      回复
                        【六一二事件】
                        在四月法国掀起了新一次罢工的浪潮,在法国总理塔尔迪厄宣布派遣志愿军介入巴尔干战争后全国反战民众开始了无休止的罢工与游行,各省大学停课上街游行,并在各类杂志报纸上抨击法国政府干涉战争的行为。而在五月底这股浪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波兰,匈牙利等多国政府称法国将毒气运输往罗马尼亚进行战争,完全违反了海牙公约,指使罗马尼亚投放赌气让法国民众“感到由衷的羞愧与耻辱”,在国联多国也对法国发起了质询,6月12号巴黎民众走上大街抗议政府干涉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由于某些场外因素,这波游行变得异常盛大,游行队伍一路向波旁宫进军,在劝阻无果后内阁下令巴黎警察镇压游行队伍并逮捕带头人物,在混乱中造成1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震惊世界。法国左派报纸《人道报》在报道中称“六一二事件是震惊世界的惨案,是大资产阶级政府对于无辜民众的残暴镇压”苏联《真理报》也发表了社论《对于六一二事件的评论》,表示了对法国底层人民的同情,在之后法国政府强行要求各工厂复工,并以分化瓦解的方式暂时取缔了法国总工会,另外成立了法兰西产业总工会为政府的傀儡以此削弱左派政党的影响力,左翼各政党对此的回击是法国人民阵线的成立,1930年6月25日,法国社会党、法国激进社会党、法国共产党和各大工会起草了统一左翼各党派行动的共同纲领,人民阵线遂宣告诞生,并且鼓吹反战与提高工人工资,设立国家失业基金,法国的右派政府已是岌岌可危。
                        效果:不满飙升,稳定上升,罢工结束,工业效率回复,法国左翼党派组建法国人民阵线,法苏关系大幅下降


                        IP属地:加拿大72楼2017-06-24 14:50
                        回复
                          【泛日耳曼主义复兴——德奥互助条约】
                          在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的背景下,奥地利的经济显得摇摇欲坠,各类极端团体随之蜂拥而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德国向奥地利伸出了援手,1930年5月1日,两国签订了《德奥互助条约》,该条约缔结了德奥关税同盟并且加强了德奥间的经济合作,条约如下
                          1.德奥双方对两国间货物交换不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出口税(部分领域可以按需短期调整),并成立专门委员会长期协调
                          2.德国将奥地利部分银行纳入金融业保护性计划
                          3.德奥承诺双方间不再存在且不会存在任何关于进出口或过境的禁令
                          4.德奥确认遵照《圣日耳曼条约》合法性,除非国联动议,两国不会合并。
                          虽然在条约中两国强调不会合并,但是泛日耳曼主义却在中欧、东欧、尼德兰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盛行起来,该主义的支持者们鼓吹建立“民族专政”,遏制“外来的民族性”,“建立一个庞大的德意志帝国”,两国政府暂时对这种论调不置可否。
                          效果:德奥建立关税同盟,德国收入下降,奥地利经济开始回复,奥地利开始摆脱经济崩溃,德奥关系大幅上升,中东欧,尼德兰,斯堪的纳维亚出现泛日耳曼主义组织


                          IP属地:加拿大74楼2017-06-28 20:57
                          回复
                            【钢盔团崛起】
                            钢盔团成立于1918年12月,由德国实业家和德国陆军预备役军官们在德国马德堡市组建。在1919年11月11日,一战停战后,新成立的德国国防军根据凡尔赛公约不能超过十万人,该准军事组织是为了形成一个非官方的后备军。而在二十年代,该组织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民族主义的鼓吹者,泛日耳曼主义,军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成为该组织的宗旨,在近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与现任总理布吕宁,德意志银行行长沙赫特,克虏伯公司董事长古斯塔夫·克虏伯等人也加入了钢盔团,兴登堡总统更是亲自担任了钢盔团的名誉会长,钢盔团俨然成为了一个跨德国金融界、垄断资本界,官僚和国防军军界的庞大政治联盟。随着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的到来,德国连续颁布了“共和国军事储备扩大化”与“国家防务办公室”两项政令,在英国的默许下德国正在持续扩充着自己的军事力量以抵御来自东欧的法西斯与共产主义威胁,法国政府对此暂未作任何回应,可以确认的是,二十年代的和平氛围已经彻底结束了。
                            效果:钢盔团势力大幅上升,德国开始扩军10步兵(1/3),兴登堡个人威望大幅上升,布吕宁威望上升,英德关系上升,法德关系下降


                            IP属地:加拿大75楼2017-06-29 17:36
                            回复
                              【大不列颠文官制度改革】
                              在1930年4月1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议会提出了筹备已久的文官制度改革,该制度建立了文官部,在实质上扩大了首相的权利,取消了财政部编制使得议员们议论纷纷,文官部对于文官的任命打破了等级界限并且采取在职培训的措施,而且大臣拥有对文官绝对的人事管理权。这可以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颠覆了1854年以来确立的文官制度,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其大胆的措施极大地降低了高级文官的权势,这招致了既得利益者,特别是权势深厚的高级文官的强烈反对,在猛烈的抨击与争吵下,该提案在议会以两票之差惊险通过,但它的特殊性使得它不能遭到任何挫折与伤害,否则这条小船就将在猛烈的暴风雨中夭折,麦克唐纳首相也因此遭受了很大的非议,至于这次改革的成果如何,我们将继续拭目以待。
                              效果:英国开始文官改革,行政效率上升(持续4回合),不满上升,首相支持率下降


                              IP属地:加拿大76楼2017-06-30 2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