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78贴子:953,293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音老人:原来一直不能入定问题在这里 !
问:现在有时不像从前那样有个观照的心,是怎么回事?
答:从前观得生一点,用心提,现在观得熟一点,不用心提了。如果时常忘记,还是要用心提一些,要善调节。像我们念咒一样,生的时候用心念咒,要念得清楚;熟了,如不用心就油了,嘴里念,心里不念了。油了就不容易入定,身体化不空,咒与念头分开了,念头就流了。所以念咒时要听得清楚,摄住念头,慢一点没关系,到时自然脱掉。不要有个“要化空”的妄念,那就自然入定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8楼2017-10-01 09:55
回复
    方融如玺禅师:固守一法 最为高上
    真实为生死底人,不必苦苦如蠹鱼,死钻故纸。纵钻出头,只益生死,与无生死了不相涉。何故?由汝无始迷失本心,妄认生灭为不生灭,积习浓厚,逐念流转,及至于今,未曾停息。
    如今欲将无始生灭,和盘拓转,归不生灭,又去向纸上多寻方便,更增生灭耳。故《圆觉》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不务修行,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不若固守一法,最为高上。或念一菩萨名,或专一如来号,或参一话头,或持一经咒,一发此心,万夫难拔,总不管他有利益无利益,有灵验没灵验,出得生死出不得生死,舍着十年二十年,至于一生,不想做人,隐于深山,草衣木食,树立岩栖,只管磨炼去。磨到情尘消落,一念纯真时,始知出生死法元不在纸上。
    纸上说底,是出生死底路,非是无生死。虽一念子未忘,不妨于日用中,更加精力,单看这一念子从何起?是谁念?看来看去,心光洞圆,此一念子当下冰消瓦解,影迹无存,方为尽断生死,成无上道,却来回观,生无生法,犹如梦事,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9楼2017-10-02 08:19
    回复
      虚云老和尚:禅净不冲突!疑他做甚么?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岂能垂教万古?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义;若悟第一义,则无开口处,说个明心见性,已属方便,岂有冲突之理。至此业已答复,若不会,且看世尊唤阿难托钵去。
      若依座主见解,不免依文解义。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可知已明白净土法门,断无故违佛说。不过他随缘说法,叫人了自性,识身中净土,不可愿东愿西,向外驰求,应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后再曰:人有两种,法无两般,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所以当时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宏化天下,至今五灯灿耀,岂徒然哉。你我自惭,不能领会玄旨,不是祖师有过。
      夫上天下雨,无私润于枯林;佛愿虽广,难度无缘。阿难为佛侍者,多闻第一,上有父为国王,已不富而自贵;兄为世尊,有吾不自修不能成佛之感。是知大地众生虽有佛性,要随顺修行,譬如金在矿里,须经锻炼,方得受用也。
      再考我佛在天竺说西方,华夏之人便指天竺为西方。菩萨说法无法,令人背尘合觉;而众生知见,多是背觉合尘,不能随处解脱。喻如劝人不可心外觅佛,其人便执心为佛,岂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弥陀经》云: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弥陀便来接引。一心不乱者,即是离念也。能做到离念功夫,何处不是净土。故《坛经》云:“悟人在处一般。”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此之谓也。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舍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及夫见了弥陀,又不生欢喜之心,则无时不在净土;若在净土,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则是真实菩萨。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无不自在矣。专复,断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0楼2017-10-03 18:04
      回复
        学佛修行,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就就是悟道证果。
        那么悟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既然称为悟道,那就需要用心去感悟。
        显然,道并非是一番理论。
        所以,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听了很多的道理,似乎自己已经开悟了一般,但是遇境逢缘,总是烦恼重重,依然做不得主。
        憨山大师说得好: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所以,修行人若对无上佛道之理有所明了,应当更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实际锻炼,才能将烦恼习气淘汰尽除。
        如楞严经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明白道理,或许就是刹那间的事情,但在修行用功的过程中,尚需绵绵密密、相续不断。
        这时,正好可以提起一句万德洪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的方法,确实是非常巧妙的入三摩地的不二法门。
        总结莲池大师以上的劝勉,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当前遭遇如何,都有充分的理由正好念佛,这正是觉悟的生活态度。
        既然遇到佛法,就应当积极向上、勇猛精进、念佛成佛。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花开见佛。
        见佛闻法,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南无阿弥陀佛。
        ——仁山法师法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2楼2017-10-04 10:54
        回复
          什么叫障重?“障”没有个东西,你把它拿出来看看。所以说障是虚幻的,还是心啊,是心着相了。还是心没死透,心死透了就有力量了。所以,月藏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死本空,为什么我偏偏受生死流转呢?”文殊菩萨说:“其力未充。”力量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心必须死透。如果真知道这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那自然就有力量。但是如心不清净,没死透,没有真正知道这本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则不行。所以还是理性认识不够。禅宗讲:大死之后才能大活。你死得不透,或半死半活,不行啊!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着相啊!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3楼2017-10-05 19:46
          回复
            开悟并不难,但要保护它却不易。不保护它就会跟着念头跑,杂念纷飞,乱七八糟的事全来了。所以必须绵密保护,才能将妄习消光。但护念不可死,更不可执著。只一觉,拉回来即可。这就是念起不随。外面的事情都是空花水月。《圆觉经》说:“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缘起性空,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不跟妄念跑。一切随缘,因缘是这样,我们就这样做。尽管做事,一点不动心,为了众生做一切事而心不粘着。能时时这样做,不需几年,即“皮肤脱落尽,唯露一真实”,就能大放光明,神通显现了,但也不能执著神通。识得本来后,还没有归宗,跟念头跑时,要像牧牛一样,用鞭子打它。哪个祖师不是这样做功夫的?我们修心中心法,打开了,见到本性,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时也没两样。但要亲证一回。噢!原来什么都没有,而了了分明。开悟是方便的,但要绵密保护,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夹山和尚在船子和尚那儿开悟后,赶快到山上去保护十八年。识得本性后打坐与没有识得打坐是两样的,识得后打坐就是保护它了。念头来了不睬它,行住坐卧中,时刻保护,保护自己不要着相。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6楼2017-10-07 18:32
            回复
              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元音老人问答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9楼2017-10-09 19:02
              回复
                《维摩诘经》当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往生净土需要以清净的业来感召,所谓清净的业就是对往生净土有清净的信心、清净的愿望和相关的修行。但是使用手机、网络,参杂很多恶趣因缘,造这些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让自己的心不能和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的心咒、名号以及净土的境界相应。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潭水一样,水清净了,月影自然现前;如果水混浊了,月影当即隐没。所以,能不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关键是心能不能清净。这也不简单,往生净土需要临终自己能做得了主,而要临终做得了主,必须病中做得了主;要在病中做得了主,必须梦中做得了主;要在梦中做得了主,必须平时做得了主。
                现在,反躬自问,用手机和世间频繁的联系或者上网意识散乱,自己能做得了主吗?这些高科技的产物,才一启动就会让人心处在不宁静的状态当中。从电脑和手机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影响到身心,时间稍微长一点,身心就会感到不自在。何况在使用时心识失去控制,起各种分别邪念,这样串习多了,内心处在紊乱、烦躁的状态当中,很快就会在梦境中出现染污境界。出现这种境界是在发出警告,这是堕落恶趣的前相。

                问问自己的心就明白:在这种状态当中对佛、对净土的信愿一点提不起来,修的时候根本不相应,怎么能往生呢?本来,娑婆世界染污的因缘特别多,退道心的因素也特别多,凡夫的烦恼也很强,加上没有力量一生成就,所以才厌离娑婆、求生净土,以往生净土来达到成佛度众生的目的。而现在是背道而驰,现在是希求世间,不求净土。现在对世间杂染的事兴趣浓厚,而往生并没有信心和愿力,两者相比,心愿的强度和时间持续的长短上,相差千万里。
                比如,观察自己对于世间的贪恋心和对净土的希求心,在强度上有一百比一的差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对世间起贪执,难得有几分钟会想到阿弥陀佛和净土,从心里发起真实的信愿。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对世间法太迷恋,是不可能往生净土的。这本来是两个方向上的事,不可能做到既贪执轮回又能往生净土。
                我们看净土的书就知道,求生净土的人,就像游子流落在他乡,常常登上高楼,望断天涯,心心念念都想到要回家。跟这个比喻所讲的一样,心里就想,马上厌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像监狱一样,我的故乡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心心念念都想马上往生,想马上离开娑婆世界,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态。又像掉在厕所里面特别着急想出来,又像在监狱里盼着释放一样。像这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我们有没有呢?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念念贪著世间的人,怎么可能真切求生净土呢?在网上极度地散乱,连收自己的心都做不到,怎么能够成就清净往生净土的善业呢?以身口意染污,怎么能感得清净的莲花化身呢?怎么能感得净土的功德庄严呢?这在缘起上不对应的。

                净土要由净心感,净土最低的境界,色声香味触都是清净的,处处法音宣流,念佛、念法、念僧,没有丝毫世俗染污的境界,连恶趣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事实。而且在佛国无女人,都是大丈夫相,和无量无边的菩萨作伴侣。这样殊胜的境界,不可能从染污心当中显现。
                现在,反观我们的状况,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到的、心里所想的,都是染污的声色、不清净的念头,连对这种染污出离的愿望都没有,怎么能出现庄严的净土呢?厕所里能出香气吗?污水里能现月影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相续不成熟、没有力量的凡夫众生使用手机和网络,十个有五双全都是障碍往生净土的。
                ——益西彭措堪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0楼2017-10-10 08:14
                回复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余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什么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拾得大士传的弥勒菩萨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者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这是一切处都修道,并不限于蒲团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团上的道,那就要应了四料简的“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时说好说歹的,打破此关,就无烦恼。说我好的生欢喜心,就被欢喜魔所惑,三个好,送到老。说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识,他使我知过必改,断恶行善。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
                  古人为道不虚弃光阴,睡觉以圆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误了办道。不独白日遇境随缘要作得主,而且夜间睡觉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变成弓一样,右手作枕,左手作被,这就是吉祥卧。一睡醒就起来用功,不要滚过去滚过来,乱打妄想以致走精。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1楼2017-10-10 20:25
                  回复
                    【问题】一般初学佛的人是不是不能随便打坐?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开始打坐?
                    【上师嘎玛仁波切答】
                    打坐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仅仅属于佛教,基本上所有的宗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禅修的方法,特别是印度教。他们的禅修方式远远多于佛教,甚至是用苦行的方式来进行禅修。
                    定力是非常重要的,打坐是把我们杂乱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式。在佛教的六度修行里面,前五度是善巧的方法,后者是智慧。
                    善巧和智慧好似一个人的两条腿,要获得佛的果位缺一不可。禅定是把杂乱的思想沉淀下来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心是散乱的,很难约束和掌控。当杂乱的思想沉淀下来之后,会有很多散乱时不曾体会到的感受。很多人学习打坐,不是为了调伏自己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是要享受杂念沉淀的过程,去追求心念从波涛汹涌到宁静无边的觉受,并为了贪著这种觉受而打坐观修,这是“凡夫行的静虑”。
                    有些人在打坐时,身处寂静的环境,没有外面声音的干扰,心里纷扰的杂念逐渐平息,会产生快乐和舒适的觉受。如果偏好这种感觉,经常打坐,这种人往生后可能会投生到无色界,觉得天界无量广大,一切都是空的,没有杂念,没有噪音,非常舒服。然后,便“定”在那个境界数万劫。
                    一般凡夫所修的打坐,如果没有智慧,与动物的冬眠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打坐,是没法彻底对治业习的,也不能让我们出离轮回。
                    佛经中记载着,佛陀能够在行住坐卧之间安住在一种禅定的状态,那是最理想的境界。因此,修行禅定并不仅仅是纯粹地坐着。
                    在密法的修行中不太强调打坐,因为凡夫俗子容易在方式方法不对的情况下走偏,所以在密法的修行中更多的是通过修行大礼拜、发菩提心、百字明咒、供曼扎等五十万加行方式来积累足够的资粮,以及念颂仪轨、持咒、观想、等等慢慢地进入禅定的状态而证悟空性,这是密法的善巧方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2楼2017-10-11 08:09
                    回复
                      有时在念头上没觉察,念尾巴上才知道。
                      这是觉迟了,力量不够。要看话头,念头一来就化空它。如念头转了个圈才看见,那是看的话尾巴。所以禅家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照的好处就是,念头来了就知道,境界来了,有的觉照在前有的觉照在后。顺境不易察觉,而恶境界却易觉察。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8楼2017-10-12 08:23
                      回复
                        刘素云老师:怎么样叫会念佛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你又错过了,那就罪过也大、遗憾也大。另外,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我们的祖先,也对不起你的父母,对不起众生,也对不起你自己,五个对不起,你谁都对不起。如果你成佛了,你能度多少众生,你多生多劫的父母、你的祖先都可以得度了。他们现在看你学佛非常高兴,如果他们没有在善道上,没有去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现在盼望著你去救度他们,因为你成佛的机缘到了。可是你又错过了,你又度不了他们了,会让他们很失望的,所以这个罪过、这个遗憾是很大的。我们今生一定要成就自己,没有别的选择,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下面说说怎么样叫会念佛。有的人说我也念阿弥陀佛,我念了十几年了,怎么没有效果?按师父说的就是不会念,不相应。怎么叫会念佛?会念佛第一条,学会换心,置换,心里只装阿弥陀佛,一有别的念头,赶快把阿弥陀佛置换进来,把那个妄念置换出去,这叫换心,这是第一个方法。你二六时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这样,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在你这就一点障碍没有,你真是辩才无碍。这是第一条,换心。第二条,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是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全是阿弥陀佛,六根接触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说,阿弥陀佛周遍法界,在你这没有别的,全是阿弥陀佛,每一根汗毛都是阿弥陀佛,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全是阿弥陀佛,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是六道里的东西不再去沾染了,不羡慕了、不追求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9楼2017-10-12 20:35
                        回复
                          按照《楞严经》中所说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耳门最易成就,即反闻闻自性;而末法时期,念佛法门最保险、最稳妥。耳门是观世音菩萨修的,念佛是大势至菩萨修的,这两大菩萨又恰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两大菩萨。所以印光大师提倡,用“心念耳闻”方法来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
                          印光大师有开示:“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著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心念耳闻得三昧》


                          IP属地:山东330楼2017-10-12 20:44
                          收起回复
                            问:对下座的观照功夫,其下手处,仍未明白。今观照似有三种下手法,请师开示。(1)直下观照妄念,不取不舍照之。(2)观照心念起处,念起即觉,不随之攀缘流浪。(3)观一切事物皆如梦幻泡影,皆属无常幻化之物,应远离贪著。
                            答:前两种看起来似两种,其实是一种。因能念起即觉,即直下观照妄念,不然不能念起即觉。不随念转即是不取,念来只是不随之转,而不是压它不起,也不是讨厌它而舍离。故两种是一法也。第三种很好,除对妄念调治外,对事境须如此观照。
                            问:弟子采用上面的第三种方法,这样是否符合上师要求?
                            答:只观境,不观心念,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
                            ——《元音老人问答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2楼2017-10-13 11:30
                            回复
                              百丈禅师对坐禅的正确方法也作了解说。
                              如《坐禅仪》中说:“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跌坐,或半跏跌: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百丈禅师指出,坐禅者应当在坐禅之前在清静无人之处,敷设坐具。之所以要在清静之所,是因为清静处无人干扰,容易静心坐禅;若环境吵杂,则会使人心情烦躁,无法专注一境。选好清静坐禅之所之外,还要选用松软的坐具敷设铺垫。坐具通常为一大一小,其中小的在上,便于抬高臀部,坐着舒适自然。在坐禅时,既可以结跏跌坐,也可以半跏跌坐;坐禅时,要端身正坐,做到耳与肩对齐,鼻与脐对齐。舌头顶着上颚,双目微开,以免闭眼之后容易昏沉入睡。
                              百丈禅师还指出,坐禅者在正坐禅时,“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坐禅者在坐禅时应当一念不生,若心有思量,即是妄念。妄念一起,当下就要让它消灭。坐禅者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活。正坐禅时,不但不能思量善恶。还应当不昏沉,不散乱。“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坐禅若达到专注净念,即是入禅之要门。
                              百丈禅师指出,坐禅本是修行的安乐法门,但有很多人却因坐禅而导致疾病,这都是由于不得参禅要领造成的。如果坐禅能掌握要领,自然能够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滋润心神。禅和子若能掌握正确坐禅方法,即可“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在坐禅过程中,“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坐禅者在坐禅时若定慧力量增胜,魔障自然能够消灭,自然进入禅定之境。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5楼2017-10-14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