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殿下吧 关注:158贴子:588

回复:子嗣之争—浅论唐太宗的立嗣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唐书》中记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都可以看出,李恪应该说是太宗心目中比较完美的继任者人选,撇开他的身世不谈。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4-15 23:08
回复
    而且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4-15 23:10
    收起回复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吴兢就这样评论:是时承乾方处东宫,凶德未著,太宗出吴王使居藩屏,欲其早有定分,可谓处之尽其道矣。汉高祖之欲易惠帝,唐太宗之欲易高宗,皆为宗庙社稷之远图,切不可以寻常嫡庶之礼概论之也。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4-15 23:13
      收起回复
        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天下望”。15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在大臣、百姓中的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却死于冤狱。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4-15 23:18
        回复
          毛主席曾这样评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4-15 23:18
          收起回复
            太宗有 14 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长孙后所生,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七年 (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能继承大统,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7-04-15 23:20
            回复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翌日,御两仪殿,群臣尽出,诏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谓之曰:‘我有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无忌争趋持,上抽佩刀,无忌等惊惧,遂良于手争取佩刀,以授晋王。因请所欲立,太宗曰:‘欲立晋王。’无忌等曰:‘谨奉诏。异议者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也,宜拜谢之。’晋王因下拜。移御太极殿,召百寮,立晋王为皇太子。群臣皆称‘万岁’。”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4-15 23:21
              收起回复
                太宗权衡之后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会
                有什么议论?”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久矣。乞望陛下试召问百官,必无异辞。若
                有不同者,乃是臣负陛下,罪当万死。”太宗见状,也就不再犹豫。于是聚百官于太极殿,
                询问诸子之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嗣君,众人异口同声:“晋王仁孝,当为嗣!”太宗见晋王李治
                居然成为众望所归,也一时龙颜大悦。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4-15 23:23
                收起回复
                  三、李治的“帝命”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4-15 23:24
                  回复
                    为何李治能够最终胜出而成为太子,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4-15 23:25
                    回复
                      第一,是由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4-15 23:25
                      回复
                        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
                        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
                        “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4-15 23:25
                        收起回复
                          太宗将魏王泰幽禁在北庄,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并且规定:凡失道的太子或藩王不得立
                          为皇储,必须永世遵守这个决定。太宗同时又说: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不得已杀了自己亲
                          兄弟,使他终身遗憾。也许这种伦理上的自责与经验,使太宗选择了晋王治为太子。就是考
                          虑到:选定魏王泰继位,将来承乾与治可能难得平安无事。如果立治为皇储,承乾与泰可保无虞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4-15 23:29
                          回复
                            李承乾李泰这样一个兄弟相杀的人都为他们这么长远的考虑,父爱如山啊,但李恪呢?你怎么不为他考虑考虑!!!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7-04-15 23:34
                            回复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做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
                              的拥护和支持。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7-04-15 23:35
                              回复