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87贴子:953,382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菩萨处胎经》曰:
“众生无边。边亦无边。如来亦无边。道亦无边。
一切言有。有亦无有。无界无处无住。亦无教授化众生者。此名逆顺三昧。
不住不不住一相无相。不着不缚亦无真际。修治道场净佛境界。权变无数非下劣所及。
尔时世尊将欲解释弥勒狐疑。即现身色柔软色。无厌足色。内外清净无瑕秽色。吾从无数阿僧祇劫修眼清净。内外无阂今获色身。
身亦无身色亦无色。知身空色空。身色俱空。知身色俱空者。此空空空。
知无身空无色空。知无身无色俱空。知无身无色俱空者。此空空空。”
《菩萨处胎经》是西魏大统十六年年间的国宝级别经书。现收藏于京都知恩院。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


IP属地:山东50楼2017-05-05 09:08
收起回复
    打坐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即是念自己的本心。“阿弥陀佛是一切众生的本心,也是一切诸佛的本名。” 而要往生西方净土,光念佛还不行,还要具足信愿行。深信,切愿,持名妙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7-05-06 07:09
    收起回复
      下面这段话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核心内容,要多读,最好能背下来。解读先不贴上来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7-05-06 18:31
      收起回复
        打坐念佛。净土法门,至圆至顿,易行难信。难信究竟有多难?释迦牟尼佛在说《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时,一连用了好几个“难”字。如“甚难悉有”“难信之法”“行此难事”“是为甚难”“难值难见”“难得难闻”“此亦为难”“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阿弥陀经》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无量寿经》


        IP属地:山东55楼2017-05-08 10:11
        收起回复
          以下是元音老人对耳根圆通法门的解读: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而我们念佛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的返观自性。当我们念佛时,静听佛号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佛号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佛号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的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的,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佛号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着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的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的一念在。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时候功夫已做到能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不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哪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着,非但不能见性,还有着魔的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闻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的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的。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的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着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一点都没有最安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着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呵斥住空的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的;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的。这些生灭的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号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
            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的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的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的“十方圆明”的胜果。


          IP属地:山东59楼2017-05-10 10:06
          收起回复
            《楞伽经》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犹如大海化为云雾雨露,普润大地万物,却又汇集成江河万流,还归入大海。诸佛菩萨接引众生入佛门的本怀,还是要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回归念佛一法。)


            IP属地:山东62楼2017-05-10 18:10
            收起回复
              以下是宣化上人对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解读: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与所觉既空,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至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与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IP属地:山东64楼2017-05-11 10:19
              收起回复
                什么是念佛一心不乱?下面的内容摘自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仅供参考:
                那么这里我们来看看“一心不乱”这四个字,这个众多的解释非常多,一心不乱,怎么谈?“一心”和“不乱”它的表述的是是样的一种情况,“一心”是从正面表述;“不乱”是从反而来表述。那一般又分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以那种如子忆母的那种恳切的心啊来念;事相上去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念在这句佛号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可以伏灭烦恼,伏灭见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乱初步的功夫能够伏住烦恼,伏住见思惑。那么功夫深到家了,就能够断见思惑。如果你仅仅是伏烦恼,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如果断了见思惑,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这就称为事一心不乱。进一步事一心不乱,你还能够侵断尘沙,就能够破一品无明,这时候你就能够得到理一心不乱。理就是你能够契证到无生法忍,自心的理体,真如理体。你得到理一心不乱,那么你就是大菩萨了,那往生的就是在实报庄严土里。
                所以古来的注经家对这个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这样的一个表述的话,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是无份的。但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况,所谓一心不乱从这个解释它是非常高。我们权且不说理一心不乱,就是事一心不乱,我们想伏烦恼,都是很难的。先不谈断的问题,伏烦恼,你看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问他修行的品位,他说自己如果不领众就一定会得六根清净位,领众太早损已利人但登五品,这是智者大师临终示位。但登五品是什么?五品就是,啊!圆教五品位,在六即佛里面是属于观行即佛的位次。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伏住了见思惑。智者大师临终示位是伏住了见思惑,换句话说智者大师也只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那蕅益大师临终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他示现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还是凡夫。他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见思惑都没有伏住,但是在这个水平他大彻大悟了,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也就是说临终示位,连蕅益大师都没有得到这个事一心不乱,更何况我们?所以,这个净宗祖师在解释当中,可不要把这个一定要得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得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


                IP属地:山东66楼2017-05-11 19:14
                回复
                  打坐,老实念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心听,心中有个声音始终在自动念南无阿弥陀佛,绵绵不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7-05-12 06:48
                  收起回复
                    打坐时有了乐受,不要执着于乐受,否则就不能进步了。“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程度的乐受,三禅时的乐受最强烈,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7-05-12 17:41
                    收起回复
                      打坐注意事项:“七支坐法,坐好之后,要把身体向前伏下去,推开尾闾。 再直起身,用手撑腿根部,尽量向上拉直脊柱,再放好手,轻轻放松打坐。”


                      IP属地:山东76楼2017-05-13 15:13
                      收起回复
                        关于开悟:
                        小乘的开悟(见道)——破除分别我执——聆听佛陀的教诲而观察到身心中并无我的存在;大乘的开悟(见道)——破除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观察到身心中并无我的存在,确知佛陀未曾说过法,自己也无一法可得。
                        开悟并不神奇也并没有那么了不起。开悟的人只是在见解上有了突破,行为上和普通人并无分别,譬如,开悟的人虽然知道"我"并不存在,然而时不时这个"我"还是会习惯性的出现在心意识中,因此开悟者必须时刻奉行善行,从而逐渐将"有我"的习惯慢慢改正过来,直到最终破除俱生我执,在小乘而言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对于大乘的开悟者而言,虽然他知道无一法可得,然而却时不时依然被善法或不善法所迷惑。修行之路还很长。
                        明心见性之后是什么样子呢?明心见性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一般开悟的人是非常谦虚谨慎,顺心顺意,仁慈友爱,善良好心,智慧潇洒,积德行善,圆满福报,利国利民,放下执着,活在当下,看破红尘,证悟无我。一个通达“人无我”的人,放下“人我执”,不会有自私自利的心;一个觉悟“法无我”的人,放下“法我执”,不会追求名利和地位。
                        ——源自网络


                        IP属地:山东78楼2017-05-14 09:39
                        收起回复
                          念佛的功夫首先要从紧急关头的第一反应上看:平时我们要做锻炼、做准备,怎么准备呢?比如说念佛的人要考验一下自己的功夫怎么样,经常从碰到的一些灾难上可以检查自己。比如在遇到地震、火灾、水灾、战争、交通事故等紧急的关头,你要检查当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是念佛。如果不是念佛的话,那就表示你的功夫还差。这是最基础的功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7-05-14 18:39
                          收起回复
                            别人对佛经和其他经典的白话解读是能算是参考,开悟是自己的事。下面这段话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不建议脱离佛经学佛法。 要看书,必须看佛经。 其他人的注解都只能做参考。 至于脱离佛经写的书,更只能是参考中的参考了。 有句话是“不要让别人的头脑代替我们的思考”,我觉得也非常适合用来指导佛法的闻思修。 所以,依据佛经自己独立消化,思考并修证是正路,且是捷径。


                            IP属地:山东82楼2017-05-15 11:48
                            收起回复
                              广钦老和尚说:行住坐卧都要念佛。如果我们定下心来念,便可察觉到我们的心几乎整天都在外头奔驰,攀缘外境,没有观照在阿弥陀佛上。如果没有收摄身心,被外境转走,必然是生死轮回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7-05-16 08: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