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酒精吧 关注:93贴子:5,038
@白田锖葵
“Ms.深与纵和她的影子” 我对这个比喻非常感兴趣,方便的话能解释下含义么。


1楼2017-05-09 13:31回复
    宇宙最初还没有生成物质时的状态称为无极,呈一片混沌状态,具体情况是整个宇宙空间里挤满了一种叫做虚粒子的飘忽的东西,虚粒子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虚粒子时隐时现,在能量波和实物粒子之间瞬间变来变去,这种现象符合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及波粒二重性原理。
    虚粒子瞬间一隐一现地从粒子与波能量之间循环变化,现在科学家对于虚粒子的粒子形态还没有探测出来,但是虚粒子的波能量已经被人发现,就是所谓的零点能。
    虚粒子的属性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属性,虚粒子赋予了物质二大属性:能量和周期变化,这二大属性贯穿任何物质的一生。
    能量是守恒的,能量的变化只能是能量在不同的地方之间进行流动,不增不减。
    有周期变化就会有频率的存在,宇宙频率的整个频谱结构也印证了虚粒子一隐一现的变化模式,宇宙频率的整个频谱结构、范围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短波--中波--长波--β射线(电子)--中子射线(中子)--α射线(氦核)--超声波(原子)--声波(分子)--次声波(宏观世界)--黑洞(恒星)--γ射线- x射线---紫外线…下一次循环。
    在上述频谱结构里,γ射线到长波这9个状态相当于虚粒子处于‘无’的阶段,宏观世界相当于虚粒子处于‘有’的阶段,剩下的从β射线到声波这5个状态相当于虚粒子处于中间态的阶段,中间状态都同时包含着实物粒子成分和波成分这两部分。
    从‘无’状态变为‘有’的关键点是γ射线,通过恒星这个能量转换器来实现物质从无到有的转换过程,使虚粒子发生聚合反应并合成夸克,紧接着不断合成更大的粒子,生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稳定物质,最后生成万物,进入了‘有’的状态。
    此时黑洞就充当物质由‘有’转入‘无’的能量转换器,当宏观物质掉进黑洞就会被分解为虚粒子。
    这样通过恒星和黑洞这两个能量转换器完成物质的生死循环,这个机制也会适用于虚粒子的一隐一现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机制的示意图就是太极八卦图。白色太极鱼代表虚粒子‘有’的部分,黑色太极鱼代表‘无’的部分,两只鱼眼代表恒星和黑洞。
    ps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测不准原理的。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
    波粒二重性又称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闪光快龙 这个是关于虚粒子的


    4楼2017-05-09 14:49
    收起回复




      5楼2017-05-09 16:19
      收起回复
        中译者序/9
        致读者/13
        第一章 中国骚乱的开端。皇帝的两个子民造反。他们占领了五省,以及皇都。鞑靼人因此下的决心/17
        第二章 崇祯帝及皇室成员之死。鞑靼王决定进攻僭位者,实现他原来对中华帝国的企图/25
        第三章 鞑靼人进入中国。暴君李逃走。年幼的顺治到达北京,被立为帝。他宣布向朝鲜国王开战,使其国成为藩属/36
        第四章 鞑靼王继续征进,他平定了与北京接境的其他五省。他为取得胜利采取的措施,以及颁发给被征服百姓的敕令/42
        第五章 顺治的叔父攻占了南京省城;登基的中国国王逃走和死亡。南方九省中的六省归顺鞑靼/47
        第六章 鞑靼人在征服最后三省时遇到最大的抵抗。一个中国海盗变得强大。这个海盗是谁/52
        第七章 海盗一官和荷兰人达成的协定。他和澳门葡人的争吵,因为他曾送女到澳门接受基督教的教导,但葡人拒绝把此女送还给他。鞑靼人请求他归顺。他对中国君王的忠诚/62
        第八章 一官向日本皇帝求援,遭到拒绝。他抗拒鞑靼人一年之久。他被俘虏,押送给顺治帝。这个海盗的结局/69
        第九章 鞑靼人进入广东省,一个中国王子在那里被立为中国皇帝。他们进入广州城,发现城门洞开。一支中国舰队前去救援,炮击该城。鞑靼总督命令在广州张贴布告/76
        第十章 鞑靼人洗劫广州城。总督改变治理方式。广东国王及其随从之死。省内几处地方的降服/83
        第十一章 肇庆的中国人进行抵抗。广西的国王桂王进入该城。他迎战鞑靼人,奋战,击败他们。中国人中出现分歧。在另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击败,肇庆城被攻占/89
        第十二章 沿海省份的骚乱,几个中国王子退到山里。另一些与鞑靼人缔结和约。有一个曾藏身于和尚中,自行去见总督,被送往鞑靼地方/97
        第十三章 澳门葡萄牙人的处境。他们在中国人和鞑靼人之间继续保持中立。他们担心胜利者要袭击他们的城池。他们得到的待遇超过他们的期望/101
        第十四章 鞑靼人出海清剿中国的海盗。缔结了和约,但被背信的总督破坏。他被发现是个中国人。这个民族天赋的特点/107
        第十五章 总督焚烧了海盗船,海盗大批返回,洗劫各地,并且强迫中国人放弃已穿上的鞑靼服装。他们袭击广州城,被民政总督击退/113
        第十六章 一些黑人基督徒向鞑靼人呈递他们信教的声明。之后全能上帝奇迹般使他们在战斗中生存下来。海盗继续破坏国土。军政总督将海盗逐回他们自立之地,并进行防御,他摧毁城镇及其临近地区/118
        第十七章 海盗给将军制造麻烦。他们占据东莞城,守卫它并打退几次袭击。他们有条件地交出城池。将军士兵的暴行/123
        第十八章 民政总督谈他同僚的残酷。海盗仍骚扰鞑靼人。中国人改善他们的战术。北方的中国人本性不同于南方人/130
        第十九章 海盗占据了广州附近一座小堡垒,得到部分守军的支持。军事总督发现另一座堡垒有新的阴谋。他惩处叛逆的方式/136
        第二十章 广州警惕海盗的到来。居民的惊恐。将军抵达并击败海盗。谋逆者的受审,及他们受到的处罚。一位中国将官的决心,其死亡以及受到的赞扬/140
        第二十一章 海盗占领了几个地方,而且回师进攻广州。将军在海上击败他们。中国人的情况不妙,他们只能激怒鞑靼人,消耗鞑靼的兵力/146
        第二十二章 中国一个星相学家著名的预言:中国要被长着蓝眼睛的外国人征服。中国人为防止这个预言实现而采取的措施/150
        第二十三章 和附近国家做生意的中国人,在丧失国土的消息传开后受到虐待。交趾支那的侯王不接纳到他国土上避难的人/152
        第二十四章 日本皇帝虐待中国人。这个君王忌恨异邦人。他的猜忌是向日本百姓布道的巨大障碍。他拒绝接受澳门葡人的使臣。日本人尽管很强大,仍有理由害怕鞑靼人/157
        第二十五章 鞑靼人的宗教。他们本性的善与恶/166
        第二十六章 鞑靼人在中国的治理。年轻顺治出色的才能,他对宫中曼达林和太监的改革。鞑靼妇女的个性自由/170
        第二十七章 中国人满意鞑靼的治理。中国曼达林的威风和贪婪。鞑靼人执法之迅速和公正/176
        第二十八章 鞑靼人强迫中国人放下书来,拿起武器。鞑靼的文字和语言。他们最喜欢的事/184
        第二十九章 鞑靼人之好战。他们的攻守武器。骑兵是他们的主力。他们的良马/190
        第三十章 鞑靼人的军纪。他们作战的方式,以及他们怎样围攻城池。他们不喜欢住在城里。他们安全地睡在营帐里,不设置守卫和哨兵/194
        第三十一章 鞑靼人的仪表。他们天生偏爱战争和劳动。他们坦率和自由的交际,不拘礼节。他们一般的娱乐、职业和工作/199
        第三十二章 鞑靼人的衣服和装饰。他们妇女的贤淑和贞节:女人尽管爱骑马打仗,仍然恪守妇道。这部鞑靼征服中国史的结束/205
        @闪光快龙 ”《鞑靼征服中国史》由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帕莱福撰写,讲述1644年崇祯之死,清军入关,到1647年,清军攻占广东、福建、广西这段时间的历史。“ 其中关于你们广东的篇幅很多,有些人名需要对照一下同期史料才行,比如孙元化因为是基督徒所以被尊称为伊纳爵士


        6楼2017-05-11 10:12
        收起回复
          宋太祖赵匡胤是突厥沙陀人
          赵匡胤祖籍河北清苑县(宋称保州),祖宗几代在河北藩镇任官。自汉晋以降,河北地区就是杂胡流寓之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地区,直到明代洪武大移民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藩镇首领长期是粟特、沙陀等外国人。粟特人绝大部分在六胡州叛乱之后而逐渐融入沙陀,最初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沙陀之中,此后这一部落逐渐沙陀化演变为一地方行政机构,最终与沙陀人融为一体。
          北宋是自“后周”篡位得来的,“后周”又是灭“后汉(947年—950年)”,“后周”和“后汉”都是沙陀人,沙陀在唐朝时是西突厥的一部,唐朝时,突厥东西分裂,西突厥称雄西域,控制了丝绸之路。如此算来,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是沙陀人,也就是说是突厥人后裔。因为, 赵匡胤当时在“后周”是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这么重大的权力给赵匡胤,如果他不是沙陀人,是难以想象的。
          两宋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不登彘(猪)肉”。宋仁宗、英宗时,朝廷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神宗时御厨帐本上更“吓煞人”般记录一年中“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这里尽管记载着有少量的猪肉支出,但绝大部分的猪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 北宋皇宫这一饮食习惯甚至立都杭州的南宋都得以传承,宋高宗都傲气地表示宫中主用羊肉,不用猪肉乃祖宗习俗。
          北宋初期任用的大臣也基本是“后周”的班底,因此,从官员组成和不食猪肉的饮食习惯看,北宋更是一个沙陀人朝代。也就是说,北宋和五代一样,都是突厥人的朝代。
          赵匡胤“欺人寡妇孤儿”黄袍加身之后,到新盖的皇家祖庙参观,看到祭庙中摆设的笾豆簠簋,于是问:“这些是什么东西?”身边的告诉他这是祭祀用的器具。赵匡胤说:“我祖宗怎么可能认识这些东西!”,一脚踢翻。赵匡胤的可爱之处,就是不掩饰自己的出身。
          帝入太庙见其所陈笾豆簠簋问曰此何等物也左右以礼器对帝曰吾祖宗宁识此亟命撤去” 续资治通鉴/【宋纪五】
          @闪光快龙 时代往前一些的李克用白人血统可能更多些,他有个外号”阴山飞虎碧眼鹕",沙陀虽然是白皮但相比稍黄一些的契丹却得到了中原士大夫们更多的支持,主要是因为沙陀很早就归顺了唐朝,已经有唐帝国公民的身份,而且沙陀的早两任首领一直以光复唐朝的名义作战,宋朝人当成传奇的沙陀军监军宦官张承业则有粟特背景,另外张承业对唐朝的忠诚和超凡的行政能力都很值得一提。


          7楼2017-05-11 10:25
          收起回复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佟养甲的杀身之祸并不起于城墙之外,而起于城墙之内―――起于他的副手李成栋。
            李成栋,反复无常的人。他起初紧跟李自成,不久,因顶头大哥大勾引李自成的小妾东窗事发,率喽啰随大哥大归附明朝,受封徐州总兵官。清兵渡黄河,他献城投降,又捞得个花翎顶戴,引领清兵破扬州,杀史可法。“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人笼统说是清兵所为,究其实,乃是有李成栋等明朝降卒参与屠杀自己的同胞。
            清兵攻福州、袭广州,基本上没有满族人,其中核心是少量拱卫佟养甲的辽东籍汉人,主力仍是李成栋的部队。 清兵据粤以后,李成栋认为自己功大,得官反在佟养甲之下,心怀不满。
            1648年6月,李成栋以越秀山镇海楼为指挥部,于广州发动兵变,杀尽辽东籍汉八旗千余人,宣布反正,向广西永历朝廷称降,封惠国公。随即,惠国公李成栋以“秘密向满鞑子求援”为借口,处死佟养甲。
            李成栋反正,惹来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率另一支辽东籍清军入粤。经过以“十八甫封刀”为标志的大屠城,广州再度易手,佟养甲被顺治皇帝追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入祀广东名宦祠。
            @闪光快龙 这件事的始末,还真不是满人做的,不过纵容的责任是免不了的。


            8楼2017-05-11 10:37
            收起回复
              教皇极终禁令
              虽然之后的欧洲舆论认为儒教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因为它不符合西方宗教的标准,但教皇坚持儒家的祭典与天主教教义冲突。
              1704年11月20日,教皇克雷芒十一世(Pope Clement XI, 1700年-1721年在位)发出禁约,规定:
              一、西洋地方称呼天地万物之主用“斗斯”(Deus [God]) 二字,此二字在中国用不成话,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经日久。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只称呼天地万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当取下,不许悬挂。
              二、春秋二季,祭孔子并祭祖宗之大礼,凡入教之人,不许作主祭、助祭之事,连入教之人,并不许在此处站立,因为此与异端相同。
              三、凡入天主教之官员或进士、举人、生员等,于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不许入孔子庙行礼。或有新上任之官,并新得进士,新得举人生员者,亦俱不许入孔庙行礼。
              四、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许入祠堂行一切之礼。
              五、凡入天主教之人,或在家里,或在坟上,或逢吊丧之事,俱不许行礼。或本教与别教之人,若相会时,亦不许行此礼。因为还是异端之事。凡入天主教之人,或说我并不曾行异端之事,我不过要报本的意思,我不求福,亦不求免祸,虽有如此说话者亦不可。
              六、凡遇别教之人行此礼之时,入天主教之人,若要讲究,恐生是非,只好在旁边站立,还使得。
              七、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许依中国规矩留牌位在家,因有“灵位神主”等字眼,又指牌位上有灵魂。要立牌位,只许写亡人名字。再者,牌位作法,若无异端之事,如此留在家里可也,但牌位旁边应写天主教孝敬父母之道理。
              以上我虽如此定夺,中国余外还有别样之理,毫无异端,或与异端亦毫不相似者,如齐家治国之道,俱可遵行。今有可行与不可行之礼,俱有教王之使臣定夺。有与天主教不相反者,许行,相反者,拒决断不许行。”
              公元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又颁布“自登基之日”(the Bull Exilladie)的通谕,重申必须绝对遵守1704年的禁令,否则将受逐出教会的处罚。所有传教士必须宣誓服从。
              在华教士分裂
              1667年,因“历狱”而被羁押在广州的包括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会士共23人召开了一场长达四十天的会议,讨论在华传教的方针,最后通过的决议之一,是遵守1656年教皇的裁定。其中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始终持不同意见,在获释后立即返欧,并于1676年在马德里出版《中国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概观 (Tratados historicos, politicos, ethicos y religiosos de la monarchia de China)》一书上册,三年后又出版下册,抨击在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方式,罗马的耶稣会总会于是紧急将该书寄至中国,并要求各地的会士传阅并提供驳斥的论据。罗马教廷经过讨论,决定不更改1656年的命令。
              1687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法国耶稣会士白晋以修订历法的名义赴华,在北京建立法国耶稣会。该会成员大多反对所谓“利玛窦规矩”。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是1653年成立的传教机构。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3月26日,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阎当主教打破各方妥协,在他所管辖的福建代牧区内,发布了禁止中国教徒实行中国礼仪的禁令,自此将争议迅速扩大。使这一原本纯宗教学术的问题,逐渐演变成为清王朝和梵蒂冈之间的国家政治之争。梵蒂冈在1701年(康熙四十年)和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先后派铎罗和嘉乐两位特使来华,期间罗马教廷也发布了一系列的禁教令。铎罗使华以失败而告终,嘉乐来华后“康熙接见嘉乐宗主教前后共十三次,礼遇很隆,对于敬孔敬祖的问题,当面不愿多言,也不许嘉乐奏请遵行禁约。嘉乐宗主教因有了铎罗的经历,遇事很谨慎。看到事情不能转圆时,乃奏请回罗马。”
              @闪光快龙 康熙倒是挺圆滑的,对方没摊牌,他也不愿意摊牌,把孔教的招牌砸了,皇位即不合法,但又不愿意驱逐传教士,后来教皇的特使全面摊牌,就变成必须在传教士和儒生之间二选一的问题了.


              9楼2017-05-11 19:05
              收起回复
                1610年,利玛窦去世,死前指定意大利人龙华民接任教会中职务,龙华民成为引发“礼仪之争”的第一人。他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进入中国,先在韶州传教,1609年入北京,对利玛窦的思想和传教方法有不同看法,但利玛窦死后才提出。当他接任中国耶稣会总会长后,主张废除“天”、“上帝”、“天主”、“灵魂”等词,一律采用译音,并天是指苍苍之天,而“上帝”并不是代表造物主,主张把Deus译为“陡斯”。也有人主张只许用“天主”,而不能用“天”与“上帝”之称。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阅取罗马教廷特使嘉乐所带来的“自登基之日”禁约后说:
                “览此条约,只可说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等人无一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条约,竟与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钦此。”
                耶稣会士为此颇为担忧。因此在嘉乐宣布教皇谕旨时,附加了八条变通的办法:
                一、准许教友家中供奉祖宗牌位;牌位上只许写先考、先妣姓名,两旁加注天主教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准许中国对于亡人的礼节;但是这些礼节应属非宗教性质的社会礼节。
                三、准许非宗教性质的敬孔典礼。孔子牌位若不书写"灵位"等字,也可供奉,且准上香致敬。
                四、准许在改正的牌位前或亡人棺材前叩头。
                五、准许在丧礼中焚香点烛,但应当声明不从流俗迷信。
                六、准许在改正的牌位前或亡人棺材前供陈果蔬,但应当声明只行社会礼节,不从流俗迷信。
                七、准许新年和其它节日在改正的牌位前叩头。
                八、准许在改正的牌位前焚香点烛,在墓前供陈果蔬。”
                但这并没有使康熙皇帝改变主意,传旨曰:“中国道理无穷,文义深奥,非尔等西洋人所可妄论。”
                1721年3月,嘉乐离华返欧。1733年,北京的两位主教向教徒宣布“嘉乐八条”及1715年教皇通谕,令其遵守。1735年,教皇克雷芒十二世(Pope Clement XII, 1730年-1740年在位)认为“嘉乐八条”与教义不合,宣布废除。
                @闪光快龙 感觉这个就是搞僵了,后来日本耶稣会和满洲国都发生了类似的儒教及皇国色彩神道教和冲突的问题,但教廷最后认怂让事情得以体面解决.


                10楼2017-05-11 19:18
                收起回复
                  这个问题可以被看成17世纪开始的“礼仪之争”的后续;但我不认为这个问题一直是回避的态度。1939年教宗比约12世已经有过结论,允许了天主教徒祭祖,而对于一些具体的细则,圣座则下放了一些权力给当地的主教团。在日本敬拜神社亦是合法,在越南也允许教民祭拜祖先和民族英雄。对中国而言,由于中国大陆的主教团没有被教宗承认,因此可以参考一下台湾的主教团对此的规定。时至今日,台湾的主教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祭祖礼规,明确了祭祖的事宜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也就是说,祭奠先人是被允许的行为,甚至上酒上鲜花上果品也是可以的。但《天主教暂行祭祖礼规》已经明确规定烧纸钱是不可以的。
                  @闪光快龙 现状


                  11楼2017-05-11 19:35
                  收起回复
                    这个时候大陆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展,宗教惨遭破坏,因此这个问题也没得到落实。倒是1971年,退居台湾的于斌枢机,在1971年的春节举行了祭天敬祖大典,这就是他根据比约12世的通谕以及他作为主教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虽然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最终随着《天主教祭祖暂行礼规》在1974年的问世,如何对待祭祖,如何祭祖终于被明确。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条:宗旨
                    本规范一下列宗旨而订定:
                    一、为重申天主诫命「孝敬父母」的基本精神,激发教友孝亲之情,从而增进其孝爱天主之德。
                    二、为澄清国人对我教会「信天主而忘祖宗」的误会,并使教外人士,对我圣教友正确观感。
                    三、为复兴中华文化,崇尚孝道与「慎终追远」的美德,使天主的福音得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
                    四、为规正教友「祭祖」的正常发展,破除其迷信色彩。
                    第二条:总则
                    一、祭祀祖先,报答祖先恩情,要常为他们祈祷献祭,祈主早赐升天享福以尽为人子者的孝道。
                    二、祭祀祖先,不得把祖先视为神明,顾不可焚烧冥币,其祭礼可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加以教会礼仪融合施行。
                    三、基于以上原则,各堂区(包括堂区、会院、教会机关团体)之圣堂暨教友家庭之庙堂,均得于适当处所(以不与圣体、苦像、圣像混合一处为妥)设置祖先牌位及香案,做为感恩颂德和激励孝思的象征。
                    此可视为目前教会官方对祭祖的态度。
                    @闪光快龙


                    12楼2017-05-11 19:40
                    收起回复
                      文献 《红旗下的十字架》 出版日期 2012年
                      "但支G新政权从统战的角度出发,仍允许信徒享有“信仰自由”。与此同时,支G新政权又提出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限制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发展,即所谓“缩小(两教)市场”、“限制(两教)发展”的政策。"
                      "对支G来说,新政权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政策不仅彻底割断了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而且在“三自”中完成了对两教的初步改造和控制。然而,若从中国教会的角度视之,情况就完全两样了。"
                      @闪光快龙 现代国内的基督教问题,这种政策只是把教会打散成无数小派别,应该说近些年信众数量增加的很快,所以有了拆十字架的压制措施.


                      13楼2017-05-11 19:48
                      收起回复
                        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甚至对这一说法做出了十分精确的时间判定,他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明确指出,明朝之亡始于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
                        从这一年开始,万历皇帝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罢工。他不上朝,不见大臣,面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表现出淡漠的态度,不加管理。官职缺漏,他也不重新选拔官员补缺,以至于明朝后期的官僚系统几乎处于停摆的状态,使这个本就效率低能的政府陷入了不可挽回的瘫痪。


                        16楼2017-05-12 21:34
                        回复
                          崇祯15年的松锦之战,明军大败,五省总督洪承畴被俘虏。三月,松山、锦州相继失守,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此战以后,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而此时的西北腹地还有数不清的农民军,大明朝可谓腹背受敌,两线作战,面临崩溃的境地。此时的崇祯,开始密谋与满清议和。
                          大明开国以来从无议和的先例。如果议和由皇帝发起,那将是莫大的耻辱。迫不得已,崇祯把议和一事当做机密事件,交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全权负责。陈新甲带着崇祯议和的密函前往山海关,却无意中被发现,被边关驻地的官员当成普通的军事情报《塘报》来传抄。结果事起泄露,内外官员都看到了这份议和密函的内容,群臣哗然,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说他名为议和,实则投敌叛国。
                          陈新甲有口难辨,于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被下狱,他在狱中上书乞宥,申诉自己的冤枉与苦楚,却被崇祯驳回。崇祯心知肚明,议和是他让陈新甲去干的,但是他不敢承认。如果承认了,那么这“叛国”的恶名,就要自己来承担了。九月二十二日,崇祯以陈新甲“私款辱国”的罪名,将他斩首。
                          具体到明清和议,皇太极提出的要求也并非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贸易”。比如皇太极一开始的要求是“黄金十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绸缎一百万匹,毛青细蓝布一千万匹”,但是作为回报,后金方面会给明朝“东珠十、貂皮千张、人参千斤”。说白了就是拿东北地区的特产奢侈品和珍贵药材等去换取明国的金银绸缎。
                          或许在今天看来这贸易价格高得有点离谱,但是当时后金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一斗米能够卖到八两白银,耕牛的价格更是飙升到了关内的五倍多①。在后金方面来看并不算什么狮子大开口,更为重要的是,事后皇太极主动降低了要价,变成了“五万两黄金和五十万两白银,绸缎五十万匹,毛青细蓝布五百万匹”,不过每年要再给十万两白银和一万两黄金以及十万匹绸缎,和毛青细蓝布三十万匹,而后金也同样会回馈以人参和皮货。
                          @闪光快龙 @军人伟伟爸爸 发点关于议和的事,其实要是能在松锦大战之前洪承畴还没被全线击溃的时候谈判会有更多讨价还价的余地,打了一次总体战皇太极再保守也得要足战争赔款弥补军费和亏空。


                          17楼2017-05-12 21:44
                          收起回复
                            哪怕是明最虚弱的时候,满清也没有狮子大开口,虽然以投降的汉官判断,哪怕以黄河为界明朝也是没有办法拒绝的,但是皇太极依旧没有这么勒索。而八旗一旦停止了劫掠和战斗,明军精锐打八旗屡战屡败,但是围剿李自成等农民军还是胜多败少的。而辽饷能够停止征发,民众的苛捐杂税就少了许多,一旦农民负担减轻,能够安居乐业,农民军兵员的来源就会从根本上被切断,大明便得活矣。
                            相比起汉朝之和亲,李唐之称臣,苏联之割地,明朝在尊严上是完全无碍的--后金虽然在辽东自成一家,但至少在礼仪上还是向明称臣的。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并非拿不出金银与后金贸易,事实上雇佣察哈尔(蒙古人)的佣金就达到了一年四十多万(金),但是林丹却是真的拿钱不办事的,畏惧八旗如虎狼不说,还时不时去明朝边境打秋风。
                            @闪光快龙 林丹汗这个捞比废柴除了黄金家族的招牌能力上只能欺负明朝边军,他能拿到这么多佣金也是因为击溃过几次明朝边军


                            18楼2017-05-12 21:53
                            收起回复
                              在松锦会战后,明朝失去了最后的精锐部队,皇太极依旧愿意谈和,甚至愿意放弃帝位称臣
                              后金内部大部分人非常乐意与明朝议和
                              我们知道由于一直没有议和加上后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根本没有时间去整备军队休养生息,因此整个崇祯年间明军的力量总体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反观后金方面,自努尔哈赤开始,在大规模野战中,没有哪怕一次是输给明军的。在孔有德等三王投诚之后更是获得了攻城的重型火炮。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北京城对于皇太极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按照通常的逻辑来说,此时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战争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但是面对陈新甲的使团,打则必胜的皇太极却是出城十里热烈欢迎,一点没有“下马威”不说,甚至说出了“若尔国诚心和好….尊卑之别何必较云?”来暗示愿意放弃帝位,只求关外的实际统治权。这是为何呢?
                              皇太极从个人来说无疑是更倾向于入关的,毕竟千古霸业就在眼前。但是,后金政体不同于汉人,某种程度更类似封建领主制。八旗的旗主各自拥有各自的财政权和兵权,乃至一部分的外交权,莽古尔泰甚至在大凌河战中拔刀威胁过皇太极。
                              入了关,皇太极就是兼任了汉人的皇帝,满洲贵族的权柄不可避免会被大幅度消减。而投靠后金的汉族大臣则出于文化惯性,对已经称帝的皇太极十分忠诚,而对于八旗各旗旗主分权的做法不屑一顾。
                              在陈新甲议和之际,后金都察院的汉人大臣纷纷进言皇太极要求让明国割让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同时赔款。等明国力量耗尽了就完成大一统。可见,此时的后金内部已经有了明确的满汉之别,但和后来不同,此时满人依旧占据绝对上风。满人对于人口巨量的汉人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一旦入关就处于“汪洋大海”之中,不知何时就会被“融化”。因此对于入关并非团结一心。
                              而且人是有惰性的,随着几次入关抢掠赚的盆满钵满,很多满人已经没有战斗下去的欲望。连隔壁朝鲜都发现了“清国民情,厌苦兵事,且欲通货于中原,日望和事之成”。可见这是清国军民自下而上的想法,事实上后来达成的条约仅仅是汉臣口中的“下策”,也就是以宁远为边界,同时开放贸易,乃至要求的贸易额都和十年前一样。
                              @闪光快龙 @军人伟伟爸爸 最后一段倒是解释了为什么松锦大战很多清军底层士兵士气不高的问题,这点倒是给洪承畴造成了能一击胜利的错觉,有赖于鳌拜和图尔格这些人的奋战,才在关键点上打破僵局并逆袭,松锦大战赢的其实比较侥幸。


                              19楼2017-05-12 22: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