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吧 关注:7,736贴子:95,692

现在释读出来的一小撮甲骨文没提到“夏”很正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里老是有人因为甲骨文来否定夏,不得不让人认为他们“一叶遮目”甚至”神耳盗铃“,还是正面做些说明:
第一部分:
1.目前发现的甲骨文肯定只是众多甲骨文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早就被发现前熬中药等用途废掉了、消失了,这个虽是推测,但却是有根据的推测,见甲骨文发现的过程。
2.发现的甲骨文只有一点点文字被解读出来,放过来说,大部分文字到底写的啥还没人知道。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那些类似”甲骨文没提到夏“的说法是错误的。
准确说法是:现在释读出来的一小撮甲骨文字没有”夏“字。


1楼2017-05-20 21:45回复
    第二部分:现在释读出来的一小撮甲骨文字没有”夏“字,我认为很正常,根本不能否定夏。
    1.甲骨文发现于殷墟、形成于殷墟,殷墟是前1300-前1046,且多数甲骨文主要是殷墟时代后期,即武丁到商纣这末尾几代王的时期,也就是最后一百年左右(前1100年左右),此时,距离夏时代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不提几百年前的夏很正常。
    2.甲骨文的用途主要是占卜的人(贞人)用于占卜,就用途而言,占卜活动主要用于占卜现在怎么决定,没有必要老是去回顾历史,且其与政治不具有直接联系,占卜的人也没必要摄入政治纷争中。去提几百年前的前朝,这跟占卜活动无关。
    3.夏在后来的文字有“大”、“礼仪之大”、“天下”等含义,如果商是取代夏的,不大可能还称夏为“夏”,就如同清朝统治者不会称明为“大明”一样,即便清朝皇帝提到“大明”,臣子也不大可能把“大明”挂在口边、写在文书里,占卜的人写甲骨文时没必要自讨没趣这样称“夏”,也就是,如要提夏,在甲骨文中也会用别的词代称“夏”,比如土方。顺便说下,周人代称商为”殷“也是强有力的佐证,商一定是正面词汇,周人就用殷取代商,当然,也许这只是针对殷墟时代的殷。
    4.为什么提到大乙时不提夏:一是大乙是否商汤尚有争议;二是商汤伐夏以及代夏是否事实也有疑问。更重要的是,如果就如历史记载,商汤代夏是事实,成为正统后的商也不大可能会大肆宣传,甚至在文字掌握在少数人的时代、在只发生一次朝代更替的时代,商会极力遮盖、抹杀这段历史,且这种倾向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强烈,个人认为随着商汤、伊尹的离世尤其是可能发生的伊尹叛乱后,后世商王一定会少提叛乱之事,甚至商王都不提了,何况占卜的人。因为:一是从精神层面,这种叛乱在越古代越被认为是不忠,有违天道。不要拿后世那种动辄叛乱的群体心态来习惯性地套在古人身上。参见清朝入关后祭祀明崇祯帝,说自己是为明朝来对付”闯贼“的,这不仅是为了拉拢汉人地主官僚、知识分子,也是在道德精神层面标志自己的正统,这还是近古的事,但它反映了不变的政治逻辑。二是从政治功利角度说,几百年过去了,大商的天下早已经坐稳,它担心的一定是有人(有诸侯)向其祖先一样叛乱取代它,因此,它一定是反对通过叛乱成为共主的,一定会倾向于淡化甚至消灭叛乱的正确性的,包括语言、文字中潜意识地甚至刻意淡忘那件事,绝对不会宣扬。


    2楼2017-05-20 22:46
    收起回复
      甲骨文是用来占卜的,只会记录同时期发生的事情。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记录的事,没有一件发生在盘庚之前,自然也不可能有夏朝。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5-23 19:42
      收起回复
        路过


        4楼2017-05-28 11:53
        回复
          路过


          5楼2017-06-11 13:27
          回复
            本人看文字,从不看甲骨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6-11 13:59
            回复
              路过


              7楼2017-06-21 12:22
              回复
                路过


                8楼2017-06-24 19:55
                回复
                  顶起


                  10楼2017-07-08 17:49
                  收起回复
                    路过


                    11楼2017-07-30 21:27
                    回复
                      看来不相信夏存在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推荐一本书,李元星老先生穷毕生精力所著的《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我是网购的,59元),该书中主要针对西方及中国部分人对夏朝存在与否的质疑,在甲骨文中考证出不同的“夏”字,其中最早的“夏”自类似“蜀”字的金文去掉那个虫,存在于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夏代铜戈上。该文中认为甲骨文中提到祭祀“黄尹”应指黄帝,而不是像一些主流专家认为的指商朝的大官,同时考证出来甲骨文中提到”孢牺“(字形这里打不出来)氏(伏羲),烈山氏(神农),等,没有提到炎帝。该书中还从甲骨文中考证出商推翻夏的具体记载,比如先攻击夏的与国昆吾、葛等,也考证出甲骨文中提到夏失败后“出巢方”,后又“途象方”。
                      我认为“途象方”正与三星堆相合,三星堆的陶器也被考古证明与二里头关系密切,蜀就是夏,蜀中的那个虫也许是商人给加上的,这在改朝换代中太正常了。汶上县有蜀山湖,合肥有蜀山区,四川有汶川,这些难道是偶然吗?绝不是,不可能有这样多的偶然(很多人考证大禹是四川人,又成为夏自西来的证据,岂不知方向正好相反,地名是由族名来的,随着部族的迁徙地名也跟着迁移而已,上面杨向奎先生也对大禹相关的地名做了考证,认为大都在泰山附近),临沂有苍山,凉山,西南地区也有苍山凉山,黑彝的体质相貌非常接近山东人,综合上述这些就给出了夏的轨迹:临沂(苍山凉山)、泰山(蜀山湖)、潍坊(斟灌)禹城—河南(建立夏)—安徽(巢方)、浙江(越国)——湖北(石家河文化)—四川(古蜀国),所以蜀这个族名(其实就是夏,可能是商人给改成了“鼠”音,并加一个虫)就作为地名一路从山东经安徽到了四川。我原来也曾对夏朝存在怀疑,但看了这本书,结合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和我的推断,现在我对夏朝存在没有任何怀疑,夏起源于东夷,史记对夏的记载过于简约是它的疏失,但比史记早的史书左传记载了后羿、寒浞、少康之间争权、失权、夺权的故事,其中很多重要地点在山东,包括夏后相(少康之子)逃跑的地方也是潍坊,如果那没有他的亲族和势力他往那里跑什么?跑到那里会有人收留他吗?
                      我原来也曾对夏朝存在怀疑,但看了李元星先生这本书,结合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杨向奎先生的文章也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我对夏朝存在没有任何怀疑,中国的历史基本是信史(这是和西方所谓历史比较而言,当然不排除有重要的谎言,比如周人编造的黄帝的姓氏出生地,但不妨碍总体)。
                      夏到南方和四川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与商处于敌对战争状态,这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有反映,三星堆出土的反绑下跪的玉人有人认为其服饰发型像殷商人。在推翻商的战争中,西南夷也参与并起了重要作用,没有八百诸侯相助,凭周人就能推翻商吗?为什么叫西南“夷”?而不叫西南“蛮”?四川“蛮”更多吧?商自成立到灭亡可以说就没有停止和夏势力的战争,“纣克东南而陨其身”,东南也少不了越国的掺和吧?可以说商的灭亡与他长期和旧夏势力的冲突直接相关。越不也被称为“夷越”吗?
                      李元星先生1921年生于大连,1937年在大连二中初二,卢沟桥事变后回家专研国学,1953年到旅顺博物馆任研究员,1955年后因种种原因被审查、判刑、劳改,所以在所谓主流甲骨文专家眼中他是业余的,他的书也没有引起主流重视,但他在逆境中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我觉得真知灼见往往存在于这些”非主流“研究者当中,因为他们都是出于真正的信仰或追求而非名利进行研究的,这是与那些所谓”主流“最大的不同,当然我并不认为他在书中考证的所有细节都是无可争议的(谁又能做到呢?)。我认为英国的业余历史研究者加文孟西斯也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他认为明朝郑和船队已经进行了环球航行并测绘了世界地图,我现在对此深信不疑,不说他举出的那些证据,明代的坤舆万国全图就是最好的证据。我在中学时代就不相信郑和船队止于好望角,但加文孟西斯大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西方所谓历史在17世纪前基本是传说和谎言。这些业余研究者的工作都是能改变世界观的,因为他们戳穿了历史的迷雾和谎言。


                      IP属地:上海12楼2017-07-30 21:42
                      回复
                        各位可以比较一下李元星先生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中考证出的夏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夏”字和三星堆玉器上的文字。李先生考证的“夏”字分为“首”系和“”臣“系两种,所谓”首“系就是字的上部有个横写的”目“,表示人首。
                        1. 下面是李先生考证的夏商的金文和甲骨文中的”首“系”夏“字:

                        2. 下图是刻有文字的三星堆玉器(这是没有得到官方承认的民间文物,中间那个字有人认为是”蜀“字,但少个”虫“)

                        各位自己可以比较图2中间那个符号和图1里面的符号的相似度,我认为也就是下面部分是直还是弯的区别,李先生考证的图1中的各种”夏“字是象形字,上部的横写”目“代表人首,下面的部分是躯干和四肢,三星堆玉器上部也有横写”目“,下部代表躯干和四肢的部分应该是简化了,实际也是”夏“字,后来商人在中间加个”虫“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蜀“字。所以”蜀“就是”夏“。
                        3. 下图是李先生考证的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各种”臣“系”夏“字,这种字形在夏和商早期没有发现:

                        注意图3中下面两个字形都是分别是商周金文中发现的,尤其是最下面的周代金文我看就像一个站立的老鼠,这种字形在夏和商早期没有发现,我猜想这种字形就是在商中后期商人为丑化夏人而造出来的,也就是早期的图1中那样的“夏”字读音演变成“蜀”(鼠)的由来,原来的“夏”字音训“大”,意思是“大人”,当然这是我的猜想,不是李先生的考证。
                        综合以上这些,再加上那些地名的联系,我现在深信不疑夏人后来迁到四川建立了古蜀国,三星堆就是他们的遗迹,为什么找不到夏的礼器?他们一路带到了四川(三星堆青铜器比殷商的如何?),找不到他们的城池?他们的旧城被商人占了或毁了,在四川建了城。他们中间路过安徽(桀奔南巢),所以合肥有蜀山区,越人是留下来看守祖先大禹的陵墓的,大禹陵墓也有可能是迁到浙江的。李元星先生的书中辨认出商人甲骨文中有夏人“出象方”的卜辞,所以大禹和夏不是从四川来的,而是迁到四川去的,“蜀”,“岷山”,“汶川”也许还有苍山凉山这些地名也是随着他们的部族从东方迁去的,黑彝应该就是他们的遗民。


                        IP属地:上海13楼2017-07-30 21:42
                        收起回复
                          在那些仍然拿几个甲骨文字否定夏的人没消停前,这个贴还要顶起。其实觉得挺无聊,但没办法,总有无聊的人要让他们知道点常识。


                          14楼2017-08-07 22:13
                          回复
                            本吧还看到一个贴说什么商汤亡夏会大书特书,只能说这些人是被搞反叛搞习惯了,以为反叛都是正确的了,需要大肆宣扬,真是脑子有病了。


                            15楼2017-08-07 22:15
                            收起回复
                              路过


                              16楼2017-08-13 1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