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77贴子:953,407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为什么坐着坐着,身体就歪了?
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我问你才对,你怎么会问我呢?真是太奇妙了,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我都观察了,其实好多人要么就这样肩膀歪了,头是正的;要么就这样,也有头和肩膀都歪的,好看吗?这影响你的光辉形象,这是次要的,主要是你长期这样,你的脊柱它要变形的。你为什么这样?你检查一下,这叫小关节错位,他们有经验的正骨的,摸一下就能摸出来了。小关节错位,就会出现肩膀歪斜。如果是头歪的话,是你的颈椎有问题,颈椎有小关节错位,它有歪斜。
我们打坐为什么讲三个要领?你按这三个要领去做,是可以把它纠正过来的。然后你通过这种修炼,气血足了自然可以把它顶开,那些本来歪的地方自然会把它顶开的,顶开之后再修复。因为我们人体它本身就具备自我修复的功能。什么是医学?医学其实不是用来治病的,它是起一个辅助恢复自我修复的机制,就是增强你的免疫力、抵抗力,这是医学的本质,医学的本质不是为了治病的。但是现在的医学沦为纯粹为治病而治病了,这是医学发展的一个悲哀,但这也是我们的业报,这也是我们的业障、罪业。因为我们这个罪业,(迫使)我们得治,不治不行,这个没办法,这不是医生的错。你不要认为是医生的错,医生没有错的,这是我们的罪业,我们罪业感召的。要学会调整,你知道往哪歪的,你是往左还是往右,你是头歪,还是肩膀歪,还是身子斜,你要知道。你知道之后你就有意识的去改变,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大家注意的是,我们打坐的时候,你这个腿最好是来回换,这一坐是右腿在上,下一坐就左腿在上,再下回又反过来,来回换之后身体就不容易变斜。你要是长期右腿在上或者长期左腿在上,时间长了之后身体脊柱就要斜,因为你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它就会容易变斜,大家要注意这点。
问:会被腿酸、麻困扰,老是入不静,很有挫败感,很受伤,过几天会好吗?
答:我要说的是,明天会更好,你要有这个信心,你要相信尽管我今天没有坐好,我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太阳依然从东方升起,要有这个信心!其实这个腿酸、胀、痛、麻啊,你不要想着我们这一个七就能解决,你不要这么想,你要这么想啊,你真的会受伤的,这是真的, 坐几十年可能还会痛。它为什么痛?从表面上看,是我们气血不通,经络不通,痛则不通,经络不通,这是表面上看的。从内在看是业障。因为我们有业障,所以痛(指腿痛)。你没有业障了,它才彻底不痛了,彻底通了,那个才叫脱胎换骨。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脱胎换骨?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真正的脱胎换骨。八地菩萨他的血液都是白的不是红的了,我们现在是红的,八地菩萨的血都是白色的乳浆,那才叫色身真正的转化。所以说菩提不遥远,但是莫生退心。大家注意,莫生退心。哎呀,这么遥远啊,其实不遥远,哪里遥远嘛。你看我们回忆无量劫之前,回忆一下无量劫之前的你,你回忆一下。是不是就这一念间?就一念间嘛,所以说它不远,就是那一念。展望一下你无量的未来,远不远?其实也不远,就那一念。那也是一念间,都不远,就那一念。
所以说你不要有挫败感,你这个心不要受伤。我们今天是第二天了,明天后天就越来越好,一般是三四天、四五天,我们这个强度就能适应了。其实我们今天这个强度就已经降下来了,昨天还是30%今天只有25%了。明天会不会是20%呢?这不在我,这在于你们,如果你们受不了的话我只好往下降,降到20%,再后天15%,到了第七天就没有了?我们尽量还是不要降强度,别降强度。因为我们平时训练的少,所以你觉得强度大,其实强度不大,我不是说过的,其实只有30%的强度。但是有些人已经不行了,有些已经老弱病残了。脚都不行了,脚都已经打泡了,有些人开始要瘸腿了。
其实这个没有关系,早晚要过的,真的早晚要过。你不到那个强度,我们膝关节还有踝关节它是遛不开的。我们这种方法就是把踝关节、膝关节遛开,把它给走开、打开。然后再加上我们运动的那个动作,把肩和胯打开,我们这几个动作都要配合起来的。行香主要是把踝关节和膝关节打开,我们这几个动作是把肩关节和髋关节打开,它是配合好的,但是不容易。肩关节和髋关节不容易打开的,这是要长期的努力才行。
但是踝关节和膝关节好打开,如果你坚持的话,可能一周就差不多,或者坚持四五天就差不多。但是你不能怕苦,你不能逼着我降强度。我被逼无奈,只好降了强度,真的我这是被逼的。你们好欺负我呀,你们好欺负人呐,你们这么多人欺负我一个人,好惨那,所以真正有挫败感的是我。(师父大笑)你们还讲挫败感,我才有挫败感,我才有受伤,我都受伤受了一天了。早上我一看,坏了不行啦,要降强度。满满的伤心一天了,下了课回去哭一场,掉点儿眼泪,来平复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大家要坚持!其实有的(人)今天就觉得有点轻松了,跟昨天就不一样了。到明天到后天,再到大后天,再到四五天上就更明显。其实第三天是个关键,一般都是这样的,到了第六天第七天就更松了。
——隆谦法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6楼2017-10-15 08:27
回复
    南怀瑾 :什么是“定”的境界?我们的思想一天到晚乱七八糟,在佛学上名为“散乱”。人不思想不散乱的时候,就睡觉了,这是“昏沉”。人生就是两种现象,散乱或者昏沉。不散乱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这是功夫修养的境界,这个修养并不一定要炼丹、打坐。随时都可以从内心练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7楼2017-10-15 08:41
    回复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印光大师《文钞》复朱德大居士书(民国二十一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8楼2017-10-16 08:27
      回复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对念佛人赞叹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圣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善导大师以五种嘉誉赞叹念佛人: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0楼2017-10-16 19:34
        回复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
          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
          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
          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另求悟门也。
          余门修道。必悟后依法修习。摄心成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所发之慧有胜劣。所断之惑有浅深。然后方可论其退与不退。
          唯此净土门中。唯以信愿之心。专持名号。持至一心不乱。净业即为大成。身后决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
          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
          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既生彼土。则常常见佛。时时闻法。衣食居处。出于自然。水鸟树林。皆悉说法。同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一生便补佛位。
          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学者当细心玩味而详择之。毋以一时贡高。失此殊胜最大利益也。
          ——彻悟大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2楼2017-10-17 20:25
          回复
            学习净土法门,《无量寿经》很重要,最好能非常仔细地把整部经学下来,这样就会确立完整的净土观念。这种观念是净业修行最重要的东西,像心脏一样,有了它,就会开始发起一切净土方面的愿力、修行。
            要知道,生信心的根本是了解,我们常说的“胜解”,就是一种很深的了解,一种夺不走的认识,换句话说,认识或者了解深化到一定程度就叫做“胜解”。一旦有了这种了解,行为自然就随着它转了。尤其对于修净土法,一开始必须着重在信解上努力,因为只有你心里已经完全确认它的殊胜性,认定这是自己必须要把握、要走的一条路,你才会真正成为一名净土行者,而不只是略表认同或较有好感,或者表示一些随喜等等。那样的话,自己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这条轨道上,还算不上是净土行者,以这种心,恐怕很难得到即生往生的利益。所谓“净土行者”,必须你自身真正有信心,而且是决定地发愿,并且每天都为此努力行持,这样往生才会成为你心上的大事,才能在临终时顺利往生。
            那么,这种认识或者了解该如何开启呢?这就必须通过详细地学习经教。而《无量寿经》从始至终都在讲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形成、成就后的功德庄严、求证的方法、往生所要避免的违缘以及往生后得到的利益等,对于净土的因缘、果报、事理、行证等都做了非常全面的开显,所以被誉为“净土第一经”。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本土宣说弥陀法门最完备的一部经。
            摘自智圆法师《四十八愿及十二光佛要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3楼2017-10-17 22:20
            回复
              南怀瑾老师讲述:入定、住定、出定
              “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这是因缘法,各种因缘凑合而成,自己的生理调适了,身体健康无病无痛,心理、心境、心路、心行都对了。身心两个因缘一凑合,本来想观明点,但观不起来,正好某同学开了一下电灯,光明来了,就进入定境了。这个光明是有相的,要转成自性无相光的境界才对。有时像瞎猫碰上死老鼠,正要修习,证道的境界来了,所以入定了。
              一般人解释入定,好像硬是有个东西,像灌香肠一样地灌进去,错了。入定是说,譬如要光明定,结果身心一片光明,进入这种状况,这叫入定,就是进入所要缘的那个状况。譬如现在我们正要上课,有一个人希望进来听课,门被他打开,因缘凑合,进来坐下听课,这是“因缘所缘”。入定也是一样,所要求的因缘与所缘都凑合了,就入定了;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道才叫入定。
              定者定住,就像小孩子玩陀螺,陀螺一转,它定在中心,看起来好像不动,那是入定,因为动得太快了,所以像是不动。不动吗?在动,它在中心点立正定住了,定在中心点。转不动倒下来时,那是昏沉;快要转下来,摇摇摆摆之际是散乱。懂了吧?佛经的东西不一定要靠佛经才能懂,很多世间事都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的。入定是入了那个中心点,因缘所缘凑合,今天一上座,身体也蛮舒服的,心也专一,坐来很安详,符合你的要求就对了。而你们呢?已经坐到安详境界了,然后就想我坐了好久都不入定,怎么使自己入定呢?在那里害入定的相思病,当然入不了定。“或复已得而现在前”,你曾经经验过的定境界,随时可现前,行住坐卧随时可以到达这个境界。
              “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入定相是初步,是入门,入了定要定住,就是“住定相”。也就是说,我要进入这个定的境界,不管上座也好,站着也好,心境一宁静,一会儿就进入这个境界。“善取故,随其所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这个境界,这叫得定,得定的教理上称“住定”。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我不想住在这个境界上了,就是出定,那不是你分别心所能挑动的,那是任运自在的。“不定地相”就是散开了,我不在这个境界上了,等于今天我进入讲堂上课,上完课,我出来走了,我不在这个境界上了,就是“出定相”。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6楼2017-10-19 11:21
              回复
                “念佛的人,对于世间名利不贪不求,只知按照本份,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遵纪守法,安份度日,并且尽力帮助人家解决各种困难。因此,心安理得,精神舒畅愉快。
                念佛的人,深信因果,遇到幸福,随缘享受,不执着、不贪求;遇到灾祸,不怨恨,不怪人,以最大的忍受力,安度难关,不使祸上加祸。这样,在精神上就不会遭受过份的刺激,加深灾害带来的痛苦。
                念佛的人,持不杀生戒,蔬食奉斋,随遇而安,生活节俭,可使经济上减少负担,思想上也较为安定。而且不杀生命,是慈悲心的具体表现,可以减少疾病,增长寿命。
                念佛的人,不妄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可以避免不少是非和无谓的纠纷。”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8楼2017-10-20 19:21
                回复
                  历代祖师直指见性的语句更不胜枚举,悟道不是很容易吗?为什么又说难呢?盖悟道不是徒托空言,须要与事相应。其间不无难处,兹略举十端如下:
                  (一)疑情难起,妄念难息。参禅不起疑情,即无开悟之日,应抱定一则透不过的话头,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落,极力追究,直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方能相应。持咒念佛,须心念耳闻,极力追顶,才能化妄念于无形。
                  (二)大道即在目前,学人就是不识。古德云:只为亲切甚,转令荐得迟!非虚语也。
                  (三)聪慧者,流于文字、口头,不务实修;老实者又多死于句下,此宗风所以不振也。
                  (四)真伪难辨。玄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在识神里用事而谓悟道,今人尤甚。
                  (五)死水不藏龙。学者往往因乐于安住定境,落入无记,坐在鬼窟里而不知。
                  (六)住着定境自以为得。学者于定中偶得一圣境,自以为得,守住不放而死于境下。如守住“乐”者,即不能出欲界;守“明”者,不出色界;守“空”者,不出空界等。
                  (七)功夫与悟道混为一谈。众多学者不识功夫与悟道的区别,误将发了某种神通或气脉通畅了,以为悟道;反之,即非悟道。不知神通再大,功夫再好,不识真心,终有落处,生死不了,绝非悟道。
                  (八)骄躁难戒。学者于悟道前,多急于求成,失之在躁;悟道后,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骄。躁则易折,骄则易狂,俱为学者之大忌,故亟宜戒除。但学人往往不自觉或护短而不之顾,故多流于始勤终惰或狂妄不羁,此岂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证道者少症结之一欤?
                  (九)保任精进,消除旧习难。要将多生历劫着相的旧习一下消光,确非易事。俗语云:“江山好改,习气难移。”如不时时觉照,护惜本真,勤于改造,实难有净尽之日。但学者往往得少为足,以为一悟便是,不事改造,非但无以进证后得智,且有堕入“悟后迷”之危险,可不慎哉?!
                  (十)圆证无住难。众多学人往往以为悟得此能言会道、謦欬掉臂的是自己天真佛,便已到家,如再用功,就是执法了。殊不知此只是始觉,不是本觉,尚需以之依于本觉,精勤修习,始成大觉。更有学人着于性体,住在证境上,不自觉的堕于圣域而不离窠臼,此皆不能圆证菩提之大咎也。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9楼2017-10-21 08:43
                  回复
                    元音老人|为什么有人虽修行多年而不悟 ?
                    有人虽修行多年而不悟者,都是为自己所瞒,以为发神通才是,而不知所谓神通者,就是日常动用。若不是神通怎会说话、工作?怎会穿衣吃饭?又怎会嬉笑怒骂?在在处处都是它的神用而不自知,偏偏要个奇特,自遭败屈,岂不冤苦?有些人自己不识,甘愿在苦海中头出头没也只罢了,还要贻害别人,说未发神通为未开悟,开悟的人是六通俱全的。他哪里知道悟道在先,发通在后的序次。《大日经》云:“菩萨住此(即见道位)勤苦修习,不久即五通齐发。”悟道后还需经过一番打磨,将历劫多生的妄习消尽,方能显发神通。
                    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要自暴自弃,于初打开时,识得它,当仁不让,敢于承当。不为神通奇特所淆惑,然后勤于保养,尽除妄习,不久将来,自然神通大发。又因修行人根机个个不同,也有先通后悟的,但现在这种人并不多见。现在有些特异功能的人,也没有经过修行,就有了神通,这是报得的神通,是暂时性的,过后就慢慢地消失了。我们佛教所说的神通有好几种:有报得的、修得的、证得的与依得的种种不同。修得的,是用一种法专修一种通,密宗修神通的法就很多;依得的是依靠外来的助力,如神、鬼、妖等而得的通。但这些都不究竟,一口气不来就没有了,没用处,还是在生死轮回中,不出苦海。
                    只有证得的通才是真正的通,那是我们见性人经过事上的磨炼,消尽了习气,恢复了本性的功能,焕发出来的无穷无尽的神通,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而且尽管妙用无边而不着神用,镇日如痴如呆相似,诚所谓大智若愚者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0楼2017-10-22 09:20
                    回复
                      “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离就是离开。沉,是昏沉、打瞌睡。“懒牛上路睡事多”,就象那懒牛,不上路睡事倒不来,一上路就瞌睡起来了。有的人不打坐还好,一打坐就昏沉,呼、呼地睡。掉是掉举、妄念多。坐在那里七上八下地打妄想。这样做功夫绝对不行。我们要做到不昏沉、不掉举,但也不能落入无记。无记就是连正念也没有了,象块木头、石头,这样也不行。要了了分明,正念昭昭。我们常说观心、观心,要观住它,不能落入无记,正念还是要有的。
                      等即平等、持即均持,惺惺就是观、就是慧,寂寂就是止、就是定。所谓“定慧等持”,就是寂寂和惺惺均等,没有偏高或偏低。不是惺惺多些、寂寂少些,或者寂寂多些、惺惺少些,而是等量、均持。既是了了分明,又是寂然不动;既是寂然不动,又是了了分明。定和慧一体,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一体,才可能等持。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3楼2017-10-24 10:29
                      回复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4楼2017-10-25 09:44
                        回复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
                          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此心体虽然妙明,但被重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
                          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
                          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
                          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瞋、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
                          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
                          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
                          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想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着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
                          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
                          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他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
                          古来有一则公案,说明古人怎样直截断除妄想的。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是佛!”
                          师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住静。
                          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师曰:“作么生?”
                          曰:“又道非心非佛!”
                          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古来祖师作为,如何直截了当,无非都是教人断除妄想。现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学,都是因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
                          “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觉,觉即是道,道即妙心,当知此心本来具足圆满,无稍欠缺,今须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发心。如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
                          在二六时中,莫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虽说修行一世,终是劳而无功,腊月三十日到来,临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
                          我说的虽是陈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体会这陈言罢!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6楼2017-10-26 09:50
                          回复
                            “打坐前和打坐后,都需要运动和按摩做辅助。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暖身运动: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容易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
                            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修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打坐结束,起坐出定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着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个关节都摇动后,才将腿放开,然后做全身按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7楼2017-10-27 12:47
                            收起回复
                              为什么要打坐?
                              1,打坐是修行禅定的最好姿势
                              打坐有三种用途:一是静坐,能使身心安宁;二是修定,能使心念统一;三是禅悟修行的基本坐姿。
                              禅宗主张初学者应当从练习打坐着手,因为打坐的姿势能够健身,也最容易集中心念而祛除妄想杂念。
                              2,目的是训练自己的心
                              真正的禅宗修行,不在修炼身体,而是训练自己的心,不要被环境的刺激所困扰及摇动,这种功夫称为“心不随境转”。虽然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可是打坐能帮助人修行。
                              3,禅坐能让身心平衡
                              禅坐的方法能集中注意力,将散乱的心收到方法上,减轻身体及精神上的压迫感,感到放松舒适。特别是现代很多疾病都是长期身心不调所致,禅修可以帮助人调整这些情况,纾缓心理与身体的不适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9楼2017-10-28 1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