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现在释读出来的一小撮甲骨文字没有”夏“字,我认为很正常,根本不能否定夏。
1.甲骨文发现于殷墟、形成于殷墟,殷墟是前1300-前1046,且多数甲骨文主要是殷墟时代后期,即武丁到商纣这末尾几代王的时期,也就是最后一百年左右(前1100年左右),此时,距离夏时代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不提几百年前的夏很正常。
2.甲骨文的用途主要是占卜的人(贞人)用于占卜,就用途而言,占卜活动主要用于占卜现在怎么决定,没有必要老是去回顾历史,且其与政治不具有直接联系,占卜的人也没必要摄入政治纷争中。去提几百年前的前朝,这跟占卜活动无关。
3.夏在后来的文字有“大”、“礼仪之大”、“天下”等含义,如果商是取代夏的,不大可能还称夏为“夏”,就如同清朝统治者不会称明为“大明”一样,即便清朝皇帝提到“大明”,臣子也不大可能把“大明”挂在口边、写在文书里,占卜的人写甲骨文时没必要自讨没趣这样称“夏”,也就是,如要提夏,在甲骨文中也会用别的词代称“夏”,比如土方。顺便说下,周人代称商为”殷“也是强有力的佐证,商一定是正面词汇,周人就用殷取代商,当然,也许这只是针对殷墟时代的殷。
4.为什么提到大乙时不提夏:一是大乙是否商汤尚有争议;二是商汤伐夏以及代夏是否事实也有疑问。更重要的是,如果就如历史记载,商汤代夏是事实,成为正统后的商也不大可能会大肆宣传,甚至在文字掌握在少数人的时代、在只发生一次朝代更替的时代,商会极力遮盖、抹杀这段历史,且这种倾向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强烈,个人认为随着商汤、伊尹的离世尤其是可能发生的伊尹叛乱后,后世商王一定会少提叛乱之事,甚至商王都不提了,何况占卜的人。因为:一是从精神层面,这种叛乱在越古代越被认为是不忠,有违天道。不要拿后世那种动辄叛乱的群体心态来习惯性地套在古人身上。参见清朝入关后祭祀明崇祯帝,说自己是为明朝来对付”闯贼“的,这不仅是为了拉拢汉人地主官僚、知识分子,也是在道德精神层面标志自己的正统,这还是近古的事,但它反映了不变的政治逻辑。二是从政治功利角度说,几百年过去了,大商的天下早已经坐稳,它担心的一定是有人(有诸侯)向其祖先一样叛乱取代它,因此,它一定是反对通过叛乱成为共主的,一定会倾向于淡化甚至消灭叛乱的正确性的,包括语言、文字中潜意识地甚至刻意淡忘那件事,绝对不会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